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本书,感觉自己对于本书的理解还有有许多有待加深的地方。
这里就简单地写下自己看完本书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吧。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以充满爱的方式去和他人沟通,加强联系。这其中离不开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基本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其中有几个部分对我个人来说,是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是在沟通的时候要更多地关注自己以及他人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不经意间所带来的语言的暴力:二是注重倾听的力量。很多时候,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判断等,但是也许他人需要的仅仅只是得到充分的倾听,得到来自别人的理解和认可;三是要更多地关注自身。当我们表现不够完美时,我们往往会陷入自责和内疚当中而忽略了对自己的爱。另外,如果我们只是出于内疚、羞愧的心理去做一些事情,效果通常比不上我们发自心底的出于对自己的爱,出于让自己变得更好的目的去做的事情。转变对自己评价的方式,让生命之花绽放。
最后,非暴力沟通自己想要做到完全地理解以及日常工作生活的融会贯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正如本书结尾所说的,值得做的事情哪怕做的不好也是值得的。
译序
我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前言
阿伦·甘地,圣雄甘地非暴力学会创始人和主席。
他在上个世纪40年代在南非度过了他的童年。因为他是黑人的缘故,受到许多欺凌,所以他的父母把他送到他的祖父那里,跟他学习如何面对愤怒挫折歧视和耻辱。因此,他渐渐懂得何为暴力和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
语言是窗户,否则他们是墙。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这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恐惧无法带来和平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他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这个方式虽然简明,但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非暴力沟通不只是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倾听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Tips:非暴力沟通的使用,并不需要沟通的对象熟悉非暴力沟通,或对我们心存善意。如果我们遵循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乐于互助,并表明那是唯一的动机,那么他人也会加入我们,最终形成良好的互动。
一观察二感受三需要四请求
这些提醒、鼓励我们专注于彼此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什么是我的观察?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沟通的过程当中,如果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往往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作者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大多时候,这样个人化的主张和评价会招来敌意。 我们常常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如果我们从小就学习爱的语言,我们将会直接说出我们的价值观,而不会指责他人。科罗拉多大学心理学教授O.J.哈维的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沟通用语中使用词语涉及道德评判的频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频繁。
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的作者单格林伯格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从这个角度来看是应景的:)】
法国作家乔治贝尔纳诺丝的一段话:人类的灭亡却是因为现代人唯唯诺诺、缺乏责任感,毕恭毕敬地服从各种命令。我们所看到的悲剧和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剧,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从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从的人,听话的人越来越多。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我们也不可能按照别人对我们的期待而生活。在那些专制的等级社会,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一个目的: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此外,强人所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就是观察。当我们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他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描述观察结果。例如,他会说,“欧文在过去的五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一个差劲的前锋”。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如果人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的我们将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产生积极影响。
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区分感受和判断。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把“我觉得”换成“我认为”,也许更恰当。
最近着重看心灵类的书籍,是因为看到了内心的问题。这本书教会我很重要的东西,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周六,健身房的跑步机带着小电视,里面正在播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震,夏季的墨西哥忽然出现深达两米的冰,日本九州、鹿儿岛的水灾和上百万的人被迫离开家去医院、体育馆等避难。地球在发脾气,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地域会出现这样的天灾,或许也是一种人祸。心情也跟着沉了起来,还有多少人正在承受着这些痛苦,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我甚至觉得自己能活泼的长大也是一种幸运。
偶尔看到有些人嫌弃或者恶意的眼神,他们把内心的暴戾变成暴力,隔着两米开外都可以感觉到那熊熊燃烧之火。
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很糟糕,觉得世界都是灰暗的,别人的笑声都能让我生闷气,仿佛全世界都欠了我的。他们是揍了我吗,还是和我有不共戴天之仇?都没有,我才意识到原因在于我自己。有很多人对社会的仇恨,是因为自己的失败,他们无法忍受承认这是自己的无能。但是又必须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加上我们天生具备推卸责任的能力,毕竟没什么比把一切推给别人更容易了。前一阵川崎发生的锁喉事件,人生只剩下失败的一个人策划了这起惨案,那大多都是孩子啊。失败而且懦弱的人,才会选择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群体。
非暴力沟通让我着重关注自己和别人的感受,所有的情绪其实都来自内心,找到抚平情绪的源头。
先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做到了才能真正听到别人的声音。
感受需要、聆听心声!
如果有人说对你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你真让我失望!”、“别碰我!”你会怎么办?
