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心理健康指南
摘自《心潮健康机构EAP手册》
2015/08/31 9:17:01 编辑:心灵花园
一、心理健康六项标准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或她与大多数人、特别是与同龄人、同性别的人是否一致。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在心理咨询中,绝大多数咨询者这一条都具备。通过说话、察言观色便很容易确定咨询者智力是否正常。一般不需要进行心理测验。
(2)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与这一条相对立的是喜怒无常。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而是说他们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而且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3)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能信任和尊重别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能以恰当的方式让别人理解自己。因而,无论学习还是工作,与同事关系都很融洽,对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很亲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是与别人没有任何矛盾,而是在发生矛盾时能积极地、有效地去解决矛盾,重新让别人理解自己。
(4)行动自觉果断
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便果断地采取决定,不盲目、不犹豫、把自己的决定贯彻如一,决不是说是一套而做又是一套。这并不是说不能改变决定,而是说不能轻易地改变决定。
(5)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热爱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爱学习,如爱学外语、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把学习看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爱工作,不仅按时上下班,而且创造性地去工作、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把分担的工作看作是一种乐事。
(6)正确的自我观
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有正确的自我观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能积极地去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不因为有优点而骄傲自大,也不因为有不足而自卑;知不足而不懈进取、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愉快乐观。
上述六项标准是互相联系的。一个人心理不健康,不一定表现在所有方面,而往往表现在几个方面。对照上面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判断一下你的心理是否健康?
二、心理问题的等级划分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较为认可的是以下这一简捷的评价方法。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2.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点是:
(1)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便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3.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导致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它的特点是:
(1)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2)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念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得很正常。
(3)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如:社交焦虑者(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4)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4.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
(1)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或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
(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3)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4)需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和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十种正常的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高考,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类似歇斯底里现象:多见于妇女和儿童。有些女性和丈夫吵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成现实。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5.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6.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7.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通常是一过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8.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能会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人士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10.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四、心理咨询的五个不等式
1、心理问题≠精神病
