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主题,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每个人也会有自己的思考。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心理治疗师的成长跟我们做精神分析的目标、取向、能够达到什么状态有关系。——Psy525.cn
有一句话我一直都是非常喜欢,带有一点客体关系的意味:当人们在别人身上再度找到自己的时候,便开始知道到自己的存在。
我们的成长大概是在跟别人互动当中感觉到的;在潜意识中、移情和反移情当中把握的。一个人自己跟自己玩,可以成长吗?一代高僧、大师,你一定要跟别人互动才能成长吗,还是你自己也能成长?
禅修过程是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而咨询是两个人共同做两个人的事。当然不同阶段每个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方式,有时候要跟别人折腾蛮累的,当然不折腾也可以,不一定时时刻刻都在折腾。在一个人成为治疗师的过程中,不能单单看他呈现案例时如何精彩,还要看他和家里重要亲密关系如何,和单位、同道、小组成员相处得如何,要全方位看待。
我认为最治疗师重要的地方是察觉自身感受,把工作重点放在移情、反移情上。换句话说:你对任何一个人的理论分析再透彻,如:你的早年创伤是什么、你处在什么期发展……来访者可能很认同,但这不是精神分析。关键是你们两个人在现场,重复着什么模式?功力体现到最后,理论也好、技术也好,最后还是要靠自我觉察对自己的反移情。这非常重要,很多治疗走不下去,很多时候可能是因为对自己的察觉有盲点。
精神分析不一定是分析自己,察觉反移情可能更多地为了来访者。咨询师在与来访者互动时察觉来自自己的感受,通过自己的感受很好地共情、理解来访者。对于来访者的第一手资料,实在咨询现场被他激发起的很多感受,这些需要咨询师的自我功能。
对治心理疗师的要求
当然有理性的、有感性的,有潜意识等方面的要求。一个治疗师的技巧和自我对潜意识运用的程度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我们身心所有层面与来访者的互动当中,比较容易体验到的是“我的认知、想法是什么”,特别要体验的是平时不太容易激发出来的一些情绪。你的目的是要理解他们、帮助他领悟自身的精神世界,从精神分析的视角这个把握程度。这不是智商高低的问题。高智商和高文化水平固然重要,但是一个可触及的、可理解的无意识头脑更为重要。
从广义角度来说,精神分析认为我们对别人的任何判断、感受都是我们的投射。而治疗到最后寻求达到的目标是,一个人对于自身重要的无意识欲望、防御和幻想,对于自己婴儿时期的冲突以及以后的衍生物,能够在意识层面得以理解。当然这个很难完全达到,有人天天做精神分析,做了很多案例,也做自我体验,却越做越糟!我们希望自身达到完全自我掌控,所谓领悟上升到一个层次,对命运完全了然于心、很通透的……这是很吸引人的目标,这当然很不容易,特别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
大概没有问题的人是不存在。我们做治疗师,自己的问题就全部解决了吗?这不可能。但治疗师本身至少要知道:我有什么类型的问题没被解决,也要知道来访者有什么方面的问题。能够知道这个很不容易,解决当然是最好。但很多时候只能将问题修正一下,让他更加接受现实,这已经不太容易了。谁都希望成为涅槃重生,希望有一个不一样的自我。也有一些活动,有些邪乎的心理方法似乎有效果。比如什么班,进去一个礼拜,也许你会觉得:哦,我的大小周天通了!我们会发现自己像被打鸡血一样,但是过了一两个月又回到原型。当然,当人类去探索某些领域时会有这样的效果,会有几天回归到原生状态,把最原始的东西都激发出来,其实这不是太困难。但每个人从小到大性格由来已久,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被冲击一次就完全改变不是那么容易的。
共情
共情意味着分享、体验另一个人的情感。不管什么疗法,只要说到跟人打交道都会强调“共情”,但我认为精神分析中的共情对来访者的影响最深。去年我在武汉报告时说:“共情只是一个传说。”因为你不见得能够完全感同身受另一个不一样的人,尤其是靠主观努力。共情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比如对于创伤性的故事,你容易感觉身不由己地完全认同。做过灾难后危机干预的人会发现一个现象——替代性创伤。就是受害者、创伤者把你创伤了,他把你也改变了;死去的人活不过来,做再多干预也是白搭,此时会觉得做心理干预不如找个师傅皈依佛门。
治疗师的创伤,是不是个好现象?如果出现了替代性创伤,这是共情最深的时候,但是因为我们还要工作,如果被耗竭了、完全认同了,对方绝望了你也绝望了,那么治疗师和来访者就一样了。治疗师的的职责、作用、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如果两个人都佛门去了,共情虽然做得好但是无效,因为这样的共情只加深了耗竭和无力感,所以我们很难说共情应该怎么样。当有人说:某个治疗师还做心理治疗呢,他病得跟病人一样重。这种情况我感觉是那个议论的人自己不敢投入,看到别人投入那么深,他嫉妒。
所以你说一个治疗师在职业生涯中被来访者勾起创伤了,是好是坏?这需要辩证地去看:可能涉及到你内心冲突,也可能会暂时弄坏。所以最后去看不管什么流派,一个人的投入程度和共情还是由他人格决定,有人偏保守求稳、有人更激进,这跟流派没关系。所以说到底怎样一个情况去看替代性创伤,我自己建议每个人还是找符合自己的方式。如果你叫我很激烈地去做共情,这大概不适合我;如果另外一个爱憎分明的人要叫他慢慢来,也要憋死他。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共情实际是体验分享,本质不是量的多少。所以,共情目的是为了获得理解,是治疗师运用来访者的模式对来访者进行部分和暂时的认同。
共情最好的状态就是要进去就全身进去,要出来就全能出来吗?那就是机器了,不可能的。有时候不该出来就先逃出来的也有的,关键是事后对此有察觉,有反思。共情是“体验性自我”的一种功能,我们不是用理智去工作,而是用自身的情感;直觉则是是“观察性自我”的一种功能。这两种现象能够使你通过许多方式进入到另一个人心中并融合进去。有人提过,治疗师最好的状态是与来访者两个人心身交融,虽然一般我们不太容易把握这种状态,但真正共情应该是这样的状态。
当治疗师通过共情获得了某些发现,还必须运用临床和理论的知识来对这些发现的意义进行解释。做治疗师不是仅凭治疗技术,而是当下真正的自身感受;当然光凭感觉也不行,运用一些知识也是重要的。我们学中德班干嘛呢,实在学框架,有效为了自身有感受服务。专业理论学习就是为了对知识有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理解:这种人、那种人让我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心里就有底了。
作者简介:
李燕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3307人
入驻年限
10.8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