我会伤心,会气愤。也会还击。
当我伤心时,我会看不起自己,开始自责。当我生气时,我会把火压下来,不去面对,一次又一次,火山终于还是暴发了。
现在,我开始接触《非暴力沟通》,了解了面对指责的话,我们如何加以面对。
当我碰到门边,碰疼了自己,妈妈对我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我对她说,“妈妈我知道你关心我”,她有些意外地看着我。没有说下去了。
当爸爸对妈妈说,“女儿怎么总是不争气,不够优秀时”,我体会到爸爸是爱我的,他是希望我过得更好。
当儿子说“别碰我!”,我体会他的需要和感受,发现我之前刚刚说不爱他了。他伤心了。我抱着他,对他说“妈妈错了,妈妈只是生气,你没有好好吃饭,而在吃饼干,对不起”。他哭了。紧紧抱着我,他并不是不想我碰他,他只是伤心了。他是爱我的,也希望妈妈永远爱他。
当一个人发泄他的不满时,总是有些需要没有满足。如果一个人说你太冷淡了,他的需要可能只是很想亲近你。如果我们在听到控诉时,不妨改变原有模式,选择《非暴力沟通》方式,先深呼吸,让自己冷静,再想想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他的需要是什么?如果他的需要是爱,如果你爱他,就说“我爱你”足够了。 我们的需要怎么表达呢?通过控诉的方式吗?对方能听得下去吗?如果你说“你总是不关心我,天天很晚才回来!”,他听到的是在指责,他并不会想你心里的真实想法。如果你说“明天有空吗?一起吃饭吧!”他估计会把你的请求考虑到日程中去。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爱和关心。也并不想指责他人。请看清楚自己的需要吧,也看清楚别人真正的需要。
这一章说的是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
本章里引用了一句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话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说实话,以我目前的智力还不能理解这句话。但我还是被它击中了。
小时候早晨醒来,惺忪的睡眼看见从门缝里射进一束光。于是房间里出现了一个光柱。房间里舞动的尘埃,蹦蹦跳跳跳进光柱里,又蹦蹦跳跳跳走。
光柱,对于幼小的我来说是神秘的。但我熟悉那光柱中的尘埃。
对于我们看到的事物,我们感知到的并非事物本身。它只是光束反射到我们眼睛上的一个“镜像”,立此存照。所以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即使是像,也可能是不全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比如下面的螺旋效应图,实际上每根螺旋线都是圆周。
真像,也可以不止一个。换个角度也许可以看到另一个不同的像,不能说这个像是真像,那个像就不是真像。比如下面这个图。
我之所以看到的是这个像,而不是别的像,是由我个人的经验和信念决定的,就是“相由心生”。怀疑邻居偷了斧头,怎么看怎么像;等找到了斧头,怎么看怎么不像。疑邻盗斧如此,苏轼和佛印的禅辩也是如此。
这些经验和信念决定了我遇到事情会怎么反应,怎么处理自己与外在的关系。也就是:我相信什么,我就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说,伤害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如果能让我这些信念软化或者松动,有点怀疑、带些自嘲,一切都不一样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比我们成人更智慧。
在《小豆豆与我》豆妈也说:“孩子们的想法是多么了不起啊,大人们是远远比不上的。反而是孩子们会教给大人很多东西。”
孩子是真正活在当下的`。他们赤裸裸地面对这个世界。
比如,一个小孩子自己的东西被拿了,TA会这么办:你拿了我的东西,你还给我就是了。你还给我了咱们还是好朋友。你要不还,我会抢。如果抢不过,我就去找妈妈帮我要。换了一个大人呢?TA想的可能会多:臭不要脸,你凭什么拿我东西?我上一周自行车刚刚被偷!如果这样下去,还得了!立马还给我,否则,后果非常严重!
此时,事情已经不再是拿东西这个事情了,而是另外一些事情。
成人加入了很多以往的情绪和记忆,以及对未来的恐惧和期待,它不再是当下的。
对于下午睡觉、雨天不出门的人,孩子不会说TA是个懒惰的人,倒很可能好奇心驱使孩子去了解他为什么下午去睡觉?不是用评论和判断,而是用自己的感受去了解那个人的感受。
观察到了,用心去感受,并由此做出反应。
尚师徒二人出门化缘路遇一姑娘。河水暴涨,姑娘无法得过。老和尚于是背姑娘过河。转回寺庙,徒弟问:“师傅说‘男女授受不亲’,为什么还要背姑娘呢?”师傅一笑:“我早就放下了,原来你背了一路啊。”
师傅观察到姑娘过不了河,感受到姑娘很着急,他内心的需要是帮忙,于是请求发生了。
这样说的话,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不仅可以用于人与人的沟通,也可以用于自己面对事情时如何行为处事。因为本质上,不管是面对是人还是事情,都是自己内心的天人交战。
“叮咚”,拿起手机,我扫了眼微信,是好友丽丽发了张聊天截图给我,第一反应是她和男友又吵架了,打开图片仔细一看,果然猜中,火药味还挺重,来回好几个回合,但是谁都不示弱,说的话一句比一句狠,让人气的要爆炸。
“什么情况?”
“我要跟他分手!”
