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就算追也追不到,我们的工作又将在我们的努力下收获新的成绩,让我们做好职业规划,在今后的工作中奋勇争先吧。到底应如何做职业规划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就业职业规划职业规划10篇,欢迎大家分享。
什么职业更适合自己?职业发展遇到瓶颈如何解决……伴随一系列职业生涯问题,职业规划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职业规划可满足求职需求
所谓职业规划,就是“定位+目标+通道”,主要帮助人们解决3个问题:明确职业定位、确立清晰的职业目标、寻求最佳的发展通道。
自20xx年前后中国开始引入职业规划的思想与方法以来,职业规划快速得以在国内传播与发展,人们的职业规划意识在觉醒。通常,一个人从了解职业规划到意识到职业需要规划,再到真正开始做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一个过程,短几个月,长则几年。许多人也曾考虑过是不是要做一下专业的职业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采取行动,容易导致自己的职场处境越来越被动。
职业规划不仅适用于白领、金领,对于普通的蓝领,甚至农民工都同样适用。一个来城市务工的农民如果对自己定位明确,也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职业规划能够帮助人们愿意工作,乐意工作,然后主动去创造价值,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这样不仅解决每个人的生计问题,更可提升整个社会的竞争力,为国家解决就业难题,从而推动和谐的就业循环。
职业规划可减少盲目跳槽
当我们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理由去说服我们的用人单位,告诉用人单位,你就是他的最合适人选,对企业来说,每一家企业都希望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人选,当你有了明确的求职目标并把你最有利于这份工作的优势充分的表达出来的时候,你离应聘成功就已经非常近了。因为你有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所以你就可以不用去漫天撒网,在各个你认为可能的工作机会前都投上你的简历。很多人快速离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工作本身的不认同,这种不认同很可能是你无意识的,当然如果是有意识不认同的话,那很显然会更加加快你的离职速度,在这种因为你对工作本身的不认同所以当工作环境稍微有些不理想的情况下,比如跟老板或是同事稍微有些矛盾,或经济收入不是自己所认为的那么理想的情况下,而外面稍有诱惑,你就会容易选择离职,寻求表面上看起来是更好的“发展”。而当我们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以及明确的职业目标时,就会知道我为什么现在在这里工作,是为了积累经验还是为了提升技能,还是为了历炼些什么,这时候哪怕有再多的诱惑再多的挑战,对于工作的选择也会更加的慎重。
职业规划可避免迷失方向
不少大学毕业生就业前迷茫已经成为当下一种引人注意的现象。目前受过职业规划教育的毕业生竞争优势明显加强,这对职场人形成了强大的压力。那么,大学生应该选择什么专业?对自己已经表露出来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特长该如何保持和增强?其实,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清,目标不明,对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天赋特长没有全面准确的判断,同时对于就业的认识多是纸上谈兵,缺乏核心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岗位所需。
要改变这样的状态,大学生应从现在开始,针对自己的倾向和个性,详细分析自己所欲从事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自身的上升空间及本身存在的问题,综合各方面因素制定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再分解成一个个短期规划,每一步应该如何去走,该朝哪个方向走,做到心中有数。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根据计划积极参与一些企业实习或游学,也会大大裨益将来的求职。
大学生就业难众所周知,试问为何会如此之难呢?难道真的是因为缺少就业岗位吗?向阳生涯CCDM职业规划师专家组认为,就业难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岗位缺口大,而是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即有的岗位么没人做,有的岗位人太多。而造成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求职者的个人因素,大量的求职者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目前,根据向阳生涯七年来对就业市场的研究,发现存在于求职者身上的问题有以下三大通病:
一、职业定位不清,求职目标不明。
大量的求职者,包括9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即便是找到了一份工作也做得不长久,工作满意度极低,频繁跳槽换工作,最终导致大量的求职者变身为“跳蚤族”,一年换五六份工作的小年轻大有人在。
二、缺乏核心能力,就业竞争力弱。
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大量求职群体跟不上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本不能满足岗位所需,始终处于被市场淘汰的边缘,就像马云所说:他们学的和我们用的不一样。这就必然导致很多求职者无法胜任当前岗位,还没捱到试用期就已被企业辞退。
相当多的求职者职业素养不高,既不热爱工作更不主动地解读工作,很难从工作中找到幸福感和成就感。甚至有为数不少的人,对于尚未掌握的专业知识也不虚心请教,严重缺乏核心竞争能力,更谈不上对自己未来3-5年的职业发展做出任何的规划,放任自流。
为此,向阳生涯认为,要解决就业难题,就必须解决好求职者自身的突出问题。
首先,就业者必须明确职业定位和目标。许多人在选择职业前没有很好的自我定位,也不了解社会需要的是怎样的人才。在学校的时候,别人学德语,他也去学德语,人家选修外贸,他也盲目跟风,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擅长的专业,更没有对自己今后可长远发展的职业领域进行甄选和规划,结果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于是社会上热门职业越热,冷门职业越冷。等到自己毕业迈出象牙塔的大门时,才发觉根本找不到当初那个热门专业的对口工作,于是只好挤入求职大军随便找个工作先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个人痛苦,企业也痛苦。个人频繁跳槽,累积不了有价值的工作经验,而企业则持续缺少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由此便加剧了职场的恶性循环。
其次,在工作中求证更多的人生价值。目前许多职场人太过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希望付出之后立即就可以得到回报,然而,职场之道很大程度上在于:你实际所创造的价值跟你的回报是成正比的,而在一个人创造较大的价值之前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历练、学习和积累。而很多人的价值观恰恰与此相悖,人们追求轻松的工作,喜欢安逸的环境,期望更高的回报,但却不愿意付出更多。特别是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很多人在职场中遇到困难时,想到的更多是逃避,所以我们身边的“啃老族”、“宅男宅女”也变得越来越多。
要怎样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呢?向阳生涯CCDM职业规划师专家组认为,职业规划不仅可以破解就业难坚冰,更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道。因为职业规划能够最大程度地解决人们明确职业定位、确立清晰的职业目标、寻求最佳的发展通道这三大问题,这一点在向阳生涯上万例咨询个案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职业规划对就业的直接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求职速度加快
当你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时,就会有更多的理由去说服用人单位,告诉企业负责人,你就是他最合适的人选,对企业来说,他们也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人选。当你有了明确的求职目标并把你最有利于这份工作的优势充分的表达出来时,你离应聘成功就已经非常近了。
2、求职成本降低
因为你有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所以你根本不用去漫天撒网,在各个你认为可能的工作机会前都投上你的简历,因为那将极大地花费你的时间成本。(职业规划范文 )单凭这一点我们的求职成本就会降低很多,再加上第一条所说的我们的求职速度将大大的增加,所以掌握了职业规划的方法再找工作,时间将大幅缩短。
