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计划
推荐度:
小学数学的教学计划
推荐度: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推荐度:
最新数学教学计划
推荐度:
开学数学教学计划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实用】数学教学计划汇总7篇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是不是需要好好写一份教学计划呢?但是教学计划要写什么内容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计划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教学计划 篇1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整体内容分布:(一)数与代数1.因数与倍数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二)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变换2.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统计与概率 统计(四)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广角――找次品(五)综合应用1.粉刷围墙 2.打电话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二班共有学生45人,五年级三班有46人,这些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能力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一单元: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3.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单元: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单元: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四单元: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五单元: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3.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六单元: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七单元: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发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学具
长方体实物或模型,牙签,橡皮泥,电影票等。
五、课时安排(共计60课时)
一、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1课时左右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 …………………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左右
4.约分 ……………………………4课时左右
5.通分 ……………………………4课时左右
6.5.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课时左右
六、统计(3课时)
打电话……………………………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六、教学措施
1、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水平,不断学习当今社会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思想,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40分钟,让课堂事半功倍。
2、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通过表扬、激励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开展“优秀作业本评比”、“每月进步之星”评比等活动,让学生们在竞赛评比和表扬中获得进步。
3、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抓好班级数奥兴趣小组的辅导,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4、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5、指导学生写数学小日记,多多发表。
数学教学计划 篇2
一、学情分析
从全班的年龄结构看,由于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由于智力、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三单元“乘法”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第五单元“除法”
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5.第二单元“线与角”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6.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
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作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7.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8、第八单元“统计”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学生将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学生能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5、学生将能识别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画)指定度数的角。
6、学生将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变换制作美丽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能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变换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变换中的平移或旋转的过程。
7、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8、学生将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并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并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统计图;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图上预测事物变化的趋势。
四、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数学教学计划 篇3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三】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2.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使学生懂得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估算意识,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4.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及在生活中应用
5.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7.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8.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1、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厚爱一层,从抓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备课时,关注学困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兴趣知识点设计教案。
2、在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困生树立“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
3、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多以引导和补习为主;考完试,找学困生谈心,以鼓励教育为主。让学困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由自卑向自尊自强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解决了学生的厌学思想, 从根本上消除辍学的现象,确保了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数学教学计划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在把若干个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剩余现象,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学具操作认识千位,知道计算单位百和千的关系,掌握三位数的组成,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对千以内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估计和判断。
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加、减笔算的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进行相关的估算和验算。
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算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会估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的范围。
空间与图形:
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能根据给定的东、南、西、北某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方位词语清楚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看懂、会设计简单的路线图。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会用直角判定锐角与钝角。
在测量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计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会对同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呈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和预测。
2.数学思考方面。
通过认识千以内的数,进一步提高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能力。通过有关口算、笔算和估算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理解,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解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发展数感。通过探索和发现数、计算以及平面图形中的一些简单规律,进一步提高比较、归纳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符号感。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通过简单的实际调查以及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活动,进一步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体会分类方法的多样性,更加客观地理解统计结果,从而发展统计观念。