“……大姐,又要分手?这次又为啥?”丽丽和男友已经相爱相杀三年了,每次吵架都要闹分手。
“你看看我发你的聊天截图,他对我说话越来越不耐烦了,句句伤我的心,呜呜……”
我再次打开截图,认真看了好几遍,那些话语让我想到两个字-“暴力”,这些话就像一颗颗子弹,直击对方的要害,让人伤心欲绝,爱意全无,比肉体暴力更让人难以忍受。
当下好友情绪激动,不知如何安慰,只能静静听她倾诉,情绪稳定之后给了她一个建议,让她和男友和好之后能一起读读《非暴力沟通》,尝试用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和倾听对方。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它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让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让我们能诚实清晰的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实现更加有效的沟通。
初心是为了和父母有更多的交流
起初读这本书,是为了和父母有更好的沟通,因为长大之后,许多观点和父母有了分歧,但是又不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倾听他们,往往只能选择少做交流或者发脾气解决,闹得双方都扫兴收场。但是去年发生的一件事很触动我,让我决定好好读读这本书。
有一次逛街,在一家服装店里,一对父子正在挑选衣服,父亲看上去有六十几岁,儿子有四十几岁,穿衣打扮都很朴素,儿子很孝顺,一直转来转去,帮父亲挑选衣服,还时不时拿着衣服在父亲身上比划比划,兴奋的像个小孩。可是父亲却一脸愁容的看着这些衣服,摆手说不试,说自己不缺衣服,服务员则在一旁劝说,说儿子一片心意,老人家可不要辜负。后来在儿子和服务员的频频劝说下,父亲终于答应试试,儿子眼光不错,穿着挺合身,儿子连连夸好看并问父亲喜欢不,而父亲此时并没有关注衣服,而是一把脱下衣服,忙看价格标签,嘴里还问服务员这衣服贵不贵,这下可惹怒了儿子,儿子一把用手打了父亲拿着标签的手,生气的说,“问你喜不喜欢这衣服,你管他价格干嘛,你儿子我买的起,最烦和你一起买东西,买啥都舍不得,畏畏缩缩!”父亲有些尴尬,服务员忙着安慰大爷,忙说这衣服不贵、今天还有打折活动,但老人家却一脸难过,丝毫没有儿子尽孝的喜悦。
看到这一场景,我有些伤感,其实儿子有出息了想给父亲买衣服尽尽孝心本是一片好意,而父亲一辈子吃苦过来舍不得破费也是情理之中,但儿子粗暴的沟通方式,实在让父亲有些难堪,也让父亲无法愉快的接受这份孝心。
后来,我也想到了自己,有时脾气急,没有耐心去和父母解释,一步步让他们明白我为什么这么做,想一出是一出,做什么决定他们都是最后知道的人,如果他们反对或者念叨,我又会觉得他们不理解我,然后双方都痛苦,而这本书给了我解决的办法。
诚实表达自己,耐心的告知他人我们具体的需求
今年元旦回家,想着给老妈买件羽绒服,但是老妈向来节俭,估计嫌专卖店的衣服贵,肯定不愿意,但是别的店里的衣服我又担心质量一般,想着如何说服她,另外,也希望给她买件她真心喜欢的,而不是因为价格便宜,避免之前那对父子的尴尬场面。于是买衣服的前一天晚上我就开始做她的思想工作,把我希望买件质量好的、耐穿的衣服,所以打算就带她逛逛品牌店的需求告诉她,她表示理解,但是她有价格过高的担心,于是我解释说元旦这些店一般都有打折活动;而且材料好、耐穿、暖和,价格自然高一些;到时候如果看上,我们看看材料和价格,多逛几家店,挑件性价比高的;最重要的是给机会让我表现表现。老妈听完我的耐心分析,表示明天不会有顾虑,于是第二天我们愉快的完成了购物,母亲感受到了我的心意,而我也心满意足的为她添了新衣。但是如果我不提前和她沟通,一意孤行,第二天可能大家都心不甘情不愿的,老妈抱怨我不当家不知节俭,我抱怨她不明白我的一片孝心,最后大家难免不欢而散,越来越讨厌一起购物。
因而和家人沟通时,我们需要多一些耐心,并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不要只告诉他们我们长大了,就要这么做,你们现在管不了我了,毕竟他们在我们小时候也曾如此耐心的带我们认识这个世界。
这一沟通方式有效改善了我和家人的关系,也对我的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
去年和一个开发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但是这个项目从来没有工作计划表、需求文档,每次需要上线新功能,都是开发前几天告诉我,然后我感觉时间有些来不及,然后开发急匆匆的和我讲解需求,我便整理测试用例、着手测试,争取在规定时间内保证项目上线,基本上这个项目到最后一天还会有问题,都是加班加点完成的。每次接到这个项目的测试任务我都是很头疼的,首先它会打乱我的工作计划,因为除了它,我还有别的测试任务;其次它没有明确的开发、测试节点,没有具体的需求,很容易导致漏测现象。我的心里充满了抱怨,每每我都会开发吐槽,然而他也一肚子委屈,说他也愁,我需要的这些也正是他烦恼的,但是我们谁都没有主动的去表达我们的需要,我们就这样怨声载道的过了大半年。后来,又一次新功能需要上线,居然在上线前一天才告诉我,而且涉及十套模板,内容特别多,那一次加班到很晚,回来路上一阵反思,决定回去写封工作建议给领导和同事,和他们讲述自己对于项目流程的看法和改进意见。当晚英明的领导就给予了理解,第二天就发邮件规范了这个项目的流程,善良的同事们也都积极地给予了支持和帮助,让我的工作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经过了这次,我深深的明白,有时我们需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成为情绪的奴隶,通过抱怨、批评、辱骂、比较、强人所难等沟通方式使我们更难表达自己和体会对方,让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
关切地倾听他人,聆听他们的请求