3、工作持久性增强
很多人频繁跳槽多是因为对工作本身的不认同,这种不认同很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如果是有意识的,将势必更加快你的离职速度。比如跟老板或同事稍有矛盾,或是经济收入未达预期,而这时外面稍有诱惑,你就极易选择离职,寻求表面上看起来“更好的发展”。而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以及目标时,你就会清楚地知道自己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是为积累经验还是为提升技能,亦或为了历炼自己,而此时哪怕有再大的挑战和诱惑,你对工作的选择必定会更加的慎重,因为你知道这份工作带给你的究竟是什么。
4、工作满意度更高
因为对工作和职业的高度认同,所以你会更加投入地工作,工作主动性也会大大增强。你会每天很渴望工作时间的到来,你有总也用不尽的动力和能量,你不再把工作当成纯粹的工作,而是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你可以享受工作带来的无穷乐趣,因为从工作中你可以获得莫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5、充分提升核心竞争力
当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选择时,就很自然的知晓了自己需要提升和锻炼什么,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哪里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在工作中你可以轻松地获得更好的发展,你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也都可以顺利地体现出来,这时哪怕你想跳槽,你也无需向人求助,因为当你在某个领域有足够资质时,好工作自然会主动来找你。
6、获得更高的回报
当你对工作更加专著和投入时,你的职业竞争力也将一并得到提升,这时你也必然能给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经及财富,而你随之而来的回报也必定是丰厚的,名誉、物质、精神等方面的回报都会主动、迅速地聚集到你的身边。
试想一下,每位就业者如果都掌握了职业规划的知识和求职就业的技能,或是得到了权威职业规划机构的专业人士帮助,能快速进行自我职业定位,并确定清晰的职业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实施,找工作还会如此之难吗?建设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就业环境。向阳生涯在此竭力倡导,立足当下紧迫时刻,在全社会开展一场全民职业规划普及行动,使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通过职业规划让人们愿意工作,乐意工作,让其在满意的职位上创造更多更多大的价值,这样不仅能解决每个人的生计问题,更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竞争力,为国家解决就业难题。
职业规划能够推动和谐的就业循环,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就必须有一大批具有专业水准的职业规划师,推动全民普及职业规划这一战略的实施。而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非常匮乏,人才处于稀缺状态。因此,当前培养一批专业的职业规划师队伍、培养全民族的职业规划意识迫在眉睫。为此向阳生涯将不遗余力地继续借助职业规划师资格认证的平台,大力培养更多具备专业资质的职业规划师,以确保职业规划领域从业人员的高水准专业度。20xx年最新一期的CCDM中国职业规划师培训班初定于4月份开班,目前招生工作正在进行中。向阳生涯特别提议政府部门能够在职业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上给予充分的关注,大力培养和培训职业规划专业人才;同时,劳动、教育、人事等部门应多加宣传职业规划专业知识,让全社会人都来学习职业规划,让每个人都做自己的职业规划师。
所谓职业规划,简单来说,就是“定位+目标+通道”,它重点解决人们的三个问题:
(1)明确职业定位;
(2)确立清晰的职业目标;
(3)寻求最佳的发展通道,职业规划对促进就业的六大意义。职业规划能够最大程度地解决人们的“定位+目标+通道”问题,因而对就业的直接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这一点在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的数千例咨询个案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1)人们的求职速度加快。
当我们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理由去说服我们的用人单位,告诉用人单位,你就是他的最合适人选,对企业来说,每一家企业都希望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人选,当你有了明确的求职目标并把你最有利于这份工作的优势充分的表达出来的时候,你离应聘成功就已经非常近了。
2)人们的求职成本降低。
因为你有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所以你就可以不用去漫天撒网,在各个你认为可能的工作机会前都投上你的简历,因为那将花费你的时间成本。单凭这一点我们的求职成本就会降低很多,再加上第一条所说的我们的求职速度将大大的增加,所以热门找工作的时间也将大大的缩短。
3)工作的持久性增强。
很多人快速离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工作本身的不认同,这种不认同很可能是你无意识的,当然如果是有意识的不认同的话,那很显然会更加加快你的离职速度,在这种因为你对工作本身的不认同所以当工作环境稍微有些不理想的情况下,比如跟老板或是同事稍微有些矛盾,或是经济收入不是自己所认为的那么理想的情况下,而外面稍有诱惑,你就会容易选择离职,寻求表面上看起来是更好的“发展”。而当我们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以及明确的职业目标时,就会知道我为什么现在在这里工作,是为了积累经验还是为了提升技能,还是为了历炼些什么,这时候哪怕有再多的诱惑再多的挑战,对于工作的选择也会更加的慎重。
4)工作满意度更高。
因为对工作的认同,因为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所以,人们会更加地投入工作,对工作的主动性也会大大增强,自然会取得更好的工作满意度。
5)充分提升个人职业竞争力。
当我们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选择的时候,就很自然的明确了对于自己来讲,哪些是需要提升的,哪些是需要锻炼的,哪些是自己比较有竞争力的东西。这样,在工作自然会取得更好的发展,更高的经济收入,你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自然就体现出来,这时候哪怕你再跳槽,你也不需去求助别人,当你在某个领域有足够资质时,这时候不是你去努力找好工作而是好工作自然会来找你。
6)获得更高的回报。
很自然的,当我们对工作更加的投入的时候,当我们的职业竞争力提升到更高的时候,这时候自然会给企业给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更多的财富,而你得到的回报也一定是丰厚的,包括名誉上的、物质上的、精神上的,都会很快来到你身边。
设想,每个人都运用了职业规划的概念或者获得了生涯规划专业人士的帮助,从而能够合理地进行自我定位,并确立起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目标,并且有计划地进行实施,找工作相信也就不那么难,社会本身就会很自然的去解决这个就业问题,形成就业的良性循环。
12月24日,20xx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正式开启。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共有201万人报名参加考试,首次突破200万。多地报名人数创新高,以河南为例,报名确认考生15.66万人,比20xx年增加2.07万人,报考人数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
考研热的背后是就业压力的增加。面对就业压力,本科毕业生是就业、积累经验,还是该继续深造?这是个艰难的选择。网友认为,企业越来越务实,之前只认高学历,如今只认能干活的。
网聚观点
就业压力大不得不考研
网友“蜡笔小新”:很清楚自己不是做学术的料,但读研无非出于两点:一、暂时逃避就业压力;二、为了硕士文凭,好就业。
@萍水小倦:现在的本科生还不如过去的专科生,现在的研究生相当于过去的本科生。社会在发展,水涨船高,大家都在考研,你不考就落伍了。
@腊月初一:别给我说“不看学历只看能力”之类的话,在大城市,学历就是敲门砖,没有高学历,你连门都进不去,何谈展示你的能力?既然选择付出,就努力考吧。
就业率不如本科生读不读都行
网友“骧哥”:在网上经常看到“研究生就业率不如本专科生”的报道,记得我去年找工作时,不少企业都标明要“本科学历”,把“以上”二字取消了。研究生反而没本科生抢手。
@大公猫相扑:等研究生毕业就会发现就业压力比本科还大。企业喜欢招研究生,前提是招有能力的研究生,跟招有能力的本科生是一样的。船大难掉头,本科结束还能转行,研究生毕业想转行,自己舍得吗?