心理咨询在我国是一门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人们对它有一种神秘感。来访者通常都是左顾右盼、鼓足了勇气才走进诊室,在医生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实的情况暴露出来。因为在许多人眼里,来咨询的人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此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表露出情感上的痛苦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对男性来说尤其如此。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很多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前来就诊。其实,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个体就能顺利健康地发展;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这样看来,心理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就这些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正常或有见不得人的隐私,相反,这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认问题,混混沌沌虚度一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精神病就是疯子,其实他们所说的精神病严格地来讲是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它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和轻度心理障碍有很大区别。绝大部分精神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没有自知力,更不会主动求医。
2、心理学≠窥见内心
两个久未谋面的老同学在路上不期而遇,其中一个知道对方是心理治疗师,就让他猜一猜自己现在心中想些什么。许多来访者也有类似的心态,他们不愿或羞于吐露自己的心理活动,认为只要简单说几句,咨询者就应该能猜出他心中的想法,要不就表明咨询者水平不高。其实心理治疗师也是人,他们没有什么特异功能能窥见他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只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来访者提供的一定信息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进行咨询与治疗。因此,来访者需详尽地提供有关情况,才能帮助医患双方共同找到问题的症结,有利于治疗师作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恰当的治疗。
3、心理咨询≠无所不能
许多来访者将心理咨询神化,似乎咨询者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就像一个“开锁匠”,什么样的心结都能一下打开,所以常常来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希求的“豁然开明”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再也不来了。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心理问题常与来访者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的动机,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消雪融的,所以来访者需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4、心理医生≠救世主
一些来访者把心理医生当作“救世主”,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医生,以为医生应该有能耐把它们一一解开,而自己无须思考、无须努力、无须承担责任。多年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就是,病人看病,医生诊断、开药、治疗一切由医生说了算,要求病人绝对服从、配合,因此来访者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旧的医学模式带进心理咨询。然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物,心理医生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来访者改变和人格成长的作用,他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强加给来访者,更不能替来访者去改变或作决定。来访者需认识到,“救世主”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达到理想目标。倘若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消极被动,推卸责任,只会一事无成。
5、心理咨询≠思想工作
来访者中还有另一种极端的认识,就是认为心理咨询没多大用处,无非是讲些道理,因而忽视或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治疗的。一女孩因强迫观念痛苦异常前来就诊,家人反对并干涉:“你就是死钻牛角尖,想开点就会好的。”亦不让患者服药。患者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支持,内心很绝望,从而影响到治疗的连续性和效果。心理咨询作为医学中的一门学科,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诊疗程序,它与思想工作是有本质区别的。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说服对方服从、遵循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及集体意志,而心理咨询则是运用专门的理论和技巧寻找心理障碍的症结,予以诊断治疗,咨询者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对来访者进行批评教育。另外,某些心理障碍同时具有神经生化改变的基础,需要结合药物治疗,这更是思想工作所不能取代的。
希望来访者能通过上述几个“不等式”了解心理咨询的性质和工作方式,打消顾虑,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与心理医生进行配合,帮助自己解除痛苦,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
五、哪些人应及早求助心理专家
1、早期症状:
(1)神经衰弱表现:失眠、头痛、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工作缺乏热情,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可持续数周到一年多。
(2)强迫症状群:怕脏,怕得病,怕说错话,怕别人看自己,或毫无原因的恐惧,或刻板仪式动作。可持续数月到数年。
(3)人格的改变:对人冷淡,躲避亲人,并怀敌意;或寡言少语,好独自呆坐,或无目的漫游,生活懒散,不守纪律;性格反常,无故发脾气,敏感多疑,自语自笑。
(4)老是感觉自己的形体变样了,过度地照镜子,好打扮;怀疑自己不健康,反复看医生。
2、临床期(病症表现典型期):
