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结]:我很努力,也很善良,却看不见人生有希望。
§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
电影《纸之月》改编自角田光代的作品,描述银行行员梨花多次盗领客户存款的事件。
梨花表面上是位在家和职场皆坚守本分,但存在感不高,也没有太多自主意见的少妇。
然而,梨花内心具有异常的正义感,高中时期学校举办募捐活动,鼓励学生们按照能力捐款救济泰国贫困的孩童。刚开始学生们都很踊跃的参与捐款,随着时间过去,最后只剩下梨花一个人仍旧大力支持这项活动,甚至不惜偷父亲的钱来捐款。梨花的行为被学校修女发现,修女坚持「行善要尽力而为,不能因为一个善的动机,而采取不善的手段。」梨花则认为「为了一个善的目的,手段不善亦无妨。」
电影中穿插梨花高中时期这一段故事,在我看来表达了角田光代的道德观,其一是道德无法单纯依赖个体的主观判断,因为人有理性,也有欲望,而意志不见得总是听从理性。其二是当我们谈论正义,程序正义才能保证实质正义。
§善的算计
梨花对于善充满主观的偏执,这份偏执也成就她的幸福观。成年、婚后在银行工作,貌似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随着梨花邂逅存款大户平林孝三的孙子光太,两人发生不伦关系,梨花解开了她多年来屈从社会客观道德观的枷锁。
为了帮助光太读书,还为付学费所借的高利贷。梨花将原本应该替客户退回银行的存款,拿来赞助光太。之后为了支付与光太约会,让他高兴的各种开销,梨花从刚开始对犯行战战兢兢的紧张,逐渐习惯通过诈欺盗领来的钱,用来满足她和光太维系幸福生活所需的一切。
刚开始,梨花铤而走险是为了获得一个更大的道德善,帮助贫穷的光太实现梦想,因而从那些并不缺钱的富人们身上榨取一点小利。
梨花体现的是一种吊诡的效益主义问题:
假设一座岛上有a、b、c三个人,做甲方案可以提升三个人的平均幸福指数五分,做乙方案可以提升三个人的平均幸福指数三分,那么是否做甲方案比做乙方案来得正当?
效益主义的核心理念旨在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可是在上述的例子中,提升三人平均幸福指数五分的情况可能是:a提升了15分,b提升了5分,而c非但没有得益,还损失5分。而采取乙方案虽然平均提升少,但情况是a、b、c三人皆提升三分。
梨花的犯行逐渐曝光,她没有歉意,反而恐吓上司井上。面对戳破梨花谎言的隅赖子,梨花劝说隅赖子跟自己一起走,等于对所有人明示,她对自己瞒天过海所干的一切毫无悔意。
对无辜的银行客户下手,梨花意不在劫富济贫,以盗领他人的存款为争取自由,以及幸福的手段。梨花采用的幸福公式,围绕自身的利益开展,其本质类似上述的「乙方案」。或许富人们损失的利益对他们而言仅是九牛一毛,梨花的行为依旧不正当,更无法合理化。
「空泛的劫富济贫」并不符合正义,就像《死亡笔记本》探讨的正义,有限的人没有能力,更没有权力决定他人的生死,道德不是个人主观的是非题或选择题。
那么该透过什么方式,才能强化我们做选择的道德意志?