网友“水中石头”:赞成就业,人生还有多少个三年来奋斗呀?充分利用大学所学知识,在社会上积累经验,在社会这所大学,要学的还有太多,这知识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
提高自身技能才是王道
@安睡的猫:有很多人就是为了逃避就业、害怕就业,说什么就业压力大……不积累经验,会发现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依然不好找!没有工作能力,不能吃苦耐劳,皇帝的女儿也愁嫁。
网友“情癫笑痴”:一个单位,同种岗位,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确存在一定差异,本科生要做到任劳任怨,不管任何时候,提高自身技能才是王道。
@柳州东尹:考研考上了就业压力一样大,经验是在实践中积累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回过头来看,有具体实践操作经验的中专生就业就没那么大压力。
专家观点
科学的职业规划很重要
12月26日,记者采访了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宋军令博士,他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扩招也是时代所需、大势所趋。为了躲避就业压力,一些本科生走上了考研之路。而研究生的扩招又制造了新的就业压力。宋军令说,学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层次和综合素质。然而,学历并不代表能力。企业在招聘时,也更加务实,已经改变了主要看学历、名牌高校的传统评价方式,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青睐。不少人惊呼之前“学历越高越好”、“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宋军令认为,科学的职业规划对求职者来说很重要,是继续深造,还是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全在自己的规划中。要知道自己为何读研,读的专业是否有利于就业,是否与自身爱好相结合。“是金子总会发光”,但若是粒“沙子”,自然会被淘汰,也就不能获得金子般的待遇。无论是本科毕业步入社会工作,还是继续考研,都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制定合理规划。“如果仅仅是为了躲避本科毕业时就业压力而考研,报考者须慎重,目前很多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就业不如本科生,行业发展的潜力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也在同本科生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即使考上研究生后,仍然要刻苦学习和加强自律,否则就会白白浪费几年时间,毕业后一样会遭遇就业难。”宋军令说,本科生毕业后参加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同样能赢得老板的赞许,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河南大学一名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20xx年6月毕业,通过自己的努力,20xx年初即成长为国内五星级酒店中年轻的总经理之一。
每一个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都希望在毕业之时即可得到一份适合自己并且十分优质的工作,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成熟,几乎在一夜之间所有的企业已经开始采用理性的招工态度进行人才的挑选,这让那些在高等学府中每日沉浸于书的海洋之中自由游泳的学子们来说,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因为目前的企业需要的人才并不只有单一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更多更丰富的实践技巧,而这些正是大学生们望尘莫及之事。虽然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大学制度的改革进程,但是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因为历史遗留和目前大环境的影响而让改革屡屡受挫,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就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规划,用这样的行动来保证自己的未来就业和发展。
那究竟该如何来做呢?我们不妨先看一下目前那类学生的就业情况比较好,第一类就是刚刚提及的大学生人群,第二类就是高中生人群,这类人群的就业情况还不如大学生们好,因为他们不单没有实践技能,就连理论知识也少的可怜。第三类是中专或职高生,虽然他们的实践技能不错,但是因为几乎没有任何的理论知识,所以看似就业情况不错,但实际就业质量和差,基本全是基础体力劳动工作。而第四类就是目前流行的职业培训机构,这类学校是针对相关企业用人而专门成立的,所有对于企业的用人标准和知识技能要求非常的清楚,并且会以此来开发出相应的教学教材,还会聘请相关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员来为学员进行授课,这些都会最大程度的满足学员在相关行业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并且还能够从这些教师的亲身经历中得到许多非常有用的经验与技巧。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类培训机构会在学生入学伊始便为与他们进行深入的沟通,并通过每个不同学员的不同特质,而为其量身定制一个专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发展方向,这样就可以让学员带着目标学习,并且在学员毕业后这类学校中的就业教师也可以更好的为学员进行推荐和保送工作。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现在职业培训机构的就业情况依然是这几大类学校中就业最好的一类,而职业培训机构的成功由以对学员的职业规划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自我规划,这样可以减轻盲目工作和对工作未来迷茫的情况,我们下面为大家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1、湖北安陆一李姓家长,举家族之力送孩子上大学,学服装设计。小孩大学毕业后,竟只当了个服装销售员。家长不甘心,请求就业援助。有关方面联系了一家服装厂,面试时给了这个“准设计师”一块面料,要求其做件成衣。可咱们这位“准设计师”却傻了眼,因为他只会在纸上画设计图,而不会用缝纫机做衣服。学与用如此脱节,活活地勾划出目前人才市场的现状,也再次证明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2、动画设计专业的蔡同学,大一暑假曾在麻城市中药材公司打工。 “我负责药品登记,后被调到仓库帮忙发货,有时还要跟车送货。”问及收获时,他略显尴尬,“收获大概就是了解很多药品,算是增加了点生活常识吧。”
我们通过这两个例子不难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们基本都没有为自己做一个正确合理的职业规划,机会都在采用盲从的态度来进行学习和工作,而这样的后果就是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用人企业的生产进度步伐更加提高的矛盾,国家也在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通过很多方面希望改善这种状况,但效果都不是非常的理想。当然,我们可以肯定,每一项改革都是需要时间和付出的,然而,我们既然知道了有一些很好的举措可以帮助我们来提高资深的就业优势,那为何不错自我身上找原因,从自己做起,为自己做一份合理的职业规划呢。
