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中的很多人都度过了自我价值观缺失的童年,在父母的呵令下懵懂地成为了别人心里期望的样子,长大了仍然挣扎着去扮演着一个内心有所怀疑的角色。大家都非常努力,有些活的也很辛苦。——Psy525.cn
有时候和朋友同学聊起,他们说,为了家人,为了子女,为了不让他们过和我一样的生活。于是,拼命地去努力工作,放弃自己的很多追求,使得“子女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似乎是我这一代很多人的想法。我得承认,这样的想法很伟大。
几年前我也正是这样想的,我要尽我最大的可能,提供所有资源给子女,希望他能自由发展,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我要做的是创造一切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条件,让他不被这些所囿。
可是,资源的极大充分,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关联性到底在何处,我始终没有想明白。教育对个体的作用过程,有太多的因素,太多的相互作用,太多的个体差异在其中,十足一个黑匣子。
的确,贫乏的物质条件很可能会限制子女的视野,但我却觉得,单纯追求物质丰富这一点,对父母视野的限制,显得更糟糕。似乎上一辈父母要求我们做的是上一辈没能做到的事,而我们希望子女的也正是我们没能做到的事。似乎,我们一边在遭受着社会评价的伤害,一边作为社会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伤害着别人。
其实一代一代的,好像没什么不同呢。可是,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一个人的人格完整,勇敢,正直,诚实,善良,聪明,担当,谦虚,自省,对造物,对人,对美的尊重和诚恳,对失败,挫折,死亡的态度,对自我,他人,自然,社会,世界,宇宙,生命的认知……这些很多时候都需要在挫折中体察,没有饥饿感,有时甚至无法获知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当你什么都有,选择常常很模糊,但当你什么都没有,你最想抓住的,八成错不了。做自己喜欢的事,重点可能并不在于资源是否丰厚。要找到真正自己喜欢的事,通常需要很长时间的自我体察。此外,是否有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勇气,重要性亦是远胜资源。
我想,并不是说要创造饥饿环境给子女才是对他们好。只是我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我不会以给子女创造最大的物质基础作为自己努力的源动力,我也不会让子女背负承载了我自己梦想的包袱。
我的孩子,我希望你无所畏惧,我希望你永不绝望,我希望你对自己诚实,对既定的一切抱有怀疑的态度,对自己未知的事情亦要永怀一颗敬畏之心,我希望你一直会对世界好奇。这些都不应该是依赖于物质的丰富程度的。而我宁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这样的精神,而不是简单的物质基础上。
不然,很容易想见,当子女在所谓“最喜欢的事情”上没有那么用力,或者很晚才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时,做出重大牺牲的父母会如何反应,而子女内心又会因愧疚多么煎熬。另一方面,过度的重视物质丰富程度的重要性,做父母的很难做到大气、淡然,自己却做不到,却希望孩子有这些品质,不是件很难过的事情吗。
作者简介:
蒋梅玲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1083人
入驻年限
10.4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