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读书笔记
推荐度:
护士的读书笔记
推荐度:
《边城读书》笔记
推荐度:
教育专著的读书笔记
推荐度:
音乐教师的读书笔记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读书的笔记【推荐】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书的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读书的笔记1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歌写作背景的争议还是蛮大的,有所争议就会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选取了明人唐汝询、清人吴昌祺、何文焕三人的说法,一一简论。施蛰存先生认为:“这首诗可能作于隋代政权将亡或已亡之时。但王绩并不效忠于这个一片秋色和残阳的政权。他的"长歌怀采薇"是为了"徙倚欲何依",是为了个人的没有出路。待到唐皇朝建立,李渊征集隋代职官,王绩就应征到长安出仕,可见他并不以遗老自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两句是我最熟悉的,在秋色满怀的途中,互不相识又何妨,随意唱唱山歌,采些野菜便归去……简单而又惬意,多好啊。因此,长久以来,每每读到这几句,眼里心里从来不觉得清冷、萧瑟,更是满满秋意,而九月里的夕阳更是不可辜负……
今日读到施蛰存先生的解读,读诗确是要知人论世,才知诗中滋味。是啊,生而为人,在尘世里行走,更何况对心里有着仕途期许的诗人来说,何尝能简单了然。
但读诗,还是随心至上吧,知人论世也好,断章取义也好,合不合时宜无可厚非,体验最重要。
读书的笔记2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终于看完了,起初是抱着涉猎的心态阅读的,可越读越觉得离自己好近好近,不知不觉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困惑与之相联系,相比较。此时的心情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心灵的震撼更是不言而喻的,有感动、有感激、有惭愧、有反省,各种感觉交织在一起,而大脑中则凸显着几个鲜明的大字——爱心的坚持创造教育的奇迹。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振西老师让我明白,只有爱心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我觉得我的运气好,每教一批学生,他们都对我特别好。比起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读着李老师的这句话,我不由地思绪起伏,我想学生之所以对李老师好,并不是因为李老师的运气好,而是李老师为学生付出的太多太多,试想有几人能做到每天给学生煮鸡蛋?又有谁能做到李老师对宁玮、伍建那样的关爱,更何况万同这样的学生。李老师那份长达近五十页的“我与万同的故事”,着实让我震撼。我在阅读中不断地被感动着,不断地思索着,如果我遇到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羞愧无比!从万同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后进生的艰难,更看到了李老师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我想李老师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耐心与爱心,是因为李老师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吧!因为感恩,他不断地付出,因为不断地付出,他不断地收获着学生的感恩,这样如此这般,周而复始,才使李老师有那么好的“运气”,遇到了那么好的学生。因此不要抱怨学生不懂事,不知道感恩,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到,做好,做深,做透。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做一时、一天的好老师并不难,难的是每时每刻心中充满对学生的牵挂和爱护;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难的是爱一个如李老师所说的象万同这样的差生。阅读此书时,我不断的反复自问:如果是我遇到象万同这样的学生,我会怎样。我觉得自己也是个富有爱心的老师,可遇到象万同这样的学生一而再,再二三的犯错误,我还会象李镇西老师那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吗?我不会,我会生气,会愤怒,会觉得他无可救药,会放弃。我们花的功夫和心血远远不如李镇西老师,我们的教育智慧、技巧远远不如李老师。我们对学生的爱是零星的、间断的、不恒定的,而李镇西老师的爱一如行走沙漠的疲惫者得到了甘霖,又如同痛苦无助、暗夜孤独的人赢得了星光,让人找到自信、自尊,让人振奋。这正是李镇西老师受孩子衷心爱戴的根本原因。他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值得每一位教师一读。
