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涵博心理咨询公司 郭国旗——Psy525.cn
性格的模式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是无意识的,当我们对模式有深入的剖析和认知后,我们就知道顺着模式的网络脉线,可以寻求我们希望的命运,我们不会再迷茫而不知所措,也不会再犹豫是否向前向后,并可以看到如果因为我们自己的原因而停滞的话,是无法再制造什么借口,“我们的命运就在自己的手中”。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模式的脉络世界中。
有形的行为模式
在人们可触及的视野里和意识里,行为的模式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是一个变动的参照点,“听其言观其行”就是这个意思,并且正因为行为的模式是看的见的模式,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也是一个人向外展现自己的身体语言,所以对行为模式的组合和解读就出现了千奇百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行为模式的客观只有一条,主观解读却有万千,因此对模式的深层理解对于客观解读行为就显得极为重要。
1、第一种行为模式是“逃避模式”,这种模式是人们行为中最常见的一种,因为逃避而让自己心安,人们又衍生出更多的借口和自欺,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一种以无效重复的行为表现而不自知。其本质是先择了一条逃离走向真实自我、获得真实体验、拥有真实人生的路途,因选择这条临时无荆棘的路,却拥有了一生的荆棘。俗话说“逃得了初一逃不了十五”,“不是不报,时机不到”逃避者就是这样被自己的自作聪明的逃避给害掉了。
该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呢?当一个人拥在很高的理想,但又害怕失败,并且受不了挫折,于是这个人自然地会遵循避苦的原则,而选择在顺境和温室中生存,使得自己以后更惧风雨。在他看来人生为何要有风雨呢?不如意时总会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来回应人生,久而久之,就会在逃避和感叹中形成了这种逃避而不自知的模式。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模式潜隐的目的就是怕显露出理想自我形象背后真实的本相,比如人人都有的自然本性、自己在现实中的无能以及精巧自欺的丑陋等。
这个模式的功用是什么呢?它会让一个人借口不做或不屑、不愿做他本该做的事情,或者让他变相地找一个代替的目标而避开原来当做的事情。正如木桶理论中所指出的,有逃避模式的人永远都会回避自身的短板,从而形成一种永久的冲突,因为永远避开自己的短板,但也永远埋怨世界的不公平,因为自己的水桶里总是没有自己想要的水。逃避模式中表面层的逃避,其实隐含着深层的逃避,表面层就是为了逃避临时而来的焦虑,但最后导致的深层逃避,让自己终终避开自己的成长,因为成长意味着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的否定,对自己过度执著的自我观念的否定,这种模式最终会让逃避者陷入一种自相矛盾而无希望的沼泽之中。
2、第二种模式是“应该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一个人被无形的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一种力量推动而做了大量的让自己心安的事情,但是并不是真正需要做的事情,从而最终让自己成为一个苛求的机械人。这种无形的力量名字叫做“自驱”,自驱是一种不以规律和成长的意识而让人不由自主地被无名的理念所驱动,虚耗着自身不多的能量,最后衰弱而亡。“应该……”是一种机械的教条,无变化的强迫,违背这种应该的教条时会让人感到焦虑,而人因不能承受焦虑从而让自己变形成奴隶但自己却感到自己是一个道德的卫士,不过是自欺的安慰。
应该模式的形成是由于大量的冲突理念折磨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够化解这种理念的冲击,就会把自己认不清的理念肢解而机械分割,从中找到自己可以做到的,或者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做自己当做的事情,所以这个人就会机巧的选择社会上流行的规则和道德标准,让自己避开挑战的事情,把不应该”的变为“应该”,故而又做了大量的不应该之事,而遗弃了应该做的事,这种机巧最后形成一种习惯,表现为:“应该……..但是…….”的圆圈圈模式就是应该模式。此模式的潜在目的就是让自己变成一个遵循支配的“奴隶”,可以不负决策之压和责任的重担。
模式的功用就是让一个人遵循着别人的标准而做莫名其妙的事情,然后自己把这种事情赋于些意义,从而让自己停滞在某个段落上自安。这是一种不做当做之事、避开痛苦的心安理得的自慰,一种把决策和选择交付到随机的标准上,一旦有错,那就是世界和社会的错而不是自己的错。
我们首先要觉察自己身上的模式,然后反着惯有的模式做事,思索和反应,慢慢就会形成新的模式,最后改变性格,掌握自身的命运。
作者简介:
陈蓉
已帮助过
657人
入驻年限
6.9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