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不要让“无聊”成为你的口头禅

曾几何时,无聊变成了我们的口头禅。造成无聊的原因也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你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也可能是觉得想偷懒,或者只是觉得累了,不想做事情? ——

一、什么是无聊

朋友问我:"你说,人生在世,最难忍受的是什么?"我想了半天,竟然找不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朋友说:"是无聊。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无聊。"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人生在世,很不容易。但最难忍受的不是贫穷,不是疾病,而是无聊。由工作产生的疲劳,能使人在休息时感到愉快;而由无聊产生的疲劳,只能使人在休息时感到更大的烦躁。

一本关于禅学的书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死后,在去阎罗殿的路上,遇见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宫殿的主人请他留下来居住。这人说:"我在人间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辈子,我现在只想吃,只想睡,我讨厌工作。"宫殿主人答道:"若是这样,那么,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我这里更适合你居住的了。我这里有山珍海味,有舒适的床铺。而且,我保证没有任何事情需要你做。"

于是,这个人就住了下来。开始一段日子,这个人吃了睡,睡了吃,感觉非常快乐。渐渐的,他觉得有点空虚和无聊,就去见宫殿的主人,抱怨道:"这种每天吃吃睡睡的日子过久了也没意思,我现在是脑满肠肥了,对这种生活已经没有兴趣了,你能不能给我找一份工作?"宫殿的主人答道:"对不起,我们这里从来就不曾有过工作。"

又过了几个月,这个人实在忍不住了,又去见宫殿主人:"如果你不给我工作,我宁愿去下地狱,也不要再住这里了。"宫殿的主人轻蔑地笑了:"你以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

——无聊就是人生的地狱。

二、我们为什么会无聊

事实上,对无聊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从事单调工作的人群,诸如在工厂流水线上忙碌的工人。无聊的程度因人而异:一些人似乎与无聊绝缘;而另一些人,如性格外向的人,却更容易感到无聊

千篇一律

科学家对"无聊"的研究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从早期针对单调乏味的工作进行的研究,到后来无聊倾向量表(BPS)的出现,人类与无聊的"拉锯战"从未停止。

美国纽约城市学院的心理学家约瑟夫·巴尔马克(Joseph Barmack),在20世纪30年代末,他指出无聊感是一种类似于睡眠的感觉,并发现同时使用三种兴奋剂--安非他明(amphetamines)、麻黄素(ephedrine)以及咖啡因,可以减少重复性工作中的疲乏、困倦、注意力涣散及无聊的症状。此外,向参加测试的学生支付报酬似乎也可以激起他们的兴趣。这说明,无聊感是刺激和动力不足的一种复合产物。

十余年后,澳大利亚籍精神分析学家奥托·费尼谢尔(Otto Fenichel)认为无聊是由于人的内驱力和愿望受到抑制而产生的,并会导致明显的无目标感。费尼谢尔将这类"病理性的"无聊感与通常的无聊感进行对比,指出后者只有"在我们不能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或者必须去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时",才会产生。

此后30年,对无聊感的研究一直断断续续。直到1986年,心理学家诺曼·D·森德伯尔(Norman D. Sundberg)与他的学生理查德·F·法默(Richard F. Farmer),他们共同发明了由28个问题组成的无聊倾向量表(Boredom Proneness Scale,简称BPS),这是用于研究无聊的最早的完整心理测量表。

用BPS测试人们在不同境况下产生无聊感的倾向性,结果显示,几乎每个人在身处重复、单调、压抑的环境却无法摆脱的时候(如排队等候时),都有过短暂的厌烦情绪。但是,有些人却更加频繁地感到无聊。他们需要在生活中寻求更多的刺激;或者由于不具备自娱自乐的能力而闲得无聊;抑或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对"生存"本身产生厌弃。

过去20年,沃丹洛维奇和同事的研究显示,常常无聊的人患焦虑症、抑郁症、嗜药及酒精成瘾的风险更高。他们易怒、好斗,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在工作和学习中也表现较差。

猎奇心理

无聊感的产生主要归咎于两个因素:一是外部的刺激,二是自身的调节能力。

2005年,沃丹洛维奇认为,男性普遍比女性更容易无聊,他们在BPS测试中的得分也更高。他直言道:"男性更爱抱怨说,"周围没什么事可做,所以我才会无聊。""

由于渴望外部的刺激,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陷入无聊之中。许多关于单调工作的早期研究发现,性格外向的人比性格内向的同事更早变得口齿不清。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的人格研究先驱汉斯·艾森克(Hans Eysenck)指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性格外向的人需要持续变换的刺激,才能达到最佳的唤醒水平(arousal level)。

换言之,尽管性格外向的人通常需要更多的外部刺激,但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却各不相同。这是沃丹洛维奇从BPS测试中总结出的第二个因素。爱好广泛且富有创造力的人,以及在各种环境中都能有所作为的人,并不容易陷入无聊的泥淖。森德伯尔称:"我相信有人即便像佛教僧侣那样安静打坐,也不会感到无聊。他们依然能用心感悟生活、发现快乐并不断成长。"

如果内心世界不充实,外部刺激和新鲜感也会转瞬即逝。沃丹洛维奇认为:"大脑会不断寻求刺激,久而久之,大脑对刺激的需求便欲壑难填。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你永远也不会感到满足。"

