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你想不想找个人来陪”,歌词里表达的成年人的感情忧伤,现在竟成了一位8岁女孩内心的最佳描绘,真让人感到心痛。大而言之,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个时代的特征。在孤单中长大,已成为当代儿童的普遍困境。——Psy525.cn
留守儿童一半以上认为自己朋友不多、感觉孤单。在此之外,双职工父母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子女,城里孩子的活动空间大多局限于家里,交往对象也主要是父母或是爷爷奶奶,这些孩子同样时不时感到孤单。还有那些隐性因素,如父母不善与子女心灵沟通,对子女的成长施加过多压力等。总之,独生子女政策、生活压力过大以及教育方式不科学等因素,使得孤独成为这代儿童难以抹去的标签之一。
而伴随孩子成长的孤独感,不就是无形的束缚孩子的襁褓?这种束缚妨碍着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快乐等情绪的生发。它就像一座心灵牢笼,使本应充满欢声笑语、天真无邪的童年,充满了压抑和自闭。
心灵牢笼带给孩子们的,不只是童年快乐被挤压,还有后续发展上的障碍。它会导致孩子心灵上的自闭、沟通能力的减弱、自我效能感的低下以及对他人、对周围环境的不信任感。而如果从社会问题的角度看,孤单的一代虽不至于成为垮掉的一代,但必然是成长过程存在障碍的一代。
父母应尽量多陪陪小孩。这个药方不敢说开得不对,但绝对是个并不高明的药方。因为孩子的孤单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因此一个药方是不够的。而且,其主要原因也不是父母不愿意陪子女,而是生活所迫、条件所限,开篇所讲的私企老板,还有千千万万忙于生计的打工者们,便是如此。可见,儿童孤单应综合研究,区别治理。它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而是受大环境影响的社会问题。
具体而言,不妨开出三类药方:
第一类是社会的综合治理,比如对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支持和帮助政策;父母不在家时,可为孩子提供快乐成长空间的特殊学校,特别是在暑假,很多孩子父母没时间管理,自己也无处可去,如果有专门学校为他们服务,那将解决不少问题。
第二类是以教育方式的深化和创新来驱散孩子内心的孤独,如民工如何指导和教育孩子;父母没时间管理时如何和孩子保持相对顺畅的沟通,让孩子理解父母;以及常态下父母如何去判断孩子内心是否感到孤独,需要怎样领会孩子的内心世界等,父母在这些方面都急需可操作的技术性指导。
第三类是社区、学校等相关群体的努力,如促进社区住户间的沟通,使孩子们在这个群体中认识更多的朋友;学校在假期的跟踪指导和教育,保持对学生心理的持续了解和引导;借助志愿者、陪护家教等力量,为孩子营造更适合的成长环境等。
作者简介:
张兰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4.6万人
入驻年限
11.2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