如果我们可以更早的对自己进行一份合理的职业规划,便可以在入学伊始,就开始自己的针对性学习计划,通过课余时间尽可能多的学习今后所要从事行业的相关所需知识和技能,然后在暑期,不要盲目的跟风打工,而是通过自己的所学所知,找一个与自己今后发展相吻合的相关行业公司实习打工,这样不但可以在暑期的打工中充实自己的相关行业知识,还能让自己更加熟悉这个行业的具体情况和相关实际操作技能。我想只要通过这样的学习和打工实践操作,当四年后毕业之时,你已经是一个拥有几乎两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拥有丰富行业知识的强手人才了,这时的你一定会是市场企业的争抢对象,也就会很好的解决就业这个看似矛盾无奈的问题。
然而请大家记住,一定要读书和实践两手抓并且两手都要硬,记得在一次座谈会中,一位省农行行长的话很是耐人寻味。他说,现在银行要的.是能拉存款,能上柜台的一线工作人员。可高校培养的学生都是只能做行长的,你说,我该咋办?!这样,我们就只好用技校生来干事了。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市场的恶性循环,所以说,实际操作技能在今后的就业中是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而有的同学会说了,我大一就去找和我今后所希望从事的行业相关的实习工作,会有人要吗?别忘了,这只是打工实习,说的更加直白一点,就是你去当学徒,从人家那里偷工作经验,所以,不要对自己的第一份实习打工工作要求过高,公司条件和规模都无所谓,给予你的薪酬更不要有任何的奢望,我相信你抱着这样的态度一定会找到一份相关行业的实习工作。这很重要,但不要因为困难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能够让你不轻易迷失自己的,就是一份合理的职业规划书,所以请你提早的为自己做一份属于并适合自己的未来发展职业规划书。
最后,希望我的文章可以为广大莘莘学子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今后发展的道路,更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而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病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正,然后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专业特长来为自己制定一份专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书,如果大家对职业规划书还不太了解的话,可以参考北大青鸟马甸华腾中心的职业规划教师给予他们学生所制定的职业规划书,他们所编写的职业规划书非常全面具体,并且针对性很强,很有未来竞争力。当然,最终我希望所有的孩子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如今报刊杂志走向市场。一份报纸、杂志发行量大小,往往取决于“可读性”;电视频道越来越多,收视率有高有低,决定的因素则是电视节目的“可视性”;即使围坐就餐,也有此类说法:这桌菜价值不菲,但“可吃性”不高。据说美国如今出现一种新概念,叫做“可就业性”,其中含义不难明白。
“可就业性”也就是可被雇佣性,反映找工作的人在劳动市场上受欢迎、受重视的程度和可选择的可能性。美国始终保持一定失业率,意味着只有大部分人拥有就业机会。一个人劳动力的素质好,被雇佣的机会和可能性就多,故提高“可就业性”成为一种观念、一种目标、一种“情结”、一种时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我国,全民无就业之忧的计划经济时代一去不返,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通过市场进行配置。配置则意味着选择,有选择就难免有不被选中的。所以失业与就业将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长久话题。尤其目前处在结构调整时期,下岗、再就业成为突出的矛盾,故提高国人的“可就业性”意识,比美国人更迫切。
一个人要想提高“可就业性”,增长知识、发展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认为,首要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一个思路问题。在企业的发展中,有“思路就是出路”一说;一个人的就业是面对市场而言,找工作的过程也是“经营”自己的过程,故“思路就是出路”对个人的就业同样适用。从一般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系个人行为,政府固然有义务逐步提高对公民的失业保障,但找工作则纯粹是个人的事。
假如建立了“就业纯粹是个人的事”这种思路,人们就能根据自己的就业目标、个人发展方向,有计划地补充“能量”、提高个人素质并学会有效“整合”自己的优势,从而提高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被用人单位青睐的“资本”和条件,个人的“可就业性”就能大大提高。
看着不少同学降低期望落户民企,南京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沈娟仍抱着进国企的心态在等待。老家苏州的她本想进入当地一家国企工作,但因招聘条件太高、竞争激烈未能如愿。
专家认为,国企民企各有优劣,应该先读懂自己再去做选择。
哪个“饭碗”更稳?国企薪水低但很少裁员
再过一周,南京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毕业生吴颖就要到江苏银行上班了,说起求职经历,还真有份“劫后余生”的幸运。
去年10月,她就早早行动,每天搜寻银行招聘信息,最终锁定目标:先找工农中建“四大行”,再找规模大的股份制银行。就在她四处碰壁之时,江苏银行抛来橄榄枝,她毫不犹豫地接住了。
钟情国企、瞄准垄断行业,并非个案。淮海工学院应届毕业生王磊仍赋闲在家,家人托关系想让他进供电公司,但因学校层次低,关系未能用上。王磊妈妈坦言,“国企在我们过来人心中就俩字——稳定。”
国企的稳定,反衬出民企的不稳定。记者在江苏省20xx届研究生供需洽谈会上碰到了刚被裁员的张健。毕业于南京一所知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他,前不久被南京一家IT公司招聘为软件工程师,但过了两个月公司取消整条研发线,“15个研究生裁了14个”。二次求职,张健把目光转移,“高校去不了就到中学,再不行就国企”。
受“裁员风”影响,“国”字头单位比往年更受欢迎,凡与国有沾边的单位,招人展台前都排起了长队。
哪个“饭碗”更活?民企适合彰显个性才能
“社会公众瞄准的是好国企,看到的是管理层。”省交通控股集团办公室一位人士坦言,国企摊子越铺越大,能做到管理层的毕竟是少数,“尤其是现在国企地位尴尬,自己的干部不能交流到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干部到国企任职却日渐增多,僧多粥少是显而易见的。”
而在能源、造船等行业,一些技术骨干或中层在晋升无望或期待发挥更大才能时,便会转战民企或自己创业,熔盛重工等省内多家造船厂的高管和技术骨干,就来自上海江南船厂等国企。
苏州一家公司老总张明的经历颇为丰富:大学毕业后到政府部门工作,后轮岗到国企任副厅级干部,3年后下海到上市公司,如今自己创业。“国企并非适合所有专业学生,有些充分竞争的行业,民企发展活力更强、成长空间更大。比如学设计的学生,到民企前途会更大。”张明坦言,国企舒适,但时间一长棱角和个性容易磨掉,世故的烙印很明显。
“以前都是从企业集体角度出发,专注于机制建立、薪酬体系完善,力图创造对人才有吸引力的企业环境,很少从个体视角审视问题。”怡安翰威特咨询公司首席顾问沈喆分析,常说80后、90后群体思维活跃,其实背后潜藏的个体需求,更多地在于对成功的渴望、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及自身价值的体现。
正是出于这一认识,一些民企尤为重视让年轻人充分施展才华。20xx年,苏宁启动人才培养计划“1200工程”,每年招聘1200名应届大学生。“七到八年的职业规划,用看得到的未来,告诉你事业的定义”——这是苏宁招聘时的承诺。苏宁云商集团副总裁孟祥胜表示,“在国企当‘凤尾’,不如到民企做‘鸡头’,好好展示自己的才情。”