读了《爱心与教育》,反思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相信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教育的奇迹。
读书的笔记3
哲学家说,爱是一种特殊材料制成的媒介物,使人容光焕发,青春常在。
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美,充满着爱。爱——人类最基础的感情,美——人类最真实的感受。父母爱孩子,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老师爱学生,愿为学生默默付出……这一切,都是美,往往发生在生活的微妙之处。
近日,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名两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刚好从楼下经过的杭州市民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此事在当地引发强烈反响,吴菊萍也被称为“最美妈妈”。在一则公益广告中,吴菊萍这样说道:“现在,大家都叫我最美妈妈,我只是做到了每个妈妈都会做到的举动,在我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最美。”
我们虽然素昧平生,但只要是人,出于本能的反应,大家都会去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有些人默默无闻的帮助,虽没引起大家的注意,打折钟爱的传承,美的举动是永远存活的。
在《与美同行》读本中,一个重病缠身的母亲,为了儿子能坚强地生活下去,隐瞒了自己“到了那步田地”的肝癌,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最后猝然死去。
生活中的美不一定要像这个伟大的母亲献出生命,只需要你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帮到他人,这就是美。当你回头时发现,这个世界有美,就有爱。你和我,都行走在美的世界里。
读书的笔记4
王仁美死的毫无征兆。前一日还伶牙俐齿,哪能想到人就没了。那么鲜活的一条命,敢爱敢恨的旧社会新妇女,为了一个传宗接代的茶壶把儿用铁钩子取了环。断了命根的老槐树也没能救得了她和她日思夜想的亲男娃。
姑姑这双手,被新生儿的温血与黏液泡的发白,被王仁美和招娣们的死血染得发黑。她行走,她如何行走。她是千家万户嗷嗷啼哭的救世主,她又是新时代计划生育铁面无私刽子手。今天你跪在地上哭着磕头喊她活菩萨,明天便挥木棒击她额、握铁锥刺她股,厉声叫妖婆鬼妇,为民除害替天行道。
哪里是为民,你是为了没生出的小儿子。圆滚滚肚子下若没有你朝思暮想的家伙事儿,嗬,干嚎一声,悔得肠子青。
小狮子真名叫啥呢?能死心塌地跟着姑姑做菩萨、做屠夫的女人应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张牙。张牙今年四十八,不能生育没娃娃,年轻跟着活菩萨,接生救命人都夸。新时代把计划生育抓,老菩萨变了心性手毒辣,张牙跟着她,挨家挨户寻那超生的女人家。手上黑血腥又臭,上千死胎像老鼠爬,爬进张牙的生育袋,齐心协力把结扎。张牙嫁给剧作家,抚养王仁美的女娃没二话。可上了年纪的张牙想要娃,没等大剧作家想办法,掳来蝌蚪去金蛙,买去曾经美艳的养女做妈妈。蛙声呱呱,小娃哇哇,张牙终于抱上了自己的小男娃。
姑姑呢,姑姑守着满屋月光泥娃娃,秦河和郝大手护着她,拦住形态各异的婴儿和绿皮青蛙。祥林嫂捐门槛让人踏,您嫁人民艺术家,借泥娃给当年的孩子们找好人家。
姑姑啊姑姑,您可真伟大。
读书的笔记5
《窃读记》是我们新语文书的第一课,是籍作家林海音所写的一篇文章。读完这篇课文后,我感触很深。
这篇课文朴实而又感人,以“窃读”为线索,以作者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的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和对书的渴望。当我读到课文中主人公放学后匆匆地从学校离开赶到书店,急切地跨进店门,渴望知识的场景时,我被他感动了。我每天也是匆匆地离开学校,可心里想的是写完作业,玩一场电脑游戏该多好!和书中的主人公相比,我是多么不知道珍惜时间。尤其是当我读到主人公在人群中读书的恐惧和在借雨天读书的快乐时,这时我想和作者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呀!我们现在的书店宽敞明亮,各种书籍应有尽有。而且所有书店都向我们敞开着大门,我们在那里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畅游在书的世界里。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呢?
因此,我要向冰心奶奶所说的:“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好书是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谁拥有知识,谁就是精神上的富翁。我愿意成为精神上的富翁!
