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我儿子4岁,有蛀牙,还发炎了。有什么办法能让他肯去医院看牙吗?我用了角色互换体验法,先跟后带法,都无效。
他第一次牙痛的时候很勇敢地就去了,也非常配合医生,医生说没见过那么乖的那么配合的小孩。但第一次只是去消炎的,本来约了第二次去补牙的,后来第二次去的时候,我们四个人都压不住他。没补成,一直拖到现在,发了炎,长了个大牙包出来,他还不肯去。
罗秋兰老师:
访问一下就知道,怕弄牙齿大人不比小孩少,几乎人人都怕。大家诚实地问自己,是不是这样?虽然你明知那是个小事情,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紧张,这其实是内心深处泛起的恐惧。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在于:
1.可能会令很多人震惊的是,弄牙齿可能激发人的生存恐惧,处理不慎会留下创伤。
2.恐惧来自何处?
(1)整个过程不能动。甚至是被人或器械固定住。
(2)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前者压制了人的反抗本能,后者令你失去定位。
(3)还不要说过程中的疼痛、响声、医生的各种叮嘱,再加上父母的命令呵斥,传递出来的焦虑就更加剧烈了,不恐惧才怪。
3.创伤的起源:不在于你经历了什么,而在于你感知到什么。只要你无法预估、不能抗拒的,都会带来创伤体验。
从上面案例里孩子第一次之后的变化就知道了,他本来不怕弄牙齿。所有的人都会害怕受制而不能反抗,而旁边的人却都在告诉你:你是在接受帮助。于是,你就容易冲突了。
4.孩子(包括大人)在看牙过程中的恐惧,自己说不出来也说不清楚,别人也关照不到,那个过程就会显得特别漫长而痛苦。
大人可以装一装,孩子怎么忍受?如果还要被人家说“你这么胆小”“你不勇敢”“你看别人都可以”“你不乖”……那么孩子很可能感到被孤立被抛弃的危险,或者为自己的恐惧感到羞耻(但事实上恐惧很正常的),所以孩子常会在所有人都不觉察时暗暗受伤了。
类似的事件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很多孩子在成年后仍然对某些人某些事,有莫名其妙的恐慌或身体过敏反应,如果他自己再复加片面的道德评判或人格分析,可以想见会有多少不必要的伤害发生。
那么父母怎样才能帮到孩子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从创伤起源来阻断创伤体验产生的可能性,最基本最简单的就是:
1.告知。
2.转化反抗。
前者帮助孩子获得心理安全感,后者可助其释放过程中身体本能反应的能量。
具体做法建议:
2.跟孩子单独谈谈,帮助他认知会发生什么,比如让他说一说医生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同时跟孩子讨论这样对他的好处是什么,让孩子有参与感。
3.角色扮演。让孩子扮医生按流程操作,还可以让孩子扮演口腔,想象它得到治疗后的感受以及说话,也可以训练过程中孩子对自己的内心对话。
4.去看牙时,给孩子带上最能给他支持和安慰的玩具,过程中(有的需要提前训练)可以抓握某种东西,允许孩子有意识缓慢活动手或脚。父母可以在旁边解说医生进行到哪一步了。
孩子不怕挑战,最怕没有父母支持。所以过程中,父母的耐心很重要,比如柔和坚定的声调,温柔的抚触和握手,肯定鼓励的话语……如果有的孩子一时不能接受,不要强迫他,尊重理解孩子的感受,给他时间帮助他了解、熟悉进而接受,引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来帮自己面对。
任何挑战,都是增进亲子关系的机会,也是提升孩子能力和自信的机会。父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孩子安全健康地成长大有好处。
后记:
案例中的孩子,在经过妈妈的讲解和安慰后,愿意去医院看牙了,而且表现得非常配合,妈妈轻松多了。
(文中提到“创伤起源”“定位”等相关内容,请参考罗秋兰老师所著《身体的智慧(本体能量疗法)》一书。)
《身体的智慧》购买方式
方式一:可在微店直接购买。网址: http://wd.koudai.com/i/91760504 (此网址无法直接链接,请复制黏贴)
方式二:可直接联系罗秋兰老师助手唐晓,微信号CynthiaTang15,手机号1860602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