今年35岁的任伟是“1200工程”第一期学员,今年3月调任苏宁广州大区经理,早已是集团高管。回想当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金融专业的任伟说:“当时很多同学去了政府部门和银行,还有点羡慕。现在我已很满意自己的工作。”
各自短板需补齐,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实际上,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应根据专业、兴趣选择合适的平台,综合评估与自身的匹配度。
前不久,腾讯与麦可思联合发布20xx年应届毕业生流向跟踪调查,5.2万名受调查者中,硕士、本科、高职高专毕业生各占1/3。其中,硕士生中30%进民营或个体企业,30%进国企,20%进政府及事业单位;本科生中42%进民营或个体企业,20%进国企;高职高专生中,58%进民营或个体企业,22%进国企。
看到985、211高校的学生纷纷角逐国企,南通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卢志勇比较坦然,“作为普通高校,我们每年有8000多名本科毕业生,进入国企的非常少。”记者检索招聘网站,一些国企不论职位是否需要、是否适合,都喜欢招收名牌高校毕业生,并且对户籍有严格限制。相对来说,民营企业反而会从岗位需要出发,招聘研发人员去重点高校,招聘一线人员就到一般高校。
民营企业也有短板需要补齐。针对民企稳定性差的情况,今年国务院出台六点意见,其中就包括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就业,对接收高校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国家将从财税、金融、信息、社保补贴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对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将切实保证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等方面,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职业规划并不仅仅是一个时尚的概念或名词,而是和每一位大学生息息相关的重要元素。在李开复写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中提到:“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大学四年里,大家都在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这其中蕴含了一个基本的道理:每一个大学生都是自己的主人,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每一个主动的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时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只有认真制定、管理、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规划,才会离你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职业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大工程,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诉求,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只有完成这个系统工程才能有成功的未来,而是说积极主动的职业规划对于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有职业规划的意识越早越好。
那么,对于即将踏入社会、面临着求职的大四毕业生来说,应该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呢?
大学第四年,每个毕业生都面临着各方面严峻的挑战。除了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一系列就业指导和服务外,大四学生可以通过“三定”来寻找与自己相匹配且可执行的理想职业。
首先,定位。每个人都是要到具体的岗位工作的,而每个人的特质都不同,这就产生了岗位与个人,职业与个人的匹配的问题。经过大学生活的积累和思考,相信每位同学都会对自己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包括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以及协调、组织管理、活动能力等,即弄清自己是谁,自己想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只有全面客观地进行自我剖析,才能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准确定位,摆正自己的位置,相信自己的实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师长分析、职业测评、职业规划咨询等尽早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取向。
其次,定行业。对于第一次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可以通过理论上的职业选择来确定适合自己的行业。所谓理论上的职业选择,一是通过看社会上各种可以看到的岗位描述来判定自己是否适合这个岗位这个职业,二是通过上网看各种行业、职业的新闻、专题来确定你是否适合这个职业的生活及工作方式,三是通过这个行业、职业的典型人物、领军人物的经历、工作和生活,来判定你是否适合这个行业、职业,四是你通过身边可以接触的人、事、职业,来判定你是否适合做这样的事和这样的人。
第三,定地点。工作地点的选择,往往被同学们所忽视,认定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后,就画地为牢、把自己圈在里面了。从职业规划的高度来看,在这方面是可以策略地选择的。目前,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出台了各类政策来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这并非仅是就业的政策导向,而是说明基层和西部地区渴求高素质的人才。对于大学生来讲就意味着到基层、到西部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容易脱颖而出,个人成长和发展速度也更快,有很多成功职业规划的案例可以证明这一点。有时候,两点之间未必直线最短。
在“三定”之后,毕业生还可以通过“三个层次”来划分具体的用人单位,即把目标用人单位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最理想的、积极争取的和可以接受的单位与岗位。然后制作求职档案,其内容应该包括“三定”和“三个层次”的分析情况、目标单位详细资料、用人单位联系记录,还应该包括求职信、简历、论文文章、证书、成绩单、各种社会活动资料以及求职日记。将自己的求职档案建立好,不仅能向用人单位展示求职者的职业素养,同时也对自己的求职过程的一个很好的诠释。最终,根据求职的阶段,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恰当地选择用人单位签约。
在多年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个案咨询实践中,我发现部分毕业生存在一些共同的非理性信念,成为合理职业规划的主要障碍:
一、他人期望的职业是我应该选择的职业。在求职过程中,部分毕业生容易把他人期望中的我、自己期望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相混淆,造成自我定位不准确,还会把他人的负面影响带入求职过程,比如认为“职业有高低之分”、过分追求“热门行业”。事实上职业是不分高低贵贱的,更没有好坏之说;今天的热门,很有可能就是明天的冷门。只要自己感兴趣、适合自己、而且自己能完全胜任的职业就是好职业。职业可是要花费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做的事情,若没有乐趣在其中,如何能坚持下来呢?
