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有不少家长因忙于工作,便抓住吃饭团聚的宝贵时间教导孩子。饭碗一上桌,“庭审”便开始,对孩子不是询问学习成绩,就是追问交友圈子;不是揭自家孩子的短,就是亮别人孩子的长,说不上几句便大呼小叫甚至拍桌子、摔碗筷,弄得好好的一桌饭菜谁也难以吃下。这既挫伤孩子的自尊,又影响孩子的食欲,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对吃饭产生一种习惯性悚惧和恐慌,对其生理和心理健康十分不利。——Psy525.cn
按照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高级神经反射学说》的观点,孩子吃饭时总受到家长训诫,容易形成“吃饭就是受审”的动力定型,即:高兴来到餐桌旁——受到家长“庭审”——心里不痛快——食欲减退——吃饭就是受罪——不愿意或害怕吃饭。如此恶性循环,孩子就不由自主地在“吃饭”和“痛苦”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条件反射。如今,很多孩子厌食,一提吃饭就紧张或深感头痛,这些家长应该检讨一下自己是否存在“吃饭乱开庭”的现象。
家长利用餐桌时间“庭审”孩子,看似分秒必争抓教育,弄不好就事倍功半、事与愿违。一乃,孩子进餐时遭到家长训斥,已经受到食物刺激而兴奋起来的消化腺,就会受到抑制,致使消化液大大减少,食物难以充分消化和吸收,造成消化和营养不良;二则,就餐本该是一家人幸福团聚并享受劳动成果的时刻,可家长一端碗就对孩子“开庭”,紧张的氛围让孩子有饭吃不下、有汤喝不好,孩子哭哭啼啼、愁眉苦脸,家长气上心头、满脸怒容,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被搅得硝烟四起,使得孩子的成长空间倍感压抑,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十分不利。
《论语·乡党》说:“食不语,寝不言”。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吃饭的环境对身心健康极为重要。良好的餐桌氛围,可以使人心情愉悦、健康向上。为此,家长应给孩子创造轻松愉悦的就餐环境,可播放一些悠扬、活泼的乐曲,让孩子既放松心境,又提高欣赏能力;或讲个故事、谈点新闻,既增加知识量,又融洽家庭氛围,实属一举多得。若实在是因为时间紧,想借聚餐之机教导孩子,一定要调好心态、把好火候、见好就收,千万别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