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80后”职场新人的彷徨

八零后们已经陆续走出校园,成为了职场中的新鲜人。他们年轻、热情、好奇、极富梦想创造性,为职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他们又迷茫、彷徨,不知道前路在何方。——

80年代后的他们,朝气、活泼、向上……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思维创造性、丰富而又敏感的情绪特征、自由挥洒的个性博得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与期望。如今,刚刚走出校园的他们,带着对职业、对人生的美好梦想,踌躇满志地踏进了社会的大门,给职场注入了新的活力。“80后”的他们在职场中是否同样游刃有余?据一项网络调查报告显示,在“80后”上班族中,近7成的人对薪水极为不满;近六成的人没有工作激情;超过半数的人缺乏工作成就感;仅25%的人对现有工作满意……这样的结果是这些职场新鲜人的真实写照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怎么说吧。

我想得太简单了吗?

安娜 24岁 网络公司员工

大学毕业后,有的同学考研,有的同学为了户口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我则选择了一家网络公司。

我是装着沉甸甸的梦想走进这里的。上大学时,应邀到一家网站做了一次视频直播,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那种充满青春和活力的氛围。每个人都富有创意。这与我一直听说的“工作是重复、枯燥、无聊、毫无乐趣可言的”结论完全相反。当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够拥有一份这样的工作就好了。

我被安排在“活动部”,这个部门主要是通过搞宣传活动来扩大网站的影响力。这正是我感兴趣的。为了做出一个完美的策划案,我每天只睡5个小时,即使是这样,我还是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我积极收集客户群体的生活偏好,比如,他们喜欢某位明星,我们就把这些明星请到我们这里来做访谈,并在网络上建立他们的生活档案;再比如他们喜欢穿哪种T恤衫,我们就马上联系T恤制造商,在T恤衫上设计出精美、个性的图案,来宣传我们的网站……

然而,我的努力并没有得到认可。我花很多心思设计的策划案屡屡无法通过。我催问经理,经理要么说等忙完了这阵子再商量,要么就说他还需要再考虑考虑,总之,他以各种理由搪塞我。

时间长了,我的心一点点地凉了下去,对工作的热情也渐渐消退。尤其是上个星期,公司决定撤销活动部,人员全都分流到其他部门。我被安排到了编辑部,负责复印一些资料,每天的工作机械而重复。前不久同学聚会,看着别的同学在工作中如鱼得水、春风得意的样子,我的心里更加不是滋味了。上学时,我的各方面表现丝毫不比别人差,可在工作中我却落到这个地步。这是怎么回事?我越想越不明白,越想越郁闷。

我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

白宇 23岁某网站网络编辑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知道该怎么向父亲说我辞职的事。毕业一年半来,这已经是我第五次辞职了。父亲想让我到一家国企上班,说那里旱涝保丰收。父亲就在国企呆了一辈子,上班就是看看报纸、喝喝茶,见到领导又点头哈腰的。我对父亲说,如果我现在六十岁了,我会选择去那里混饭吃,可我现在才二十几岁,我必须找到有挑战性、适合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

和父亲大闹一场后,我去了一家文化公司。那里的工作很没有意思,天天重复同样的工作。干了一段时间,我想起一句话,那就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想,我不能在这样的工作中再耗下去。于是,试用期还没满,我就离开了那家文化公司。

后来凭借不错的英语我到了一家外贸公司,那里的办公环境非常好,而且同事们个个都很有能力,我很满意。但是去了都几个月了,我做的工作都是一些零七碎八的事,发个邮件啦,粘个信封啦,我又一次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最终我选择了离开。

之后,我又先后到过几家公司,都不是特别满意,便只好一次次地跳槽。有时候跳着跳着我也觉得挺郁闷的,怎么就找不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呢?老爸整天说我不务正业,我心理压力也很大。可是,和周围人一交流,像我这样一直没有稳定下来的有的是。

上个星期,通过一位同学我认识了一位在唱片公司工作的朋友。虽然是初相识,但我俩一见如故。尤其是听他说到他们公司的人都是穿着牛仔裤运动鞋听着音乐上班的,我特别向往。他们的招聘条件也很特别,只要是喜欢音乐、有热情、在文字上有灵性的都可以去应聘。这些都对我充满了诱惑。最重要的是,我从小喜欢音乐,还学过几年吉他。和他一聊,我心底的梦想又被激起来了。

我毫不犹豫地辞掉了现在的工作,想好好准备一阶段去应聘这份唱片公司的工作。可以想象得到,如果知道我要去唱片公司工作,父亲一定会不同意的。不过我觉得无所谓,毕竟我们是属于不同时代的人,他不理解我,就像我不理解他一样,看开了,也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为年轻的我,我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也有资格为自己的青春涂色。

 

工作就是为了受气吗?