读书的笔记6
作家曹文轩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
一个强者。”也许,这正是他创作《青铜葵花》的初衷。所以,《青铜葵花》中的人物,在苦难面前,无一例外地呈现出一种诗意和淡定的姿态。除了青铜,还有青铜的父母、村里的人们,还有城里的两个阿姨,他们都让我们看到:苦难并没有摧毁人,反而使他们呈现出人性熠熠的美丽的光辉。这就正如作者曹文轩所言:“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惊不变的优雅态度。”而这,正是当今社会,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所普遍缺失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青铜葵花》不是一部普通的儿童小说,它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苦难不是生命的意外,而是生命的常态。 第6周读书笔记
一句鼓励的话,可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负面的话,可刺伤一个人的心灵与身体,甚至毁灭一个人的未来。”当读了《只有你欣赏我》这个故事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而正是因为文中的事例充分证明了这句话.
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妈妈养了一个儿子,儿子并不聪明,从小到大,儿子基本上都在差生行列中,很少是优秀的。每一次家长会,老师总会告诉他的妈妈他表现不好,可是每一次家长会结束,妈妈都会用善意的谎言告诉儿子,老师对他很满意,以此鼓励儿子进步。初中的一次家长会,妈妈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时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孩子听了,拼了命地刻苦学习。后来高中毕业,他被清华录取
了。他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只有你欣赏我!”正因为有了这凝重的欣赏,才有了这个孩子一个又一个的进步,一次又一次的超越,才有了他走进清华学府的现实。文中的妈妈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不管有多少个老师放弃了她的孩子,她始终鼓励他,用自己的爱让孩子感受到信任与希望,最终造就了一位杰出的人才。这位母亲的尊重、赞赏使她的儿子有了面对困难、应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她的儿子不仅仅是超越了别人,更重要的是他超越了自己。这样的一个历程,这个孩子的心中有这样的一个支柱:妈妈欣赏我。就是这样的“欣赏”支持着孩子一步一步的前进.
读书的笔记7
《情书》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所挚爱的一本外国文学书籍,当初虽然是由于喜欢这部电影的导演而爱屋及乌至此书,但后来,每年放假读一遍,成为了习惯,并随手带在身边并时不时品味其中的苦与乐。
故事是由一个葬礼开始,并由一封看似不可思议的来自天堂的信展开的。这样的开头很特别,而后又以两位女主角的视野分别描述,用第一人称的口气,不同换位的展现。这么看来岩井俊二先生是极其细腻的,不单单是文字还有情感,使用女性的口吻是那么的信手捏来,我想这大概是擅长于写青春小说或是拍那种伤痛文艺片的人所拥有的独特才能。
他文笔极轻,轻描淡写中却着实有着简单中展现出不一样的技能,比如,一句简单的“你好吗?我很好。”在信件的问候中是一种自言自语,甚至让人觉得神经病,然而对着巍峨的高山下所传来的回声,倒是让读者觉得那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思念如山高海深。看《情书》总会觉得暗恋是极其美好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永远的秘密,是一个人活下去的动力,是一个人寻找未来的方向,所拥有的不单单是距离和幻想空间,更有着唯美和没有悲伤的日子。
看了《情书》你会相信如此冷淡的社会是存在真爱的。大概喜欢,应该是一种不顾一切,应该在不知道他的家庭,不知道他的工作和专业,不知道他喜欢什么或者讨厌什么,只一味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和他在一起的时候,自我和自由,不带一丝讨好或是顾忌,等到两人习性真正融合的时候,才是可以说爱的时候。故事里的男藤井树对女藤井树便是如此的纯真的爱着,大概像岩井俊二先生说的,人越是到了年纪大的时候,越是向往纯真,所以当我每一年看到这份纯真的爱的时候,心境也是不断变化的。
岩井俊二先生用一句话形容阿树(男),说他,“不是在画画,就是在去画画的路上,”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是一种执着,也显示了阿树的性格,对爱情也是如此的执着。这看似简单的执着却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多少人希望为理想而去生或死,伟大的切·格瓦拉先生也说过,“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一个“现实”折断了多少人的翅膀,若想再要飞翔大概也等到人老珠黄时,将自己打磨得光滑后,挣扎滚动。