二、精英意识:职业规划不等于理想,必须具备一定的可执行性,仅仅靠冲动和激情有百害而无一益。它需要踏踏实实的平民意识,每位同学都要对自己、环境、行业有清楚的认识,同时要做好“高可成、低亦就”的两手准备。做到这些,才是客观、理性、务实的求职态度。
相信自己吧,只要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规划,再加上聪明的头脑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美好的职业前程就铺展在你们的脚下!
老师您好,我现在是一名大一的学生,是艺术生,专业是环境设计。我挺喜欢艺术的,但现在很迷茫,对未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不了解艺术生的就业前景,不知道艺术设计未来怎么样?现在学校让写一份职业规划,不知道怎么入手。艺术生就业前景怎么样?艺术生该怎么做职业规划?关于这位艺术生的迷惘,会分三个主题来讨论:艺术生就业前景、职业规划基本常识、大学生活规划。
艺术生不再高大上 艺术生就业前景与职业规划
1、艺术生就业前景:
艺术生是目前高考的热门专业,每年挤在这条路上的高考生达到10万以上,但高考热门不等于就业热门,如今难度最大的专业当属艺术类学生。
据资料说:现在普通专业就业率能达到70%以上,一些it类技术类热门专业就业率可达到80%甚至90%以上,而美术、音乐等专业签约率不超过45%,不仅远低于一些基础学科的就业率,甚至低于师范类学生50%的就业率。而一些专业艺术高校的就业率更低,不少毕业生由于找不到固定工作,只能在艺术培训班短期代课。
所以,高考没有捷径可走,走了高考的捷径,就会与就业难狭路相逢。
这种情况不是我国独有,全世界都是一样,高大上的艺术,就业并不容易。一位加拿大版画艺术家在上世纪90年代就曾表示:美术院校的学生90%都会改行,10%能坚持下来继续做艺术,而能够坚持20年,离成功就不远了。
2、职业规划基本常识:
大学中的职业规划是为了指导大学生未来更好地就业,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尝试了解社会要求,了解职场要求,以便在大学毕业时,尽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融入社会、融入职场,最近有朋友介绍一个北京服装学院的设计专业的往届生,北服的设计专业,在行业内还是能够得到认可,专业性比较强的,可这位女生毕业后,仅做了一年的专业,便在领导的要求下转行从事了内部的账务管理与行政方面的岗位,工作两年后,她觉得自己不喜欢行政的琐碎,还想回到设计方向。
但经过找工作的一番洗礼,她发现,现在设计专业的待遇水平还不如行政呢!大家心目中行政工作专业性差,工作琐碎,不容易出成绩,但由于需求广泛,目前待遇水平并不低。
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传统的理论和观念在左右着你的世界观,导致你做出错误的选择;有些人明知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还仍旧用这些理论激励自己,为自己的错误选择寻求理论支撑,以求得心灵上的安慰。由于这些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当身边99%的人都相信其“放之四海而皆准”时,你很难再有勇气去推翻他们,而不得不在职场上逆来顺受,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最终导致职业生涯发展的失败。专门写给职场新人的职业成长畅销书籍《职场救赎――写给迷茫中的草根族》则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影响你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4大害人谬论。
谬论一:流毒广泛的“木桶理论”
每个人天生都不是完美的,同样有长处和短处。但遗憾的是,80%的人把80%的重点精力放在弥补自己的短处上面,却对自己的长处视而不见。而中国流毒广泛的“木桶理论”也成为这些人勇往直前的“思想武器”:一个木桶能放水的高度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只要这个木桶里的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因此,我们应该去补短,以求“滴水不漏”,从而获得最大价值。特别是这一理论,经过无数培训师激情四射的演讲,在很多人的大脑里已经根深蒂固!于是,“补短”也就成为了很多人怀有梦想的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即使撞得头破血流,也不回头!
如果将这一理论运用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会对管理者起到一个良好的警示作用。毕竟企业的运营更强调团队合作,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哪一方面做得不足,都有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而言,要想稳健发展,更强调协同作战,生产、销售、物流、品牌、技术、管理等各方面必须到位,这样的组织才能360度构建核心竞争力。但这个貌似天衣无缝的理论,如果用在个人职业成长方面,则是对职业发展观念的严重误导!
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首要的因素是“用人所长”,而不是“用人所短”。在德鲁克的著作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这个观点。但“木桶理论”却几乎为所有的中国管理者树立了这样一种思想:只有弥补短处,才能创造更大价值!这种理论在中国企业中被过度放大甚至神化,已经成为严重束缚企业发展及个人职业成长的教条!于是,在一个又一个口若悬河的培训师口中,“补短”成了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员工,甚至未出校门的大学生,都在按照“木桶理论”的指示,拼命地弥补自己的短处,却对长处视而不见!看看你身边的人,明明不善言辞,却想通过做销售的方式提高自己交际能力的人,到底有多少?!更可怕的是,抱有这种想法的人,90%以上都无法在销售方面获得成功,业绩指标平平,内心痛苦不堪,工作两三年之后因为无法胜任而不得不再次进行职业选择!
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专才”,而不是“全才”。一个人无论有多完美,也不可能成为全才。每个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长处。因此,因人而宜,用人所长,才是人才成长的关键。同样,对于每一个在职场上打拼的朋友来说,有效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弥补短处更容易获得成功。即使你再努力,你也不可能把你的天生短处变成你的强项!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强项比,拿鸡蛋往石头上碰,你胜算的几率又能有多大呢?
