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如何熄灭心头怒火?

如果有人说了或做了让我们生气的事,我们就会觉得很痛苦,想以同样的方式激怒对方,让他也同样受苦,这样自己便觉得安慰些。我们会想:“你害我那么痛苦,我要惩罚你,给你一点苦头吃。只要看到你痛苦,我就会觉得好多了。” 

许多人都相信这是幼稚的行为。实际上,当你使对方痛苦时,他也会反击,好让自己舒坦些。结果双方的痛苦不断加深,谁都得不到好处。其实这时你们最需要的是慈悲与帮助,没有任何人应该得到惩罚。 

当生气时,回到你的心,好好地照顾愤怒。如果有人让你痛苦,你就回到自己的痛苦,好好地照顾它。这时什么都不必说,什么都不要做,因为生气时的言语或行为,只会给彼此带来更多伤害。 

大多数人都不会如此处理愤怒,因为我们不愿回到自己,只想抓住对方,好好地惩罚他。 

想想看,如果你家著火了,最重要的事是回家灭火。如果只想著去追打纵火嫌犯,房子就会烧光,这岂非太不明智了?这时真正该做的事是回去灭火! 

同样的,当你很生气时,如果还一直与对方争论,甚至想要惩罚他,你的表现就如同先去追打纵火嫌犯的人了。 

熄火的工具 

佛陀已经把熄灭怒火的工具传授给我们,那就是: 

〈一〉念念分明地呼吸与走路。 

〈二〉拥抱愤怒、好好照顾我们的愤怒。 

〈三〉深层地观照愤怒的本质。 

〈四〉深入地看到〝对方也深受其苦、也需要帮助〞。 

这些都是由佛陀直接传授且是非常实际的方式。 

念念分明的呼吸 

所谓念念分明地“吸气”,就是清楚觉知空气如何缓缓地进入体内;而念念分明地“呼气”,就是清楚觉知身体正将二氧化碳排出去。当你在念念分明地呼吸时,你会感觉自己与四周的空气、身体,渐渐地联系在一起;因为注意力完全地放在呼吸上,你与你的心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接着,再念念分明地呼吸三次,这种紧密地关系就可以维持下去。 

拥抱愤怒、照顾愤怒 

佛陀从未要我们压抑愤怒,他教导我们要回到自己,好好地照顾它。 

愤怒就像是个大声哭闹的婴儿,痛苦而不断哭泣。所有的孩子都要母亲的拥抱,而你就是你的孩子〝愤怒〞的母亲。当开始练习念念分明地呼吸时,你就聚集了母亲抚慰、拥抱孩子的能量。然后,以后这个能量好好的拥抱愤怒,继续练习吸气、吐气,你的孩子很快就会得到解脱。 

以柔软的心拥抱你的孩子〝愤怒〞,就像为它唱了一首摇蓝曲,正念的能量会慢慢地进入愤怒,就像母亲的能量会在拥抱中进入孩子的身体一样,这两件事完全相同。 

对待愤怒就像对待你的孩子,你要相信自己能把它照顾好,并且将它转化成正面的能量。 

就如同园丁将垃圾转化成堆肥,堆肥又可以转化成美丽的花朵。身为修行人,你就要像这个园丁。如果你在心中看到产生垃圾的因子,例如害怕、绝望或仇恨,请不要慌张。你可以面对这负面的情绪:“我觉察到心里的垃圾,我要将它转化成可以让爱重生的肥料。” 

愤怒时不要逃避。对修行有信心的人,不会想从一个困顿的关系中遁逃。当你知道如何念念分明地呼吸、走路、坐下、吃饭,你就可以聚集正念的能量来拥抱愤怒与绝望,只要拥抱它,就可以让心获得释放,当你继续拥抱时,就能深层地观照它的本质。 

正如母亲是照顾孩子的专家,身为修行人,我们也要成为照顾愤怒的专家,必须好好地照料自己的愤怒,并且不断地练习,直到了解它的根源与运作方式。 

发现愤怒的本质 

当生气时,我们会倾向相信愤怒是由别人所造成,而将所受的痛苦都责怪到别人身上。但是如果深入地观察就会明了,造成痛苦的主因,其实是内心那颗愤怒的种子,因为很多人面临与你相同的情况时,都不会那样生气,虽然他们也听到相同的话或看到相同的情形,但是心都能保持冷静而不被怒火所转。为何你却那么容易生气呢?那是由于你内心愤怒的种子已成长茁壮,你从未好好照顾它,以致于让它获得太多的灌溉了。 

每个人的意识里都深藏着愤怒的种子,但是有些人愤怒的种子,比正面的爱与慈悲的种子还强大,这可能与过去从未修行有关。当我们不断地滋养正念的能量,很快就会发现,原来造成痛苦与悲剧主因的并非别人,而是自己内在愤怒的种子,这才停止责怪别人,因为我们了解他人只不过是造成痛苦的次要原因而已。 

当你有如此的洞察时,心就会得到解脱,而觉得比以前舒坦多了。但这时你生气时的对象可能仍在地狱之中,他还不知如何修行。一旦你明白如何照顾愤怒,就会觉察到对方正在受苦,此刻便可将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 

帮助他,不要惩罚他 

当一个人不知如何处理痛苦时,就会把它扩散到周围的人身上,当你痛苦时,也会让周遭的人感到痛苦,这是很自然的事。所以我们要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痛苦,才不会让它四处扩散。 

你知道如何拥抱愤怒而觉得舒坦多了,但是当你看到对方还很痛苦时,就会有股想要回到他身边的动力,因为除了你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你会充满想要帮助他的渴望,再也不想惩罚他,这是个完全不同的想法,你的愤怒已经转化成慈悲了。 

