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结]:安稳是不是幸福的答案?
小清从湖南的三线城市到上海读研究所,她大学时期的男朋友,随着分隔两地而分手。研究所期间,她同时碰上两位追求者,一位是快要取得博士学位的学长;一位是亲戚介绍,在老家有家业的小老板。在上海读书有机会留在上海工作,但前途茫茫。若是选择回家结婚,小清后半辈子至少在经济上有所保障。
小清苦恼着该接受谁的追求,至于爱和感情,彷佛都不重要。所以当他问我该选谁,我并没有给予任何建议,而是问她:「妳认为幸福是什么?」她说不知道,然后我问她:「妳曾经感受过幸福吗?」
小清说:「有。」
我问:「可以分享一下吗?」
小清说:「在家里的时候就很幸福啊!爸爸妈妈会帮自己准备喝的、吃的,什么都不用烦恼。」
「反过来说,妳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幸福吗?」
「怎么说呢?有什么事情困扰者妳吗?」
「倒也没有,大概就是有种前途茫茫的感觉。」
「还没打算好毕业之后要回老家,还是待在上海吗?」
「这是妳目前陷入两难的主要原因吗?」
「也不能这么说。」
「妳当初为什么想考考研究所,选择来上海?」
「那时候跟这时候不一样嘛!」
「有什么不一样?」
「那时候感觉来上海读书是最好的选择。」
「那时候的考虑不包括未来吗?」
「对当下最好的选择,就是希望未来能够过得更好啊!」
「可是现在选择多了,却给妳带来了困扰。回到前面谈到的幸福时光「妳想回到那个幸福的时刻吗?」
「当然想。」
「所以妳选择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而是选择什么能换得幸福,是吗?」
§ 厘清过程与结果的不同
谈论幸福,多数时刻谈的是结果论,但设定幸福的目标,往往会使我们忽略过程的重要。
幸福,够多时候过程比结果重要,或者可以说「幸福的过程会自然导向幸福的结果」。
当我们进行生涯抉择,我们会思考到底兴趣重要,还是现实生活重要。实则问题有不同的层次,首先我们要分清楚自己对一件工作的的喜好程度,是兴趣,还是热爱。工作之余经常慢跑,通过慢跑抒压,这是兴趣。而为了达成慢跑的比赛目标,不断精实的自我训练,并且不以训练为苦,便更接近热爱的程度。
当我们怀抱热爱,在比赛之前的每一个时刻,辛苦付出留下的汗水,其实是充满乐趣的,是幸福的汗水。这和我们不喜欢运动,却强迫自己为了健康等理由运动不同。有时我们服从理性,为了健康运动,并且养成习惯,但培养习惯和培养乐趣不同。习惯不等于乐趣,但热爱往往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切割出固定的时间与精力,把一项经常从事的活动再从习惯升华为志业。
当一个人谈论起自己实现志业的历程,即使还在筑梦的道路上,他也能在言谈中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情绪,如怀胎中的母亲一般,对素未谋面的孩子满怀幸福感。
§ 做好变动的准备
成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是「希望」。当我们对未来失去希望,我们当下生活的脚步是沉重的,好像往前踏出的每一步都可能带来违反预期的后果。失去希望,人会失去做选择的能力,失去对选择负起责任的勇气。
希望,可能是来自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希望。如心理学家Karen Horney所谓「理想的自我形象」(an idealized image of himself)。这种自我形象限制了自我的世界观,就像某些人把公职视为最好的工作选择,拒绝所有相对来说不稳定的工作。或是过去某些阶层的公众,认为白领比蓝领工人阶级高,或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观念做为个人与家庭成员生涯的指导准则。
知名投资经理人Victor Sperandeo曾说:「生活在真理之中」。现实生活的真理就是生活总是在变动,公职貌似稳定,但那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以是否选择公职为例,越是在缺乏希望的年代,「安稳」越会成为多数人优先考虑的选项。好比九零年代台湾股疯,眼见在股市可以轻易获利,公务员等相对稳定,待遇相较之下缺乏愿景的工作,远在年轻人的生涯选择焦点之外。
选择公职,看重公职工作的稳定,这个「稳定」的定义是相对某些工作而言,但这个相对的看法,一来可能是我们不了解其他产业下,自我形成的刻板印象;二来可能是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热爱的生涯目标,所以我们做了一个方便「转进」的选择。
准备公职考试的过程中,我们的生活和考上,或者没有考上都处于可控与不可控之中。当我们罔顾自己的喜好,当我们纯粹追求一个理性的生涯选择,无疑是在拒绝面对生活的真理,反倒忽略了更多自我内心的欲望,反倒不现实。因为被忽略的欲望,以及自我内心的好恶,都会在生活的其他层面不时迸发。抵挡不了名利诱惑,收受不当所得的公务员,他们最终都输给了欲望,而原先以为得到就会满足的安稳生活,其实是自欺欺人的谎言。
§ 变动与稳定之外的第「三」种选择:忠于自我的实践行动
小清问我:「是不是除了两个人之外,我还有其他选择?」
我回答:「为什么没有呢?除了回家和留在上海,世界这么宽广。幸福的答案那么多,何以通往幸福的道路只能二者择一?」
「世界上存在第三种选择吗?」更宽广的可能性,浮现于小清的脑海。
变动的另一层面,就是「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变动,而人生之所以丰富多彩,就在于人生有选择。变动可以是追求稳定的手段,也可以是通往广大选择中,最符合我们需求的权力。
好比冷战期间,彷佛美好乐园的答案只有民主与共产两个选择,不存在「第三种选择」。
实际,第三种答案怎么不存在!
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Amartya SenSen通过弱势族群的女子教育,促进印度经济与社会发展。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Muhammad Yunus在孟加拉国针对贫穷者建设乡村银行,和提供小额贷款的方案。五零年代洛克斐勒基金会和哈佛大学在印度Khanna,以及孟加拉国针对控制出生率的生育计划,也改善了儿童死亡率,进而作为改善贫穷的方法之一等等。
资本主义迄今仍未死亡,就是有许多变形,以及许多学者和实践家们提供各种社会的解决方案,许多人真正致力于改善贫富不均,也确实有大大小小的成果。如果放弃寻求第三种可能,束手旁观的结果恐怕只有一种,在不进则退的全球化竞争环境里走向衰亡。
如果生命是一场飨宴,幸福不是张口饭,我们得自己伸手动动筷子。人生存在第三种选择,那个选择可能通往稳定的结果,但过程是面对变动的试炼。怀有这种心理准备,具体行动,主动拉近与幸福的距离。
幸福在变动中,在我们追求幸福过程中,自然而然使我们在充满幸福感的付出中,与幸福彼此趋近,直至面对面的那一刻。
[解语]:幸福在变动与稳定之间:成长也是一种变动,懂得处理变动就是一种稳定。
◎ 读者信箱:service@myplus.com.tw
【读者信箱投稿规范】
1. 来函者接受我方在保护来函者隐私的前提下,经匿名与节录后刊载。
2. 请尽量将情况详细交代,充分说明更易于咨商师分析与回应(包括性别、年龄、所在城市、职业等。)
3. 有鉴于来函十分踊跃,故只能每个月挑选少量一至两篇回应于此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