(1)幻觉症状:如在没有人时或夜深人静时听见奇怪的声音或说话声;看见一些不存在的东西等等。
(2)妄想症状:无端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甚至欲加害自己。
(3)思维混乱。
(4)行为怪诞。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如:草木、脏物、肥皂,喝脏水或伤害自己等等。
六、EAP心理咨询,该做些什么准备?
员工产生心理困惑,寻求EAP咨询师的帮助,如同躯体有病到医院看大夫。但由于人们对心理咨询的一般知识了解不多,以至把看躯体疾病的习惯用于看心理医生,影响了咨询效果。所以去咨询,略知些咨询常识最好。
1、咨询者本人要有心理咨询的愿望。心理咨询是以语言沟通为基础,这种沟通是建立在咨询者对医生的信任和自愿的基础上。若来访者没有沟通的愿望或是被亲朋好友带领至此,是不会情愿地谈及真实的自我,咨询效果会受到影响。
2、咨询者不必担心谈话的内容外露。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EAP咨询师工作的首要原则就是为咨询者保密,有些咨询者因有这种担心,咨询时往往隐去某些问题,不利于医生做出诊断和提供帮助。
3、咨询者最好有自助意识。心理咨询除有心理医生的启发引导帮助,还需要咨询者积极主动配合。有的咨询者没这种意识,在咨询后对医生布置的作业不实施。如对恐怖症患者的治疗是先练习放松法,再进行系统脱敏疗法,这是一个连贯程序,有的咨询者回家不练习,总想在医生那里讨一种简单的治疗方法或药物,导致咨询半途而废。
4、咨询者勿急于追求效果,欲速则不达。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人际交往障碍,有的咨询者出现障碍的原因是因为性格偏内向、口吃、怕别人讥笑、拒绝与人交往引起的,咨询时首先要打破这一循环链,使咨询者改变自身对口吃的认识,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技巧。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并不是短期就能达到的。还有些心理问题或疾患需要有关人员同步参与咨询,如孩子的问题父母参与,婚姻问题夫妻参与。
5、理解咨询的时间限定。咨询一次约50分钟,若时间长、内容多,不便于咨询者清晰地理解接受主要问题的核心部分。
七、情绪的“ABCDE”理论
关于情绪产生的原因,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解释。自1884年詹姆斯提出情绪产生的外周理论以来,相继出现了坎农-巴德学说、阿诺德的“情绪-评定学说”、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理论等。这里介绍一种比较常见的、用于分析人的情绪产生和处理的理论:情绪的“ABCDE”理论。
情绪的“ABCDE”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
A(activating event)是诱发事件,它可以是现实的事件或预期将要出现的应激源。
B(Belief)是我们的信念和自言自语的述说,即对诱发事件或情境的自言自语的描述。信念和自言自语由两种主要的类型,一是理性的信念与自言自语,主要指自我救助性的、应对性的和适应性的述说,这些述说引发健康的情绪;二是非理性的信念与自言自语,它们是自我伤害的、自我挫败的、不适应的述说,这些述说导致不安的情绪。非理性信念将导致焦虑、愤怒、抑郁以及情绪失控。
C(Consequence)是由我们的信念和自言自语所引发的情绪和行为。
D(Disputing)即是一个用合理的信念驳斥、对抗不合理的信念的过程,借以改变原有信念。
E(Effect)即来访者经过D而产生的认知、情绪和行动上的改善。
ABCDE理论包括一套通过认识不合理信念到改变不合理信念,进而调整情绪和行为的步骤和阶段,它始终强调现在,重视人的理性力量,相信人最终能通过自我调节而顺应环境,把人的主动性提高到一个重要位置。
艾里斯的ABCDE理论中的非理性信念是一个核心的内容,他总结了非理性信念的特征:
绝对化要求,“必须”、“应该”;
过分概括化,“总是”“从来都是这样”“所有的”“人人都”;
糟糕至极论,“糟了,我完蛋了!”“我没脸见人了”。
附:职场中常见的15项不合理信念-------
1、我必须被每一个认识的人喜欢;
2、我必须有能力、胜任,在所有有价值的领域成功;
3、有些人很坏,必须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受到严厉的责罚;
4、事情没有按我想的那样发生,太可怕了;
5、事情应该按我自己的愿望发生;
6、我要为我无法控制的事件焦虑;
7、我必须为别人的问题发愁;
8、我必须依赖一个比自己强的人;
9、我必须找到问题的正确的解决方法;
10、逃避生活中的困难和推卸自己的责任可能要比正视他们更容易;
11、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必须和自己期待的一样,任何问题都应得到合理的解决;
12、人的不幸绝对是外界造成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忧愁和不安;
13、一个人过去的历史对现在的行为起决定性的作用。一件事过去曾影响过自己,所以现在也必然影响自己的行为;
14、其他人的不安或动荡也必然引起自己的不安;
15、生活中有大量的事情对自己不利,必须终日花大量的时间去考虑对策。
看看你都有哪些不合理信念?针对这些不合理信念,我们能做什么?那就是进行驳斥、讨论和拨打您身边的EAP热线噢。
八、职场压力和情绪的关系
报章媒体上常刊出这类消息,员工因离职纠纷而伤害报复管理者;因职场抑郁而自杀;因事业受挫而进行社会破坏;因需求不满而职业犯罪。这种种事件都说明许多人在生活中根本不会处理情绪困扰且压力的承受度不够。
情绪的应激理论把压力定义为能够引起个体产生紧张等情绪反应的外部环境刺激,如失业、疾病、天灾、贫困等。它在研究中往往把压力看作自变量,重点分析什么样的环境刺激可使人产生紧张情绪反应,试图寻求生活事件和压力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压力关系模型如下图所示:
这个理论模型强调了生活事件(刺激)对人的影响。这类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刺激会引起人们的不良反应。尤其是生活事件的定量化研究促进了人们对社会心理刺激和疾病关系的认识。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在这方面进行长年的研究,揭示了生活事件和躯体疾病及精神病症状有着密切关系,这对于企业员工根据生活事件预测患病可能性并进而进行及早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就职场人士来说,有哪些压力呢?员工压力大、情绪不安的理由:
1、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增加了分歧度和冲突(意见不同);
2、忙碌、竞争、追求成长(人被压榨得透不过气来);
3、自由就需要独立,但人性又有些依赖,两者产生矛盾
4、多欲、人际冲突、执着带来压力;
5、 社会变迁,人必须不断学习成长,否则会被淘汰。
九、如何使用员工帮助热线
“HI,欢迎您拨打员工帮助热线,这是我们企业给每位员工的一项福利。在那里您将享受到心理咨询、健康咨询和法律咨询等咨询服务。”如果你的企业为你购买了完整的EAP服务,那一定会包含有EAP热线,每当你拨打这个热线时,就会发现这样的真人提示语。
压力时代的生存策略是:学会自我保护,享受健康快乐。假若您正处于某种“重压”之下难以释怀的话,拨打员工帮助热线将助您一臂之力,帮助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穿过“压力”的重重封锁线,找回那份久违的健康与轻松。所以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热线,可千万不要让它闲置噢,赶紧拿起电话拨打EAP热线吧!