孙淼 23岁 公司职员

大四时,我就一遍遍想象自己参加工作后的样子,或穿着职业装匆匆忙忙,或午休时与同事们谈笑风生,我猜想工作后的自己就算不能用“意气风发、春风得意”来形容,至少我也会是个如鱼得水的office lady吧。我完全无法把我的工作与委曲求全、战战兢兢联系起来。可我现在的处境就是这样的。

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实力还不错的企业,同学们还蛮羡慕我的,但是其中滋味也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了解。我的专业是市场营销,当时应聘的职位是商务策划。可是进公司半年多了,我做的全是跑腿的活儿,所学的专业知识一点也没有用上,而且工资也不高。就算是这样,部门主管仍然对我百般挑剔,一会儿说我工作不细致,一会儿说我做事缺少条理,一会儿又说我不会动脑子,还动不动就说:“不要以为大学毕业就……”我听着心里特别不舒服。我向朋友诉苦,才发现大家的状况都差不多——做的都是杂事儿,拿的是最少的工资,挨批评是家常便饭……我不明白,难道新人都要经历这样的磨练吗?

昨天下午,主管让我写一下这个月部门工作的总结,并做成报表给她。可能是我领悟错了她的意思,结果,她特别不满意,当着办公室那么多人的面,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我。就算是我做错了事,她也不应该这样批评我呀,我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无情的践踏,眼泪控制不住地流了出来。要是在学校里,一个人悲伤,一定有很多人安慰和帮助,但是在这里完全不一样。看到你流泪,大家都假装没有看到一样。忽然想起师姐曾对我说的一句话——“在职场,永远不要表现出你的软弱,那样只会让别人暗自高兴!”我是真的领教了。

下班后,我留下来修改那份报表。最后走的那位同事拍拍我的肩说:“别太难过了,好好干,刚工作受点委屈是难免的!”听着她越走越远的脚步声,我的心里说不出是感动还是凄凉。在那一刻,我想到了辞职,大不了再去找一份工作嘛!可是其它地方就一定比这里好吗?我真的不敢肯定。可不辞职,我又怕自己没有勇气来面对这一切。

我的梦想我做主

汪鹏 24岁 销售经理

都说现在年轻人没有斗志,喜欢依靠父母,我却不同意。我觉得有梦想的年轻人还是蛮多的,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我的舅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受他的影响,我从小就特别渴望成功。大学期间,我读了很多成功学的书籍,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需要设定目标,也需要踏实努力,一步步接近目标。

我学的是工商管理,但毕业之后找工作并不是特别容易。很少有公司愿意让青涩的应届毕业生直接进入管理层。所以,我调整了自己的目标,决定先从底层做起,积累经验一点点往上做。

我走进了这家销售公司,最开始做的是接线员,就是负责接听客户的电话,记录他们的问题,再将这些问题转达给相关负责人。虽然这是一个很细碎的工作,但我觉得做任何事情,只要肯用心做,结果一定会出人意料。我利用业余时间详细了解了公司的产品。当客户打来电话时,我不仅记录了他们的问题,还有意识引导他们去了解公司的产品。这样一来,我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到问题所在,而且还要摸清了客户背后的动机,准确捕捉到他们的需求点,及时向他们介绍其他的产品。三个月下来,我帮助销售部完成了十几份订单。我也因此成了销售部的一名正式员工。

本着“永远比本质工作多做一点点”的信念,我努力为自己充电,不断研究销售理念和技巧。一年下来,我的销售业绩在部门中达到了中等水平,我也被评为“非常具备销售潜质的人才”。我并没有因此停止脚步,因为我的目标不只如此。今年年底,我将有望晋升为分公司经理。

