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中国的外宾常会被领到幼儿园、小学校去参观,令外国人惊奇的是,中国孩子缺乏天真、童稚活泼的孩子气,表现出来的是军人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让自由散漫惯了的老外们印象深刻。
首先一踏进鸦雀无声的教室,孩子们即刻训练有素地齐声高喊:“客人好!”明显是下了很大功夫排练出来的。
这情景与你在西方学校走廊里,能听见教室里热烈的讨论声大为迥异。再看老师授课时,可怜的孩子们背挺得笔直端坐着,待老师提问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举手回答者如背诵《圣经》般地将惟一的标准答案流利道出。许多老外诧异之外,私下里认为中国教师对孩子太残酷。
显然除了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中国教育体制的独特性外,西方人想像不出,这些孩子的父辈在其幼年、青年时代,曾经历过怎样的饥荒及刻骨铭心的“文革”痛苦。因此西方人自然也无法理解,这一代家长们是怎样地将自己那代人无法实现的愿望,全部倾注于下一代的身上。拔苗助长的结果常常是令孩子做不了孩子。
中国孩子实在太辛苦了,一个典型10岁孩子的一天日程表是这样的:清晨5点半爬起来匆匆赶往学校上早自习;下午5点放学后再跑到钢琴、小提琴或绘画、英语补习班去进修;晚上要一直忙到午夜睡觉前一刻,才精疲力尽地做完老师及家长布置的双重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所谓的素质教育,目标是为了长大了争当“哈佛女孩”、“牛津男孩”,出人头地。
在英国华人孩子也是出名的“不易一族”,有华裔学生向英国教师诉苦说,自己很向往在音乐方面发展,但其家长却斥责为“玩物丧志”,玩音乐岂能填饱肚子?好好读书将来当医生、律师、会计师才能挣大钱,才能不辜负父辈的期望。
与海外华裔家长督促子女一心成为专业白领心态不同的是,眼下中国大陆家长在培养孩子多才多艺方面又过分地热衷。一个20岁的中国青年,如今一瞧见钢琴就厌恶。他妈妈从不让他看中国电影,说是浪费时间,相反总逼着他观赏译制的外国片,目的是多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一心要将儿子培养成为“西方绅士”。
在中国刻板的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即便是大学生,在西方人看来,仍然相当孩子气。华人家长尤其对女儿看管得极严,生怕出轨。华裔女孩18岁、19岁甚至20岁了,家长也不允许她结交男友,尤其严厉禁止自己的女儿与“鬼佬”来往,以免“学坏”和“上当受骗”。华人女孩“守身如玉”是出了名的,由于异性交友方面起步比西方女孩晚许多,一些成人华裔女士谈起高中时代时,她们对当年在舞会上无人问津的尴尬,个个都记忆犹新。
一、中西方国家幼儿教育的比较。
好多家长经常问:“外国的孩子是怎么发展的?他们的家庭教育是怎样做的?”
咱们先从大的说起。90年代以来,国际上心理学家反复研究证明:世界上最聪明的,智力最好的人种是犹太人和东亚人。这是1996年美国著名的政治杂志《华尔街》公布的。几个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通过20年的研究,最终发表文章证明:种族智力差异非常稳定,智力最好的种族是犹太人和中国人,其次是昂格鲁.沙克逊的白人,接下去是黑人,还有西班牙移民的拉丁美洲人。从智力的角度说,中国这个人种是世界上智力最好的。
另外一个事实是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数。我们全世界的华人都包括在内,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华人只有6个人。如果达赖喇嘛也算华人,那么是7个人。这个数字低于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各个人数的平均数。平均人数是8─9人,而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数是平均数的28倍。
再有一个事实,中国的中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不比外国孩子差,反而要强,在国际上的奥林匹克大赛上中国总是可以拿到金牌。但是在大学,创造性人才明显要比美国的大学生少。研究生以上的人才就越发是这样。高校毕业人才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成为科学家的高科技人才就更少了。
21世纪,我们面临的竞争需要高科技的、高成就的人才,也就是说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平庸之才,出类拔萃的人才真的是很少。你们一定会把这个责任推给大学教育,中国的中小学生不是很好吗?怎么一到大学就不行了?显然是咱们的高校教育进行得不好。
这种推论是错误的。从我们教育原理和心理发展原理来说,这个责任是在孩子的教育流水线上出现的问题。
在中国,这个问题表现在十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从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关系,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是一贯主张对孩子严格要求,强调纪律性,强调孩子听话、努力学习、刻苦学习。父母与子女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一直到现在实际起作用的还是管和被管的关系。而在西方,父母之间、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尊重的关系。孩子所处的小环境比中国孩子所处的小环境要宽松自由得多。在西方,父母强调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学校老师和孩子平等和谐地相处。