情人节的时候黑土先生送了我一把尤克里里,圆我音乐之梦。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照着视频津津有味的学习起来,先学习持琴、调音和认识乐谱,不料照着视频学完,调第一根弦时,调音器上明明显示的是“A”,但是听声音就是不对,就在我开始纳闷的时候,黑土一把拿走我的琴,开始百度帮我找问题。我当时有些不开心,因为晚上特地早早洗漱好,抽出一两个小时学琴,在识谱时,我没拨两下,他就抢过琴去,笑嘻嘻的练起来,然后我又抢过来,没弹两下,他嘲笑我有破音,说我弹的不如他好听,当时心里一万匹马在奔腾,心想买琴是你自己想学吧。音调的不对,我想应该是视频哪里看漏了,于是又翻出视频认真的看了一遍,确定调的方法是对的,于是让黑土看下视频找找原因,他此时仍在边看百度边调着琴,然后突然很有根据的指着调音器说,“快看,你的模式调错了,应该是尤克里里模式!”,听罢,我气不打一处来,跳起来和他说,视频上说这个模式调更准确,老师特地嘱咐用这个模式的,于是把手机视频摔给他,他脸色有些无奈,捡起丢在面前的手机看起来。我意识到自己有些想发火,于是起身准备去洗澡,先冷静冷静。洗完澡回来,他还在认认真真的调音,不理睬我,我心想他咋还不来哄我,就在那里倒腾那把破琴,以后和琴过去吧,越想越气。
突然想到上午看非暴力沟通时,正讲到人为什么会生气、如何表达愤怒的内容,抓紧掏出手机打开那部分内容,越读心里越平静,我不在心里指责他的不是,开始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刚才我很沮丧,因为我学琴的权利被剥夺了,我希望自己来找问题,还有些委屈,因为我调的模式是对的,却被黑土指责,我希望他能看过视频再说。因为找到了生气的缘由,立马释怀了,然后想照着书上的方法尝试着和黑土先生沟通一下,这时黑土刚好把琴拿给我,告诉我调好了,我语气平和的回应,问他什么原因,他认真解释了,并且说刚才他看了视频,他错怪我了,我调的模式是对的,是别的原因。我问他知不知道我刚才生气了,他委屈的说知道,但是感觉莫名其妙,说他其实对这琴没什么兴趣,刚开始只是想陪我一起练,后来调音有问题,就一心想着帮我调好,没有别的意思。
他解释完,我有些惭愧,现在我才能平静的体会他的感受、倾听他的请求,如果一开始我把想独立学习的需求主动告知他,他也能倾听我,知道他给的帮助不一定是我想要的,也就不会闹得不愉快了。
当然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但是从小事中我们应该学会生气时首先不要急于责备自己、指责他人或者生闷气,想办法停下来呼吸,什么都别做,静心留意我们的指责,我们此刻心情如何?我们自身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才会导致我们现在心情?然后向对方表达我们的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当然,我们也要以同样的方式去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与他们建立联系,进而更好的帮助他们,实现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刚看完这本书时,我还不能熟练的运用非暴力沟通,但是当我生气或者手足无措时,我会立即打开这本书,或者在脑子里回想,然后学着运用。
运用多次后,我渐渐发现它主张我们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情绪本身,无非就是给我们一个出口,让我们把注意力从情绪转换到尚未满足的需求上来,当我们在思考的三分钟里,情绪也就基本能稳定下来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就能更客观的看待令我们烦恼的事情了,从而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所以宝宝们,有小情绪时请冷静三分钟,非暴力沟通会帮到你,加油!
原来,我觉得自己沟通能力挺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差。然而,读过这本书以后,刷新了我对沟通的认识,也发现了以前许许多多错误的根源。
一般来讲,广义沟通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习气和方式、物质环境——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
而本书中提到的沟通是偏狭义的,即人与人的当面交流沟通。虽然覆盖面狭窄了,但却是我们最常用的,对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具有极大意义。
读完本书后,我对沟通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通过传递信息,增进互相了解,努力达成共识。
其中最关键的,是传递信息,这是互相了解和达成共识的基础。而恰恰是在这一步上,大多数人栽了跟头。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更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是造成沟通充满「暴力」的源头。
针对这一环节,非暴力沟通提出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是也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具体操作方法。
实际上,当信息很好地传递,也就意味着彼此真正的了解,至于是否能达成共识,就要看需求是否一致了,最起码,明确了不能达成共识,也是一种共识。
好棒的一本书,出乎意料的好!把精华的部分摘抄出来,加强记忆,学会运用。
非暴力沟通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观察,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导致对方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比如有时候我会对我老婆说,你最近脾气很大啊,这就是评论性的语言。看完本书以后,我会这么表述:这星期有三天早上你对我说话都很大声,是不是我做什么事情惹你生气了?