同学聚会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或是一事无成,或是被工作磨掉了激情,还有的人竟然什么也不做,在家啃老……面对我的成功,他们既羡慕又嫉妒。更多的人对我说的是,“你小子肯定遇到贵人了,才会平步青云。”我并没有贵人相助,我只是在工作中主动出击,让工作为我的梦想服务,而不是让我工作左右我的梦想。

专家点评:

工作与心情,让观念做主

南星

有这样一则故事:两名推销员被派往非洲去卖鞋。其中一个推销员在拍回公司的电报中写到:“立即返回,这里没有人穿鞋。”另一位则写到:“绝佳机会,速寄鞋100万双,因为这儿还没人穿鞋。”这则故事说的是一个人的观念对自己的影响,自然也包括对工作、情绪甚至是人生的影响。

 

“80后”的年轻人以他们独特的思维创造性、丰富而又敏感的情绪特征、自由挥洒的个性博得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与期望。他们身上承载了太多父母和社会的角色期待。于是,在众多关注和光环照耀下的他们也被照出了像自我中心、太张扬、过度敏感、对挫折不耐受等等“不良”的心理特征。其实,这些所谓的“不良”心理特征正是一个时代、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反射到他们身上的印象而已。就像人们以前所说的“60年代的人保守、70年代的人缺乏创新、80年代的偏激”一样,“80后”的他们自然也带着他们这个年代无法避免的特征。

工作是图个心情,还是有了心情才工作?这对看似矛盾的事物在“80后”追求个性自由的年轻人身上有了更突出的体现。他们认为工作就是图个心情好,所以就算待遇各方面不怎么称心如意,也会认为这份工作是值得的,心情好了又反过来给工作带来动力。在这样的逻辑下,工作环境是否舒适、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工作中自己的自尊是否得到满足等等,都成了心目中理想工作的指标之一。

严格来讲,工作和心情本身不是互为因果的两个事物。工作是人的心智所从事的一种认知活动,而心情(心理学上统称为的情绪)则是由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而引发的一种主观体验。这种主观体验的好与坏与人对此事物的观念有关,而和这个事物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就像两位推销员的失望与高兴和做推销工作本身没关系,而和他们怎么看待当地人的穿鞋问题有关一样。

事例中的安娜和孙淼,有着“80后”年轻人的典型特征。他们朝气、活泼、充满向上的力量,都是带着自己对职业、对人生的美好梦想,踌躇满志地踏进了社会的大门。可是却感受到了非议与排挤、不被重用和委屈。是这些工作单位的人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主人公出了问题?答案是,谁都没有问题,而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彼此的观念出了问题。如果单位里的前辈不是只看到职场新鲜人张狂、不谦虚的一面,本着爱护和培育的观念,耐心地告诉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性质乃至本行业的规则的话,相信能培育出更多的后起之秀;而我们的年轻人,如果能改变对工作的观念,不要把它马上就当成施展自己梦想、抱负的舞台,而是当作积淀、磨练自己的场所,自己的梦想“开始的地方”,把领导和前辈的指责当作教诲,虚心接受并感到被重视,那么,我们离自己的梦想、自己所期盼的和谐温暖的工作环境就不远了。

观念是对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它先于情绪与行为,并对他们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那么,如何改变在工作与心情之间起主导作用的观念呢?首先,要对工作增强了解、正确认识。工作是客观存在的,你要按照它的要求和规则来出牌。所以,要了解它的本质,有能力承受它提出的要求。客观地讲,工作上的失败和你对工作的了解程度有关,和你的自信没太大的关系。其次,处理好“现实工作”与“理想的工作”之间的关系。很多职场新鲜人的痛苦主要来自发现现实工作不是自己梦想中的,于是乎愤懑、怨气、委屈席卷而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观念——有效的理想应该是分阶段性的,是有一个过程的,并随着自身的发展可以调节。刚踏入工作的我们,无论身怀怎样的远大抱负和理想,都应从最低层做起。因为所有这些都是手段,是为了实现我们更高理想的手段。所以,正确处理好工作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存有正确的观念,才能培养出健康向上的情绪。