这一点和中国的相差很大。我曾经去过20多个国家,经常到幼儿园里看孩子的活动。他们的活动方式和我们的活动方式截然不同。当外国孩子看到我们中国的孩子要背手上课感到大惑不解。我亲眼见过外国幼儿园里的男教师与孩子一起坐在地上玩,让孩子在草坡上尽情地玩耍。象这样的活动在中国就没有,而且中国也没有男老师。
第二个方面的差别,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从社会传统来看,我们中国是提倡集体主义的国家,这种集体主义不是政治上的集体主义,而是传统的。日本、朝鲜和新加坡都是属于这种传统的集体主义国家。强调每个人是集体的一份子,强调集体的荣誉感。比如说家庭是一个集体,那么每个家庭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为家里增光。家长经常问孩子:“你今天做得怎么样?老师对你怎样评价的?你是不是班上最好的孩子?”前几天,我到上海的一个小学。我到班里随便与小学生聊天。我发现中国的小学生心里都非常明白的一件事就是班里谁是最好的,谁是第二,谁是第三,谁是最差的。
美国的孩子不管这些,因为老师也不提倡他们管这些,他们评判好坏有不同的标准,学习好不是唯一的,学习好不能代表孩子的其他方面都好。比如:道德、特长、对人的态度等等。所以老师对谁都说好“Nice!Very nice!”。不在班里作横向比较。家长也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在班里所处的位置。
我在网上看到,有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为他的孩子做作业,然后一再追问他的孩子,老师是否表扬了他的作业。可孩子却说“老师对谁都说好。”在美国,老师不表扬每一个人,特别是也不当众批评某一个人。美国的教育体制不允许老师当众羞辱孩子。
中国强调共性的、同性的传统文化;而西方强调个别文化、强调个性和区域性,认为每一个人是独立人,完整的人,有价值的人。打个比方:中国人愿意买一样的东西。如经常会听到人说:“你的衣服在哪买的?挺好看,我也买一件。”而西方商场里很少有一样的东西,住的房子也是不一样的,没有两座房子是相同的。
我有一个同学在加拿大,他对我说了一个笑话。他买了一排相同房子的一间,后来别人笑话他,说:"你走在大街上看看,哪两个房子是一样的?"
第三个从德育角度。我们今天的教育对孩子是不成功的。就说现在的社会风气,说假话、骗人的随处可见。暂且不说文化素质比较低的人,就是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人也是这样。北京有个大学生成绩非常好,考到美国学博士,刚去没有几天,用实验室里公家的电话打了40分钟的长途。到月底,导师去结电话费,结果发现电话费特别高,在看过电话单后,就去找这个博士生,这个博士生开始不承认,后来才承认。第二天,导师把他给开除了,原因就是:像这样的学生,不能保证他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不用假数据。
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人看来很普通,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可在外国人看来,无论是欧洲、北美洲、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是一样的,在处理私人问题上看得很清楚,谁也不能用公家的电话。假如有一个人这样做了,而且隐瞒,周围的人都会笑话他。
我认为西方这种法制制度很好。人与人之间相互独立。相互之间很“自私”,公、私分明。我说的自私不是指损人的意思。在西方的道德里面没有自私这种说法,他们提倡诚实、公正,互相帮助。他们认为爱护自己的东西是应该的,在爱护自己东西的基础上爱护别人的东西;不爱护公家的财务是违法的,这是外国人从小对孩子灌输的思想。中国人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所以导致有时公私不分,接纳外国的思想不适应,西方人又不能接受中国的道德,导致中西方的差距很大。
我今年7月份在瑞士参加了一个会议。美国天主教大学的一个教授介绍他们对孩子道德教育的方式。他们让学生自愿地参加社区服务。比如说给无家可归者发放救济餐。孩子做了这些事情之后回来讨论说感想。有的孩子说:我以前觉得这些人是吸毒的,我对他们看不起,他们是失业者,是肮脏的。但是同他们接触之后,发现他们与我的父亲或哥哥一样也是人。每天早上也希望洗个热水澡,吃一顿饱饭。他们只是因为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不公正到了现在这种样子。
他们的道德教育特别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我们叫他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用这种日常行为培养孩子的各种好习惯,所以外国人的行为方式和对人态度是他们的流水线教育的结果。而我们中国却不是这样,我最近在中小学里讲,我们中小学的教育占有很大的虚伪成份,我们提出的要求很高,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起点太高,不符合孩子发展的情况,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幼儿园的这种大教育并不重要,在幼儿园里你只要让他明白对人怎样礼貌,让他发自内心地对别人礼貌;升国旗的时候有庄严肃穆的感觉;对别人能够同情,帮助。
现在我们中国的孩子道德非常差,社会化发展非常差。从孩子个性的发展来看,我们的家庭教育与西方的家庭教育非常大的不同就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从平均水平来说是偏内向的,抱负水平比较低,雄心壮志比较差,依赖性比较强。
第四,中西方传统文化问题。我们中国的家长特别强调要孩子刻苦、认真。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要求他要认真、刻苦、努力,但是我们的孩子总体上说求同性、保守性比较强;而西方的小孩子总的来说比较外向,有雄心壮志,抱负比较高。