正念的修行带给我们专注力与洞察力。洞察力是修行的果实,能帮助我们原谅、关爱别人。以十五分钟到半小时的时间,练习保持正念、专注、深入地观照,如此能将你从愤怒中释放出来,转化成为可爱的人,这就是佛法的力量与奇妙之处。 

慈悲地倾听,能化解别人的痛苦 

当某人的语气总是充满愤怒,那是因为他的内心正满怀愤怒而饱受痛苦,所以老想把自己的问题怪罪他人。因此,我们难免会觉得听他说话是件很不愉快的事,而想逃避他。 

要真正了解与转化愤怒,我们必须学习慈悲地倾听与爱语。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她能以慈悲心深深地倾听众生的痛苦。我们应该学习观音菩萨般谛听,才能给予想重建沟通之道的人们一些切实的指导。 

如果你可以静静地坐下来,以慈悲心倾听,只要一小时,就能帮助对方减轻许多痛苦。倾听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对方尽情地抒发内心的痛苦,且要以慈悲心倾听。 

当你倾听时,必须非常专注,全心全意的倾听,眼、耳、身、心完全投入。如果你只是假装在听,或不是全心倾听,对方一定会有所感觉。而无法释放痛苦。如果你知道保持念念分明地呼吸,并能持续地将念头专注在想帮助对方解除痛苦上,倾听时自然就能保持慈悲心。 

倾听时不要有评价与责怪,你只是为了让对方减轻痛苦。对方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儿女或伴侣。学习倾听,确实可以帮助他人转化愤怒痛苦。慈悲地倾听是非常深妙的修行。 

治疗自己心里那个受伤的孩子 

很多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这些伤痕可能来自于父母,他们也许在童年受过创伤,由于不知如何治疗,只能将伤痛传给我们。如果我们不知如何转化与治疗内心的伤痕,也可能继续将它传给孩子、孙子。所以,我们必须回到内心那个受伤的孩子身边,帮助他从伤痛中痊愈。 

有时心里那个受伤的孩子会需要我们全部的注意力,他可能从意识底层出来,要求我们关心他,如果你念念分明,就会听到这孩子求助的声音。 

要能真正地照顾自己,就必须回到内心照顾受伤的孩子。你必须练习每天回到他的身边,像个大哥哥、大姐姐般地拥抱他、跟他说话,告诉他,你知道他在那里,会尽最大的努力治疗他的伤痛。 

当说到慈悲地倾听,通常会认为是要去倾听其他人。其实我们也要学习倾听内心受伤的孩子,因为他就活在当下,现在就可以治疗他,而“正念”正是供给我们能量的来源。 

成为一个自由自主的人 

正念的能量就是活在当下的能量。 

正念并非来自身外,而是你的内心。正念的能量可以帮助我们活在当下,完全地活在此地、此刻。当念念分明地喝下一杯茶,你的身心就完全结合成一体,你是真实的,茶也是真实的。但是如果你坐在一家播放着音乐的咖啡厅,脑海里想着工作,这并未真的在喝茶或咖啡,你喝的就是工作与担忧。你一点都不真实,咖啡也不真实,茶或咖啡只有在你回到自己的那一刻,在你将自己从过去、未来与担忧中释放出来时,才是真实的。当你是真实的,茶也变得真实,而你与茶的接触也变得真实,这才是真正的“喝茶”。 

你可以办个“茶禅”的活动,让朋友们有机会练习“活在当下”,真正的享受一杯茶与彼此的存在。茶禅就是一种修行,它能帮助我们获得解脱。如果你还牵挂、担忧过去,或担心未来,随时带着工作、害怕、焦虑或愤怒,你就不是自由的人。因为你尚未完全地活在当下,生命就不真的属于你。所以,为了真真实实地活着,为了能深深碰触生命,你必须成为自由的人,培养正念可以帮助你获得自由。 

“亲爱的!我知道你在这里,我很高兴你在这里。” 

我们常常忘了自己拥有什么,但是有了正念,就能清楚觉察到当下的所有事物,包括你所爱的人。当你告诉所爱的人:“亲爱的!我知道你在这里,我很高兴你在这里。”这表示你是个很自由的人,而且拥有正念,有能力珍惜与感谢在当下所发生的一切。在你活在当下,而且所爱的人就在你身边。 

培养正念的能量,对你非常重要,因为你要用它拥抱所爱的人。当你深情地看着所爱的人,跟他说:“亲爱的!你能在这里真好,我真高兴你能站在我面前。”不但你很高兴,对方也欢喜,因为他让你的正念如此幸福地拥抱着。当你能与另一个人如此相处,你对那人生气机会就会减少许多。 

每个人都可以如此练习,只需要每天花一、两分钟练习念念分明地呼吸与走路,把自己带回此地、此刻,让自己再次真正地活着。然后走向所爱的人,注视他的眼睛,微笑地对他说:“亲爱的!你能在这里真好。真高兴你能站在我面前。” 

正念可以使你和你所爱的人快乐而自由。或许现在你们正被忧虑、愤怒所困扰,但是正念可以将你们痛苦中解救出来。因为正念是佛陀的能量、开悟的能量,只要念念分明,佛陀就无所不在,随时都用爱的臂膀拥抱你们。 

来自:净土Pure Land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如何熄灭心头怒火?  怒火  怒火词条  熄灭  熄灭词条  心头  心头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综合

 安慰剂为什么对有些人起效?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用安慰剂作为缓解症状的方法;而在过去70多年的临床研究中,安慰剂效应也始终是测试新药疗效的基本手段。然而,安慰剂为什么对有的人起效,对其他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