基于现实的自我发展

睿文

职业是一个人参与社会分工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一个途径。人生的最基本使命当然首先是生存。在自给自足的社会,人们并不一定需要与他人进行分工合作,只要自己有劳动能力,有自然资源,就能独立地养活自己。但是在工业化社会,特别是现代经济社会,每个人都是这个无比庞大复杂的社会分工系统里极其微小的一分子。除了会做少得可怜的一点事情,我们绝大多数的生活需求都必须依赖交换、通过他人提供来满足。比如我们用钱去交换粮食、衣物、住房、交通、受教育的机会、医疗服务等等。因此,在这个社会上,不存在绝对意义的独立自我,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在社会分工这个大系统里与他人进行合作。

合作的前提当然是有一些共同的规则,这就是现实,无论你厌恶还是喜欢,接受还是反抗,它每天都在不停地运转着。所以,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并进一步得到好的发展,首先必须适应社会现实,然后才谈得上自我发展并实现理想目标。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消极被动地接受现实的一切。而是要认识到,一个人如果想改变现实,首先得拥有一定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当然不是游离于社会而虚无地存在的。

以上这些都是最最普通的生活道理,从来不需要开设专门的课程来讲解,因为大部分人从一生下来就会在日常的生活经历中逐渐了解并学会如何在现实中生存。那么为什么唯独到了“80后”走上工作岗位时却遇到了这么多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呢?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而引起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巨大改变,使得“80后”的成长环境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造成的。表现有三:

其一,自我认识与现实脱节。人是通过周围环境的反馈来建立对自己的评价。正确的自我认识有赖于评价信息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在以前,这并不存在问题,因为儿童可以得到众多方面的反馈信息,如兄弟姐妹、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等。而独生子女则严重缺乏这样的环境,唯一的反馈信息来自自己的父母,然而父母通常不能提供客观的反馈。因此当他们长大成人走上社会时,会发现以前的自我评价与眼前的社会评价存在很大差异,从而产生失落和不满。他们以为自己很聪明,结果连最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以为别人都喜欢自己,结果总是被上司训斥、遭同事嘲讽……

 

其二,社会认知与现实脱节。“80后”的受教育环境充满了理想色彩,他们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复杂,以为有了好的思想和好的意愿,事情就会有好的结果。但在现实情境中,很多事情不能如意或充满曲折,这时“80后”就很容易发出“活着无聊,工作没劲”的感叹,对工作对生活失去激情和信心。实际上,参加工作只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离实现个人理想还有一段距离。在不知道世界的真实面目之前,理想更多是一种空谈。

其三,对人与现实的关系定位错误。“80后”可能会认为自己是生活的主体,社会应该符合自己的期望和要求,比如公平、信任、友好、互助等等。其实这是不对的,现实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是人们想要现实如何,现实就应该如何,而是现实是什么样的,人就应该接受现实,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可能性。“80后”应该认识到,现实社会永远不会错,错的只能是人的思维和行为。

接受现实并非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一种主动积极的生活方式。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你会发现生活其实很美。一个期望每天都是风和日丽的人,一年中必定有大多数时间是不满意的。当我们认为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时候,就会在晴朗的日子里享受阳光的慷慨,在大雨滂沱的时候感受到土地被甘露滋润的喜悦,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放飞风筝,在晶莹的雪花纷飞时聆听内心最宁静的声音……只有先改变自己,才可能去改变世界;只有适应现实,才有真正的自我发展。

链接:

四种能力,为“80后”上班族加油

知他力:“80后”的一大特点是强调自我,这使得他们有个性,有主见。但是过度的强调自我会导致“知他力”的降低,也就是不能及时敏锐全面地了解对方,这使得很多“80后”在行为方式上显得“自我中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情,就必须培养一定的“知他力”,包括了解对方的情绪、想法、思路、目的。

“知他力”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练习的。在事情发生之后,不妨跳出自我,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比如说,老板在会上批评了你,你感到很委屈,觉得老板小题大做。此时,不妨站在老板的角度考虑一下,他很可能是想通过这件事警示员工,提醒大家注意,并不一定对你个人有成见。总之,对周围人感知得越清楚,你才越容易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不断取得成功。

