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300年》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济学300年》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经济学300年》读书笔记1
最近,我阅读了《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一书,从中学到了许多有关于经济学的知识,深感此书是一本好书,特此与大家,。
本书的优点一是在于其语言的朴实易懂,能把经济金融方面的一些专有名词以通俗的语言转化,或是以简单的事例来解释给读者。二是将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一个一个小节,每小节的篇幅都不长,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看经济来写经济,这使他不像其他经济金融类那样冗长又枯燥。所以,对于像我们这样的生来说,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工具书,也可以是学习经济的入门书。
在本书中,我最喜欢名叫《未来不是预测出来的》的那一节。当今,时常会有报道:“xx研究所声称经济将在xx年赶超xx国家”此类言论屡见不鲜。在书中作者明确指出这种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长远预测是的。将这种行为戏称为“画今天的饼,充明天的饥”。长远的未来充满随机变量,经济发展的快慢随着这些随机变量而。
天灾人祸,不可抗力都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趋势,于是在这种未知的状态下,对未来的任何长远预测都是不负的。作者提到,比长远未来预测好的多的是短期预测,或者说是短期。有了短期的规划和目标,我们才能脚踏实地地走得稳。老老实实做今天的饼,总比不着边际地画明天的饼好的多。
所以我认为,国家若想要经济发展,高喊“xx年超过xx国家”这样的口号是无意义,规划和目标不会把国家经济向前推动分毫。而是应该清醒地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在哪儿,该怎样扬长补短,这才是正确的方式。诚然,经济的规律在发挥作用,引导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序运行,我们有个大目标固然重要,作为研究机构,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和力气在刀刃上,用他们的去指引经济发展,他们这些研究机构应该去探索和研究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如何能够从根本的机制制度上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我们今天的经济,缺少的是创新,缺少的是一种推动创新的温床,能够让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未来很远,我们向往,把握当下,完成当下应该承担的责任。
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经济二字与常人的太遥远,读了之后才发现,经济二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货币、GDP、与市场是我们生活的基础,而我们都是经济社会运作的一员。
《经济学300年》读书笔记2
最近看了一些书,在这里记录下当时看书的感受和体悟,共享的同时也加深自己的理解。闲话少叙,《经济学思维》。
首先说下阅读本书的感受,这本书不是成体系的介绍经济学理论,但是里面类似针对某一个特定的社会现象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看是否符合经济学理论或者我们默认的市场规则。
首先,其实我们的社会对于读书和教育有偏颇,以下有个观点:
一个正常的社会,大部分人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能够带来财富的实用性知识,获取的方法包括但不局限于学校教育,实际上,能够获取到这些实用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恰恰不是学校,而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说直白点,就是干中学。
中国社会上,总是盲目的抬高读书的地位,好像阅读就是一种多么高尚脱俗的事情,要么就是一种大家认为“读书无用论”,其实阅读就是和我生活中的必要环节一样,你喝水吗?上厕所吗?你挠痒痒吗?对不对,只有把这个事情当做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时候,你才能放下,真正的体会到读书带来的乐趣,否则要么就是装模做样,要么就是骗自己,(你能骗的了自己吗?)
书中关于读书的观点,分享一下:
读书之三要:
A、要阅读整本的书。现在社会的碎片信息太多,人们反而没有一种框架和推理的能力,变成了盲从之众,这个意思是说作者可能在某个方向上只是提出了一点他的升级的观点,但是为了表明他的这个观点在这个位置上是如何比原来先进的,他需要介绍下现在的整个框架和人们针对现状一个通用认识。
B、要带着问题去读书。主要针对知识性和工具性的书来讲,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个具体的问题,这样带着整个问题就需求答案,就类似当年我们刚学会查字典是一个道理,针对性强,解决问题之后得到满足心理更强。说相声还得抖个包袱呢,是不是?
