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能力、知识、综合品格都将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Psy525.cn
记者近日在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了解到,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不可小视的社会问题。儿童期是生命的准备阶段,是智力、情感及意志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构成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
然而他们的一些学习、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其本身的学习、生活等,其中相当一部分问题又会带到青少年乃至成人阶段。透过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折射出某些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的失误和弊端。
孩子的行为方式来自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个周六的上午,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诊室来了一个小男孩,名叫毛毛。8岁的毛毛身材瘦小。毛毛的母亲介绍说,毛毛在学校是不受欢迎的学生,班里谁都不敢靠近他,课堂上恶作剧是常有的事,班里的男生几乎都挨过他的拳头,当家长的,不晓得孩子怎么是这个样子。
按正常的问诊方式,心理医生问及他的家谱和母亲在孕期及孩子的整个成长情况———
孩子出生后很瘦弱,母亲因无奶水而靠奶粉喂养,基本上是姥姥协助母亲共同抚养这个孩子,毛毛对奶粉类、食物非常排斥,给孩子喂奶、喂饭是最头痛的事。气急时,家长硬用奶瓶往孩子的口腔里塞,孩子马上就呕吐出来。如此循环往复,一年 365天,家长把对孩子的负性情绪不经意间表达出来。孩子每天接受信息最多、频率最高、反复被强化的就是:愤怒、不满、骂声和挨打……孩子8岁了,自从他有了自主行为之后,他就以一种攻击、敌对的行为方式与外界交流,从未有过犯错感。
心理专家分析说,当父母用常人的思维来要求孩子时,却没有想到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在他身上实施的高频率的粗暴做法已在其幼小的心灵中得到了强化,这就是对攻击行为的认同。
孩子是无辜的,我们不能否认,后天环境因素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人格塑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孩子长大了要尊重他们的隐私
因为偷看了孩子的日记,从此孩子与家长像仇敌一般,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一般家长的习惯认识是:对家长来说,孩子永远是透明的,孩子对家长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心理专家认为,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一般规律是,孩子在小学以前天真无邪,凡事都愿同父母汇报,无隐私可言。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似乎突然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令家长们不知所措。而恰恰就在这一特定时期,家长们所诚惶诚恐的又恰恰是孩子的早恋问题。所以,此段时期是家长们最不接纳孩子有秘密、特别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的时期。
由于对孩子成长规律的不了解,对孩子日渐减少的沟通现象,许多家长感到无所适从,于是,想办法偷看孩子的日记。其实,从心理学上讲,孩子有了秘密是一个长大的标志,没有秘密的孩子是不会成熟的,同样对家长没有秘密的孩子永远也不会长大。
愉快地接受开始有秘密的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这是一个明智家长的正确选择。
读懂孩子的烦恼陪伴他们度过危险期
心理专家指出,一般认为小学生为少年期,中学生为青春期,大学生为青年期。普遍认为青春期是一个问题多发时期,其根源在于青春期的特点是生理上的成熟,特别是性的成熟。在生理变化的同时,伴随着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当心理变化与生理变化不同步时,青春期的孩子们不仅承受着既往从未经历过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而且处理不好,还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障碍。
作为成年人,尤其是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们,对青春期这一特定时期的孩子,应多一份关注,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对于他们自身因为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难以驾驭而出现的困惑与烦恼,其中包括家长和学校都不希望出现的“早恋”问题,且莫大惊小怪,如临大敌。应该正确地引导,在尊重其情感体验的同时帮助他们分析早恋的利弊关系,理性地对待这一现象,而坚决避免侮辱、责骂和粗暴的干涉行为。
心理专家、沈阳市心理卫生中心副院长王秀珍呼吁: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共同营造一个适宜他们成长的大环境,使他们拥有一个全面健康的未来。她向记者阐述,做好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当务之急是提高全民的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大多数精神障碍至今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缺乏有针对性的预防手段,疾病防治主要依靠治疗和康复措施,如果患病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残率高,部分患者还可能因病出现自杀、自伤或伤人毁物等行为,不仅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庭造成沉重负担,而且对社会也具有潜在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