所以多么想,趁年轻,也去追逐梦想,捆绑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俗事琐碎也抛弃了吧,生命还在,是你的终究归来。就像那句话所说,“不是读书就是在旅行,心灵和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我们秉承信仰,继续拼搏,为理想和希望而战,只为在死去之中,属于自己的遗愿清单上的条数变为零。
当然在我看来,《情书》中最为感人的片段应该是当年迈的爷爷,在没有救护车的支援前提下将因重感冒而生命危险的阿树,冒着大雪,背到医院抢救,并及时到达,那一刻两个人同时进入医院抢救。爷爷如此拼命只是为弥补当年没能就活阿树爸爸的那份责任。这一段情节,设计在此常常让人觉得费解,因为这是一部写爱情的书,但是岩井俊二先生却从不同的角度下笔,将爱情、亲情、生命等各个方面完美结合,并能够与爱情的情节相联系,比如在医院排队看病梦见了男藤井树,比如因为父亲的死亡而忽略男藤井树给她的画像。
一切的喜剧因素看起来全然是悲剧的效果,就像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人家很相似,可是不幸的人家的苦难却各不相同。”男藤井树家失去了儿子,女藤井树家失去了父亲,但是活着的人依旧拥有自己的生活,死亡看起来是自己的事情,一个人孤独的离开,什么都不知道了,也什么都不再拥有,然而亲人却是因此而祭奠或者以独特的方式思念着亡者,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总能引起万分的感慨,这大概就是人们的情谊,也是能够使得情感迸发的缘由吧!
温暖的书总是能够给予你我力量,不需要强有力的震撼,微小细节的捕捉后,一样是卓越不凡的感悟。
读书的笔记8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笔记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命历程,它有时是快乐的,有时是幸福的,有时是悲怆的??海伦的生命既是痛苦的又是幸福的;既是快乐的也是艰辛的??
她一生只有十九个月的光明与声音,从此以后海伦就生活在黑暗中,
得不到一点光明,也无法和他人进行交流只能靠比比划划和人“谈话”,这样常让家人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随着海伦的一天天的长大经常做出一些让家人头疼的事,为此父母就和她踏上了求学的征程。首先爸爸带她去找著名的眼科大夫希望海伦能够重见天日,可是医生对它也无能为力。根据医生的建议他们又去找贝尔博士。贝尔博士为他们推荐了波士顿柏金斯学校,过后又给校长写了一封信。最后学校推荐了适合的莎莉老师。在莎莉老师的悉心教育下,经过海伦自己的努力,海伦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慢慢地也学会了说话。
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海伦那段用心良苦地学习说话的经历。爱迪生让她的手放在乐器上感受音乐的旋律;戈德斯基弹琴时她用手去抚摸琴;老师说话时,她用手一遍一遍的摸着老师的嘴。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她才慢慢地学会了说话。
生活中我们能有几个像海伦这样遇到困难不退缩,坚持不懈敢于向生命挑战的哪?
记得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个转转圈,它看起来简单大方,看着别人玩觉得玩法也特简单。当妈妈问我会不会玩时,我不屑一顾地说:“小菜一碟。”可是我没跳了几个,它就和我捣蛋了,怎么让它转转它都不转。我立刻火冒三丈把它扔到了一边干脆不玩了。还是在妈妈的再三鼓励下我才又找回了信心。
了解了海伦的人生经历,现在再想想自己曾有过的行为都有些脸红,同时更多的是明确了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要学会面
对,学会争取,学会乐观,学会勇敢。
读书的笔记9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读书笔记。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三国人物中我最佩服赵云。在长坂坡大战中,赵云负责保护甘、糜二夫人和阿斗,但由于战争混乱赵云与之走散,于是带领三、四十随从回去寻找,找了一圈没有找到却杀死淳于导救了糜竺和甘夫人。赵云把二人送到长坂桥险些被张飞误解其背叛刘备,亏得简雍解释澄清事实。于是赵云把甘夫人托付于张飞后又回头寻找阿斗,但此时只有他孤身一人,没有一个随从。乱军之中赵云又刺死了夏侯恩并夺得了由其佩带的曹操的宝剑”青罡”,后于一堵矮墙边寻到了糜夫人及其怀里的阿斗,但是糜夫人已身受重伤行走不便,把阿斗托付于赵云后不顾赵云劝阻跳入一口枯井自尽。赵云把阿斗背于身上,幸得曹操爱才心切,命部下不得放箭,赵云才得以在数十万大军中背负阿斗安全杀出重围。大难临头时刻是背叛最容易发生的时候,奋不顾身仍旧忠心耿耿拼死坚守的人是能够信任、可以重用的,而赵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 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 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 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 面对人生吧!
