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勋是一名律师,他在行业内做的很出色,理性的思维和擅辩的口才在这里帮了这很大的忙,同时他为人温文而雅,做事注意把握分寸,和大家的关系都保持着一种和谐而充满善意的氛围。生活上,他有一个年轻他8岁的妻子,一双儿女。按大众标准来看,他过的是一种完美的生活。但他有一个让同事和家人头疼的毛病:拖延和迟到是他的家常便饭。他常常在开庭的最后一刻到达,他的入场常常是匆匆而来,一边不忘和大家打着招呼,然后对着他的当事人和法官解释他几点出门,如何在路上碰到各种状况,如此才导致了他。。。虽然他总是拖延的习惯让大家很着急上火,但他平日里积累下的好人缘,以及接下来他在法庭上的出色表现总是让人很容易原谅他,毕竟,他没耽误工作,而且迟到的原因也总是令人同情。在他的生活中他也是这样,他因为工作忙,同事聚会错过了两个孩子的许多重要时刻:生病、生日、学校的家长会。但这一切又是那么容易被谅解,毕竟他努力工作,挣钱养家,而且他没什么不良嗜好,还有一个不发火的好脾气,这一切,他都很努力,你还能怎么样?
但终于有一天,他在工作中的拖延造成整个部门都不得不修改计划等他,这时,他的合伙人,从对他不断包容转成爆发,勋非常温和谦虚地一言不发地听完他的抱怨、批评、指责(合伙人看着他那个样子,忍不住一股无名火升上来)。然后不紧不慢地解释了自己的理由,最后加上一句:我已经很努力了。他话刚说完,合伙人的话就扔出来:你不要再努力了好不好,你的努力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都要为你的努力服务吗,凭什么。好吧,要么这些损失我们折算一下,你来负责,但接下来,如果你还保持这个习惯,我们的合作我要重新考虑了。发生了什么,这次的结果是勋没想到的,他有些茫然了。
我已经很努力了
努力,中国汉语词语,尽量的使出自己的力气来做事,努力指用尽力气去做事情,后来指一种做事情的积极态度。比如说努力工作,努力学习。
我们接受的教育中,努力就是一个褒义词,一个学期结束时,家长看到老师的评语,当看到“该生学习努力”这几个字时,常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即使明知道有其他的不足,如不够聪明,成绩一直不好,但孩子已经努力了,这些都变得可以原谅,可以等待的,否则你还能怎么样。时间长了,孩子就明白了:只要我努力了,就没事了。这一招在父母那里尤其管用,看着自己的孩子披星戴月,每天背着和自己体重差不多的书包去上学,回来还写作业到十二点,大人的工作还只有八小时工作时呢。都已经这么努力了,就别太在意结果了吧。OK,这一招用得很成功。
你在重复和父母的关系模式
可是,当孩子长大了,这种和父母打交道的方式,这样一种信念内化于心,并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产生变化,当它用在朋友圈或职场上时,就发现没那么好用了。领导和家人不同,奉行结果比过程重要的原则,奉行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信条。他们不是为你的努力付给你工资,你工作,努力是应该的。
老板也是人,看起来风光,创业的艰难只有自己知道,要掏钱养活一个公司,一众员工,还要维护好客户,自然论努力这件事,他更有发言权。但是要记住的是,老板不是父母,不会象父母那样心疼你,这个边界划分清楚,就不会出大问题。可是当一个习惯说努力了的成人,有的时候,却是在重复小时候和父母的相处方式,却不自知。
努力在这时,就成为一个挡箭牌,给失败一个借口,推托原本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那么,和你在一起的人无法避免地要为你承担,自然会很恼火,继而想从关系中撤出去。
要让你的努力有价值
收拾一下心情,觉察自己是不是在用和父母的互动方式带到了现在的关系中,如果明白了,现在就开始调整。
真正的努力,很少被挂在嘴上,这是个过程,是给努力者的礼物,如同西天取经的故事,如果没有取经过程中的磨难,这个取经的结果便失去了意义。所以说有些人说,为什么唐僧师徒四人神通广大,为何不直接施展法力,飞往西天,去取了经文呢,取经的最大的意义在这个过程。至少经文,那是成功的证明,如同给努力了并取得成功的人发的一杖勋章,由此,努力才有了正面的意义。
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要做聪明的家长,既要对孩子有要求,有明确的规则,也要有情感的投入。家长也要舍得让孩子去努力,做为学生,努力是学习的基本要求。但同时,家长也要对孩子的努力提出要求,要做好榜样,投身到孩子的教育中去。如果只是看到努力,但却一直不见成绩,那么就不能只拿努力说事,要和孩子了解情况,看看在努力的背后,不见效果的原因在哪里。社会教育,要教给孩子的一个内容就是适应环境,适应现实,要求你做出的是给出结果,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意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