集中注意力

无聊感与注意力密切相关,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注意力涣散都会引起无聊

无聊和注意力也有关联。毕竟,当你无法集中注意力时,很难对什么东西产生兴趣。为了揭示这一关联,科学家设计了一个测试环境,让受试者完成一些有难度的任务。

研究者发现,记忆力衰退、注意力涣散的学生在BPS中的得分都相对较高。不仅如此,切恩根据统计学结果还指出,注意力涣散提高了无聊和抑郁的指数。有研究文献显示,抑郁症与无聊有很多相似的症状,包括沉浸于消极的情绪,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等。研究者推测,长时间注意力无法集中,会让人觉得从事的活动毫无意义。切恩表示:"注意力是连接无意义感、抑郁症以及无聊感三者的交点。"

美国克莱尔蒙特研究大学的心理学家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指出,当一个人的技能恰好能够应对挑战时,以及在接受目标清晰、反馈及时的任务时,心流便会发生。他还提到,小菜一碟的任务会使人无聊,而任务过于艰巨则会引起焦虑。2003年,奇克森特米哈伊和同事发表的一项研究称,在526名受试中学生中,心流多发生在挑战难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的时候。

情绪波动

情绪对无聊感的产生也有影响,拥有积极自我意识的人很少会觉得无聊;相反,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就会深陷在"无聊"的深渊中。

如果不考虑无聊情绪对注意力的影响,无聊感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个体对自己内心状态的了解程度。1951年,费尼谢尔在对无聊情绪的精神分析中解释说,由于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个体的需要和愿望受到压抑,就会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

实验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说法--如果不能找到快乐和满足的源泉,人便会觉得无聊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个体不知道如何找乐子,被无意义感包围,就会产生一种更复杂的无聊感,直指生存问题本身。而当个体出于现实考虑或迫于其他压力,放弃了至关重要的生活目标和梦想,这样的无聊感也会产生。2000年,就职于美国圣弗朗西斯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理查德o巴尔迪尔(Richard Bargdill)描述了6例被他称之为"生活无聊感"的案例。这些案例显示,失去生活目标会使人产生矛盾情绪和深刻的无聊感。其中,有一位女性在放弃生物学家的梦想后,后悔嫁了个不喜欢的丈夫,生活在一个空巢一般的家里;另一位男性放弃了天文学家的理想,转而投身宗教事业,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伊斯特伍德总结说:"所谓无聊就是与现实世界脱节。"

无聊开战

战胜无聊的方法很多:换一个工作环境,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和参加内观训练都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无聊。只要用心感悟生活,无聊感也可以变成我们前进的动力。

无聊感各有不同,治疗无聊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奇克森特米哈伊建议,如果无聊源于乏味的工作,那么可以尝试换个工作,或者通过增加工作的强度和难度来改善工作环境。

沃丹洛维奇指出,如果一个人的业余时间总是被无聊感占据,他就应该尝试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或者学习一些新的技能。沃丹洛维奇正在身体力行,向无聊开战。每天他都努力给日常事物增添点"佐料",从改变上班的行车路线,到转变一下观察周围的视角。他说:"通过自我训练,你会发现周围的环境其实很丰富多彩。树叶不单有绿色的,也有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树叶。只要用心去体会和发现周围的美,就不会感到无聊。"

2003年,在教育界、医疗界以及办公室一族中,内观训练越来越流行。它源于东方哲学中的打坐冥想,要求练习者缓慢放松,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吐纳和肢体感觉,并让思绪天马行空地穿行于脑海。

内观锻炼可以帮助训练者提高注意力,走出情绪的漩涡,从而减少无聊感的产生。2007年2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心理学家报告称,在接受为期10天的内观训练后,冥想的初学者与没有接受训练的人相比,工作中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明显改善。此外,前者的发呆(rumination)和抑郁症状也日益减少。

鼓励孩子参加激发思维和想象力的活动,避免消极、图一时之快的娱乐方式,也能够减少无聊感。森德伯尔说:"电视和iPod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却也阻碍了他们应对无聊的能力。"奇克森特米哈伊还说,参加体育和游戏类的积极活动,可以有效增加心流的发生。

当然,无聊并非一无是处。许多研究人员发现,无聊是人思考和反省的好机会。此外,无聊也是判断工作有无价值的标志,对没有价值的工作就不必再浪费时间。伊斯特伍德说:"我们应当适时停止与无聊的无谓抗争,并从这一经历中吸取教训。"

实际上,许多学者已将无聊感视为一种催化剂。诺贝尔奖获得主、著名诗人约瑟夫o布罗德斯基(Joseph Brodsky)在他1995年发表的《无聊礼赞》(In Praise of Boredom)中就曾写道:"当无聊的大潮来袭,请伴它而去。让自己随波逐流,浸没于其中,慢慢沉底。总的说来,处理讨嫌之物的规律是,你越快沉底,便越快上浮。"沃丹洛维奇补充说:"如果能够完全摆脱无聊的消极影响,它便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一股巨大的动力。"

来源:左岸读书

心理猜,你喜欢:简易实用克服无聊情绪小技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不要让“无聊”成为你的口头禅  口头禅  口头禅词条  无聊  无聊词条  成为  成为词条  不要  不要词条  
综合

 你心中所想,就是你的人生

为什么同样是一篇我写的日记,有些人看到温暖,有些人看到教训,有些人看到热血,而有些人只是看到消极,只会抱怨?我想那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映像是不同的。 —— ...(展开)

综合

 每个角落的人都过着相似的人生

很多人都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其实,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外面世界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世界上每个角落的人都过着相似的人生。——1.我们的人生注定要平庸?很有...(展开)

综合

 趁我们都还年轻

趁我们都还年轻,多走几步路,多欣赏下沿途的风景,不要急于抵达目的地而错过了流年里温暖的人和物—— www.趁我们都还年轻,多走几步路,多欣赏下沿途的风景,不要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