C、读书需要和人讨论。如果只是一个人读书,读完之后感觉自己是理解了,但是人是有一个心理暗示:就是惰性原则,以为你自己懂了,如果现在有个没时间的人,让你去给他讲一遍,这样人家算是带着问题来听书,现实情况是你有90%的可能会被人问的张口结舌,估计还得重读。另外一个场景,就是我们当年上学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讨论平台,大家水平差不多,遇到问题及时就沟通,互相学习,这样你学到知识就能记忆一辈子。
读书之三不要:
A、不要带着包袱去读书。其实就是说不要觉得你读过几本书,你就尾巴翘到天上去了,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是自己说了算的,他在社会中的综合价值已经体现了是不是人才这个定义了。不要总觉得读过几本书,你就是人才,就被埋没了。
B、不要玩物丧志。这个观点说实话,我不是太赞同,主要意思是不要太执着于书的形态(是否是纸质的,电子书也能看),这个东西我觉得主要看个人的习惯,现在人们获取知识来源这么多渠道,其实就是个人习惯。
C、不要只知读书,不知现实。个人认为这个观点比较重要,其实说出了社会中很多“书呆子”类的,只具备书本知识,但是脱离社会现实,办理实际事务时比较低能,还会影响他自己对社会形成一个扭曲的认识。在一些比较抽象的领域,比如围棋、数学、计算机类的,可能会容易出现天才,可能十几岁就成功了,但是不会有十几岁的法官和人事经理(这些需要社会经验积累)。
《经济学300年》读书笔记3
这本书主要是讲如何用魔鬼式思考问题,即用反常思维解决问题。什么是魔鬼式的思考方式?那就是在思考时,需要抛弃好恶、盲目的乐观、或刻薄的怀疑,用换一个角度、一个系列机制去思考问题。本书有四个基本的共识:动机是现在生活的基础;懂得要衡量什么、如何去衡量,能够使复杂的世界变得简单;传统认知常常是错误的;相关并不等于因果。
其实魔鬼式思维方式是可以很容易去实施的,但为什么实践的人少之又少呢?首先是人们很容易被政治、知识等偏见蒙住双眼,也就是人们习惯与寻找能肯定自己观点的证据,而不是去发现看清事实的新信息;村、其次,人是一个群居动物,人习惯于从众,人容易为了自己在群体中的存在感、认同感,去争取、吸取别人的建议,与群体做相似的行为;最后一个阻碍魔鬼式思考的障碍是:人思考的时间太少了,一方面是人有思考惰性,二是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了,留给自己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太少。当然魔鬼式思考不一定都是好的,也会带负面效应,这很容易理解,因为你独特的思考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见解、观点,这样会是你与主流观点渐行渐远,违反社会规范,要承受一定的情感压力。
人是很难“承认自己不知”,你要成为一个魔鬼式思考的人,首先要认清自己哪些不知道,哪些知识,勇于承认自己的不知道,为什么人很难承认“自己不知道”。首先是承认自己不知道会造成认知失调:追求本质是魔鬼式思考的核心,而追求本质需要不断获得看清事实的新信息,但这新信息会打破自己的认知,造成认知失调,这种感觉不好受;第二是人喜欢武断,在自己以为擅长的领域武断,常常高估了自己 的能力、对事情的把控。如何寻找答案:在科学领域,随机对照实验室是千百年来获得知识的黄金准则。
竟然想要解决问题,那么首先要定义问题是什么,了解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文中是通过讲一个日本小伙子小尾参加竞争大胃王比赛的故事,为我们解剖如何定义问题。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两个经验:不断地优化策略;关于我们接受或拒绝接受的极限的态度。
人们常常在寻找答案时倾向于最接近、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很多现在行为的根本原因可以追溯至几个世纪前。如果我们找到了问题,那怎么找问题背后的原因呢,作者告诉我们可以想孩子一样思考,为什么作者要推荐我们要像孩子一样去思考问题呢:首先浅显的思考,孩子,爱提问题,不怕分享他们最疯狂的想法。问小问题比问大问题要好很多,小问题因为其性质,可能更少被提及;大问题往往由错综复杂的小问题构成,从一个小处着手比揣测宏观答案更容易带来进展;小问题带来改变的可能性比大问题大;想的太大,意味着缺乏准确性, 甚至是猜测。其次孩子不畏惧明显,我们长大了,似乎懂的东西更多了,越来越不愿意承认我不知道,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我们往往自以为我们知道了原因,而没有进行深刻的思考,最后一个就是寻找原因的兴趣好奇心。所以想成为一个魔鬼式思考的人, 你需要保持好奇心,浅显思考、不畏惧惯俗。
发现问题的原因之后,那么怎么去解决问题呢。作者提到一个真言:人们对诱因做出反应。了解一个情形中针对每个当事人凑效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诱因一般分为这四种:经济诱因、道德诱因、社会诱因、从众心理诱因,从众心理诱因是我之前没有了解的,从众心理诱因往往会比其他三种诱因效果更好,很容易理解,前面也已经说过人类是一个群居动物,为了体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部分,往往会做出与群体相似的行为。作者还介绍一个关系框架的`概念,我们会在不同框架中产生不同的行为,有时候框架的改变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像中美初期建交的“乒乓球来了”,用“交流、互相学习”的框架打开了中美合作的大门。有时候有些诱因会起到糟糕的反作用,尽管我们设计时,是好心,聪明的,之所以会起到反作用的原因有如下几个:1.人喜欢想办法钻空子;我们很容易想象思维方式相同的人会做出我们期待的行为,其实他们不一样思维方式相同;3我们倾向于臆断人们当前的行为是不会改变的,但规则改变了,人的行为也随之改变;4.没有人喜欢纵的感觉。所以设计正确的诱因机制固然不易,但作者总结了几个简单法则,通常能把我们指向正确的方向:
1.找到人们真正关心什么,而非口头说关心什么
2.选用对对方来讲有价值,而对你来讲开支小的诱因
3.注意人们的反应,从中学习并尝试不同的方法
4.尽可能地制造化敌为友的转换框架
5.永远、永远不要臆测人们会因‘这样做正确’而去做一件事
6.总会有一些人想尽一切办法和你的系统做游戏,用你无法想象的方式打败你,要为此喝彩
