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好父母,才能做孩子的好爸妈。做好自己,才能和他们有更深的连接。我们不是没有爱的能力,而是缺少爱的方法。
林文采博士,由著名萨提亚大师John Banmen博士强力推荐,美国心理辅导学博士,美国临床辅导学博士,著名的萨提亚临床督导及课程导师,马来西亚萨提亚中心首席导师,从事辅导二十五年,担任广播电台心理辅导节目主持人十五年。目前在马来西亚、中国等地进行教学、辅导工作。
PARENTS:我和我的同事经过这些年的采访后达成一个共识: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修炼得很好,那么他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一位好父母,您觉得是这样的吗?
林文采博士:是的。如果一个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一定能做孩子的好父母。什么叫“做自己的好父母”呢,就是你有没有办法对自己温和而又坚持。也就是说,当你失败了,有挫折感了,你是怎么对待自己的。你会不会对自己非常严厉?会不会不能原谅自己?如果是的话,那么当你成为父母后,你的孩子犯错时你也会这样对他。另外一点就是你有没有办法管得住自己,你的内心能不能对自己坚持说“不行”,如果你能做到,那么你以后面对孩子时就能对他说“不行”,如果你不能,那么对待孩子时你可能也完全凭心情,不懂得如何拿捏分寸。所以,你们的感觉是对的,一个人是不用等到有了孩子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好妈妈,当她面对自己的事情时,就已经可以知道答案了。
PARENTR:但是孩子的个性似乎很难把握,在互动中也许有很多变数?
林文采博士:孩子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天性,这些天性里面有好的、有不好的,有优点、有缺点,甚至同样一个特点,有时候就是优点,有时候就是缺点。比如一个人很豪爽,那他可能就不那么细腻,这时要看父母怎样去引领这个孩子,你能不能让孩子在他的天性里发展他的最强处。父母通常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因为反正它已经有了。相反,对于孩子缺乏的,就会一直批评和指责。我们认为,比较好的方式是先建立肯定,然后再想办法去补足他没有的部分。你可能觉得不理解孩子,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他天生的性格就跟你不一样。你可能不了解他,但是你可以学习他的优点在什么地方,缺点在什么地方。优点上让他不断地发展,缺点上加强教育。
PARENTS:如果说温和而坚持的人比较容易成为好父母,是不是生性暴躁的人就会很难?
林文采博士:暴躁,是因为你心里有某种情绪没有处理掉,而不是天性。我其实是一个很有性格的人,但是我不会对别人乱发脾气,这是我处理好了的缘故。所以,暴躁的父母首先应该去处理自己里面的东西,而不是把情绪转嫁给孩子。这种处理不是压抑。如果我生气了,我就会告诉孩子们我生气了,我不喜欢。这时,孩子们自己就会注意了。因为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他们不愿意去破坏这种很好的关系--其实孩子天生就知道,他的感情,生理上的需要统统都要靠父母,所以,只要是父母的要求是合理的,孩子就会想办法不去破坏那种关系。除非你太不合理,他才会拼命地烦你。
PARENTS: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所以,我们的情绪常常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旁观者的眼光、同辈人之间不自觉的攀比……
林文采博士:这涉及父母的自我认可问题,缺乏自我认可的父母,往往要通过孩子的表现和孩子的改变来证明自己的水平。比如,一位自我力量不足的妈妈总会要求孩子教养好啊、有礼貌啊、成绩优秀啊……用这些来证明自己是个好妈妈。但如果你的自我认可足够的话,孩子吵闹时你会去想他可能情绪不好,孩子遇到了问题时,你会想作为一个妈妈应该怎么帮助他,而不会把这些变成个人问题,脑子里总是想“哎呀,他这个样子让人看到的话,会怎么想我?”其实,孩子最讨厌被利用的感觉,如果你总是对他说“你一定要好好表现,要不妈妈的脸就被你丢光了”,那么孩子明白你为他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你自己的面子,那么他反而会变得反叛。
PARENTS:那么父母怎样才能有效控制这种心态呢?
林文采博士:先把自己的自我整理好,让自己成为一个特别多选择的人,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成为一个能觉察到自己的内在而且能够把内在表达出来的人。萨提亚女士认为,一个人只有把自我的部分处理好了,他就能够去应对外界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有点儿像中医的理念,首要的是帮助一个人健体强身,那样即使外面有细菌、病毒,他也可以去抵挡。
PARENTS:父母中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自己童年中越缺失的东西,成为父母后就越要给孩子补偿,比如零食和玩具、自由与尊重。对于这种心理,我们该如何处理?