不是说补短不重要。相比较而言,补短能够使我们达到“及格”,而发挥优势则能使我们达到“优秀”。在现实工作中,“及格”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个起码要求,让我们不被淘汰;而“优秀”则会为我们的事业成功贡献更多的砝码。
把80%的精力放在优势上面,把你本来具备优势的东西锤炼得炉火纯青,力争达到90分甚至100分,这才是你独步天下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于自己的弱势,只需要花20%的精力做到及格即可。如果本末倒置,那么,你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谬论二:干一行,爱一行
案例:“……我在内地一个省会城市,毕业后就进入一家银行工作。当时什么也不懂,看了网上的资料,只知道银行待遇比较好,工作稳定,很多人想进都进不去。我得到了这个机会,同学们都很羡慕我,家里人也都非常高兴……而一旦工作起来,事情就不是我想像得那样美好了。我做的是柜台工作,工作量巨大,早8点到晚7点,中午20分钟时间吃饭。中途除了上厕所,时刻都在工作。一年来,我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节假日休息过,也从来没有休过两天。每天上班十几个小时盯着电脑,眼睛受不了,不停地流泪。上班时精神过于集中,怕出错,怕赔钱,还怕变态的客户,精神压力很大。每天晚上回到家,什么都不想干,就想睡觉。晚上做梦还是工作,经常从梦里吓醒……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我对这份工作实在是讨厌透顶,只想快速逃离这个地方,哪怕随便换一份工作,只要不待在银行就行。家里人也在劝我,希望我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可是,我发自内心地讨厌这份工作,根本就不可能再坚持下去。我到底该怎么办?”
当很多人没有办法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通常接受到的斥责是“没有职业精神”,并且告诉你要“干一行,爱一行”。但实际情况却是,当你因为种种的原因而讨厌一份工作时,你实在没有办法“爱”上它。否则,让这种痛苦的“爱”持续你整个职业生涯,你的全部生活将会在痛苦中度过,你的生活也没有任何乐趣而言。
找工作就像谈恋爱一样。如果你只是为了结婚而随便找一个你并不喜欢的人,那么,这种生活将是没有滋味的。同样,如果你为了生存而找一份你并不喜欢的工作,那么,你注定要牺牲你的个人兴趣。
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工作当成乐趣。正如前文所言。能够做到这一步,你的工作就不再是工作,而是一种享受乐趣的过程。你的工作就不再是被动应付,而是为了享受乐趣而去主动前进。能够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你想不成功都难。
有人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这也要看情况。如果你没有强烈的排斥心理,倒是有一些可以培养的可能。但是,如果你实在讨厌那份工作,那么,你是无论如何也培养不了这种兴趣的。就像那个人你第一眼看见就讨厌透顶,又怎么可以培养和对方之间的感情呢?
另外,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每个人最终的选择都是要在一个方向上坚持几十年。如果选择了你不喜欢的方向,你可以坚持一两年,但绝对坚持不了一、二十年。否则,那种痛苦,只有你自己去承担。
谬论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很多人有非常强烈的成功欲望,但这仅仅还不够。有成功的欲望未必就能成功。当失败接踵而来时,很多人也会反思,但他们最终反思的结果,不是将失败归因于职业方向的选择,而是归罪于自己的努力不够。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始终相信“勤能补拙”、“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样的古训。
努力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如果不努力,则一定没有回报!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什么?答案是:选择!
因为,每个人一生所走的路其实是很有限的,并不是每一条路都适合你。一个人如果用对了地方,再蠢的人都会变成人才;否则,再聪明的人都会变成蠢材。我们前文所说的那个例子:舟舟的智商只相当于几岁的小孩子,如果期望把他培养成数学家,那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正是这样一位重型先天愚型患者,却是一位无师自通的指挥天才,在音乐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材适用,用人所长,选择适合其成长的道路,才是成功的核心前提。有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努力才会有意义。相反,如果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你越努力,那么,你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远。
你能“磨成针”,除了要“功夫深”之外,你必须保证你是一根“铁棒”。如果你天生是一根木棍,到最后,你只能磨成一根“棒槌”。努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选择好正确的方向,那么,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
一定要记住:选择第一,努力第二。不要用“努力”代替“选择”。否则,只会带你滑向更危险的深渊!
因此,当你失败的时候,你不仅要考虑到自己是否努力,更重要的是,你要认真反思一下:眼前的这条路,到底是否适合你?埋头苦干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停下来,看看脚下的路是否适合自己的方向。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即使要努力,也要在适合自己的方向上努力,这样你会走得更快,更远!
谬论四:先就业,再择业
案例:“老师,这份工作我已经做了两年了……当年毕业时就业压力大,网上和报纸上以及学校的老师都开导我们放下心态,‘先就业,再择业’,我也没想那么多,就随随便便找了一份工作……工作两年后才逐渐感觉到,我对这份工作非常的不喜欢,成天上班也没劲,纯粹就是抱着应付的心态,两年下来,什么都没有学到……我想转行,可是人家招聘都要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简历投了几十份,一份面试通知都没有收到,我现在连找工作的信心都没有了,不知道接下来的路究竟要怎么走……”
在工作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由于第一份工作入错了行,而导致“一步错,步步错。”虽然一个人一辈子不可能从事一份工作,也不可能一辈子不转行,但对于目前竞争极为激烈、求职者整体竞争力不高的情况下,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超强的纠错能力。更多的时候,我们遇到的真实情况是,伴随着房价、物价等生存压力的上涨,很多人不得不勉强维持着眼前的这份工作,因为一旦转行,则意味着从头再来,生活的压力将无法承受。特别是对于那些要结婚买房生孩子养父母的人来说,换任何一份工作都要慎重考虑,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走到“破产”的边缘。所以,如果你第一步走错了,以后再想回到正轨上来,则意味着你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付出更大的代价。
现在整个社会、媒体、专家等等各种单位都一直在鼓吹“先就业,再择业”。这种论调不是今年就有,而是多好多年前就出现了,并且屡屡出现,不绝于耳。相信当年各位大学毕业时候,也会有很多人相信了这一点吧?管它呢,骑驴找马,先找份工作挣钱填饱肚子再说!
