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导读:出轨、婚外情,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集中活力去痛骂负心汉,为原配感到可惜,围攻恶骂小三。当文章事件闹得全中国知道的时候,我们会说出:不再相信爱情了,深有无力感。这三个字如果衍生为一句话,那就是:靠什么,维系、保持乃至发展、提升我们的爱?
也许半个世纪过去后,后人会这样定义我们这个年代:这是一个出轨的年代。出轨和婚外性如此大规模地发生,它的泛滥是让很多人至今都无法接受的。婚姻从未像今天如此强烈地被渴望着,也如此强烈地被质疑着。但我相信,再过十年乃至二十年,这股强迫性的结婚和强迫性的离婚的浪潮终将会过去,因为它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
在出轨和婚外性的闹剧中,我们会看到有趣的现象,挑拣完少部分中立客观的观点外,余下的评论多是情绪非常卷入的,论点也非常集中:痛骂负心汉,心疼原配妻,围攻恶小三。在这场全民大批判的过程中,我们能确定的就是一种感受:无力感。我们无论哀叹世风日下,还是痛恨男人劣根,是鄙视“三儿”们的汹涌席卷,甚至人肉诅咒,这些都无法解决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如果衍生为一句话,那就是:靠什么,维系、保持乃至发展、提升我们的爱?
中国人对待婚姻的态度:道德可以杀人!
在包公的年代,答案当然是伦理纲常,小名叫做责任。在他的那个年代,有两种杀人行为是可以豁免的,一种是老子杀儿子;一种是老公杀奸夫淫妇,如果男人有了婚外情呢?用包公的狗头铡。陈世美就是这么死的。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说陈世美和秦香莲了,但他们的确代表中国人对待婚姻的态度,那就是道德可以杀人。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的道德是分不同层次——
■第一层道德就是对与错,对应情绪是恐惧。现实中就是法律,我们只需要遵守,不需要问为什么。很多人在婚姻中对犯错有一种天然的恐惧,这种恐惧可以追溯到一个小孩子不小心把妈妈的戒指弄丢以后的恐惧感——天要塌,地要斜的恐惧。有的人在出轨以后,会恐惧到阳痿,恐惧到彻夜难眠,就是一种对于被惩罚的恐惧,其实这种恐惧和现实中实际要遭受的并无相关,只是因为它来自孩提时代的体验,所以是非理性的濒死感。
■第二层道德是好与坏,对应的情绪是内疚和负罪感。这就不只涉及到你的行为是不是犯规,而且还要告诉你为什么——你让别人受伤害了,或者说,你让弱者受伤害了——你是不能让弱者受伤害的。我曾看到一个爸爸当众打孩子,边打边说:“老子天天累得像狗一样,回到家还要去家长会当孙子受气,你为什么不体谅体谅你爹辛苦?”这就是同时给孩子输入两个信息:你如果做错了(以大人的标准),就要受惩罚,此其一;其二,你做错了,不止要受到惩罚,而且还要作为容器接受爸爸我受到的老板的气,如果你拒绝接受,你就不是人。很多中国人都生活在内疚感里,他们一生的任务就是不让任何人因为他而受苦,如果稍微好一些就把名单缩小到亲密关系中,但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后果,那就是他要么将别人置于自己之上: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或者逼急了,反其道而行之: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
无论哪种行为,当事人都会沉浸在强烈的内疚感中,他们会有一种拯救者或者被拯救的情结,似乎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关涉到其他人的一生。很多人都会这么劝说想死的人,你死了,你的父母怎么办?或者对离婚的人说,你离婚了,孩子怎么办?很多人都会说,为了孩子,为了父母,为了可怜的对方,为了所有可怜的人需要我照顾的人,我就忍了吧。这么做也可以维系情感,但代价是这个关系是苦涩的。因为任何人都无法反抗一个自然规律,那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也就是说收支要平衡,饿要吃,渴要喝,没有收获,任何付出都难以为继,只能以量充质,以次掺好。人的需要如同弹簧,如果过分压抑,会有两个后果,一个是遭到强烈反弹;一个是把弹簧压成铁丝——崩溃了。
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在这个层面上纠结。无论是出轨者还是被出轨者,其实都在动用同一个思维逻辑。出轨者的逻辑是试图通过到外面喘口气,然后让自己可以更好地忍受让人窒息的生活,而被出轨者则试图忘记自己是会呼吸的,来更好地忍受让人痛苦的生活。两者的思想资源都是别人的感受大于自己的感受,甚至无法区分别人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
在我们幼小的时候,我们的感受是由父母定义的,比如老人永远都觉得孩子穿得太少,而爸爸总觉得孩子穿得太多,而孩子如果说我不想穿那么多,或者我想穿那么多的时候,父母加以否定:“不,你会觉得冷。”或“不,这么热的天……”如果我们的感受长期被父母的感受所覆盖,我们就很难和父母分化,也就无法真正探索自己的冷热。在情感中,我们会看到很多80后的离婚不是因为彼此,而是因为彼此的父母不对付,或者要维护自己的父母,当他们为父母而战的时候,会比为自己而战还要“狂野”。
分化意味着,我们可以区分什么是父母的感受,什么是我自己的感受,进而,我们需要分出层次,也要解决一个关键的问题:我到底是要为自己负责,还是要为别人负责?在中国,很多人都是为别人负责,而非为自己负责,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无所谓,但我不能伤害我的父母,我的孩子,我的家人……没有人想想,为什么“我”是不重要的。