不同的人对诱因会产生不用的行为,魔鬼式思考者要善于利用这里一点。如:所罗门王利用“说谎的人往往对诱因做出常人不同的反应”判断了哪位妇女是活婴的母亲;范海伦乐队要求主办方准备场地要有“不带棕色的MM豆”来判断主办方是否准备充分;骗子利用很容易开出来是骗人的信息来找到那些易轻信他人的人,减少假阳性错误。善于利用诱因,能够帮助你找到事实的真相,目标用户。
本书的最后还讲述了“如何说服不想被说服的人”以及“放弃的好处”,这些魔鬼式思考的人与常人的做法也有所不同,由于这两文章讲述的内容我们已经听到了,就不再记录了。
对自己的启示:我作为一名pm,其中的一个使命就是解决问题。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太多了,首先我是比较偏向直觉性思考的人,有思考惰性,本书提供一套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制作诱因--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自己要带着魔鬼式的思考去生活,给自己多一点思考时间,每做一个决定想问问自己:你真的明白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别自以为知识,想清楚你怎么下决定的,不要被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现象、原因所蒙骗,追求本质。
《经济学300年》读书笔记4
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冠。近代的300年,西方经济学高潮迭起,这300年所诞生的经济思想,已经超越了之前所有的经济学说总和。
这本《经济学300年》,可谓经济学里的百科全书,前后共87章,讲诉了近百位经济学大师的思想,还在附录里收录了这300年以来所有经济危机的案例分析,以及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简介。全书共一百万字,作为一个不懂经济学的读者来说,也可以当做参考书来看,里面许多内容分析起来简单明了,不像其他经济学类图书那样苦涩难懂。作者(编著)把全书分为4大板块,也可称为经济学史上的四个时期,分别是1556~1870年的初始期、1870年~1936年的边际主义称雄时代、1936年~1970年的凯恩斯主义主流时期和1970年~1998年的诸子百家时代。
给我的总体印象是,这300年的演进,经济学变得越来越精密,越来越复杂。最开始经济学家认为增加财富,就是财产储备越多,经济越富足。当时认为的主要财产就是金银,所以少输出货币,多吸收金银,成了国家政策的最佳标准。到后面,由于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其原本的学说无法相对应,从而涌出一批新的经济学家,修改前人的经济思想,使得经济学得到无数修正,也变得越来越精确。亚当·斯密《国富论》之作为能成为经典作品,也就是发出新的见解,这本著作里,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是全书思想的基础。而非最原始的金银积累,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不是节俭,而是勤劳。当然,此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在一定基础上比之前的经济学说进步了很大一截,是西方历代以来经济学说思想之集大成,所以斯密由此成名,《国富论》由此名流千古。此书第一部分由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结尾,全书分为三卷,分别是资本的生产、资本的再生产和资本的分配,书中特别谈到,这本书即使是专业人士读起来,也相当的抽象,并且枯燥。因为经济学的理论很难用优美的文字代表出来,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绚丽多彩,但这依然不影响它大放光彩。整体来说,这两百年的时间,西方经济学体系逐步完善,并由此拉开了世界经济学热潮。
第二部的内容,就有了很大的提升,由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这三个年轻人引发的一场边际主义革命,所谓边际主义革命,如果用我个人的话来理解,就是以前大家研究经济学只是当研究对象当成一成不变的,而现在我们应该灵活的看待研究事物。当购买第一个物品时,如果我们的满意度是百分之五十,那么购买第二个不会变成百分之百,最多只能增加一部分满意度,当购买越来越多的相同物品时,对我们自身的效用就降低了,所以满意度依次下降,到后来甚至会出现满意度负增长的情况。所以投资某样事物也需要限度,否定了传统的投资越多,因为勤劳而创造越多,所带来效益最大化的说法。书中整个第二部分都是对此效用进行分析,慢慢的我发现,数学和统计学开始加入到经济学行列。因为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公式来精密计算效用成本,几乎达到不懂数学就不懂经济学的地步。
直到1936年,一个名叫凯恩斯的人,发表了一本名叫《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书,该书一出版,立即轰动整个经济学界。当然,《通论》的成功,也带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其实从后面的内容就可以看出,当初凯恩斯给出的治疗经济体系的“药方”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并且自己在著作中也常常遇到矛盾而不可解释的地方,都被搪塞过去。但,无论如何,这场经济学上的又一次革命爆发。传统的节约美德变得令人厌恶,因为把财富留在自己手上,不会再创造新的财富,而只能拿去投资和消费,让经济流通起来,才能使经济富足。所以节俭变得非常不可取(前面说过,300年多年前的经济学家们都认为储存起来的金银才是财富,可见这300多年里经济学思想变幻多么大),鼓励消费成为主导思想。
由于凯恩斯学说本身存在漏洞,由此,后人肯定会对其进行修复,但也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霸主地位,经济学进入了近30年的百家争鸣局面。各种学派相互攻伐,各类经济说法由此诞生,经济学迎来了最多产的时代。书中最后一部分,谈论了太多经济学思想和演变过程,再次就不一一叙述。
本身我就是个经济学门外汉,而第一次接触到如此正统又细化的“经济学”参考书时,自然消化很难,看了整整2个半月多才看完。但是每当放下书时,又会不自觉的想里面的内容,感觉到奇妙而有趣。值得各位职业者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