林文采博士:具有这种心理的话,说明他没有办法接纳自己的成长,他讨厌自己的成长,他不能忘记自己对父母的渴望。这时,首先应该要求自己不要怀著太多的遗憾、渴望,因为这样会使得自己在面对孩子时拿捏不准,要不做过头了,要么做太少了。然后,就是尝试从自己的成长中看到积极的一面,问自己:“我能不能接受自己的成长?也许很困难,但是我毕竟今天活得还不错啊,而且,因为它,我还更加坚强、独立和包容……”童年生活中,一定会有遗憾的东西,但是也肯定带给过你积极的东西,无论如何,你自己走过去了,也学到了很多。所以,请接纳你自己,接纳你的成长,放下对父母的渴望。
PARENTS:那么现在,当我们能够影响孩子的童年,我们恰恰就是孩子的渴望时,是不是应该要求自己尽可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让他今后更容易接纳自己的成长呢?
林文采博士:孩子的渴望是属于他自己的,你没有义务去完成他的渴望,就好像你的父母没有义务要完成你的渴望。每个人的期待都是属于自己的,别人如果愿意完成你的期待,要心存感恩,如果没有的话,那只是自然。如果我的孩子跟我说别人的妈妈怎样,我会跟她说:“对不起,我做不到”。而且我会让他知道,你能完成我的期待我很高兴,但如果你不能完成,我一样接受你,一样喜欢你――妈妈能无条件地接受你,那么,妈妈如果不能完全满足你的期待,你能接受妈妈吗?
PARENTS:作为一个上班妈妈,我总是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亲子时光的“质”比“量”更重要。说实话,这句话让我很宽慰,但是不知道您是怎么看待这种观点的?
林文采博士: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我觉得都重要。我认为上班妈妈有必要在小孩3岁前把工作的脚步放慢一点,做出某些调整,使得自己既能工作又不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工作上。毕竟,生孩子是自己的选择,我们对孩子有著不可推卸的责任,所谓“重质不重量”其实是一种逃避内疚的借口。但所谓“重质”,并不是说你要不停地说他,教导他,你平静地待在他的旁边,这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和安慰。等孩子再大些,你们同处一室,他做他的事情,你做你的事情,这也是一种陪伴,会带给孩子安定。
PARENTS:是不是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学习一些心理学呢?
林文采博士:我觉得是。就好像每个人都要懂一些营养学一样,也应该懂一些心理学。而且,无论你要帮助自己还是要帮助孩子,都需要先懂得你们的心。
PARENTS:我们的父辈似乎没有多想,就完成了做父母的工作,而我们这一代的好父母之路却似乎异常地任重道远,这是为什么呢?
林文采博士:主要是因为社会类型已经不一样了。现在的家庭就是一两个孩子,所以孩子没有一个基本的社会团体帮助他了解人与人的不同,去学习人际交往,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而在以前,从兄弟姐妹到亲戚邻居,我们可以跟十几个孩子天天在一起。玩的过程中,自己比不上人家怎么办,跟别人性格不同时怎么办,某些人性格特别凶怎么办,和谁闹了别扭怎么办……所有这些社会技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而不良情绪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但是现在的孩子没有这种机会,因此责任全落在了父母身上。所以说,现在已经不能再讲“以前我的父母没有学过,不是把我也养得很好吗”这种话。对不起,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编者按:萨提亚相信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不断地在演变、成长,而且永远都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然而在我们过往的人生中,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并没有学习如何和孩子包括伴侣相处,只是潜意识习惯性地重复自己或父母的旧有模式。
而这种模式更多的是指责和批评,试想下,平时你是否真切地感受到被爱、被接纳、被肯定、被尊重呢?而你的父母、伴侣、孩子、朋友,他们的内心又是否感受到你的爱、接纳、尊重和肯定呢?
做自己的好父母,才能做孩子的好爸妈。做好自己,才能和他们有更深的连接。我们不是没有爱的能力,而是缺少爱的方法。如果你是愿为自己生命负责任的人,不梦想上天赐予,而愿意为自己创造更美满的亲密关系,成为一个更身心一致的人,请进入萨提亚——这所亲密关系的国际大学,修读幸福学专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