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可怕的两岁VS.可爱的两岁 ——给父母的建议(一)

1

要求固定秩序,事事保持一致

面对孩子有时近乎“苛求”的对秩序和一致的要求,我们可以:

保持秩序,维护一致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存在的。因此,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尽量保护一个精确且有秩序的环境。比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保持每天选择固定的路线去幼儿园、孩子自己的玩具及其他物件摆放在家里的固定位置,甚至是每天的生活节奏都按照既定习惯进行。

注意观察,尊重孩子

也许我们并不能理解孩子所有关于“秩序”的要求,但是,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这一生命现象,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比如,观察到孩子自己穿衣服时的顺序,是先穿衬衫然后再穿裤子,那么当我们需要帮孩子穿衣服时,就要遵从孩子的这个秩序。

秩序破坏,陪伴释放

上面都是是比较理想的情况,那万一因为某些原因,我们破坏了孩子的“秩序”,那该怎么办呢?如果已经发生,一定要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心中的情绪通过哭释放出去。孩子把情绪哭出来,一般也就会接纳已发生的事实。

等到孩子长到3岁,内心就比较安定了,这时候孩子自然会比较容易接受环境和事物的变化。2:自我意识发展,喜欢说“不”和“我”

在两岁到三岁之间,孩子对力量和强大的感觉得到发展,“不!”、“不要!”成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口头禅,父母常常会因此感到无助和无能。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说“不”并不是故意和父母作对,他的行为一般来说也不是针对父母的。孩子的一声“不”,表现出的是孩子自己做决定的坚持。从孩子的角度看,说“不”与他感觉到自己是个越来越有能力的个体有关:与独立和好奇有关,与孩子研究的欲望和喜欢试验有关,与期待成就和不断增长的对事情做决定的勇气有关。对于孩子说“不”,我们可以:

安全前提,允许说“不”

在不影响安全、健康和他人权利的前提下,允许孩子说“不”。孩子的说“不”从更多层面上讲,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是孩子发展自己独立人格的一种标志。如果我们现在不允许孩子说“不”,等到他十几岁时,将无法拒绝同伴或其他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

说“不”之后,稍等回应

孩子说“不”后,稍微等一下再做出反应。孩子的一声“不”!表达的不仅仅是设置障碍和反抗,同时也是孩子在创造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建立起和别人的距离,给自己留出思考的余地。在“不”中含有“让我自己来!我想自己做决定!我马上就做!再等一下!我还需要一些时间!”的意思。这一声“不”往往是“是”的前奏。大多数孩子会先说“不”,然后,才会用他的积极词汇“是”,在孩子的“不”中常常隐藏着“是”。如果父母能再等一会儿,就会看到孩子在一句本能的几乎是条件反射的“不!”之后,答应父母要求他做的事情。“你想洗澡么?”妈妈问道。“不”,孩子本能、肯定地回答道——然后,他很可能就会走进卫生间:“妈妈,来吧,洗澡!”

肯定叙述,代替提问

在和孩子对话时,用完全肯定的叙述句代替能用否定来回答的问句。例如,如果你早上要去上班,而孩子却因为离不开你而不肯去幼儿园,你最好说:“我必须要去上班了,晚上回来陪你玩。”而不是询问他:“我上班去了,好吗?”。3:物权意识萌生,不愿分享合作

孩子学会说“我”这个字,是其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的一步。由此,孩子开始注意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一声“我”之后,随之而来的首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看事物的方式,在行为上的一个表现就是对自己物品的所有权特别在意。

两岁半孩子在和其他孩子相处过程中,几乎有一条铁律,就是他对自己的玩具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不允许任何人分享,“轮流”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对他们来说,东西没有“你的”、“我的”、“我们的”分别,只有“我的”、“我要”。他开始掌握“所有权”的概念,但还没有掌握“这个东西”可以和别人一起玩、一起用的概念。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甚至希望每一件东西都完全归他所有,不仅是自己的东西,甚至是别人(哥哥、姐姐、小伙伴)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他看到别人有好玩的或好吃的,就会去抢的原因了。这时,“抢”是他表现自主和独立的方式,也是他为自己争取权利的一种表示,和年龄较大儿童的霸道是不同的。

儿童这种“所有权”的概念是正常的,也是日后通往“分享”的必经之路。孩子都是先懂得“所有”,才学会“分享”的。

无关道德,勿贴标签

两三岁孩子不愿分享的行为无关任何道德判断,切不可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我们说,“自私"是指在利益上发生冲突时,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而"自我"是指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满足儿童自我意识的需求,不要谴责孩子的行为,因为这是孩子建构自我的开端。只有构建好自我,才能走出自我,成年后才不会以自我为中心。

不要乱逗,误导孩子

生活中大家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或是在自己家孩子身上或是在别人家孩子身上:大人提出要分享孩子的东西,如果孩子不答应,大人就佯装去抢,孩子吓着了,以后更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如果孩子答应,有的大人却并没有按约定和孩子分享”,而是“独享”了孩子的东西,结果孩子哭了,大人却说:“小气鬼,还是不愿意吧,我是逗你的,不要了,还给你……”孩子对大人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觉得非常困惑,无法理解;也有时孩子答应了分享,大人却马上又说:“宝贝真乖,你留着吧,我不要。”结果让孩子误以为分享只是一个游戏,无需真正给到别人,还能得到别人的夸奖。

不要强迫,耐心等待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总是先于“慷慨”的发展,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分享,只会让孩子对家长及分享他东西的伙伴产生怨恨,内心产生更多不安全感,反而会更抗拒“分享”。

准备好时,恰当引导

在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两岁就有了“我的”意识,但要到三四岁时才能学会分享,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可以和孩子玩一些分享的游戏、在孩子因为“分享”而产生争执时,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父母也要多给孩子做出“分享”的榜样。

看到这些,是不是已经找到其中1-2点可以开始在和孩子的互动中实践的呢?下一篇,我们将带给大家一些一般性的沟通小技巧,帮助父母将“可怕的两岁”的经验变成“可爱的两岁”的经验。

文章来源:“亲子沟通如何说”微信公众号

“亲子沟通如何说”集结了一群具有“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课程认证讲师资格,“平和式教养法”课程培训资质以及专业培训经验的妈妈,致力于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有爱更要有方法”,希望透过这个公众订阅号,让我们与孩子的沟通变成彼此美好的经验。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国外认证师资培训9月深圳第六期开班!

                                  

了解更多: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E0MTU4Mg==&mid=208319652&idx=1&sn=b9e807278d096e283cce6f40e650f9e6&scene=18#rd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可怕  可怕词条  父母  父母词条  可爱  可爱词条  建议  建议词条  VS  VS词条  
综合

 情绪波动极端自杀率高

民女邓玉娇刺死官员案已然尘埃落定,但围绕邓玉娇被鉴定为“心境障碍(双相)”这类心理精神疾病的讨论依旧热烈。——Psy525.cn心境障碍(双相),即双相情感障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