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的创造性不如西方?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人是很老实的,很谦虚甚至可以说很死板,深受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庸之道的影响,事事居中,不起头,也不落后,久而久之,世界对我们的印象便是古板与怯弱。而国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奔放与自由,在歌舞中高居民主的旗帜,且创造力很棒。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情况呢?是什么禁锢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来浅析一下这样的现象。先从物理环境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大国家,占地面积9600万平方公里,整体处于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温暖宜人,适合耕种的面积很大,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农业发达。而这样的物理环境,这样的生产方式便决定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最需要的便是稳定,这边需要统治者把人口放在种植上面,而不是对外的扩张和行商,因为扩张与行商让人口流动速度快,且容易造成虚假繁荣,这也是为什么农业为第一产业的原因。而欧洲国家,一个国家大概就中国一个省的大小,农业早就发展到顶峰,如果想要继续发展,便需要对外扩张,而且欧洲国家大多靠海,所以海上掠夺与贸易便成为发展的主要手段,而这样的发展方式,崇尚自由的精神便是这样形成的,这也不难想象,为什么欧洲国家能够在奴隶制国家过渡到封建国家,迅速的过渡到资本社会了。而建立在这种文化思想之上的政权,宣扬民主法制的口号也是必然的需求了。
那么我们就很容易了解,为什么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大国,为什么要存天理,灭人欲,为什么要纲常礼教,这一切的原因都是为了把人口禁锢在那一亩三分地,唯有稳定,农业才能发展。而为了稳定,我们需要一个不让人冒头的上层建筑。但是狗急了还会咬人,人急了你也不能指望他能做出些什么好事情,所以我们需要科举,用科举给下层人民一条道路,用科举让老百姓切切实实的维护这样的一个制度,认同这样一种文化。但是中国又有一句古话,叫读书使人明智,那么,当读书人知道这只是一个统治的工具,难免会对政权造成影响,而治国确实需要人才,怎样能让读书人傻一点呢?这就牵扯到文化专制和榜样效应了。这样一来,秦王的焚书坑儒,董仲舒的罢黜百家,清代的八股文便横空出世了,且各种鱼跃龙门而后光中耀祖的士人的传说也冒出来了。试问,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之下,如何能够思维解放?
还好,国人救国的努力一直没有放弃,而后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才有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迅速传遍中国且拯救国人。在这以后,中国人的思想才与国外慢慢的接轨,但是相比与欧洲国家17世纪便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人的思想才显得保守与死板。
中国人并不缺少创造思维,在明代,中国的发明数是全世界最多的,而国人自比天朝,而呼国外之人为“蛮夷”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可是为什么中国到后来却反而不如别人了呢?这样一个问题被国外的一个学者提出,这个学者叫李约瑟,这个难题成了后来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我们不去尝试解开这个难题,只是浅浅的分析。我们知道,意识是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我们的意识一定受我们的生活背景影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两千多年,而农业最核心的思路便是总结经验。总结经验,才能知道看老天爷脸色农耕,才知道怎么种田才能收获更多。所以中国人深受这一套影响,以至于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也遵循这一套。我们习惯了观察,总结经验,发现而后提出理论,然后才是检验理论。而外国人长期面对变化莫测的大海,提出假设而后检验这才是他们的思维方式。而农耕带来的保守也影响到我们,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间也就这一百多年,并不能完全消除农耕给我们带来的思维上的影响,而社会在进步的探索时期的如履薄冰,这些都不允许我们太过跳跃,而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也在影响着我们。
但是中国人的创新思维真的不如外国人么?这里我做保留。在这里只是阐述一个社会现象:孩子在画画的时候把太阳画成方的,并涂上了绿色。这个时候中国的家长一把夺过孩子的笔,并一边大骂自己孩子的与众不同,而后无比心痛的担心孩子以后的学习成绩。而国外的父母,却称赞孩子的创意,而且也不在乎孩子的成绩如何,更多的是孩子的快乐。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如何去期盼国人的创造力?
说了很多,估计各位看得也很累,但在这里我主要想告诉大家的,不是为什么中国人的创造力不如外国人,只是想告诉各位家长,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创意,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孩子。而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持续一生,你的孩子差劲,其实是你培养的,尽管你不会承认,但是潜意识是不会骗人的。关注自己的孩子,从关注自己的家庭开始。
(原创作品,学员分享。文/Bamboo)(仅代表学员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