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动力团体治疗的四种模式
1、waler schindler 模式:家庭团体模式。团体就是一个“家庭”,每个成员就是“孩子”,“团体家庭”就是这些孩子们的共同的“母亲”。这个家庭可以出于俄狄浦斯期,或者俄前期。
2、Alexander wolf 模式:即,个体分析,在小组中进行。实际上是每个小组成员共用同一个分析师,个人分析放在团体中去分享。
3、Bion,Ezril,Argelander模式:“团体作为整体”,移情(反移情)于每个成员,也会阻抗着每个成员,形成了对每个成员的防御或保护;团体同时也治疗着每个小组成员。
4、Foulkes 模式:团体是一个“社会矩阵”,每个成员是矩阵中的一个节点。矩阵中,有显性关系(现实关系)和隐性关系(移情关系)。成员之间,互相投射和投射性认同,共同作用于整个“团体(矩阵)”。在这个矩阵中,每个人都是自然反应、自由联想、悬浮流动。团体通过“自由的氛围表达其自身,凝聚着每个成员,让每个成员感到是‘我们在一起’。”
(以上资料来自“武春燕翻译,中德班高级组团体团体治疗老师 Friedrich Markert 的论文《团体分析的要点》)
二、团体带领者的“角色功能”
团体动力小组的带领者,要同时具有三个职能,或者叫做“分裂”成三个角色:
1、“普通组员”,去感受着其他组员的动力及整个小组的动力流变,就像是亲自上场踢球的运动员;
2、“管理者角色”,像是在足球场上来回奔跑、吹哨的“裁判员”;
3、“分析者角色”,就像在足球场外全神关注整个踢球过程的“教练员”。
当带领者同时完成了这三个角色功能时,他才算是比较全面地完成了精神动力小组的整体带领工作。
三、学员的参与心态与收获
参加精神动力成长小组,组员经常有两种心态或动机,一种是“我要学习(看看)老师是如何带领精神动力小组的”,另一种是“我要体会自己是如何被别人带领的,觉察自己在小组动力中所冒出来的各种潜意识。”
其中,第一种动机,往往会阻碍自己去真正体验自身的潜意识和小组潜意识动力,因为总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而没有用心地去体会自己、他人及小组动力的自然流动过程。这样的学员,其实是自己缴学费,却去充当带教老师的“教学助理角色”,失去了自我体验、觉察和提高的良机。
参加体验互动式的精神动力小组,最忌讳“我要看老师究竟是怎样带小组的啦”,就像我们在体验被催眠的时候,自己却总是想着“我要看看催眠师是如何给我催眠的,我要学会怎样做催眠”那样,是无法真正体验到被催眠的感觉的。
如何才能在精神动力小组中,让自己有更多很深的体验,有更多收获呢?
其实很简单:你只要放下大脑的理性思维,暂时闭上心灵的“眼睛”,跟着全体小组成员,一起去“漂流”,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听带教老师和观察员对小组动机过程的反馈和评论分析意见啦。
文:丛中
11月15日-17日,北大六院心理主任医师丛中教授来广州啦!此次主要带领一个精神分析个人成长和案例督导工作坊,而且此次晚上还可以约丛中老师做面对面咨询哦(自愿),机会难得!
报名联系:020-38788930 郭老师 , 或QQ联系180106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