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济困,这是值得人们称道的美德和善行,政府部门采取实际行动给贫困人群以扶助,这有利于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然而,初衷良好的救助行为,有时却也会在不经意间划入让人意想不到的窠臼里。 ——Psy525.cn
某中学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将被减免学杂费的特困生名单予以公示,初三女生曾秋也名列其中,如果公示一周后没有异议,曾秋将被减免258元的学费,但在这一周期间她要接受同学的监督举报,包括买零食也被列入其中。然而,不幸的事恰恰也就发生在这期间,曾秋被医生诊断患了癔症,其家人将此归结为特困生公示。
将特困生名单予以公示,其目的不外乎在于强调特困生名额分配的公开和透明,让真正家庭困难的学生得到救助,避免那些家庭并不贫困,却假特困之名以行的现象出现。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无疑是值得首肯的,但如今却出现因为公布名单而让贫困生受到心理伤害的结局,这一结果对于学校和家庭双方来说都是不愿面对的。
关心贫困生的物质困境,却让其心理因此受到损伤,这种始料未及的后果鲜活地反映了目前我们对于贫困的救助体系和方式仍然存在漏洞:那就是偏重于对贫困群体物质方面的救助,而疏于甚至根本就没有关注到对于他们“心理贫困”的救助。贫困是一种让人刻骨铭心的痛,贫困群体除了在吃住用行等方面遭受到困窘之外,同时他们也时刻生活在贫困的心理阴影中。虽然有些贫困人群能够达观地面对世界,乐观地应对生活。但不可否认地是他们内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留有贫困所带给他们的“负担”。因为贫困,他们做不到那样地洒脱地面对物质,在这样一个仍然讲求物质的世界,没有稳定的基本生活来源,他们就永远难以摆脱金钱匮乏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曾秋,这样一名尚未成年的中学生更是如此,公示后所带来得贫困生的“帽子”让她要面对同学由此提出的质疑;要接受同学对其消费的监督。虽然这些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是小事一件,因为既然享受权利就必须让渡出另一部分自由,这也是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但作为学生来讲,脸皮“薄”是很自然的,更何况是家庭生活一直处于贫困中。对于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和教育者要关注到这种情况,采取实际的行动以避免公示给贫困生内心所造成的伤害。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然而,曾秋的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教育者没有在此方面给予应有的关注。假如,我们能够注意到贫困学生的尊严,注意到贫困生内心的自卑,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教育中灌输进这些理念,让家庭富裕的饿学生能够同情他人贫困的不幸,让贫困学生学会正面看待自己的贫困。在贫困生公示方面采取更为人性的方式,比如注重老师对贫困生家庭的调查来获取第一手可靠资料,而不是通过公示所营造的众人监督氛围来获得。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说过:穷人饿了,不只是希望一块面包,他更希望有人爱他。穷人赤身露体,不仅希望有人给他一块布,更希望有人能给他应有的尊严。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在对待贫困生的问题上,我们本应做得比现在更好更细致。让贫困生既能感受到物质上的雪中送炭,又能体会到其中所带来的心理安慰和奋进动力。爱和理解,就是这种消除心理贫困的力量。
作者简介:
张兰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4.6万人
入驻年限
11.2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