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有人花钱美容,有人花钱按摩,今儿我有个好活儿,有人花钱雇我陪人唠嗑。”——这是耳熟能详的小品《钟点工》中的经典台词。当时大家只是一笑了之,只觉得花钱雇人来家里陪着聊天是挺“冤大头”的一件事,也就是在小品里才能出现的。殊不知,现在这个“笑点”已变成现实,一种新兴职业——注册心理陪护师,陪别人聊天是他们的正式工作。近日,南京的李先生到某诊所接受了“陪聊”服务,卸下了沉重的心理包袱。——Psy525.cn
事件背景
“陪聊”在上海合法化
据报载,2010年2月16日,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发布消息称:春节过后,该市将诞生三项新职业——注册婚姻辅导师、注册心理陪护师、注册员工援助师。
其中注册心理陪护师是凭借自己所拥有的专业心理知识,陪伴在老人、儿童、患病者、临危者以及亲人过世等人士的身边,以心理沟通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心灵护理。
南京某大学王老师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心理健康,要接受心理陪护的不仅仅是一些行动不便的人,还包括压力较大的白领同样需要心理陪护师“开导”。
王老师强调:注册心理陪护师并非简简单单陪人唠家常,而是相当专业的心理陪护。能够持证上岗陪聊的心理陪护师,必须完成400课时的课程,除了学习心理学外,还需要了解护理过程中的心理沟通、护理技巧等等。
针对社会上对心理陪护是否产生越界或导致变向色情的疑虑,王老师说由于是“陪护师”与顾客之间的一对一服务,私密性较强,因此特别需要加强行业管理。
王老师认为,大家对于这个新兴职业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它是对专业规范的一种制定。“我们对这样一个职业,一定会有相应的管理条例相制约,一般来说它不会存在其他问题。”
网友热议
“陪聊”是否涉嫌色情
注册心理陪护师到底是创建了一种新职业,还是继续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网友们的反应也各不相同,有表示抗议的,也有力挺支持的,总之是各有一番言词。
支持方代表
李先生:家住南京下关的李先生近日麻烦不断,工作不顺、感情遇挫让其苦恼不已。经朋友推荐,李先生于上周来到一家心理咨询诊所。通过聊天和心理疏导,大大缓解了心理压力。
李先生表示,社会有了需要,才会产生这种新兴的特殊行业。而心理陪护职业服务的主要对象就是老人、儿童、患病者以及临危者等人士,也就是说,其本质并不违反国家现行的法律。
面对这一特殊行业,职能部门首先要从源头抓起,比如从事这一行业者都应该持有关部门颁发的证件上岗,相反,无证者当然不能堂而皇之的上岗!至于说到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或者说有人借此名义打法律的擦边球,我想,这就是一个职能部门监管力度的问题。现在借行业之名钻法律空子打擦边球的恐怕也不是少数,只有监管到位,才能促使他们积极有效的服务社会。
反对方代表
胡女士:现在开放这样的职业岂不使其陪聊合法化,使不正当的行业得以明目张胆,冠冕堂皇的存在。如果在注册心理陪护师治疗的过程中涉及到了色情的东西怎么把握,是一棒子打死还是有余地的放任?松紧都不合适,那么这个职业推出可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是通过心理陪护师来弥补心灵的创伤,直接找心理医生就可以了。
王先生:让“陪聊女”持证上岗,本身说不上什么创建、诞生新职业,也不是一个行业协会的一纸证书就能说明陪聊这种特殊职业存在与否,说得直白点,陪人聊天还用得着第三方批准吗?只不过让原本躲躲闪闪、多少有些暧昧色彩的职业貌似合法化了而已。
专家评说
持证上岗即无争议
莫用低俗视角看待新兴职业。不可讳言,任何一门新生的事物总是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这代表了一种社会的进步。
面对这种新兴职业,我们不能以一种低俗的视角去理解,而要设想它所要达到的理论高度、追求的目的角度去理解该职业的存在。它之所以会“诞生”是因为社会有需求;它之所以能实施是有职业道德相规范的,是经过专业培训的。
注册心理陪护师这个职业代表着一种服务的升级,也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陪聊职业正式获批会导致变相色情的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误区。心理咨询师王女士说。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作为心理咨询师通常将前来进行心理辅导的人称为求助者。人们普遍认为,如果遇到心理问题去正规医院神精内科找专业医生、心理咨询师解决问题属于正常的行为,殊不知“心理陪护师”也是心理咨询师的一个小分种。
这项新的职业与社会上众议的“陪聊”绝对是有区别的。相反,“陪护师”职业的出现及其行业门槛,正是有力的与“陪聊”划清了界限。
像这种正规的行业,“陪护师”必须持有国家劳动部技能劳动司颁布的执业证书,并与求助者本人或家属签订合同,“陪护师”便可以到求助者家中为其“治疗”,这样可以使双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律师建议
配套法规应尽快出台
我国法律对相应的职业始终是明令禁止的,工商管理部门对开办“陪聊”公司的申请根本不予审批,并对擅自从事此类服务的公司按“超范围经营”严肃处理。
在部分城市,出现了挂有“情感陪护”或“精神陪护”字样的服务机构,但几乎均属“地下公司”。
无论是“陪聊”还是“陪护”,其职业属性基本可归至劳务服务类,不属于娱乐场所治安管理范畴,这就造成了有些组织者以开办“精神陪护”公司为名,实际上有涉足色情业之嫌,陪聊者与顾客双方的人身安全都无法得到法律保障,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与城市文明形象。
因此,律师建议各地在相继推出这个职业的同时,也要做好保护“心理陪护师”的法规准备。因为这个行业要上门,“陪护师”很可能会被求助者骚扰甚至于强暴、被精神疾病患者伤害,或者因为“陪护师”的失误而造成求助者自杀自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