§意志力的肌肉
亚里士多德最广为人知的见解之一,就是「人是理性的动物。」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因此判定理性无敌,现实社会中,梨花无所不在。
当我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表达他们的困扰,这些困扰表达着理性动物的脆弱。
美国哲学咨商师Elliot Cohen十分看重人的理性能力,以及支撑理性的动力,即「意志力」。他用「意志力的肌肉」来形形容意志力的作用,强调意志力如肌肉一般可以锻炼,通过意志力的锻炼,使得我们在面临感情困扰、生涯抉择、道德冲突等情境,我们能够择善固执,不置于沦为满足私欲的奴隶。
人做为理性的动物,并非仅仅具有理性,而是在所有动物具备的非理性能力之外,多了理性。我们可以假想其他动物都是设计精密的机械,但无论再精密,给予相同的指令,就会得到相同的回馈。人类不同,人是具备智慧的机械,相同的指令尽管会引发可预期的回馈,但回馈的类型仍旧具有多元可能的概率。
针对人特殊的思量能力、过程与结果,引发了哲学中针对伦理行为的诸多讨论。伦理行为的核心是人的理性,具体的历程便是各种考虑与选择。每个梨花都有自己的选择,他们认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道德观可以做为普世的标准。
§意识到「自身的缺乏」不是坏事
咨商室的来谈者们,他们带着烦恼来,亦是带着他们的选择困难症而来。有些人的选择困难症是无法下决心,好比当他们想要离开一位不适合的伴侣,却无法下定决心。又或者当一位来谈者面对多位追求者,来谈者在追求最好答案的时刻,却没有办法计算出一个最佳的解法。
另一方面,有些人的选择困难是他们过于固执,他们总是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但他们自认为正确的选择,却经常遭受与预期相反的结果。他们某种程度上意识到自己的想法需要更富弹性,但他们却像是看见老鼠就想追的猫,无法解放思维,进而对个人生活与他人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梨花如同美剧《绝命毒师》结尾,男主角抛开那些用以自慰的说词,向妻子坦承他制毒不是为了家,而是「为了我自己,我很擅长做这个。」
梨花有自己一套明确的价值体系,她不存在道德上的选择障碍。但这不表示她的想法和行为符合善,而是她的想法和行为没有对自己的心理造成困扰。这也突显了心理判定的荒谬,真正的疯子不会觉得自己是疯子,真正带着困扰求助的来谈者,反倒是内心还存在道德感,还有希望被救助的羔羊。
§「纸之月」是什么月?
心理学家David Campbell其中一本着作的书名写道:「如果你不知去向,很可能因此迷失。」
不断干着不可告人之事的梨花,就像在黑夜中潜行的盗贼。月亮象征举头三尺的神明,或者说是我们内心的良知。然而当梨花一次次的犯行皆安然无恙,看似没有人因此受到伤害,她内心的良知,她曾经在天主教学校可能曾经敬畏的上帝,在她看来都不过是人的妄想。既然是妄想,既然不存在上帝,不存在良知,那么做一件坏事,只要没有人发现,又有什么不可以。
纸之月,象征的是梨花内心道德信仰的彻底崩盘。当黑夜中不再有月亮定位,失去照耀大地的月光,一个人将深陷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我想这象征梨花的命运:失去信仰的她终将深陷黑暗中,彻底沉沦,再也辨不清善的方向。
当梨花在泰国,见到那位疑似自己高中救助过的孩子,彷佛在黑夜中重新见到了光。好像上帝又回来了,她的善行真的能帮助到某个人,可是谁又能帮她?她在看见光的同时,更加意识到自己身处的黑暗。更何况梨花身处的黑暗并非受迫,是梨花自己选择栖身于其中。
梨花最后的姿态,是逃离警察?还是在预想的自由中匐伏前行?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当我们质疑光明是否存在,都别忘了黑暗无比真实,如同所有的恶,看不见不表示不存在。即使我们以为自己不受拘束,永无止境的黑暗本身,或许本身就是一种拘束,亦是对失去信仰者的一种惩罚。
[解语]:人生由选择构成,每个选择都是意志力的决定——明知故犯、择善固执或随波逐流——人生是意志力处理选择的考验之旅。
◎读者信箱:service@myplus.com.tw
【读者信箱投稿规范】
1. 来函者接受我方在保护来函者隐私的前提下,经匿名与节录后刊载。
2. 请尽量将情况详细交代,充分说明更易于咨商师分析与响应(包括性别、年龄、所在城市、职业等。)
3. 有鉴于来函十分踊跃,故只能每个月挑选少量一至两篇回应于此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