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家中往往扮演行为裁判和知识权威的角色,所以许多自以为聪明的爸爸,会对孩子的一切行为明察秋毫,对孩子的一切问题有问必答,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而不懂装懂。而真正聪明的爸爸其实有的时候是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很“糊涂”的爸爸,他们会对一些“过分”行为视而不见,会对知道的东西假装不懂…… ——Psy525.cn
一、宝宝学坏了
爸爸在家中往往扮演行为裁判和知识权威的角色,所以许多自以为聪明的爸爸,会对孩子的一切行为明察秋毫,对孩子的一切问题有问必答,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而不懂装懂。而真正聪明的爸爸其实有的时候是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很“糊涂”的爸爸,他们会对一些“过分”行为视而不见,会对知道的东西假装不懂……
1 宝宝学坏了
情景:
3岁的乐乐一向很听父母的话,也从来没有做不诚实的事情,可是有一天爸爸却发现他“偷”了爸爸的钱去买糖吃。一向好脾气的爸爸勃然大怒:“这孩子怎么染上了这个坏毛病?!”“怎么这么小就学着偷东西了?是跟谁学的?!”乐乐还没来得及解释就被暴怒的爸爸给痛斥了一顿,委屈得哇哇大哭。后来爸爸平息下来,问乐乐到底是怎么回事。乐乐委屈地说:“我跟你学的呀!”
这样做的结果是:
孩子的自尊心被伤害,他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就被贴上了道德标签。“小偷”,是一个足够让孩子产生耻辱感的标签,这个暴怒之下脱口而出的称谓,会影响他一辈子的心理状态,使孩子在成人后依然缺乏自尊心,并会对类似的事情备加敏感。
行为分析:
其实,这不是在偷,3岁的乐乐还没有偷窃的概念,他只是观察爸爸从哪儿拿钱,然后他就去模仿。他还不能理解为什么“爸爸拿钱是好的,而我自己拿钱是坏的”。
你该怎么做:
这种时候,爸爸应该装糊涂,装没看见,不要大惊小怪的,更不要给孩子贴上道德标签。关键是,以后注意不在孩子面前做孩子不能模仿的事情。
母子健康爱心提示
关于模仿
3岁前的小孩子还不能分辨是非,而只能通过模仿进行学习,所以,大人要给他值得模仿的东西,比如说健康的生活方式、整洁的习惯、温柔体贴的举止、言行一致的品德等等。我们往往可以在一个人身上看见他父母的影子,就是因为他从小就在无意识地模仿大人。所以,大人在小孩子面前是暴躁的还是温柔的,都会直接影响小孩子一生的性情习惯。而父母的言行举止,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举止习惯。比如,父母总是当着孩子吵架,恶语相伤,孩子学会的也是那些口气。有次,一个跟我很要好的邻居小孩子突然对我说:“去你大爷的!”我当时惊讶万分。后来才明白是他爸爸在发怒时的说话习惯。所以,爱发脾气的爸爸一定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
模仿误区
有的父亲知道孩子是通过模仿进行学习的,就专门为孩子制造让他模仿的东西。比如,觉得小孩子很可爱,或者觉得大人要适应小孩子就去模仿小孩子的说话语气。其实这是很不正确的做法。孩子两岁前,所有的学习应该是自然模仿的,不要给他假造一些引导作用,很自然地生活在他身边就够了。因为小孩子希望模仿真实的人,假造出来的语气会让小孩子反感。
2宝宝的“暴力倾向”
情景:
3岁的壮壮特别好动,总喜欢打打杀杀。他还有个习惯,就是喜欢用头撞东西。这让一贯好动和充满活力的爸爸感到窃喜,觉得儿子将来会是个不会受欺负的男子汉,可是这样天天闹,也让爸爸头疼不已。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奶奶,壮壮突然大喊着一头撞了过去,爸爸一把把壮壮及时拉了回来。但是心有余悸,万一真撞上了奶奶,可真要出了大麻烦了。爸爸终于忍无可忍,火冒三丈,指着还在亢奋中的壮壮大叫:“你怎么能这样?我怎么生出了你这么个不省心的儿子?”等事情过去了,爸爸又觉得自己太凶了,于是回过头来安慰孩子。爸爸暴怒平息后的安慰让壮壮更加委屈地认为,撞人没有错误。
这样做的结果是:
