作者:BridgeMetoo 丨 壹心理专栏 ·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先让作者君假装高大上的拿出课本说一下关于情绪的脑皮层装装B吧~
(一)杏仁核
确定感觉事件的感情意义
(二)眶额回皮质 (前额叶皮质)
前额叶皮质是对刺激意义(包括情绪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高级机构
(三)扣带回皮质
涉及临床上抑郁、焦虑和其他种痛苦状态反应
(四)其他部位
1.背部神经核团(nucleus accumbens)
诱导正性感情
2.外侧下丘脑(bateral hypothalamus)
产生动机
3.腹侧黑质(ventral pallidum)
引起正性感情反应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每个人的脑中其实已经内置了情绪的诞生以及识别的秘密,而情绪的产生往往会带来一些副产品,这就是“表情”。
人类的七种基本面部表情不存在跨文化差异(愉快、厌恶、悲伤、恐惧、愤怒、惊奇、轻蔑)而这些表情也都是与生俱来的。
然而,这些表情真的能很好的传达自己的情绪吗?或者换个说法,你能理解别人的表情背后的情绪是什么吗?这个能力就叫做情绪识别。
彼得拉·波鲁克斯博士,一位来自林肯大学心理学院的认知神经学家说:“我们怎么认识和处理面部表情在我们的社交技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都曾经经历过走进一间房,环视一周,立刻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正是由于我们在解读人们脸上的表情。”这种解读面部表情的能力是在很早的时期就开始并发展的重要技能。通常,我们看着脸,是在看着眼睛和嘴巴,并更偏重眼睛。
我们先在文中来一个轻易便携的小实验吧~
请找出不一样的表情:
这个游戏(实验?)大部分人应该都可以快速的找到不一样的表情,这是因为其实在人们还裹着兽皮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懂得察觉他人的情绪了,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身边的人的表情去判断是否发生了危险(遇到危险的人会有恐惧害怕的表情)以及是否有一些人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中?所以观察表情的行为自古以来就有了~还有人做出了如下的数据归纳:
随照片中人数的增加,寻找愉快表情的时间也相应增加,但寻找愤怒表情的时间并没有增加。
这个数据说明了表情识别已经存在于人类的远古皮层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能力,人们能通过对他人的情绪直觉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然而说到情绪判断,我就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Ekman博士了。如果你们不是很清楚这位博士没关系,我说一个更亲民一点的东西~美剧《Lie to me》(喜欢研究情绪的人可以考虑去观看这部剧)
在剧组中,主角通过不断地分析他人的表情以及肢体语言去判断对方是否说谎,以此为线索逐渐还原每一个故事的真相,可以说简直是牛掰到了极点。然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那么高超的情绪鉴别技巧,只需要能大体正确的判断一个人的情绪就可以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一般来说情绪判断出错可以有两个理由去进行解释,一者为脑皮层的发育异常:其中最为极端的案例包括杏仁核受损的冷漠无情特质(不能知觉他人的恐惧)以及孤独症。
另一种则是虽然情绪本身能正确的被知觉到,但是在理解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导致最终理解的情绪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在这里我要首先说的就是上上期所说的“倾注型”的人在知觉他人的情绪的时候就会发生这种错位,具体表现为“把情绪知觉为比实际情绪要负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说明吧~
平静的脸,只是一张普普通通非常平静没有任何表情的脸,然而倾注的人,准确的说是高度焦虑的人往往会认为这个人正在不爽,而微笑的表情也会被认为是平静甚至是讽刺的表情。我们会认为这是因为焦虑的人更渴望得到他人的正向评价,所以在他们的世界中把评价的标准放得更高了。如果沟通中的两者都是一样的情绪知觉模式尚无意外,然而万一两者的模式不一样,那我们就可以遇见一场战争了~
例:
甲:“你爱我么?”
乙:“
甲:“你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我哪里让你不满意了?”
乙:“我对你没有什么不满意啊?你为什么要这么说?”
甲:“你刚刚明明嘲讽我!”
乙:“懒得和你吵……”
甲:“你看!!!一和你讨论你就回避!是不是不爱我了!是不是要分手?”
全剧终~~~
同理,心理机制之间往往不是完全独立的~就如同人生一般,总会有些粘糊糊的感觉,清爽的人生或许本来就不存在~然而我们可以尽可能的找出这些链接~除了这个依恋风格会影响到情绪的识别外,上一篇文章所说的脸盲也会影响情绪的识别和判断···所以我也强烈的赞成心理学是一个无解的大坑~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这个坑是不是又和其他的坑连在一起了~
如上所述,并不是每个人的情绪判断都是一样的,而是有所差异的,这种情绪判断的差异显然也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冲击。试想一个整天把情绪判断的感受知觉成更为负性的人(我也不清楚到底是先知觉到负性还是先高度焦虑)就会在生活中希望得到他人更多的肯定,这样一来他的世界中才不会充满了负性的表情。而一个冷漠无情特质的人无法感受到别人的恐惧与厌恶,会觉得随意的打人和随意的夸奖得到的结果好像并没有太大差别,那么一来要让他们理解打人是错误的也会更为的困难。
许许多多个体之间的差异带来的世界观的变化~所以我一直强调自我投射并非随时都适用,万一对方和自己对情绪的知觉有所差异的话,那你若是还时刻依靠着自我投射就会如上面那个小例子一般得到一个Bad End~
所以……怎么办?相信很多人都在期待这一刻吧?
