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不幸的家庭之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孩子自杀。可怜天下父母心,都读读这篇文章吧——青少年遭遇心理危机自杀悲剧频发 ——Psy525.cn
十八九岁正是生命中的花季,然而,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的频频上演,让众多父母心痛不已。让人倍感沉重的是,自杀人群呈低龄化趋势。
从2009年1月至今,设在武警河南总队医院的郑州市120中毒急救中心共收治437例服毒自杀的患者,其中20岁以下的273例,占63%;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今年抢救的200多例自杀患者中,20岁以下的青少年占50%左右;郑州大学一附院急诊科今年收治30多例自杀患者,80%以上未满20岁……
如花的生命,未及绽放就黯然凋零,究竟何因造成这种令人痛心的结局?如何才能杜绝悲剧重演?家庭、社会、青少年自身都应反省。
自杀悲剧频频上演
悲剧一
“儿子啊,早知道你会走上绝路,我干吗要吵你啊!”得知年仅18岁的儿子因服毒抢救无效死亡时,冯女士顿时哭成泪人。
18岁的儿子李明一直是冯女士的骄傲,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他很争气,整天埋头学习,从小到大都是学校的尖子,所有人都看好他:肯定能考上重点大学。
今年高考,李明因发挥失常,高考成绩远低于预期。得知消息后,冯女士一家陷入巨大的失望中。自尊心很强的李明把自己锁在小屋里,拒绝和任何人交流。
7月25日,冯女士为儿子送西瓜时,敲了很长时间门里面都没有反应,透过窗户才看到儿子瘫倒在地,地上扔了一个百草枯瓶子。她赶紧拨打120,然而因为服用剂量太大,当地的医院束手无策,等被送到郑州大学一附院急诊科时,李明已经肾脏衰竭,永远离开了人世。
悲剧二:
孙丽,郑州某职业中专的学生。因为是独生女,从小备受家人溺爱,不但娇气,脾气还很大。去年孙丽谈恋爱了。前些日子父母得知后,认为女儿年纪尚小,怕她沉溺于感情会耽误前途,就劝了她几句。
父母几句善意的劝导,让孙丽无法容忍。7月20日晚,她将提前准备好的一瓶安眠药全部吞下。幸亏母亲起夜看了一眼她的房间,赶紧将她送到医院抢救。
“你们为什么要救我,让我去死,我恨你们!”孙丽被抢救醒来后,冲着父母大吵大闹。此后,尽管父母和医护人员竭力劝说,孙丽还是不愿搭理父母。
悲剧三:
父母离婚后,南阳13岁的男孩丁丁变得特别孤僻。父亲再婚后,继母又生了一个孩子,这让他觉得备受冷落。一天,继母让他在家里写作业,自己带小儿子赶集,丁丁越想越生气,哭着写了一封遗书后,一口气喝了一瓶农药。等家人发现将他送到医院治疗,但抢救已经无效。
自杀方式各有不同
“从自杀方式选择看,农村孩子多选择服用农药,城市孩子则以吃药、跳楼等为主。”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医师王宇航说,现在的孩子大都娇生惯养,稍不如意就无法承受,一部分人甚至用自杀来威胁家人,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对于很多自杀未遂的青少年来说,他们要为这一举动付出沉重代价。
1。百草枯中毒几乎无药可救作为除草剂,廉价高效的百草枯很受欢迎。当它越来越多地被农村孩子喝下之后,却导致了一出出悲剧。
“摄入3毫升百草枯即可致人于死地,即使当时抢救成活,但患者很快就会出现肺纤维化、肾衰竭等一系列症状,多数人最后都会死亡。”武警河南总队医院急诊科主任徐维明说。
2。大量服用药物后果堪忧为防止安眠药被滥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从2004年5月1日起,进一步加强对包括安眠药在内的精神药品的监管。
“此后,吞食安眠药自杀的案例明显下降,但一次同时服用大量不同的药物以求自杀的情况增多。”郑州大学一附院急诊科主任李莉说,很多孩子把家里所有的药物翻出来,包括感冒药、降压药、精神类药物等,一次性吞下。
“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一次性大量混服,很容易损伤肝肾,后果不堪设想。”李莉说。
3。本不想死,弄假成真“医生,我不想死,救救我吧!”急诊科大夫见多了这样的自杀者,19岁的英子就是其中一个。
在英子的左臂上深深浅浅的刀痕有四条,前三次她割得比较浅,位置也远离动脉血管,每次抢救过来后,都能让家人紧张一阵子,她的要求也会得到全部满足。这样一来,英子一不开心就拿割腕威胁家人。没想到,这一次自杀割得太深,尽管英子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后悔莫及,但终因失血过多死亡。
1。青春期是心理动荡期进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的生理愈发趋于成熟,但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身心发育的不平衡,使他们在遇到无法解脱的挫折时,内心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和冲突,如果外在的矛盾和冲突不能得到顺利解决,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之类的悲剧。
从自杀动机上看,很多青少年仅仅是因为与他人沟通不畅,或者希望引起他人注意、同情,乃至为了控制别人而自杀。
有时候,自杀的青少年未必是真的想死,而是他们最后的、唯一的自我防御手段。此前,他们会为达到目的做很多努力,当所有方式不奏效时,才会转向自杀。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少年自杀率增高与青春期独特的心理特征有一定联系。