1、热线咨询流程
2、员工帮助热线咨询服务范围
(1)心理咨询
EAP热线心理咨询师可为企业员工及其家属提供:情绪困扰、压力应对、人际关系困扰、 情绪焦虑与抑郁、睡眠障碍、恋爱情感、退休生活、环境适应等心理困惑的服务。
(2)职业规划咨询
专业的职业规划师为受职业困惑的员工提供独到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方向定位、工作能力提升、工作与生活的协调、私人职业教练等服务
(3)健康咨询
专业的EAP机构会提供完善的身心两方面的专家进行电话咨询服务。比如心潮健康机构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拥有多位医学背景的热线心理咨询师,可为企业员工及其直系家属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4)法律咨询
工作和生活中,员工如果遇到法律问题需要咨询时,也可以通过专业的EAP热线,来获得专业而及时的帮助。比如心潮健康机构就与若干法律事务所合作,把法律服务纳入EAP系统,为员工提供免费长效的法律咨询服务。
(5)理财咨询(按企业定制情况提供服务)
经中华全国员工帮助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研究,在企业员工问题中,由财务问题导致的压力占到百分之二十的比重。针对此,专业的EAP机构中,一些机构开始提供专业的理财热线咨询服务。比如心潮健康机构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就为员工量身定做符合其职业、生存阶段、资产和收入状况以及消费背景的家庭理财组合模型,还提供家庭投资理财计划书服务。
(6)亲子关系咨询
专业的具备儿童辅导师资质的心理专家为有孩子的员工提供孕期、哺乳、婴幼儿养护、儿童教育、青春期发展等专业帮助。
(7)危机干预
对有自杀、自残倾向,及企业突发的冲突事件提供主动式干预服务。
十、员工帮助热线常见问题
以下是员工帮助热线咨询中常见的问题,对照一下,看看下面的问题是不是自己也曾经遇到过?
1.客户总是指责我,真是心烦意乱啊!
2.新上任的上司似乎不太喜欢我,我该怎么办呢?
3.手上的活下班前总是做不完,又要加班真讨厌!
4.上司总是板着脸,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又犯错了,好怕啊!
5.同事都说我难相处,不愿和我打交道,我该怎么办?
6.客户总是撂电话,真受挫!
7.这个月的业绩排名我又是最末,我该怎么办呢?
8.父母、爱人、同事、朋友……所有的人都不理解我,我很烦恼!
9.我对每位同事都很友好,但她们对我却很不友好,职场上会有真正的友谊吗?
10.我爱的人不爱我,为此我很苦恼。
11.我长期加班,工作和生活很难平衡,该怎么办啊?
12.我总是难以入眠,工作效率自然受到很大影响,该怎么改善?
13.我总是很难适应新环境,为此很苦恼。
15.工作好忙,压力好大啊,如何应对过重的压力?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心灵花园/顾歌工作室)上海心理咨询师 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