当一个妈妈不能为自己的感受负责的时候,她就会成为一个压抑的毫无快乐的妈妈,虽然她履行妈妈的义务,但内心的另一个渴望——成为女人的愿望,一直没有得到实现,这个时候,她会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把对做女人的渴望压抑掉,转而通过亲子关系得到补偿;要么是选择让自己所有的需要都封死,成为一个“橡皮人”,一旦没有需要,也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也就没有痛苦,没有痛苦,就可以将就过下去。
这样的话,孩子就会发现两个痛苦,一种是被妈妈太多的需要包裹的痛苦,他发现他必须成为妈妈空虚的填充,他必须要让一个孤独寂寞的妈妈开心,否则她就活不下去;一种是他会生活在一片沙漠之中,他必须努力到外面找水源,要么拯救妈妈,要么拯救自己。但无论如何,当我们用道德这样的正能量词汇的时候,就会否认人性中的恨、厌恶等等黑暗的情绪,比如一个妈妈会不会恨自己的孩子?一个孩子会不会恨自己的妈妈?在一个充满道德仁义的家庭里,这些情绪是不会被允许表达的。
于是一个非常意识形态的女人往往会找一个对意识形态充满愤怒的男人,让这个男人实现她压抑的愿望,同时闯祸了,又由这个男人来承担。这就是我眼中的马伊琍式的女人和文章这样的男人的故事。也许他们根本不是这个故事的版本,但我想说的是他们已经成为我们眼中的符号,我们在这里探讨的是符号的意义。
道德属于女人的世界,女人的世界是需要永恒的安全的稳定和坚持的,是崇尚奉献的、包容的、支持的和安抚的,这些都在于我们符合道德的时候,一旦不符合道德,道德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模样:仇恨的、冷酷的、纠缠的和厌恶的……因为道德是有其边界的,一旦超出边界,就像是牛顿定律超出某个范围就失去了功效一样。而男性的道德是什么?是追求冒险的、刺激的、探索的、兴奋的,是崇尚自我、自主、自发、自尊的,是要有攻击性和弹性的,是视野更宽广的,更宏观的,也是更深刻的。所以男性视角的道德是无常的、变化的和流动的。但它有一个核心,就是追求需求的多层次和多元的满足。
当下的中国,女性视角的道德处于顶峰,所以男人往往要到婚后才开始追求自由和自我,中国的男人在文化中就缺乏一个上行通道,当一个男人在事业上发展到一定程度,他就开始产生了自我实现的愿望,但往往他们缺乏一个足够好的时空让他们去探索,中国现在法治昌明,所以每天都有很多贪官出现,这些贪官在当初上任的时候,多是精力充沛,能力卓越的,但为什么最后却成为所谓的“道德败坏”的典型?也许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上升空间,所以就干脆在情感层面不断的叛逃。
■我想说的第三种道德:就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道德,这种道德的本质就是“双赢”。对应的词是“有效无效”。
双赢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作为主体和这个世界进行能量的交换。如果你们看过《冰雪奇缘》就会了解为什么对于妹妹来说,恋爱的感觉是如此销魂,那是因为她把自己的内心的影像投射到她遇到的第一个男人身上,只是因为这个男人符合了她想象中的某些特质,于是她觉得自己在爱了,但其实这种爱只是一种幻象之爱,没有真正和真实地发生连接。而真正的道德在于我们可以探索我们内心,比如妹妹,她可以触碰到自己的深深的依恋的寂寞,她是如此渴望被陪伴,又如此痛恨被疏远,正是因为无法忍受童年的寒冷,才让她不顾一切地想要一段感情来填补内在的空虚。但问题是,这个世界没有人可以帮助你弥补过去的遗憾,这种孤独,是不可能让别人为你负责的。
这是一个残酷的道理,也就是佛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幻想有“金盔金甲”的人来救我们,我们幻想有完美的爱人如韩剧里的男人们来爱我们,但是没有人可以替代我们去生活,我们必须完成自己的修炼,也不得不去接受一直不能为我们自己所接受的自己。这时,我们才能真实地看到自己,也能真实地看到对方。我们才能坦诚相对,才能理解到对方,才能将脆弱展示给对方看,我们才能不用“其他男人”的标准,或者其他女人的标准来看待彼此,我们才会发现,情感中最重要的词不是对错,其实是“有效”。
掌握爱的规律,才能达到爱的境界
人的一生,都是用有常对抗无常,用无限覆盖有限,用确定来否定不确定,但最终我们会发现,我们需要两者的平衡,我们既需要母性的道德,讲究奉献和融合;在冲突的时候,需要父性的道德,讲究自我和探索。
最终,在这个层面看情感,我们会发现情感是有自己的规律的,它不取决于我们如何给它安上辔头,它不会听从道德的缰绳,我们无法阻止一个人爱,也无法阻止一个人恨,但爱和恨不是无规律的,它的产生、流动、繁荣和衰败以及终结是有其自身规律的,而一旦我们能掌握规律,才能达到爱的境界。
当我们用道德规定各自的戏份和角色的时候,我们就容易扮演两个角色:牺牲者和受害者。因为爱是由规条组织,一旦爱受伤了,我们还要被迫继续执行爱到底,最后,执行爱的人受伤,被爱的人也会受伤,因为一个人爱另一个人不取决于他做了什么事情,而取决于他的态度。
只有摆脱了我们各自规定的角色——一个贤妻良母,或者责任深重的丈夫,不再为了道德牺牲自我,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而我们太容易自我欺骗,自我取消,导致道德有时被我们当成“皇帝的新装”的游戏。或者我们会成为受难者,被抛弃,一直生活在委屈当中,为什么他不遵守这个游戏规则?
真正的道德是真正的游戏规则,它不来自垄断,而来自协商;不来自单方制定,而来自互动;不来自流水线制作,而属于vip自定义;不再成为规则的执行者,而成为创造规则的人,这需要我们对爱的规律的探索也需要我们对彼此的接纳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