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心理咨询,医术还是教育法?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个心理咨询技术培训班,内容是介绍某咨询疗法在现实中如何应用。培训回来后,拿着厚厚的一沓资料,准备学以致用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新的技术,真的能算得上是一种疗法吗?——Psy525.cn

著名的教育家陶宏开以解决网瘾问题著称,他也因为这个名气被媒体陷害了一把。一次,某家报刊办了一个网瘾问题讲座,台上有包括陶宏开在内的几位专家,主持人叫了两个网瘾少年上台,请陶先生当场解决!

结果可想而知。不要说解决,双方连对话都难以进行下去。于是有媒体笑称:网瘾专家败走麦城。

毕竟,让陶宏开成为事件的主角,多少有些不厚道。因为他不是心理咨询专家,而是位教育工作者。他本来就反对把网瘾当成疾病,而是只把它当成一个教育问题。

如果做了一段时间的咨询工作,你肯定会有这样的感受。当一个来访者坐到你面前倾诉时,你一边保持关注姿态,一边在心里不以为然,“这算什么问题呢?不过就是有些错误的观念罢了”。

“追求成长”、“助人自助”,这些口号心理咨询师们耳熟能详。如果刚刚加入这个队伍,第一节课上老师就会给我讲到这些宗旨,但很少有人思考,这是医学的目标吗?哪个泌尿科大夫,或者心血管病专家以“助人自助”为宗旨?他们都是自己动手来解决病人问题,病人只需配合医生的指示:要你站着,你就不能坐着;要你服三天药,你绝不能服两天。相比之下,没有一种心理咨询技术可以这样严格地控制“病人”,最终达到效果,反而还得由来访者自己去解决问题。那么,这些被称为“疗法”的技术真的是医术吗?

疗法”这个称呼是不能随便授予的。在发达国家,一种技术要想上升为“疗法”,必须经过许多关才能判断它是否有效。

首先,判断一种“疗法”是否有效,要考虑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许多疾病不用任何治疗是可以自愈的。夏天吃坏了肚子,不去治,也不会拖到冬天;冬天得了感冒,完全不理睬,也不会拖到夏天。当然,它们有可能加重,但大部分情况下身体可以直接治愈这些小病。

除了自愈能力,一种疾病还可能因为治疗以外的因素而痊愈。比如,一个营养不良的人,医生并没有看出病因,开了其他的药,过了一段时间,病人的营养跟上了,病自然好转,但并不是医生开的药起了作用。

把这些因素排除掉,还要考虑这种技术体系的作用是否属于“安慰剂效应”。它是真有用,还是只提供了精神安慰。“生物磁力”、“外气发放”这些在物理上已经被检验为并不存在的虚假事物,确实对许多病人有效。

此外,还得拿出统计数字说话,并且考虑方法带来的副作用。经过如此长时间的严格检验,一个疗法的诞生真是太不容易了。

我们也可以用这种严格的程序来衡量所有的“心理疗法”:许多心理疾病本来就能自愈,环境在心理疾病的形成和变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咨询师的身份就是“安慰剂”,即使真有效果,如果咨客对咨询师产生依赖,仍然属于副作用……可是,在心理咨询界,却是从精神分析开始,经过患者中心疗法、森田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到现在派生出音乐疗法、叙事疗法、绘画疗法……五花八门的,据说总数多达四百余种,全是发明人说它有效,它就有效了,从未经过什么检验程序。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其实根本没拿它们当医术?“疗法”只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

当然,我并不是要否定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比如,一个人心情不好,经过咨询师的劝说,解开心结,满意而去。但它就因此该被称为是“治疗”吗?通过谈话,改变了别人的想法,这不正是一种教育吗?

现代心理咨询业从精神分析开始,最初是由一群以弗洛伊德为首的精神科医生创立的。草创之初,他们的科学武器都来自于医学,只能用医学术语解析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而用医学术语标识自己的工作方法。直到今天,心理咨询业的话语权仍然掌握在医生手里。尽管不少非医学背景的咨询师反复声称,“我们不是大夫,心理问题不是病”,但这类声明没多少实际意义。

在这种话语模式中,首先便要把各种心理问题统统称为“病”。这个名单现在越来越长,已经包括了诸如“处女情结焦虑症”、“恐艾(滋病)症”等稀奇古怪的名称。有“心理疾病”的人自然是“病人”,能够解决“心理疾病”的方法,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心理疗法”。

实际上,许多心理咨询技术,我看更像是“教育法”。

从弗洛伊德开始,心理咨询的目标就被认为是引导来访者完成他未完成的成长问题。在咨询师看来,由于种种原因,来访者的成长过程被“固着”在人生较早的某个阶段,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他们就是要让来访者再次成长。以“成长”而不是“病愈”为咨询的目标,这不正是一种教育吗?

在前苏联心理学界,因为有巴甫洛夫这样的行为主义传统,他们一向以刺激和反应联结的原理来看待行为问题。许多在西方被称为“心理疾病”的现象,在那里被认为是错误的。可现在国内学界言必称西方,前苏联的许多学术精华被忽视了。

在各种疗法中,来访者被改变的不是生理现象,而是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这不都是教育的范围吗?比如,认知学派咨询师认为,必须改变来访者的错误认知,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包括“应该把所有事情都做得完美”,“希望让每个人都喜欢我”等等。如果把正确理念在课堂上讲给下一代,在他们青少年时期就养成正确的理念,不是更有效率吗?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国内教育界已经开始在学校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各地编有大中小学,甚至职业学校的心理教材。课程虽然还没有受到重视,但这种新模式已经产生了。心理咨询,果然已经朝教育的方向转变。

作者简介:

张兰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4.6万人

入驻年限

11.2年

预约咨询

私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心理咨询,医术还是教育法?  教育法  教育法词条  医术  医术词条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词条  还是  还是词条  
综合

 学会用心理学安慰朋友

学会用心理学安慰朋友——Psy525.cn 当朋友伤心难过时,很多人要么好言相劝“别哭了,坚强点儿”。要么帮助分析问题,告诉他“你应该怎么做”,还有人...(展开)

综合

 今天,你装抑郁了没?

今天,你抑郁了吗?比抑郁症更可怕的是假装抑郁症的,他们错把抑郁症当作身份的标签与天才的血统。 —— 不高兴不一定就是抑郁,看个笑话,如果还笑就没大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