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挑战”的心理动力学。关于“挑战”的心理动力学,我想借用中央电视台节目《挑战主持人》中的一句口号“挑战无处不在!”来提出:为何挑战无处不在?为何我们确实能感到处处充满着挑战?难道挑战有着成瘾的吸力而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挑战背后的吸力究竟是什么呢?
挑战,故名挑起战斗。战斗意味着对立双方为“赢”而去斗争。古往今来,人们似乎为“赢”而奋斗不息、舍生忘死。 这个“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词典解释“赢”是:胜(与输对应);赢余(获利)。心理学意义上的“赢”,象征成功、英雄、胜利。古代人挑起战争,是受求生本能驱使;近代人挑起战争,更多是受权力欲望的心理驱动。那当代人又是为什么而挑战呢?和平多好啊,和平本来就是人们所向往的。历史上各朝代,人们都好像在为和平而战争,也可谓是在为消灭战争而战斗。如果说,和平年代仍不可避免地存在没有硝烟的战斗,那么,战斗就不单是属于时代的产物,更属于人的心理产物。只是时代的不同,人们挑起战斗的形式不同罢了。
毛泽东有句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从字面上理解,它们是有悖于天理和人性的。但这句话似乎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人为了求生之目的,在与天斗中其乐无穷;近代人在与地斗中,以占领土地多少论英雄而其乐无穷;当代人在与人斗中,以战胜对手论成功而其乐无穷。毛泽东本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斗争”的天才,是一个在斗争中获取“乐”最多的大赢家。从哲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理解他老人家这句名言,会让我们感悟到:一切富于挑逗性、挑战性的事物或活动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力学意义。
在并不久远的1932年7月,爱因斯坦以博爱出发,向弗洛伊德致信请教“如何保护人类免受战争之祸”的问题。弗洛伊德激情地阐述了战争的起源和战争的不可避免性。作为心理学家,他深刻分析了“人从祖先开始,就存在仇恨和毁灭的本能。在文明的心理特征中,人有两个重要的特征:理智的增强(这是驾驭本能生活的开端),以及攻击冲动的内在化及其随之而来的一切好处和危险。因此决定了人们既反对战争,又无力避免战争。”但他对爱因斯坦“如何免除战争”的回答却显得苍白无力(也许这本不属于心理学家能回答的问题)。正是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让我们从当代的各种挑战性职业或活动的背后,看到了一种原始战争的演变与进化,感悟到了挑战背后的深层心理动力倾向。下面,我将借有代表性的挑战性工作(活动)来分析。
较有代表性的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是:刑警工作、医生工作、自然科学工作等。这些工作里的挑战意味,就像一团强烈的磁铁,能吸引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它的内涵里,注入了人本能中的许多欲望与冲动。“挑”是动词,代表了人本能的动态性;“战”也是动词,代表了人本能能量对对象的发射。“挑战”象征着使能量冒出来,或使欲望燃烧起来!
刑侦工作的心理动力学。刑侦工作,吸力在于它的探索性、神秘性、逻辑性和风险性。探索性,能充分体现人的创造欲望和追求新鲜、刺激的欲望;神秘性,意味着能充分满足人通过剥开伪装、揭示真相的驾驭神圣秘密的渴望;逻辑性,是只有人才具备的高智能表现;而风险性,是最能显示勇者的英雄本色。整个刑侦过程,就是在经历一场挑战活动,或者说在经历一场真实的变了形的战斗,即刑警与没有浮出水面的案犯之间的战斗。
刑侦工作的关键词:案件、罪犯、侦查、刑警。把这些关键词与刑侦工作的吸力作一个链接,呈现的图像是:刑事案件犹如一个谜团——谜团的外圈是浓雾——谜团里面有血腥、武器、面具、多个嫌疑人、作案动机和情景、被害人的呼救与冤魂——谜底是“某某是罪犯”。
细细分析起来,刑警就是揭示谜底的人,他们在化解谜团的层层努力中,涌动着人本能的心理动力。一开始刑警的神经被案件触动,我们视为被凶险事件刺激后的应激反应——准备战斗。进入谜团外围的浓雾层,意味着“拨开云雾见光明”的探险期,势必调动辨认侦查方向的视觉、听觉、嗅觉、直觉等感觉能力。这里,仍然体验着被风险事件挑战后本能力量的高度激活、神经与精神处于的亢奋状态;进入谜团里面的侦查工作,属于刑警与案犯的实战期。这期间,刑警经历着种种高峰体验:比如,对多个嫌疑人的排查,犹如用智力武器和真实武器在与案犯较量(攻击冲动满足);分析每一个作案动机和作案计划,意味着透视人心理深层的秘密与阴险(实现洞悉人之隐秘的本能愿望);在假设对案件做种种逻辑推理和幻想性构想中,犹如体验神探福尔摩斯破案时的“不管你多么狡猾,都逃不过我的火眼金睛”的奇妙感觉(成就欲的满足)。到揭示谜底“某某是罪犯”的时候,其兴奋感达到至高点,同时也意味着心智与情绪高度亢奋(紧张)的解除。