钝感力:很多“80后”缺少敏锐了解对方的能力,却不乏“敏感力”。比如对方的脸色不好看了,他们就会觉得是针对自己的……殊不知,这些感觉是因为过于关注自己的结果。他们把接收到的错误信息,通过内心不断地翻炒,以此反复折磨自己。这种对别人的行为过敏的行为不但会影响自己的情绪,更会影响把握机会的能力。因此,有人提出“钝感力”的概念,建议年轻人对外界的不良信息,诸如被忽视、被侮辱、被否定等不良信息学会适度屏蔽,以保护自己的自信,从而坚持成功的方向。

耐挫能力:挫折指的是个人行为目的受到阻碍后引起的情绪状态。挫折事件无处不在,比如上班遭遇堵车,工作中遇到困难、考学失利等。一个人对不同的挫折事件反应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挫折事件反应也不同。

受挫后如果不能调整好心态,很可能会引起各种负面反应,如攻击性、冷漠、幻想等。而且还可能长期被失败的情绪所困扰,这些消极状态很可能导致当事人采取回避、退缩的行为。很多80后频频跳槽与耐挫能力差有很大的关系。

提高耐挫能力,首先需要全面认识挫折的意义。挫折虽然延缓了我们的目标实现,但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处理事情的能力,增加了我们的经验和阅历。

理财能力:理想的实现是需要坚持和忍耐的,对于已经独立的年轻人来讲,经济后盾必不可少。很多年轻人频频跳槽的理由往往是“钱不够花”,实际上,如果你对财钱不擅打理,很难走出“财政持紧”的状态。因此,年轻人不妨学一些理财知识,合理分配自己的钱财,为理想的实现奠定经济基础。

本刊观点:

常能接触一些“80后”上班族,他们似乎总是精力十足,创意不断。活跃是他们的基本状态,自主是他们的行为核心,真实是他们的常态表现。与他们交流,总会从中学习到很多新鲜的理念。他们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动感和朝气,也激发起我们更多的发现与思考。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来自“80后”的新职业人,有着他们独特的热情与勇气,也同样存在他们的脆弱与彷徨,这两种状态几乎是在他们的身上同时存在,构成了一个矛盾化的群体。特别是当他们的激情遭遇了冷淡,他们的锐气遇见了挫折,他们曾经的心高气傲可能会在一瞬间转化为心灰意冷。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正在成为职场世界中不断探索成功路径、寻找价值空间的生力军。

我们知道,“80后”是伴随着独生子女的潜能开发、应试教育、大学扩招、就业压力、自主择业、成功预期成长起来的。几乎在每一个成长的转折期,都会有一个革新式的社会概念应运而生,这也正是导致他们充满矛盾的关键所在。由于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是他们职业行为的核心,跨越过程、一步成功是他们最理想的创业状态,所以挫折经历对“80后”来说就会成为一种难以逾越的艰难地段。我们看到安娜有热情也有能力,但是当这样的职业品质与工作现实发生冲突时,她的感受中留存了太多的失落,这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也是“80后”在职业道路上最为普遍的一种经历;孙淼的故事在“80后”中也较为常见,工作被否定让她感受到了极大的委屈,她需要帮助却又无所依托,所以只有用眼泪来缓解心中的郁闷,压抑成了应对职场环境的主导方式。其实,经历坎坷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过于纠缠其中可能就会成为一种心理阴影,容易搅乱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

职场起步阶段适应职场规则、融入职场团体,是每一个新人都要去经历的过程,并非“80后”独有的社会体验。只是对于“80后”来说,由于他们更具有自主性和依赖性的特点,所以他们的适应表现就会直接体现在职场情绪与频繁跳槽上。而健康完善的适应能力远不止是这种简单的宣泄与逃避,良好的适应更多的是体现在我们能够将视角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成效上,而不会被短期效益所影响。我们可能会为此而调整自己,或者将自己的步子放缓,它会帮助“80后”的职业发展的道路走的更长远。

几米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选一把好弓,将自己,射向天际……”想一想能够飞向天际的基础是建立在寻找好弓上,而对于“80后”新职业人来说,这把好弓就是不断地自我调整和提高社会再适应能力。

来源:《心灵世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80后”职场新人的彷徨  彷徨  彷徨词条  职场  职场词条  新人  新人词条  
综合

 开启你的心理健康网络

每个人都需要一张心理安全网络,如果你的工作、生活、家庭、爱情等要素具有较高的健康指数,那么你可以过得轻松愉悦,如果这些要素遭受木马入侵,你需要立刻启动心理杀毒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