读书的笔记10
这是一匹马与一个少年的传奇。
一匹名叫乔伊的马被卖给了一位农场主,农场主的儿子艾伯特喜欢上了这匹马。他经常带着乔伊和另外一匹叫佐伊的老马去犁地。
可是,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迫于生计,乔伊被卖给尼克尔斯上尉,成为他作战中的坐骑。很不幸,尼克尔斯上尉在他的第一场战争中就牺牲了,乔伊也被对方俘获,和另外五匹马儿一起拉车。
战争是残酷和危险的,乔伊身边的马儿相继被夺去生命,连同一直照顾它的老兵弗里德里克。
乔伊也受了伤,为了躲避危险的武器,它闯入了无人区,幸运的是,他被士兵找到并带回了兵营,在这里它遇上了参了军并一直在寻找它的艾伯特。经一段时间的休养以及艾伯特的细心照料,乔伊又能动了。
战争终于结束,乔伊和艾伯特回到了农场,与老马佐伊生活在一起。
看了这本书,我被艾伯特和乔伊之间的深深情谊打动了,也震撼于乔伊顽强的生命力。
一匹马与一个人之间的竟然能够如此念念不忘、相互依赖。求生是动物的本能,乔伊在战争中一直顽强地活下去,支持它的一个信念就是回到艾伯特身边去;而艾伯特在得知乔伊被卖到兵营后,毅然参军,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寻找它,去保护它。我想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主人对自己财产的占有,而是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这是人和动物,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结果吧。
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体会。我曾经在大草原上看到一群小羊,很想亲近它们,但是它们一直和我保持距离,我追,它们就跑,总是无法接近。后来,我蹲下身去,像朋友一样了解它们,对待它们,给它们青草吃,轻轻地抚摸它们的脊背,它们居然亲昵地靠在我的脚边,和我玩耍。
地球属于我们人类,也属于其他千千万万的动物、植物,它们都是我们的邻居,我们的朋友,让我们热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吧。
读书的笔记11
我实在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个感性的人。这部分我似乎经常改变。
看电影的时候,由于视觉、听觉上受到双重刺激,而眼前人类的面孔和其他特征极为明显,再加上情感丰富的配乐,因电影而落泪是时常发生的。看漫画的时候,少了配乐,但精妙的分镜和翻页带来的转折悬念感,也两度引我垂泪。
但是因小说而哭泣,而哀伤,这倒是头一次。
也不知是因为,我喜爱的小说皆有宏大的背景,不以刻画人物为主,而重在表现时代与历史感,还是小说这种媒介不能以画面方式直观呈现场景,所以自行构建画面的过程中,情感的影响力随之减弱,总之,写在纸上的纯粹的文字更不容易打动我。
但是这次是例外。这个故事如此之长,这段友谊如此之长,永生之人与短命之人的诀别,竟是这般的——充满痛苦。
真正读书之前,我对丹尼尔·奥利瓦(让我们省去那个“机”字吧)早已略有耳闻。虽说仅限于他长得很帅,且和以利亚·贝莱有牢不可破的情谊——我可没武断地将这种感情归类为“友情”,请注意——但这两点,和他默默守护人类两亿年的功绩相比,我认为同样重要。
对于贝莱,丹尼尔并非一直是“丹尼尔”:“它”原先只是“机·丹尼尔”,一个机器人,一个不具备生命和感情的……物件。他厌恶他,怀疑他,不能忍受机·丹尼尔比他优秀这个事实;“那种东西?住在我家?!”是他的反应。
在《裸阳》中,贝莱与丹尼尔重聚。初次见面贝莱就已激动的无以言表——上一秒还对这个“太空族”万分不屑与冷漠,下一秒看清来者后,就几乎忍不住要和对方热情相拥、做出一切“老友久别重逢后会做的疯狂举动”——有那么一瞬,竟然还萌生了作者称为“金兰之爱”的情感。他却还是控制住自己,提醒着自己,丹尼尔只是个机器人,我不能像对人类那般对他。然而,这个念头也不是那么根深蒂固。与丹尼尔共事的模式似乎与原来大相径庭:他有时还是对丹尼尔的过度保护欲感到生气,有时还是将他使唤来使唤去,而当他利用机器人“只讲逻辑不讲理”的缺点成功制住丹尼尔的时候,更是因此沾沾自喜。但有一样东西却变了——在《裸阳》中,凡是第三人称提及机器人·丹尼尔·奥利瓦,一律没有使用在上一部里绝不会落掉的那个“机”字。