第二个要素是感受,我们可以建议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方便我们更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使沟通更加顺畅。同时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因素。听到不中听的语言,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非暴力沟通倾向于选择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四个要素是提出请求。通过观察,体会感受和需要以后,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让人更容易接受呢?首先我们需要提出明确的请求,需要他人做什么,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而不是不要做什么。比如说,一个父亲看到小孩爬上一颗很高的书,这个时候对小孩说“抱紧树”比“不要动”会更好更安全。同时需要注意请求和命令的区别:请求如果没有得到满足时,请求的人提出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达到目的,也是命令。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
第一次写心得思绪万千、真不知道该如何阐述我所想表达的内容,其实在教育女儿这方面我也是在不断的去查资料,去找书看,去倾听别人好的教育方法。女儿很小的时候体质不好,我总觉得我应该给她更多的爱,应该什么都惯着她,依着她,可是渐进的我发现她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越发强烈,我当即决定重新寻找新的教育方法,幼儿园三年我似乎又变成了文中所描述的(控制型育儿方式)的家长,我深感很累,女儿应该也是一样。读了本书几页下来,感觉轻松了,理解只有尊重才能赢的合作,当然首先必须自我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朋友交往之间的尊重,要让女儿看到妈妈是怎样去做的,就算偶尔的跌倒和不完美,但是妈妈也在努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父母与子女虽然在年龄上有长幼之分,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父母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去尊重和理解孩子。合作不是要求父母一味的迁就孩子,也不是要求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真正的合作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都乐意接受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所以对我而言,在以后和女儿相处的过程中必须处处讲究合作的技巧。
文章中所提到的奖励和惩罚实则对我的触动比较大,自从女儿上了一年级以后,在我的思维里我认为她已经长大了,所以“奖惩”几乎占据了我教育方式的50%,不管是女儿的生活能力还是学习能力只要有明显的进步,我都会加以奖励;反之,也会加以惩戒,有时的惩罚会让女儿无比激动的骂我是个坏妈妈,那一刻我知道不合实际的惩罚会让女儿对我失去信任,会让她在妈妈这里找不到安全感。再者,我真的需要把长时间贴在女儿身上的标签彻底撕掉,在读本书之前,其实我会给女儿贴各种标签,类似于:你好懒,你真笨,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似乎根本没有考虑过她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最基本的就是尊重,那么此时我把对女儿的尊重又放在了哪里呢?
在本章节中出现最多的词“目标”首先育儿的目标,对我而言我对女儿的目标有两点:一是保障她的人生安全,帮助他规避风险,这是作为监护人最基本的责任。二是丰富她的人生,尽可能地给她创造各种机会让她能够去了解和感受生活的多种多样,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女儿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不强,很多事情都是奶奶在帮她整理,因为奶奶认为没关系,孩子小,家长可以代劳。其实不然,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第59页中的一段话“典型的围绕策略展开的争吵”仿佛是我经常跟女儿的对话,例如:你需要睡觉了,你需要写作业了,女儿的回复也总是:我想再玩会儿,等一会儿之类的话语。而我总是去批评她干什么事情喜欢磨蹭,浪费时间。这就是因为我没有很好的去了解我和女儿之间的需要和彼此尊重,我应该用尊重的态度去倾听女儿的需要,而不是评判和指责,让我们相互理解彼此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去合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在不停的需要,需要工作,需要学习,需要如何去更好的经营家庭。我们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去使用各种方法和策略,也会因为你的需要被满足而感到快乐和愉悦。
父母要想真正地了解孩子,就要听听她的心里话。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放弃大人的成见,客观地认识她的世界,并试着用她的视角来感受她的生活。以前女儿经常会跟我分享一些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一件事她需要阐述很久,放学的路上讲,回家继续讲,我总讲她你可以简短一点讲完结束,回家就写作业吧,别浪费时间了,絮絮叨叨讲个没完没了,她会很不高兴!嘴里还在说:“妈妈天天就只知道让我写作业,都不跟我玩。”我也会很生气,甚至很大声的说:“你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就知道玩,你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别跟我讲那么多没用的赶紧去写作业。”显然我和女儿的情绪都糟糕透了,这种情况下孩子在我这里学到了什么呢?我的行为影响了她的情感和安全感,我为什么不能给她时间让她有机会表达自己,倾诉自己想法呢?应该让她知道妈妈愿意倾听她的点点滴滴,参与她每一个阶段的成长,让我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联结。
我们都希望孩子的童年无忧无虑,希望她们有足够的安全感去保障她们的快乐成长。
家人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在我们共处的生活中和工作中无时无刻都在体验着相互间的给予,以及给予后的那份快乐。在第四把钥匙:激励给予。学习这一章节的内容后让我很惭愧,因为女儿幼儿园大班时开始在外面学画画,起初每次学完之后回来都会画一张送给我,那时的我总是很感动,去拥抱她夸奖她,女儿也很满足,久而久之我也不那么在乎了。当有一次()她问我:妈妈、我送给你那么多幅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副呢?我敷衍她说:你画的都一样,而且你没以前认真了,谈不上喜欢哪一副。从那以后我几乎很少会收到她送给我的画了。我把她给予我的礼物制定的标准过高,没有用心去分辨并接受她给予我的礼物,同时也失去了我和女儿之间的情感联结。其实小孩子的给予是奉献的天性,不求任何回报的、很纯粹的给予,应该值得我们现在很多的家长去学习。我经常会想把对女儿讲出去的话收回来,语言中也会充满批评和命令,缺少对她的尊重,也缺乏和她的沟通。前段时间听过师傅发的一段夜读“别让脾气阻挡了福气”,如果我能多一些长颈鹿式的表达、多一些长颈鹿式的倾听,少一些豺狗语言,应该也会少一些脾气多一些福气吧!