在独立性、批判性、主体性、求新求异性和创造性等方面明显要强,原因就在于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教育。
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持批判态度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确有一些好东西,但我们现在有些理论家和一些新闻工作者喜欢这么说:“我们喜欢从传统文化出发,怎样把我们的精粹发扬光大。”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们传统里有好东西,象孔子的一些思想,如因材施教、举一反三,这样的是好东西。但是传统文化当中有一些致命的观念,如:唯女人和小人不可教也;师道尊严,君臣父子。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中最致命的东西是封建的残余思想。就拿人压迫人来说,到现在还是起很大的作用。我觉得传统教育中有很多是起很大的负作用的。中国人一有机会就会压迫别人。只要有一点权力,就会运用这点权力压迫别人。假使说您认为您现在什么权力都没有,但您是父母,您压迫孩子。咱们一出这个门,警察压迫人、医生压迫人、售票员压迫人、学校里的老师压迫人。在不涉及政治的情况下,普通老百姓一有机会就会压迫人。而西方就不这样,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实际上,他们不把中国人看成是二等公民。
有些中国人在外边做的一些事情给中国人丢脸。比如说:有个澳大利亚中国留学生把一澳元钻个窟窿,拴一根线,投进去打电话,目的为了省钱,结果被警察抓起来,丢了中国人的脸。还有一个街头电话坏了,结果中国留学生排队打电话,被外国人笑话。外国人认为中国人的这种做法道德不良好,不能够适应他们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再例如,中国人去俄罗斯做买卖,骗俄罗斯人。结果导致俄罗斯人歧视中国人,原因他们认为中国人经常骗人。
今天咱们这种德育怪谁?每个家庭都有责任,当然咱们学校也有责任,社会也有社会的责任。从整个智育的角度去说,我们中国注重从家庭到学校,注重孩子大脑的操作和训练,注重烦琐复杂脱离实际的计算。中国的孩子读十几年书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死记硬背、勤学苦练。培养出来的是高超的计算能力,聚合式的思维,而这些计算能力绝大多数没有用处。在美国博士教授不会算帐的特别多,小的时候不认真学数学,只要能通过考试测验后就能上大学。在中国数学是一门基本学科,必须要学好。西方人不会写作文的就很少,咱们中国人写作文的能力差一些。我看到网上的一篇文章是叫做罗兰写的。他与孩子在国外,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老师给家长的信中写到“不要在乎孩子写字的准确度,最好鼓励孩子用新奇的词语。”外国的方针与中国是不同的,中国人比较重视准确度。外国的老师比较下功夫。孩子写的作文,老师用电脑打出来,让孩子回家配插图,合计10篇作文后装订成一本书,前边还写上题目,还要弄上作者介绍,订上书号。摆放在班级的柜子里,大家轮流读,小学一年级就可以出7、8本“书”。他们在培养人,方面真的是很好。从这里就可以想到诺贝尔奖金是怎么出来的。
第五个方面是孩子的内在兴趣。每个人身上都有内在的、自发的兴趣。孩子自己会每天干一些事情。有的时候孩子自己就在探究,这种事情就是孩子的内在事情。拿诺贝尔奖金靠的是这种兴趣,而不是大人规定孩子今天干什么,明天干什么。孩子要做的,你不要禁止孩子,如果禁止孩子,就是扼杀孩子的兴趣。内在兴趣、内在动机和自发行为是创造性的机制,我们今天家庭的教育体制,学校的教育体制,正是扼杀了孩子内在的普遍存在的兴趣和动机--我们家长强迫孩子做什么,而不管孩子内心的想法。当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这样,但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是这样的。不是想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而是去设计蓝图,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前些日子我在北京理工大学做报告,讲到一个话题,我问:“在你考上大学之前,有多少人对你所学的专业和学校非常了解,而且是你自己选择这个学校的?”几百个学生里面只有几十个学生举手。我问:“谁在考学之前对专业和学校不了解?是家长和老师让你这样做的?”结果全场多数人都举起手来,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悲剧。孩子长到高中,您依旧管他,结果孩子上了大学觉得自己的专业不好,没有意思。可是考大学在中国很难,不能象美国那样换所大学接着读。
前几年,我在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工作,美国联合国基金会总部的一个专家到这里检查工作。问:“中国的专家选择课题的原则是什么?”答:“第一、政府的要求。第二、社会需要。第三、个人兴趣。”
他笑了笑说:“你们的第三个动力在我们美国是第一个。”我们中国的科学家总要考虑政府的要求,社会的需要,最后才考虑个人的兴趣;而西方从小学到大学到研究人员都是把个人兴趣放在第一位。所以在中国学习兴趣是培养不了的。而需要家长老师去激发,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保持他的兴趣,给他发展兴趣的余地。兴趣是不可以训练的,行为是可以训练的。兴趣是孩子内在的,如果孩子天生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即便你使出再大的努力也达不到目的。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李建东
已帮助过
43人
入驻年限
10.6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