我深信这是作者有意为之,以展现贝莱在种种经历后的改变,为他在人类——地球人——殖民太空事业中作出的贡献埋下伏笔。然而,本质上,这是贝莱对丹尼尔的“金兰之爱”的体现;他将他当做朋友,而不是一个随时可能替换掉自己的、该死的机器。
对于一个身边有文森·巴瑞特这样鲜活例子、还深知集体农庄的令人作呕的地球人来说,这是多么大的改变!一开始,贝莱甚至讨厌吉斯卡,只因为吉斯卡让他想到,丹尼尔也是个机器人,也只是个机器人。
“机”字代表了不平等,代表了隔阂,代表了厌弃;这些,在提及丹尼尔的时候,统统不要。
他因为见不到丹尼尔而黯然伤神;他对丹尼尔的珍视超过他与嘉蒂娅的情感,甚至甚于父子亲情;他强撑着最后一口气,只为了临死前能见到丹尼尔那鲜有表情的面孔、听到他那几无波动的声音——耶和华啊!多年前的以利亚·贝莱一定会这么说,耶和华啊!他——不对,是它——只不过是个机器人!
但不是这样。贝莱愿为丹尼尔履行“第一法则”的内容,而他可曾对其他人有过类似的情感?他用最后的气力开导丹尼尔,宁愿自己孤独的在黑暗中走完一生,也不愿丹尼尔,因为对他的死亡束手无策,而受到伤害。
“不管是不是真人,你在我心中,永远有特殊的地位。”
那是真正的友情吗?我无从得知。最初,说不定,只是第一法则要求机·丹尼尔对贝莱的友谊回以同等的热情;但随着两人共处的时间持续增长,我愿意相信,丹尼尔已经将贝莱当做了他的“以利亚老友”——不再是“伙伴”,不只是那种两人在空间层面的相伴;而是“老友”,那种自内心深处产生的感情,那种不因空间或时间而易、与机器人三大法则全然无关的精神层面的羁绊。
以利亚·贝莱,让丹尼尔·奥利瓦超脱出正子径路的数学,让一个机器人有了情感。
而过了两百年,丹尼尔·奥利瓦还是不愿忘记他。
而过了两万年,丹尼尔·奥利瓦还是没有忘记他。
读书的笔记12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人与永恒》,用奇妙的文字排列组合竟渗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谛。
定理一、幸福是一种一开始人人都自以为能够得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
定理二、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
定理三、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痛苦。
对我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终点无非就是一个终结,但我还是在寻找,寻找生活中属于我的幸福,当让有时也会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门。高三的我会因为作业写到很晚而发出一种无名怒火,仇视时间的催促和高考的审查。我会因为一次考试的成绩不好而担心一周。我会因为一大早起来带着瞌睡,顶着寒冷上学而抱怨。可是,这些痛苦并非不可忍受的,何不在忍受过后笑一笑呢?仔细观察,幸福可谓无处不在。顶着寒冷回家后桌上热水带来的温暖,和同学们一起为班级的付出,家人团聚后坐在一起聊天的快乐,身边每个人的笑容,给我的不都是一种幸福吗?对幸福我不再渴求太多,因为我已拥有很多;对痛苦我不再厌恶太多,幸福会填补这片空白。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种人都不承认现实中存在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幸福会藏在未来引领我们去寻找他,但当我们匆匆走过后,去发现幸福只能在记忆中找到。难道幸福这么难得到吗?还是我们普遍善于舍弃呢?珍惜身边的幸福,那是我们拥有的最大财富。幸福与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们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我的前方或易或难,我会努力去感受——幸福与痛苦存在的那种充实!