一:从根源做起:英国林肯大学的新研究显示,通过训练,孩子能够识别出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该研究表明,在玩耍的过程中通过强调眼睛和嘴在表达感情上重要性的游戏,孩子可以学习更好地识别他人的情绪。
二:判断自己的错误在哪里:通过专业的测验,先了解自己的错误在哪里(怎么犯错,犯哪些错误,这些错误会给你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自我调整以及认知任务的训练。也欢迎各位找我们进行这种专业测验(微信号patrickmetoo,暂时只限广州,接下来我们会尝试着推广这种技术专利到各个城市)
三:与他人进行对情绪的验证:当你知道你自己的情绪判断和别人不一定一样的时候,你就需要知道对于一个情绪的最终解释权是在表现这个情绪的人手里的(虽然他们有时候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万一是由于对情绪的错误理解而起的争执,最好能通过准确地判断或者至少由第三者的判断为准,以降低沟通之间的矛盾。
给各位一点关于情绪识别的福利吧:
1、快乐
当我们快乐时,通常额头平展,眼睛闪光而微亮,面颊上提;嘴角后拉,上翘如新月;出声笑时,面部肌肉运动程度加大,眼睛更加明亮。
2、惊奇
我们惊奇时,双眉高挑,眼睑睁开,眼睛睁大并呈关注状态,下颌自然张开,嘴部张开用于轻微快速吸气。
3、愤怒
当我们愤怒时,额眉内皱,目光凝视,鼻翼扩张,张口呈方形或紧闭,并在愤怒的大哭中表现最明显。在文明社会被认为是粗野而掩饰,通常与厌恶、轻蔑结合,成为敌意情绪;强烈愤怒首先表现原型。
4、厌恶
当我们厌恶时,额眉内皱,肌肉紧张,双眼眯起,鼻头皱起,口微张,牙齿紧闭,嘴角上拉。如果伴随着不懈出现,常常表现为单侧嘴角翘起的不完整微笑。
5、恐惧
当我们恐惧时,额眉平直,眼睛张大时,额头有些抬高或平行皱纹,眉头微皱,上眼睑上抬,下眼睑紧张。口微张,双唇紧张,显示口部向后平拉,窄而平。严重恐惧时,面部肌肉都较为紧张,口角后拉,双唇紧贴牙齿。
6、悲伤
当我们悲伤时,额眉下垂,眼角下塌,口角下拉,可能伴有流泪。但悲伤痛苦表情因较少显露,不容易被识别。婴幼儿悲伤常伴随哭泣,有鲜明的外显形式;成人的痛苦则很大程度上由于受文化的制约而被掩盖。
不幸的是,人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总是无法准确的判断自己是否犯了错(自我投射的概念中,首先人们基本上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所以很多时候自己是否和社会一样,已经超出了个体的意识层面,这也正是试验为什么会比个人的报告更有说服力的原因。
最后我不得不再一次说一句:虽然自我投射是每个人都会做的合理而且省力的接触世界的方法,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楚人与人的差异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出现,希望各位能在阅读我的文章的同时渐渐地学会用客观的眼光以及更高维度的视角去认识这个世界。
解释:FACS是Ekman所创造的一套面部情绪编码系统,很多层面上属于情绪心理学中的经典,但是由于篇幅太长了,所以只能由各位在百度或者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去体会它的魅力了。
解释2:情绪判断错误与情绪判断错位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生气”会被理解成各种不同的情绪,但是不能很准确的判断这个人是“生气”;情绪错位是指基本上稳定的把“生气”理解成“厌恶”(仅仅是举例),具有稳定特质的错误。
解释3:情绪识别倾向的测验由于受主试、实验器材、解释能力、被试的状况等等因素的考量,所以当前我们只能在线下进行测验与分析,线上也有不少的测验可以帮助我们确认我们是否能准确的判断情绪是否错误,但是在解释以及提供帮助上确实稍弱。目前我们仅能提供广州的服务。
壹心理专栏 ·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往期回顾:你眼中的世界,其实是你内心的投射
在爱情中,你与恋人是哪种依恋模式?
你所不知道的脸盲症患者的趣味生活
简介:一个神经病人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一本正经是因为内容都是真实而科学的,胡说八道是因为语言尽量接地气。
林庭锐:台湾籍社会心理学家,是中国新生代面孔识别研究的先行者,中山大学心理学艺术化创新实验室成员,开发《中山大学面孔识别测验》的主力成员之一,致力于面孔失认症的研究的同时也是一名面孔失认症的“持有者”,脸盲普传服务队发起人之一,在网络平台上大力推广通俗化的心理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