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漱溟……
读梁漱溟的《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是撰写梁漱溟传记:《最后的儒家》的作者艾恺对梁漱溟的采访,由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出版。此书的封面印了这样一段文字:
“吃饭好好吃,睡觉好好睡,走路好好走,说话好好说,如此之谓‘敬’。敬则不苟偷,不放肆。敬则心在腔子里。敬则不逐物,亦不遗物。由敬而慎,以入于独。此伍先生之学也。逐物则失心,遗物同一失心。只是即物见心,心却不随物转。”
心理分析何尝不是如此。惟有觉悟者,始能用如此平易的语言述说至诚的深意。
当被问及一生最满意的著作时,梁漱溟认为是他当时正要出版的《人心与人生》。这是一部杰出的心理学著作,可惜很少引起国内心理学家们的关注。作为对这位老先生的尊重和纪念,那么是可以重读他的著作的。
细微处用功
细微处可以用功,细微处也可以见功夫。尽管“走路好好走”……确实平淡,但如此之谓“敬”。这种“敬”,不仅是理论和理解,而且是要做生活体现的。这种“敬”也便是一种境界:敬则不苟偷……敬则不逐物……就心理分析而言,这也是实在的功夫,也是一种境界。
读到了书的封底:《这个世界会好吗?》
1918年11月7日,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正要出门,遇到漱溟,二人谈起关于欧战的一则新闻。“世界会好吗?”梁济问道。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就离开了家。
……
在书的封底,印出了这样一些梁漱溟的文字:
人类不是渺小,是悲惨;悲惨在受制于他自己(制与受制是一)。渺小是最错误的见解。
几时你超脱了自私,几时你超脱了渺小。
不可战胜的是谁?是生命。被战胜的是什么?是物质。
生命是心,是心表见在物上的,是心物之争。历史(宇宙史)一直是心对物之争,一次一次无数次,一步一步无数步,征服了物,凭借物,利用物,表演出来的。
深深地进入了解自己,而对自己有办法,才得避免和超出了不智与下等。——这是最深渊的学问,最高明最伟大的能力或本领。然而却不是一味向外逐物的西洋科学家之知矣。
经济生活分散了人心,而组联了人身。政治形成集团对抗,划分此疆彼界。
今日世界问题之形成由于西方文化。要避免人类之毁灭只有转向中国文化。中国问题之陷于今日局面正为盲目学西洋之结果。欲把僵局化归缓和而达于统一必须矫正划界限与用武力之两点错误,而超脱于世界两大壁垒则为其入手。
着急贪求,表见了人类的卑微;歆慕涎流,显露了人类的丑陋;忍耐不下,烦恼苦愁,见出了人类的无用。学问是解决问题的,而且真的学问是解决自己的问题。
……
将以上的文字与各位分享,是感谢此读,感谢书中的主人公梁漱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