有段时间我的情绪比较糟糕,遇事总容易急躁,压不住火气,总觉得这个事情没有办法解决,唯有用争吵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弄的家庭关系异常僵化。在成长中学习教会了我面对问题时我们总会有很多解决方法,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当然说起来很简单,这一切的方法还需要我们在遇到困难的同时保持一个清晰的思路,稳定的情绪,合作也会在这个时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鼓励孩子跟你合作,当我们的策略得到孩子满足的时候,孩子的那份笑容也是建立自信的强有力的方式,即使失败了,总结经验,调整策略,继续学习继续前进。创建“无错区”首先让我想到的就是“尊重”这两个字,我做的很不够,缺少自我审视的习惯,缺少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缺少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希望自己可以慢慢的在和女儿之间和家庭之间创建一个充满尊重与合作的“无错区”。为此我要不断的学习和改变。
今天我大声读完这一篇的,感觉好像比默念更有效果。标题:“每日提醒”我觉得太棒了,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书中介绍的这些概念不断的在我的脑海里更新。今天女儿的一句话让我触动很大,她在写作业,我下班回家后做在她旁边正好用手机在上网查一些资料,她抬头看着我说:妈妈你不看书吗?我说:晚上再看。她又说:你不是说要和我一起学习一起看书一起进步吗?我随即脱口而出:用心写你的作业,少讲话。紧接着女儿的一句:就知道你做不到。我似乎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这本书已经快读完了,我试问我收获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为什么面对孩子却连最基本的承诺都无法兑现,我应该自我反省。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女儿的感受和需要,回应的方式也是有问题的。我需要“每日提醒纸条”不断的去提醒自己重温:七把钥匙,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建立我和女儿之间的信任、尊重与合作。
来自“无错区”的故事分享,似乎觉得每一故事都在我的生活里出现过,昨晚师傅跟我说:学多少不重要,关键是能够会用多少是最关键。我思考了许久,辗转难眠,刚开始读《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让我觉得我自己是个非常差劲的妈妈,样样不合格,样样不达标,缺乏耐心倾听,缺乏对女儿的尊重、未知女儿的需求,各种标签往女儿身上贴,豺狗式的语言也是屡见不鲜。今天中午我尝试性的问女儿:妈妈以后不再对你乱发脾气,不再对你大喊大叫了,好不好?她用怀疑的眼神看着我说:妈妈你能做到吗?我说:你相信妈妈吗?女儿说:我相信你,如果连我都不相信妈妈,还有谁会去相信妈妈呢?那一瞬间,我流泪了,感觉被女儿的爱和信任包裹着,女儿带给了我生命的真相。或许你会认为孩子不断地向我们索取,而事实上,我们从孩子身上获取的反而更多,让我们的生命趋于“完整”。当我们凶了孩子,误解了孩子,但孩子还是会原谅你,不是吗?最后孩子还是会紧紧抱着你,不是吗?
