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公交车上的心理学

为何公交车上的第一排没人坐?为何人们会找顺眼的人坐?小心你的坐姿出卖你的性格,下面让我们一起解读有趣的公交车上的心理学。——

人们上了空的公交车后,一般都不会选定第一排座位,通常选择车厢的后半截,在靠近车门的位置坐下。这是因为选了第一排座位时,坐在背后的人会让你感到一种潜在的威胁,因为你看不见他们在你背后做什么;而如果你坐在了车厢的中后部,看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后脑勺,就会觉得塌实。人们通常愿意找一个看上去“顺眼”的人同坐,衣着整齐、长得好看的人较容易被人接受。有些人坐在别人刚刚坐过、尚有余温的座位会很不自在,因为这种“余热”被视为一种污染,有些人甚至会站起来,等座位凉了再坐。在车厢里最不被喜欢的是那些太过自我的人。他们通常表现在:把腿伸得很长、对着手机大声嚷嚷或是把包放在旁边占座。心理学家通过心理分析,预测人们最常见最舒适的选座位顺序,看看是否吻合你的生活经验?

公交车、地铁、火车,这些平时常用的交通工具看似没什么新鲜,可是,你想到过吗?从你上车选座位那一刻开始,就会被心理学家窥探到一些潜在的性格特征了。而接下来在车厢内的一举一动更是无形中向大家展示了你的某些个性。

第一排总是没人坐

跳上一辆空荡的公交车,小阳总是喜欢径直往后走,到了车厢的后半截,再找个靠近车门的位置坐下,接着他便可以惬意地欣赏沿途风景,或是读书看报。小阳说,这个位置让他觉得塌实。

意大利非语言交流学家马克·帕克利对人们在车厢中的行为做了多年研究,他认为,人们上了空的公交车后,一般都不会选定第一排座位――这排位子通常到了车厢快满时才有人坐。

对此,北京阳光华仁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师笔者说,这种选择是人类特有的安全感造成的。当你选了第一排座位时,坐在背后的人会让你感到一种潜在的威胁,因为你看不见他们在你背后做什么;而如果你坐在了车厢的中后部,看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后脑勺,就会觉得塌实。可见,小阳选座位的方式是符合大众行为规律的。

人们会找“顺眼”的人同坐

这种无时无刻的自我保护意识还体现在,人们通常愿意找一个看上去“顺眼”的人同坐。英国心理学家休斯敦和布尔做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人旁边的座位总是空着的。笔者说,人在陌生环境中,自我防御意识会更强。而这个时候,衣着整齐、长得好看的人就容易被人接受。

同时,心理学家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人坐在别人刚刚坐过、尚有余温的座位会很不自在,因为这种“余热”被视为一种污染,有些人甚至会站起来,等座位凉了再坐。

健谈的人容易入睡

在乘火车长途旅行时,人们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放眼望去,有的人呼呼大睡,有的人顷刻便与左邻右舍打成一片,也有人捧着书本消磨时光。

那么,透过这些行为又能反映出什么呢?笔者认为,那些看书、看报,不与别人搭讪的人通常自我防御意识较强,并且更多的关注自身。他们中的一些人有着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信条,而读书看报的行为也是在向周围的人传达一种信息:“别理我,让我安静点儿。”但同时,他们也有可能在保持沉默的同时揣摩着周围人。

而那些一上车就找个人聊天,没几分钟就把私房话全抖搂出来的人大都属于多血质。他们开朗、喜欢广交朋友,但也比较敏感,易激动。当然,与周围的人混熟还有一个特殊的好处――可以让自己尽快入睡,因为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比别人有了更多的安全感。

把腿伸长的人比较自我

车厢里最不被喜欢的是那些太过自我的人。他们通常表现在:把腿伸得很长、对着手机大声嚷嚷或是把包放在旁边占座。

车厢里的空间原本就是有限的,大部分人都会担心自己的行为影响到他人,而这些“不招人待见”的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就习惯了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对此,笔者提醒,在车厢这样一个封闭又相对狭小的环境中,还是应该体谅一下周围的人,比如打电话的声音要轻些,腿也不要伸得过长。

挤公交车的经历相信大家都有过,但是你有注意到下面这两种有趣的情况么:

【案例直击】

情景一:一辆刚出站的公交车上,人头攒动。后门往前的过道上、尤其是靠近前门的地方几乎成了沙丁鱼罐头。相反,后门以后的地方还可以挤一挤。为了迎接下一站的乘客,司机在一遍又一遍地放着广播“现在是乘车高峰期,请大家往里面走一走”。但是,车厢里的乘客仿佛没有听见似的,没有一个人肯动动。

情景二:也是一辆人满为患的公交车,司机正在维持车上的秩序。不同的是,这个司机没有像其他司机通常做的那样、反复播放广播,而是拿起话筒“靠近后门的乘客请再往里走走,后面的跟上再往里走走”。随着司机的招呼,大家很配合的朝后门方向移动,车厢的拥挤立刻缓解了。

【心理解析】

同样的场景,不同的效果;两种情景的解决办法究竟有何不同呢?

仔细看看,不难发现,第一个情景中的广播对象是针对全体乘客的;第二个情景中,司机把指令落实到相对具体某些乘客上了?正是这个“具体化”使效果截然不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去个性化。

所谓去个性化,指个体在群体中或与群体一起从事某种活动时,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或以群体自居,使个体的个性溶化于群之中,从而失去了个性感。与这种去个性化相联系的是,个体似乎失去了作为个性的约束力,在群体的保护下,做出违反他们在社会情境中常常遵守的社会准则的事,表现出非正常的行事倾向。

简单地说,去个性化,指在某些情况下个体丧失其个体性而融合于群体当中。此时人们丧失其自控力,以非典型的、反规范的方式行动。典型的案例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本案例情景一中的广播,虽然反复播放,但是面对的是全体乘客、毫无针对可言,于是乘客们的责任感被分散了,谁都不认为自己应该往里挤;即使有乘客意识到了,由于缺乏公众的压力,或者认为既然其他的乘客也不做出行动,那么他(她)就没必要往里边挤。情景二中的司机把责任具体到人,就收到很好的效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交车上的心理学  心理学  心理学词条  车上  车上词条  公交  公交词条  公交车上的心理学词条  
综合

 解读中美日三国的“钓鱼岛心理”

钓鱼岛的敏感,不在于其他,就在于它纯粹的政治和情感象征。伴随两国历史荣辱的钓鱼岛,好像是国家的幸运岛和光荣岛,日本没有完全失去,便没有完全战败;中国没有完全收回...(展开)

综合

 男女必看:爱情吸引力密码

男人都知道:寂寞的女人很好追。可女人也得知道:寂寞,是要装给他看的。下面还有许多爱情吸引力密码怎能错过。——好玩的女人撒谎密码:20%的谎言她最爱有这样一个有趣...(展开)

综合

 你属于哪一级别的剩女呢?

 现代社会交通发达通讯便捷,使人与人之间实现无障碍交往。无障碍交往本来给男女相识相知相爱带来更多的选择目标,而事实却是,剩男剩女不少反多。  这也许如弗洛姆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