2。抑郁症患者,可能都起过自杀念头“从2008年开始,我们尝试对急诊科收治的每一位自杀患者进行心理救治。结果发现,相当一部分人是抑郁症患者。”武警河南总队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邱国松说。
抑郁症患者,特别是患有隐匿性抑郁症的患者,表面上看起来与常人无异,既没有明显的胡言乱语,又没有超出常人的异常举动,虽然他们有时会表现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减退,但周围的人大多缺乏医学知识,所以不以为他们有病。
由于疾病原因,抑郁症患者经常感到前程渺茫,看不到希望,活得非常痛苦,但这种感觉又不被外人理解,久而久之,一旦承受不了心理煎熬,就想一死了之。
3。家庭环境是自杀的重要原因“家庭关系是否和睦,家庭结构是否正常,家庭成员是否健康,都直接决定青少年身心是否能健康成长。”郑州大学一附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李幼辉说。父母长辈的言行对青少年的影响都是最直接的,和谐的家庭环境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社会支持,相反,紧张的家庭关系会给孩子留下长期的阴影和恐惧。
一般情况下,家庭成员中有自杀史的青少年,比其他人更具有自杀的危险性,遇到挫折时更容易选择自杀。
此外,对孩子要求过高或过严,都会加重青少年心理负担,反之,溺爱的教育方式也容易让孩子产生脆弱、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缺陷,从而大大降低他们的抗挫能力。
4。学校压力及人际交往受限学校引入竞争机制,分数、排名决定一切,再加上家长过高的期望,让青少年从小就承受着学习压力,这也是他们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根源。
如果孩子自身能力与家长寄予的期望反差较大,久而久之会让他们产生受挫感,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他们会把受挫感上升到对现实的失望,进而感到绝望甚至会自杀。
此外,人际关系紧张、感情受挫、老师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均可让学生产生紧张、焦虑、自卑、恐惧等心理问题,甚至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构筑三道防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学习压力大、师生关系差、家庭问题多、恋爱受挫是急诊科和心理科医生公认的导致青少年自杀的诱因。究其根本,还是青少年抗挫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差。
“从心理学角度讲,自杀行为始于心理挫折,发生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李幼辉说。从产生自杀念头到付诸实践,要经过一段时间,如果在这期间,周围人能够捕捉到当事人的异常变化,自杀完全可以预防,但这需要家庭、社会、个人三重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防线一:家长要做孩子的朋友“除了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外,如何帮助孩子积极应对外界打击是每位家长亟待补的重要一课。”邱国松说,如果孩子的负面情绪能够及时宣泄,家庭为他提供支持和力量,青少年的自杀率会明显降低。
研究表明,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冲动性,多数会在情绪失控时轻率自杀,但在自杀前往往存在着某些征兆,因此,家长平时要多和孩子沟通,时刻留意他们的异常举动,但绝不能溺爱孩子,要指导他们平稳度过心情起伏期。如果自感无法有效帮助孩子,就要立即求助于心理医生。
防线二:学校应重视生命观教育“干预青少年自杀,最重要的莫过于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学生真正了解了什么是死亡,他会更懂得珍爱、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李幼辉说,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
除此之外,学校对学生恋爱观的形成、人际关系的培养都应和文化课的学习同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这不仅是预防青少年自杀的根本之策,更会令他们受益终身。
防线三:青少年要学会创造快乐人生
“三个快乐”(即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和“三个学会”(即学会超脱、学会宽容、学会忘却)是李莉通过《大河健康报》向广大青少年提出的建议。
“青少年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将要承担的一份责任,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生命负责,自杀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应该更积极地去应对任何外来压力。”李莉说。
作者简介:
王凤雪
已帮助过
20人
入驻年限
11.7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