这是孩子对我们的爱。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一次又一次发脾气的“勇气”来源。
请千万别忘了,我们是孩子最爱的人。要留一份平和、尊重、温暖的爱给孩子。因为我们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童年的色彩!希望自己继续加油,期待自己和女儿的每一次改变,每一次进步。
这几周参加读书会学习《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最开始想要学习这本书是因为老师在给我们做导读时,提到要了解对方内在的需求,你才能更好地与对方沟通,而这又是在工作生活中非常需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
比如客户拿了一个图给你说:你帮我稍微修一下。其实他的需求是,你认真看一下,用心把图改好看。而我们经常理解成稍微改一下就好。这就容易导致需求与解决方案不一致,出来的效果会让客户不满意。当然更直接的例子就是现在常说的直男癌,这是需求的发出与接收差距太大的典型。
所以了解对方的真正需求是非常的重要,学习了这本书,我经常把“对方的需求是什么”挂在心上,从近期的效果看,给自己的工作带了比较多的帮助。
上周刚从书上学到的另外一点沟通用语:观察与评价。
我们往往喜欢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给人下定义,在定义中又很容易把对方的缺点放大,让人难以接受。
如果我们的上司或者家人对我们说:你很不细心啊!这是对你的评价,我们听了会很难过。如果他们说:这周工作中你在这里,这里还有那里都做错了,你很不细心啊。这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羞愧,想一下确实不细心,心里就接受了,下次就不再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了。只是换一种说法,给人带来的感受却是如此巨大的不同,因此学习非暴力沟通是多么有必要啊~
学无止境,《非暴力沟通》确实是一本非常值得学习的好书,希望老师们一起参加,提升自我,让生活工作中的沟通更加顺畅。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写。他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按照这种沟通方式来进行我们日常的谈话与聆听,能够使人们沟通变得顺畅,并且和谐相处。这就是被他称之为的“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的前言是印度圣雄·甘地的孙子阿伦·甘地所写,他在文中有这样两句话。
由于缺乏了解,我们常常认识不到自身的暴力。除非从我做起,我们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不幸的是,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先开始改变。
说到暴力二字,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刀枪剑戟,打架斗殴,甚至于战争。可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语言常常充满了暴力,但是我们却并不自知。然而,就是这样的语言对我们身边的人却造成了很多伤害。
比如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甚至于我们自己也会说出这样的话。
父母会对孩子说:你这次考试考得这么糟,太让我伤心了。
恋人之间会说:你一点儿都不爱我,你从来都不关心我,你能不能对我好点儿。
类似这样的话我们已经司空见惯,听上去也并不觉得奇怪,可实际上这些话语里充满了语言暴力。
有句古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那么,怎么巧说呢?卢森堡博士总结出了非暴力沟通方式的四个要素。
卢森堡博士首先深层次地剖析了暴力产生的来源,并针对根源发现了这种沟通方式。《非》这本书中把非暴力沟通总结了一套标准化的方式,它分为了四要素。
那么,什么是暴力产生的来源呢?换言之,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什么呢?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就是当一个人受伤的时候,都是因为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这个时候不是发泄情绪的时候,而是寻找需求的时候。
那么,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过的话。比如,“你这次考试这么糟,太让我伤心了。”这就是一句典型的暴力语言。
孩子没有考好,和你伤心是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但是在生活中,许多父母早已把“因为你没有考好,所以我伤心”看作是理所应当的逻辑关系,这是极其错误的。
实际上,你伤心的原因是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你的需求是什么呢,是你希望孩子考试成绩好。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时你就会发泄你的情绪。
然而,情绪是个双刃剑,它既伤人又不解决问题。
比如,我们在指责孩子没有考好,或训斥或生气时,孩子通常会有相反的两种反应。
一种情况是,孩子也许会觉得很内疚,他为了不让你生气,他愿意去好好学,但是最终他都不是在为自己学,是为了取悦你而学。另一种情况是,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反正我怎么样你都不高兴,那就无所谓了,破罐子破摔,彻底不用心学习。
所以说,发泄情绪是双刃剑,它伤的是双方,而且一点儿也不解决问题。那么,非暴力沟通应该怎么做呢?
一、讲事实
首先,我们要讲事实,而不是去评判。那么如何讲事实呢?比如,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夫妻之间因为丈夫晚归时妻子的牢骚。天天这么晚回来,你别回来算了,家就是你的旅馆,等等等等……然而这样的话貌似事实却不是事实,而是妻子的情绪和评判。
那么正确的沟通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是只讲事实。你可以罗列出最近一周丈夫晚归的次数和时间。比如,这一周丈夫已经三天都是晚上十点以后回家,有一天甚至12点才回家。这些是事实。
我们常常用貌似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判断和评价。讲事实就是讲出发生的事情而已。
二、讲感受
第二步,讲感受。妻子总是只顾连珠炮似地发泄情绪,会越说越生气。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话语“这样的日子有什么过的,我觉得真没意思。”这些话看似她的感受,其实依然是她的情绪。而感受指的是高兴、开心、幸福、生气、伤心、紧张、焦虑、失望、郁闷、孤独等等,这样的词汇表述的是感受。
那么针对上面的例子,妻子正确表述感受的话应该是“老公,你一周已经三天都十点以后才回来,我很难过,一个人呆在家里也感到很孤独。”我们应该明确地告诉对方我们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发泄情绪。
三、讲原因
第三步,讲你会有这种感受的原因。“我不希望咱们家像旅馆,我希望晚上能够和你一起吃晚饭,我也担心你总是这么晚归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
