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可以烘托出大气澎湃的气势,又能配合节奏和拍子给人情绪的感染,在行军打战、朝堂警鸣或者音乐中,鼓都起着很大作用。鼓是怎么出现的?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鼓的发明故事,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鼓的发明
传说公元前3500年中国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兽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达米亚的苏默人制成了一人高的圆鼓,鼓身还绘有图画。后来有了小铜鼓和大铜鼓。15世纪骑兵用的大铜鼓,17世纪时开始为乐团采用。1692年蒲塞尔为“仙后”所作的配乐中就用上了。这种鼓现在叫定音鼓,19世纪有了低音大鼓。鼓声可使节拍鲜明,粗犷有力。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定音鼓。
打鼓龙
打鼓龙是从乡下来的。他的肚子很大,每走一步路,前脚抬起来的时候,就会打在自己的大肚子上,发出冬冬冬的声音,很响。
大家都不太喜欢打鼓龙,因为,城里已经很吵了,再加上这么响的鼓声,听了心里就烦。
打鼓龙很想到乐队去打鼓,可是,他只能走路的时候打鼓。一个乐队里,演奏的时候,如果老是走来走去,那是不行的。
打鼓龙还想去做邮递员,因为他特别喜欢走路。可是,邮电局长说:“很多邮件必须在中午送的,你这么一边打鼓一边送邮件,不是吵了大家午睡吗?走吧,走吧,这个工作你不行的。”
打鼓龙到处找不到工作,很伤心,在路上一边走,一边打鼓,一边哭。
这时候,一个小乌龟正在过马路,要去上幼儿园。可是,他走得那么慢,路上的车子你也让,我也让,马上就堵了。
打鼓龙赶紧把小乌龟放在自己的背上,一边打着鼓,一边走过了马路,又快又安全。
打鼓龙想:哎,对了,以后,我来送小朋友们上幼儿园吧。
打鼓龙就这样,找到了一份他合适的工作。
每天早上7点半,打鼓龙就一面打着鼓,挨家挨户把要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接来,放在自己的背上,送到幼儿园去。晚上,再一路打着鼓,把小朋友送回家。
小朋友们坐在打鼓龙的背上,听着一路的打鼓声,也觉得特别神气。
时间长了,走路的人和开车的人,只要一听到打鼓龙的鼓声,就知道那是有小朋友的地方,走路、开车,都特别小心。那些爸爸妈妈们,只要一听到鼓声,心里就特别亲切,因为,他们的孩子总是和鼓声在一起的。
二愚人和鼓的故事
两个愚人听见一面鼓在那里咚咚的响着,他们互相说道:“一定有人在鼓中发出这种咚咚的声音。”于是他们观望了一会,当打鼓的人走了开去的时候,他们便在鼓的每一面各穿了一个洞,各把自己的手伸进洞去。他们两人的手在鼓内部触着一只别人的手,便都叫起来:“我捉住他了!”
于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兄弟,这个人似可算是一个顽固的恶汉。他的手抵住我的手,一点也伸不进去。”
另一个人说:“兄弟,一寸也伸不进去。”
如此的他们各人抵着各人的手,还以为那是鼓中人的手。
打鼓者来了,看见他们这种奇怪的情形,不觉得好笑起来,便告诉他们,他们所以为鼓中人的手的,究竟是谁的手。二愚人至此才恍然大悟。但是打鼓者的好鼓已被他们糟蹋得不成样子,他叹气说:
“唉!愚人都爱无中生有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