这是一种貌似真理,实则荒谬至极的说法!而“被就业”的出现,也说明这种现象背后的利益关系。有过职场亲身经验的人才会知道,第一份工作绝对不仅仅是养活自己这么简单。相信现在在职场上发展不顺的朋友,多半也和第一份工作有关系吧?前面已经说过,“男怕入错行”。第一步错了,以后就会经常犯错。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
为什么第一份工作这么重要呢?原因有三:
1)、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
具体是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举个例子来说,在父母和同学的眼中,A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从来不做坏事。假如有一天他做了坏事,大家都不愿意相信这事是他干的。再比如,B君平时是一个嘻嘻哈哈、做事不太正经的人,假如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和你说一件事,你也不会相信他。
对于求职的大学生来说,这一观念同样会影响你以后的发展。你的第一份工作会对你以后的工作产生影响,你跳槽时,你的新雇主也会通过你的第一份工作经验来判断你是否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曾经有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想做策划,就找了一家广告公司。刚进公司时,因为文笔不错,被安排到了文案的位子上。而与他同时进去的另外一个人,恰恰因为文笔不好而被安排到了策划的位子上。后来她屡次想转行做策划,但都是因为前一份工作经验的影响,而始终没有得到转行的机会。这样的例子,同样也是这种观念的影响。
2)、用人单位的成本考虑。
知道企业为什么招聘员工时,都要写上“工作经验”这一要求吗?因为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可以不经过培训,直接上岗,会很快为公司创造价值。
知道为什么大多数的企业都不愿意花钱培训新员工吗?因为这帮人都是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来找工作,没有长远规划,一旦生存问题解决了,而这项工作又不适合自己,他们会很快跳槽,企业的培训成本也付诸东流!
知道转行为什么这么难吗?一是因为这些人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无法直接创造价值,二是培训起来也比较困难,心态已经失衡,思维已经固化。与其如此,倒不如招一名应届生,白纸一张,可塑性强,发展起来潜力更大。
每一份工作都是积累,这样才能让你越来越值钱。如果只是当成跳板,你迟早有一天会跳下悬崖。
3)、时间成本不允许。
现在很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找不到职业发展方向,而当你让他们做一个职业规划时,他们又说自己还年轻,不着急。现实的问题是,能留给我们折腾的时间,真的是那么多吗?
以北京为例。假如你23岁大学毕业,打算到30岁成家立业,这其中有7年的时间。如果你30岁结婚买房,包括首付、装修及婚礼支出,你最起码要准备30万元(这还是考虑把房子买在五环以外及房价不上涨的情况)。假如你年薪10万,除去生活成本,一年攒7万,那么,你要攒4年。但如果你要达到年薪10万,你最起码要有3年可持续的经验积累。(这里所说的“可持续”,指的是你在一份工作上积累3年以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果一年半载就跳槽一次,要想达到这个待遇,基本上无望。当然,个别大牛的人除外,这里只考虑80%的普通人的情况。)这样算下来,7年的时间就已经过去,你根本没有时间再去瞎折腾两三年。如果你真的折腾了,想要再回到正道上,你与别人的差距已经拉开了3年甚至更长。我遇到一个案例,工作2年,无目标,到了第三年,才基本上算确定了方向。而与他同时毕业的同学中,有人经过3年的积累,现在已经做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上,年薪10万。
这样算下来,你的时间,真的有那么充裕吗?即使你不犯错,7年的时间,也仅仅保证你生存的资本。稍微一出错,你就会滑向“破产”的边缘。
让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有进步。工作10年,重复9年,这样的你,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还有的人会说,“‘先就业再择业’也无所谓,我当年就是这样做的,现在还不照样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对于这种说法,我的观点是:1)、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超强的纠错能力。你要知道,很多人因为第一份工作不利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思想上对工作和社会形成了一些负面的认识,这些认识会阻碍他继续前进。2)、如果你一开始就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向,又为什么非要走弯路浪费时间呢?3)、有可能由此而引发“习惯性跳槽”。很多人第一份工作选择不利,于是就跳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性跳槽”,心态严重变形,无论跳到什么岗位上,都无法安定下来。这种情况,更可怕,影响也更糟糕!
求职指导:先确定职业方向,再谈职业规划
在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之前,先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再就是给职业规划确立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我为什么工作。
当年比尔·盖次大学没读完就去闯荡江湖,结果以他独特的才智获得成功,显示了自身价值。比尔·盖茨的职业规划支点就是事业的发展。
邻居家的工程师老夏,退了休还整天去郊区合资厂发挥余热。每周五我见他回来就要劝他:“看穿一点,退休享享福,出去旅游旅游。”而老夏总是回答:“工作就是享受,不工作我就会生病。”老夏的工作支点是寻找快乐。
职业生涯规划有三个层次的支点:生存支点、发展支点和兴趣支点。
如果立足生存支点来规划职业生涯,会把薪酬作为主要导向。总是在想明天能不能找到薪酬更高的工作,一有获取高薪的机会就会跳槽,而常常忽略自身成长。待到遇上职业瓶颈,薪酬没了增长空间,而技能又没学到多少,身价便会每况愈下。在如今这个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时代,在为现在的高薪得意时,更要想想如何保持高薪。所以,如果一直以生存为支点来做职业规划,是一种只重现在不看将来的短视行为,不会感到工作的快乐,也不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
如果立足发展支点来规划职业生涯,会以自身的进步作为导向。即使所从事的职业并不特别喜欢,薪酬也并不特别高,也会努力做好。对你来说,从中获取的经验和技能最为重要。这些收获让你增值,帮助你实现未来事业上的成功。除了有物质上的收获外,还有精神上的收获,如荣誉、地位等,最终成为职场上的抢手货。不过,这种职业修炼过程需要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鞭策自己向前迈进,可能会承受工作压力的考验。
如果是立足兴趣支点来规划职业生涯,会以快乐作为导向。并不一定在乎眼前的薪酬多少,也不在乎将来能获得什么地位与荣誉,能找到喜欢的职业,能享受工作的过程,就会对工作投入极大热情,忘却疲倦,甚至感到生命变得灿烂多彩。就象邻居老夏那样,工作成为享受,成为娱乐,不知不觉中就出了成绩。喜欢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兴趣是成功的最大驱动力。
不过,现在职场竞争激烈,你有兴趣的工作常常别人也感兴趣,你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采取合适的策略去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