孩子自尊心被伤害,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危险,更谈不上改正习惯性行为。久而久之,父子间因为这个行为而产生的冲突会越来越多。爸爸会一再伤害儿子,而儿子的天性渐渐遭到了压抑。
行为分析:
这个年龄的小孩子正在长身体,他的好动的行为其实是在伸展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本能的锻炼过程,这就跟老鼠咬木头磨牙是一个道理。另外,小孩子的能量是无穷的,他们在乐此不疲地舞刀弄枪大喊大叫,那是在发泄自身的能量。因为,小孩子还没有健全的大脑系统引导他去专注地做有意义的事,身上的能量得不到正常消耗,就常常用这种形式冲出来。这个时期会过去,可是他的喊叫或者舞动的力量则会保留。因为能量强的孩子,将来有可能成为能力强、有号召力的人,反过来讲,也可以将他的这种能量用在不好的方面。所以,不能强制性地打压孩子好动的习惯,更不要恶语相伤。但同时也不能无休止的纵容。如果爸爸在这个过程中正确引导,那么现在在撞人中体现的力量在将来就会成为他道德的力量。
你该怎么做:
做个糊涂爸爸,对孩子的行为假装熟视无睹,不直接用强硬的口气制止孩子,而要耐心地设计使他的恶能量转化为道德力量的方式。比如,在晚上给小孩子讲一个小熊的故事。你可以这样讲:一只小熊很有力量很活泼也很勇敢,可是他总是喜欢撞其他的小熊,所以其他小熊都不喜欢和他玩。这只小熊吃了闭门羹后垂头丧气地往回走,一只好心的老熊告诉他,如果想要交朋友,就只能撞栅栏和大树,但不能撞其他同伴,更不能撞比他小的和比他老的熊。这只小熊听了老熊的劝告,于是改变了自己的行为,终于被其他小熊欢迎回到他们的队伍中去。记住,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一定要用自己儿子的名字来命名。这样,孩子会把这只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小熊和他自己联系起来,并对之做出反应。小孩子对同样的故事百听不厌,你可以连续好多天地讲这个故事,久而久之,孩子无目的性的暴力就会被自然地收敛。
3宝宝的十万个为什么
情景:
妈妈买回了豌豆,边看电视边剥豌豆,陶陶觉得豌豆好看,就问,“豌豆是怎么长出来的?”爸爸说:“豌豆是一棵种子,埋在地里发芽开花结果之后就成了现在的豌豆。”陶陶有个知识丰富的爸爸,而陶陶则是个爱问问题的孩子。每次陶陶问问题,爸爸总是大包大揽充满自信地回答。所以,小小的陶陶知道了很多其他小朋友不知道的知识,故而经常在小朋友面前炫耀。
这样的结果是:
陶陶成了知识丰富的孩子,但是过了一些年后,做家长的渐渐发现他是一个满脑子知识、但是却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
行为分析:
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充满了探索和认知的欲望,他们本能地要获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这是一个绝好的教育时机。但是不聪明的父母往往自以为是地充当孩子的书本,结果孩子凭本能去发现世界真相的兴趣和思辨的能力被压抑。直接告诉孩子一个问题的答案,看似是在省心地教育,实际上是剥夺了他思考的权利,限制了他的想象力,同时轻易地丧失了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机会。
你该怎么做:
聪明的爸爸要对自己已经知道的事情装糊涂,不直接把答案说给孩子,而是跟孩子一起探究。比如孩子问,豌豆是怎么长出来的?这时候爸爸可以这样说:“虽然爸爸从书本里知道一些他们生长的知识,可是爸爸也没有亲眼看过。这样好吗?咱们现在就在花盆里种一颗豌豆,让我们一起看看它是怎么长出来的。”这是一个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绝好机会,爸爸和孩子一起挖土、在花盆里种豌豆,一起给种子浇水。若干天后,孩子会惊喜地发现,豌豆芽长出来了……
作者简介:
张兰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4.6万人
入驻年限
11.2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