这是你因为他晚归这个事实造成的你难过并孤独的这个感受的原因,要明确地告诉对方,不要让对方去猜你的心思。这是女性常常会犯的错误,总是希望自己不说,男人就能猜中自己的所思所想,其实这是令许多男人都很头疼的一道难题,也是造成恋人之间或夫妻之间种种误会的根源。
我们应该真实地感受自己内心的需求,并客观地说出之所以有这种需求的原因,再开诚布公地告诉对方,这是满足内心需求最切实可行的办法。
四、讲要求
第四步,讲你的要求,而这个要求一定要清晰,明确,而不是抽象的。
比如说“老公,我知道你很忙,但是你一周可不可以保证至少三天在家吃晚饭。”或者说“老公,你晚上不能按时回家时提前给我打个电话,给我说句好听的”。甚至你要求老公每次晚归时给你带件礼物,这都是可以明确提出的要求。切记不要说“你随便”,“你自己看着办”,这种既不明确又暗藏威胁的话。
以上是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随时用这四点来提醒自己与对方沟通,我相信会让我们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顺畅。
那么,我们以往的生活中,常常出现的暴力沟通又是怎样的一些表现呢?暴力沟通,通常也有四种表现。
一、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就是我们习惯性地下定义、贴标签,却不讲事实。
正如上面丈夫晚归的例子,说丈夫不关心这个家,把家当旅馆等等这样的语言就是一种道德评判。
又如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一些不文明现象上升到道德层面,对一个乱扔垃圾或闯红灯的人会很容易地说成没素质,这就是典型的道德评判。
想象一下,你对一个随手扔垃圾的人说“你把垃圾扔在地上了,旁边就是垃圾桶,你方便扔到垃圾桶里吗?”“你这人怎么这么没素质,上学老师没教你吗?不能乱扔垃圾!”哪一种沟通会更有效呢?
我们不要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什么是可贵的品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二、进行比较
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比较估计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的老公”,“别人的老婆”。
作者丹·格林伯格在他的《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他说,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这句话发人深省。
三、回避责任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说到“不得不”这个词,似乎许多事都不是出于我们本心,而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其实深层挖掘这个词的背后,是一种回避责任、推卸责任的行为。
例如,许多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的父母,口口声声说“我不得不为他做饭,他什么都不会,我不给他做饭,他就得挨饿”。其实父母并不知道,孩子的理解和父母的理解往往天差地别。
我们常常把自己扮演成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事实上并非如此。尤其是在父母子女之间,父母常常以为孩子离不开他们的照顾,其实孩子们往往认为父母的照顾是一种羁绊。
因此,卢森堡博士建议将“我不得不…”改为“我选择…”变被动为主动,“我不得不给孩子做饭”变成“我选择为孩子做饭”,因为不得不做的事一定会让人不开心,而我主动选择做的事是我愿意承担责任的事。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种场景,拉长着脸的母亲气呼呼地给全家人做好饭,然后把碗筷重重地放在桌上,再加上一句厉声的“吃吧”,这时你还能愉快地吃饭吗?
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用“我选择”代替“我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四、强人所难
例如,在上述丈夫晚归的例子中,当妻子提要求时,如果不能清晰明确地提出客观现实的要求,而是说“你随便”、“你看着办”或者“你应该怎么怎么样”,这些话都是一种变相的强人所难。它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对方就会付出代价或者受到某种惩罚。比如,妻子会给丈夫冷脸,会几天不理丈夫,甚至不许丈夫亲近等等,这些行为都是一种惩罚。
我们许多人使用的语言都是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去耐心认真地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这正是导致暴力沟通的根源。
在我们的日常沟通中,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出现这四种暴力沟通的表现。牢牢记住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我相信我们最终一定能达到书的封面上讲的那句话。
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
一、《重获生活的热情》
倾听内心的声音,解决内心的冲突。生活中,有时我们会感觉沮丧,是因为一个人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中,无所适从,沮丧意味着我们不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满足愿望。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苛责别人,而是用心去感受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逐渐平和。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行动,我们将重获生活的热情,原来激起对生活的热爱这么简单。只要扪心自问,我到底要的是什么?然后积极行动起来。
所以,别人说什么不重要;所以,外界什么样子不重要;所以,谁对谁错不重要。关键是,我想要什么?我要怎么样?我自己内心的需求什么?我要变成什么样子?明了了这些问题,我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去行动,行动起来,我们就有了生活的热情。
二、《表达感激》表达感激的方式:
A、对方做了什么事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B、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C、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表达感谢我们往往说:“谢谢,太感谢了!”、“真是太感谢了!”如果我们听到别人口中说出:“谢谢你,你这么忙还把我送回家,让我及时看到了孩子,没再为孩子担心,太感谢你了!”这样的感谢和一句“太感谢你了!”心里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样的。
向上沟通技巧01-25
沟通提问技巧01-24
亲子沟通技巧01-24
沟通的技巧01-24
职场沟通礼仪11-23
团队有效沟通技巧01-24
电话营销沟通技巧01-24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