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开学季,路过小区幼儿园时,看到几个新入园的孩子哭着被老师带入教室,几位妈妈和奶奶在校门口抹着眼泪,恋恋不舍地朝教室里张望。
“回去干嘛呢?回家也不放心,我先在这里看看吧。”
“不知孩子是不是还在哭,他要是不吃饭怎么办?”
“老师,能让我进去再看下孩子吗?”
“我家孩子从来没离开过我,我昨晚一晚都没睡着。”
……
她们眉头紧锁,眼泪汪汪的样子,让我明明白白地看到了和那些哭闹的孩子一样的伤心、焦虑、恐惧、担忧。看来,要处理分离焦虑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家长。或者,从根本上说,孩子能否顺利度过入园的适应期,和家长,特别是母亲的焦虑程度直接相关。如果妈妈的安全感较强,属于低焦虑型,孩子和母亲分离时,虽然会有天然的恐惧和焦虑,但不会很严重,这种孩子能较快和顺利地适应新环境。反过来,如果妈妈本身就有较强的分离焦虑,孩子会很敏锐地感受到母亲传递过来的紧张,这无疑会加剧孩子对离开妈妈,进入新环境的恐惧感,这些孩子也许已经上了一两个月,甚至一学期幼儿园,每天和妈妈分别时仍然哭得撕心裂肺。
君君就是这样一个男孩,去年九月份,君君和小伙伴们一起进入幼儿园,别的小朋友在两三周后都顺利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一个学期过去了,君君每天早上在幼儿园门口都会抱着妈妈的脖子大哭,不让妈妈离开,妈妈软硬兼施,都没办法安抚好他。而且,君君自从上幼儿园后隔三差五地生病,今天发烧,过两天又咳嗽。君君妈妈很发愁,生病了在家休息几天,再上幼儿园又是哭闹不休。
在和君君妈妈的交谈过程中,我发现她对孩子上幼儿园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比较焦虑,她是全职妈妈,君君出生到现在,几乎没离开过妈妈,天天围绕着孩子转的日子,用君君妈的话来说,是累并快乐着。等君君快要上幼儿园时,想到孩子就要离开自己,君君妈妈并没有觉得自己马上会轻松很多,反而有说不出的担心。“孩子从来没离开过我,现在一整天都看不到我,肯定会很难受”。“学校会给孩子吃些啥饭菜呢?肯定不如我做的合君君胃口”。“君君性格不是很开朗,会不会不招老师喜欢?会不会受同学欺负?”“幼儿园会把孩子照顾得像我这么好吗?”……这些担心看起来是妈妈在担心儿子,其实妈妈的内心语言是——“君君离开我,我很难过,我看不到他,无法随时随地了解和掌控他的一切,这种失控的感觉,让我难以忍受”。带着这种情绪去和孩子沟通上幼儿园的事,结果可想而知。
于是,常常会听到君君妈妈说,“儿子,好好吃饭啊,到幼儿园可没这么多好吃的了”。“你到幼儿园一定要主动和老师打招呼,不然老师就不喜欢你了”……。君君不在家,君君妈妈觉得家里冷清了很多,没有人在身边缠着自己,无聊失落的她经常到幼儿园门口张望,甚至找各种借口进教室看儿子。君君每次哭着找妈妈时,君君妈妈也是心疼不已。每天放学君君妈妈都早早地等在校门口,一看到君君出来,就抱起他问长问短。
从君君和妈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孩子表现出来的对分离的恐惧和焦虑,并不全是孩子自身的,很多时候孩子也承载了妈妈的焦虑,在这种“爱”的焦虑下,孩子无法轻松面对新环境,因为如果他不焦虑,就是对妈妈的背叛,会激起他强烈的内疚感——妈妈这么担心我离开她,如果我顺顺利利地适应了新生活,多么对不起她啊。就这样,母子“合谋”构建了这么痛苦的分离,只有这样才能显得母子情深,不过这种爱是沉重的,适应不良的。
前不久,一位妈妈向我抱怨上小学的女儿对自己非常依赖,后来谈到女儿现在还没单独睡一个房间,而是睡在父母房间里的小床上。我不由得问,8岁的孩子为什么还没和她分房睡呢?这位妈妈楞了一下,回答说,她爸爸经常出差不在家,家里本来就冷清,如果我和孩子再一人一间房睡,就更冷清了。聪明的妈妈说到这里,马上明白了,觉得冷清,需要依赖的很可能是妈妈,而不是女儿,
很多孩子长大成人后仍然无法在经济上、生活上、心理上独立,如果我们深入去探寻,往往都能在这些“断不了奶的孩子”背后发现一位需要他一直“吸吮自己乳房的妈妈”。这些妈妈们一边对已经成年的孩子恨铁不成钢,一边又乐此不疲地付出。妈妈以为孩子离开自己就会无所依靠凄惨无比,事实上我们看到不少“不肖子”在父母倒下后,迅速成器,扛起家庭责任。
没做好分离准备的,往往是父母。
分离,是为了更好地成长,是为了将来作为独立个体的美好相遇。亲爱的家长们,勇敢承担起自己的焦虑吧,别让你的爱成为孩子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