看了周国平的《人与永恒》,我感触良多,我很欣赏他的作风,这是一个人独特的风格。这本书全是用散文随笔的形式写出来的,其中的道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读书的笔记13
在这个快乐的暑假里,书本带给我无限的喜悦,沉浸在故事的情节里,和它们共同欢笑,,共同悲伤,共享幸福的旋律,共度困难的风暴。看了《我的雀斑会跳舞》,使我得到了不少乐趣。这本书的作者是郁雨君——“花衣裳”作家辫子姐姐,她给我们最快乐的阅读,她让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从我们的心灵里一一上映。
10岁女孩雀斑拥有着一对笑起来就会在鼻翼两边跳舞的小雀斑。他在报纸上看见“新新大女孩”阿拉蕾寻找男主角的启事,为了得到阿拉蕾收藏的令她心动的玩具,雀斑和外婆雀灵想尽一切办法,使单身的木纳帅爸爸去参加“男主角较量”。虽然爸爸表面上答应了雀斑,可他临阵退缩——逃跑了。雀斑代爸爸——四号帅哥上场,她在场上的经典语句,把全场的嘉宾主持逗疯了,阿拉蕾也乐不可支。雀斑再把阿拉蕾提出的三个精灵古怪的问题神奇地一一答对,终于把阿拉蕾“赢”回来了!可快乐始终不得永存,雀斑的外婆要被妈妈——这个有血缘关系但又陌生的人“抢”去,雀斑、爸爸、阿拉蕾都不能失去外婆和她的一手好菜,全家人都好像掉进了冰窖,从心底凉到了脚尖。雀斑究竟会怎样挽留外婆,结果如何?想知道,就翻开这本书,好好体验一次奇妙的路程吧!
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从雀斑的每一段小小的经历中,我都能从中得到启示。就说一个你们不知道的吧——雀斑的耳朵出奇的大,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呀,每一处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她都可以从耳朵知道一切,因此,课堂上同学玩口水、放屁……她听得一清二楚,经常失声大笑,把课堂扰乱得不得安宁。我觉得她不懂事,因为,这非常不礼貌!做一个文明的孩子,懂规矩的同学,不能随便嘲笑别人。还有雀斑的妈妈——做人不能死读书,当她攻读完了博士的课程,知识过人一等时,却不能分辨对与错,抛弃了刚出生的雀斑和又呆又帅的爸爸,去澳大利亚继续读书。
雀斑是雀斑一家天生的标志。雀斑,生动的雀斑,它们能让爱随意浮在脸上!没人说雀斑长得很好看,可她是和任何人都不一样的小姑娘,因为——她脸上的雀斑会跳舞,至于为什么,翻开书,你就会得到所有答案。
来吧来吧,跟着雀斑,旋转起你的快乐魔方!
