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考生在前期坚定考心理学研究生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如何选择自己适合的院校。在院校选择的问题上,可能会影响考生之后是否能顺利通过初试,最终是否会被录取。院校的选择要切合自身情况,避免好高骛远影响后期考研的复习。杨老师 tel 13241904974 !
一、选择合适的报考单位
确定报考专业之后,就需要确定报考单位。招生单位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高等教育单位和研究机构。
平时一提到研究生招生单位,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就是XX大学、XX学院,这些都是高等教育单位,因为开办本科教育而为学生所熟知。这些单位本科、研究生教育是连贯的。常常为人所忽视的另一类报考单位是各类研究院、研究所。如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各研究所。2016年的考生可以了解。在选择招生单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质量高低
在质量高的单位可以真正学到一些东西,时间不会被浪费。判断质量通常可以看这几个方面:在该专业领域内的地位,导师质量,单位近年来学术成就等。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北京大学心理学、西南大学心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等。
2、名气大小
名气其实往往是质量的一个外在评价指标。而且,名声很大的单位,有利于研究生开展研究,也有利于以后的就业。如武汉大学心理学、中国地质大学心理学、山东大学心理学等。
3、竞争态势
各招生单位由于质量高低、地理远近的缘故,报考心理学专业的人数可能相差很大,竞争态势也就高低不同。结合自己的实力,可以尽量避开竞争焦点,提高自己的录取概率。
二、心理学考研四种模式
最终报考目标的确定,其实是心理学专业选择和学校选择的综合。这当中牵扯到的因素交错繁复,头绪太多,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对于在职人员来说,选择还相对简单一些;对于在校生而言,选择就难了,一般有四种情况,按照难易顺序分别是:
1、心理学考研本专业本校报考
这是考研志愿选择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也是成功概率最高的。一般来说,只要心理学专业不错,学校也还可以,多数考生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报考本校的心理学。
2、心理学考研本专业跨校报考
心理学本专业跨校报考的原因有两个:
(1)虽然心理学专业不错,但原单位一般,考生想考到一个更好的招生单位去;
(2)原单位太热门了,考取的把握不大,所以考生选择其他竞争相对缓和的报考单位。
心理学本专业跨校报考备考的难度要大一些,因为虽然专业相同,但不同招生单位的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和学术科研重点可能差别很大;而且招生单位变了,有关的政策、信息也就比较难以及时获得。
3、心理学考研跨专业本校报考
学校牌子不错,但想换个更好或更喜欢的专业的考生可以选择跨专业本校报考。由于隔行如隔山,跨考心理学专业较大的难度,且这种难度和专业之间关联度成反比:原专业和心理学专业之间的关联度越小,复习和考试的难度就越大。
4、心理学考研跨专业跨校报考
对原先的专业和学校都很不满意,决心要开辟全新天地的考生会选择跨心理学专业跨校报考。这种模式备考的工作量和难度最大,不仅面临着大量陌生的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在复习资源、信息渠道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
我们认为,贯穿整个决策过程始终的有两个关键要素:考生自身的意愿和条件,完全而充分的信息。这实际上也就是报考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获取全面真实的信息,权衡利弊,有助于自己做出正确的抉择。尤其是那些竞争实力一般而又志在必得的考生,更要借助于信息的收集,选择录取可能性最大的招生单位。考生在基本确定报考心理学专业后,应该进一步选出设置了这些专业的学校,并根据其他一些主客观条件,圈定目标单位,进而对这些目标单位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比较,最终选取适合的志愿。一般来说,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单位的竞争态势
(1)看目标单位的录取分数线。有一些好学校的总分和单科录取分数线有可能会高于全国统一最低分数线。
(2)看所要报考的专业院系的录取的平均分和最低数。
(3)看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两者之比即为考录比,数值越大,说明竞争越激烈。
这些数据应该尽量往前多收集几年,可以看出一个趋势,比如说录取门槛逐步降低还是逐步抬高,是基本稳定还是剧烈波动。逐步抬高的难度比较大,而波动剧烈的风险比较大。
2、目标单位的录取情况
由于研究生招生是由各招生单位自主负责,各专业院系的权力很大,因此必须详细摸清录取情况,例如实际录取名额到底是多少,录取是否公平公正等。有些招生单位和专业院系内部保送名额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招生名额不少,但扣除保送名额后就所剩无几;有些单位和院系一贯奉行优先录取本单位和本院系的考生,外来考生难以享受公平待遇。凡此种种,都是考生朋友一定要事先搞清楚的。
3、目标单位的复习资源
考生应该尽力收集目标单位的复习资源,例如心理学历年考试真题,考试命题所依托的教材,心理学考研复习的参考书目,心理学考研复习的重点范围,命题教师的命题风格等等。这些信息对于复习和考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以上四种报考模式当中,本校报考的两种模式在收集信息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而跨校报考的两种模式都缺乏这方面的优势,因此凡跨校报考的,必须将信息的收集和比较作为前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样才能作出理性的判断,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和报考单位。
四、在以上四种模式中应该如何选择呢?
这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除了必须考虑的兴趣、爱好等,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1、本科专业和学校的情况
如果你本科就读于名校热专业,那么建议还是准备本专业本校报考吧。如果专业不错,学校一般,可以考虑第二种;反之,则考虑第三种。万一专业、学校都不满意,则不要惧怕背水一战。
2、结合自己的竞争力
比如本校本专业太热,竞争对手太多,就不妨换个学校或专业试试。如果自己确实很有实力,信心十足,那么跨校跨专业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