因此我们理解了,难怪那些扑簌迷离的侦破小说和电影电视,能够深深地吸引人,其吸力就在于侦查工作富有的挑战性。因为你不在现场,胜似在现场。你在看故事的同时,跟刑侦人员一样体验着一系列的紧张、激动、刺激等痛快的感觉。我们更理解了,为什么刑侦人员陷入破案时,会那么煞费苦心、醉心沉迷?用心理分析去解释,答案就是:这一工作的性质,最能满足人本能的两大快乐目的。这两大快乐目的,一是完全意识的快乐目的,即履行一项重要而特殊的职责,为社会、为他人带来安全与快乐后的幸福感;二是无意识的快乐目的(或动机),是通过侦查活动而释放攻击本能的快乐,通过揭示真相、揪出案犯而满足“我赢了,我胜利了”的智慧英雄的渴望。
挑战性活动的心理动力学。以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杯赛为例,每在世界杯赛期间,足球足以调动亿万人的激情,足以陶醉亿万球迷!足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我不是球迷,但每次的世界杯赛我是必看的。我发现这动力是来于球迷现象,是他们的超级疯狂使我对足球产生了深深的好奇,使我总要去想“足球赛何以能让人心狂?”之问题(打住,如果分析球迷的心理,似乎偏题了)。还是回到足球活动来分析吧。
每一场足球赛,都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挑战。赛场就是战场,挑战双方各自怀着打败对手、赢得胜利的雄心走上战场。各方受“赢”的驱动,借用小小的一颗球,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挥洒自如,可谓痛快地发泄着他们充沛的力比多能量。我们能看到的是他们在比拼球技、体力和勇气,我们看不到的是他们心理的较量,那就是每个球员既要面对个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又要顾全团队的需要,还要善于观察和判断对方球员的心理反应。而心理较量比拼的是机智、沉着、毅力和耐性。
我们用心理学象征意义来感觉足球,会出现这样的意象:
足球——某种美好东西的结晶体(本我);
球场——大地、母亲、女性(本我);
绿草——柔软、情感(本我);
球门——子宫(本我);
球员——自然人(自我);
裁判——法官(超我);
守门员——特警(超我);
球迷——集体潜意识。
所有的球员,都在那充满神秘而浪漫情调的绿地毯上尽情地欢呼雀跃、兴奋昂然!原来是为了争夺那颗小小的晶体。双方队员精诚团结、默契配合,目的是为了获得掌握晶体的绝对控制权。哪位球员夺取到晶体,等于他代表该团队拥有了“某种美好东西的结晶体”。然后,他们要顽强抵抗对方球员的进攻,要避免法官的定罪,要攻破特警的防守与捕杀。最后,要把晶体安全、成功地送进母亲的怀抱。总结性地专业描述为:球员(自我)能否成功发射晶体(纯真的本我),取决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力量的强弱。晶体一般很难进入子宫(子宫在这里可理解为多种目标境界),是因为超我(法官+特警+对方的防守)的力量太强大。如果晶体好不容易成功地进入一次,是因为本我的力量同样强大,而自我也终于突破了超我的压力时才得以成功的。
从足球的挑战里,我们能感受到心理动力学的深动与深刻。因为你从球员身上,可以看到每个个体自身的兴奋——他的奔跑、踢球、花样多变的运球、冲出防卫、快速射门等一系列的行为,无疑充分展示了他的力量。这份展示里,包含着人生来就有的心理上的特征需要满足,即攻击倾向、寻求新鲜和刺激、权力欲和控制欲获得了替代性满足。从比赛的竞争性里,你能体会到“赢”背后的心理驱动:球员分成两派进行较量,这必然有输赢结果所带来的英雄与成就之快感,或者败寇的失落感。赢家会因为需求的满足而有再想赢的欲望;输家会因为要挽回挫败和自尊而有再想去拼搏的欲望。因此, 这样的赛事活动,不管结果是输是赢,都注定了胜败双方为了“赢”而会永远地挑战下去。因此,我认为足球的魅力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运动球的感受”!足球赛,它本身不会制造财富,但它作为人类的文化产业,却给人类和社会创造着巨大的经济与精神财富。
应该说,凡是具有竞争性、对峙性的活动都属于挑战性活动。它们大到各种发明创造、大型文体比赛、辩论赛等,小到孩子们的捉迷藏、下跳棋等等。这些活动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它们存在的挑战性和难度,参与这样的行为本身就具有快乐性。而人的精神成长必须是要经历无数的挑战性活动的。因为人只有在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或事物中,才能进行创建性思考和刺激理性的发展,才能使人通过人们羡慕、赞赏性的行为,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需要,从而实现自我。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 熊 玲
熊玲相关文章:
论认同与接纳情结(1)
论认同与接纳情结(2)
谁使你变态,谁又能救你
为什么老是脸红
可以除掉自卑吗
她为什么会晕血?
怎样面对别人的非议
脆弱的本质
犯案幻想的心理分析
如何面对残酷的真相?
我为什么总被“想意外死亡”的念头所纠缠
任性的性欲
有一种悲凉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