读书的笔记14
人类一见事物不复有疑就放弃思考,这个致命的倾向是他们所犯错误半数的原因。
一个专从教师或书本引得一切教训的人,纵使逃开了包围上来要使自己满足于生硬填塞的引诱,也总不会被迫去兼听双方,因而(甚至在思想家当中),也就远远不会常在兼知双方方面有所成就。
只要反对者在这题目上表现了任何强烈情感,把对方逼得很紧,使对方感到难于作答,那么,他在对方看来就是一个无节制的反对者。
其中最严重的一些是:似是而非地进行论证、对事实或论据予以压制、把案情的各项因素举陈错误、或者把反对方面的意见表述错误。
总之,对于每一个人,不论他自居于辩论的哪一个方面,只要在其声辩方式中或是缺乏公正或是表现出情绪上的恶意,执迷和不宽容,那就要予以谴责,但是却不可由其在问题上所选定的方面,纵使是与我们自己相反的方面,来推断出那些败德个人的自由必须约制在这样一个界限上,就是必须不使自己成为他人的妨碍。
人类的官能如觉知力、判断力、辨别感、智力活动、甚至道德取舍等等,只有在进行选择中才会得到运用。而凡因系习俗就照着办事的人则不作任何选择。
他所要求的一切只是指出道路的自由。至于强迫他人走上那条道路的权力,那不仅与一切他人的自由和发展相矛盾,而且对这个强者自己说来也足以使他腐化。
人类中的一般中材不仅在智力上是平庸的,就是在意向方面也很平庸:他们没有足够强烈的嗜好或愿望能使他们向往于做些什么不平常的事,因为他们也不能理解有那种嗜好或愿望的人,径把那种人划归野性难驯和不知节制的一类,而那又是他们素所鄙视的。(比如我的室友们似乎就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我这么认真学习。。我觉得她们学习态度很不端正诶。。)
进步精神并不总是等于自由精神,因为进步精神会企图以进步之事强加于并不情愿的人民。
对于一个人的福祉,本人是关切最深的人;除在一些私人联系很强的事情上外,任何他人对于他的福祉所怀有的关切,和他自己所怀有的关切比较起来,都是微薄而肤浅的。
有很多人把他们所厌恶的任何行为看作对自己的一种伤害,愤恨它好像它对于他们的情感是一种暴行。
并且不论这事实看来怎样可怪,它到底在世人的普通观念和习俗中有其解释,那就是说,世人既教导女人把结婚看作一件必要的事,那便不难理解许多女人就会宁愿为诸妻之一,聊胜于不得为妻。
自由原则不能要求一个人有不要自由的自由。一个人被允许割让他的自由,这不叫自由。
读书的笔记15
今天,我读了一本《阳光校园》的书,明白了一个道理-爱需要传递。
这本书讲了许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我觉得《我要将爱心传递下去》最感人。这个故事讲到:张丽侠因为患有尿毒症,收到来自社会的十七万捐款。做完手术后,把剩下的钱捐给了先天性心脏病的向宏彬。小宏彬出院之后,他的爸爸又把剩下的钱又捐给肌无力儿童-尹浩………努力将爱心传递下去。只要每个人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将会更加温暖!
每次上学或放学回家路上,总会看到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拄着拐杖在小区里徘徊,不时的翻翻垃圾桶。“这是在干嘛?”我百思不得其解地问妈妈,妈妈告诉我,那是一位捡废品的老爷爷,因为他想找找看有没有可以回收的东西。我很想帮助这个位爷爷,于是问妈妈:“我们家里有废品能给他吗?”“哎呀,真不巧,昨天刚刚都卖掉了呀……”唉!没办法,我只好使出“必杀技”—收集。我跟妈妈约定好以后家里的废品由我负责,只要看到能回收的废品,就像看到宝贝一样,连忙把它们洗干净,整理好。我把纸盒、易拉罐、塑料瓶等全收集起来,到达一定数量后再把废品悄悄地送到老爷爷家门口,一直坚持到现在。每次看到老爷爷笑眯眯地收走废品,我心里像灌了蜜一样甜。虽然这只一件小事,但是我知道:只要对他人有利,就可以去做。后来,听妈妈说老爷爷收集废品也可能是用来帮助别人的,因为他家里并不贫穷。哈哈我也成了传递爱的一员了!
“爱,不需要太多语言,用双手努力实现……”虽然我还小,能做的事情不多。相比7岁的小天使凯瑟琳,用自己的力量拯救百万非洲儿童。我知道我不小了,我是社会的一员,什么都可以试试.
很多人都说,人的一生不过就是与金钱相伴,每天拼死拼活地的工作、学习,为的只是几张“毛爷爷”。可我不这么认为,如果你工作只是为了赚钱,那么人的一生就没有意义了。其实,每个人的工作和学习更多的是在为集体做贡献。说穿了,人生就是与集体相伴,在读了《阳光校园》以后,我就更加坚定我的观点了。
书中曾多次提到:“我们是一个集体,应该互相帮助和理解。”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什么是集体?集体是一个班级,你与同伴学习、奋进;集体是一个工作岗位,你在其中经历工作上的风风雨雨;集体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你分享快乐、承担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