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中,继续发展推理能力,学习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
3.解决问题方面。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日常生活、问题情境和各种数学现象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积极尝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分析问题,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评价。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体会合作的益处,提高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4.情感与态度方面。
从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内容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思考的价值与魅力。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主动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一共编排了10个单元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先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然后依次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三位数的加法与减法,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结合计算,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分米和毫米,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方向和简单的路线图,直观认识角(包括直角、锐角、钝角)。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并分别计算。全册教材编排了二次实践活动,《测定方向》是操作型活动,利用指南针在校园内测定各个方向的景与物;《你能跳多远》是专题型活动,运用统计的方法研究各种形式的跳。以下是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1.选择现实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素材
现实的学习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便于学生从已有的认识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探讨,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根据这样的认识,教材特别重视对学习素材的选择。一方面,让学生借助自己熟悉的具体情境来学习数学。例如,选择学校图书馆借书情况的数据,提出加、减计算方面的问题,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研究、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进而提高学习三位数加、减计算的主动性,体会数学的存在和作用。再如选择学生能体验到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认识不同的方向,利用方向对物体认识方向以及描述经过的路线,发展空间观念。此外还设置常见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展应用意识等等。另一方面,用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情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用动物运动会上不同动物长跑、跳高比赛的场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类统计;用具有生活气息的大象搬木头、猴子采桃子等童话场景,引导学生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以及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
整册教材还充分注意题材内容的广泛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加强学科间的综合。同时又注意同一单元例题题材的整体性,用实物、对话、表格和图片等多种表达方式呈现学习内容。如加法、减法这两个单元的例题,全部以图书馆为现实背景,用表格呈现数据,以便学生感受和利用这些数量之间的联系来学习新的内容。
2.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也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面对现实的具体问题,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参与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经历数学问题的产生、数学知识的形成、数学结论的得出的过程,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材注重让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为主要方式学习数学。例如,在认数时,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理解千以内数的实际意义,通过自己的观察、拨算珠和分析活动,认识千以内数的组成,学会数的读写。在学习有余数除法时,让学生自己用学具分一分,感受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有余数的除法并学会计算。在学习乘法计算和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让学生经历现实情境提出问题建立模型应用解释的过程,从与同伴合作、探索、交流、解释中探索出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确定位置时,引导学生亲历其境,感受观察者所在的位置,确定不同的方向,以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经过的路线。在认识角时,让学生从对一些物体的观察中抽象出角,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巩固角的概念、认识角的大小。在学习统计时,让学生按不同分类标准依次经历收集、整理、描述相应数据的过程,并用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交流等等。
本册教材安排的2次实践活动,特别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并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综合应用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存在和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尤其是你能跳多远,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通过在实验中记录、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研究的结论。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初步感受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3. 着眼学生发展,重新整合知识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课程的教学,不光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数感,形成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以促进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为此,教材对数学知识内容进行了新的整合。
(1) 认数和计算的安排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
本册教材把认识一千以内的数单独设置单元,按整百数、几百几十、几百几十几的顺序来教学,并相应安排口算几百加减几百、几百加几十和相应的减法。这主要是从发展学生数感的`角度来考虑的。一方面,如果在认识百以内数以后直接就教学万以内的数,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在生活里接触几千或一万这样的数机会不多,就不利于学生正确体会、理解一个数的实际意义,这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不利的。在认识百以后先认识一千以内的数,与学生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可以以百为基础,让学生在实际数数中逐步体会几百、几百几十等的实际意义,积累对数的实际大小的感性认识,学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有关自己身边的事物,从而增强学生的数感。同时对千的认识,又利于以后体会几千、一万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教材把认识整百数、几百几十与整百数的加减口算、几百加几十和相应的减法口算交替穿插,可以用相应的计算促进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此外,由于加减法的计算要求不超过三位数,先认识千以内的数也与这一要求相适应。
教材在把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教学的同时,在内容上还体现了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教材结合认数分别安排几百加减几百、几百加几十和相应的减法口算,乘法中结合安排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习。教学加减笔算和乘法笔算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探索计算方法,如摆小棒、拨算珠、用已有的知识推理等。结合加减法笔算让学生学习估算的方法,学习乘法时一并探索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如例题362,教材让学生先用估计的方法,认识到由于36在30和40之间,所以积在60和80之间,再探究应该怎样笔算。学生练习计算时经常要求先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多或几十多再笔算,面对实际问题时,要求估计结果大约是多少等等。这些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 空间与图形的安排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安排空间与图形内容时,教材注意提供现实的场景和材料,把认识空间与图形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便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利用生活经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向,根据相应的方向观察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或者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联系具体环境、运用学过的方位知识形象地描述经过的路线,看懂和识别路线图。这些都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方法。此外,在认识角的时候,不再单纯地认图,而是注重从对实物上角的观察中抽象出角,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出一个角、折出一个角、做出一个角,也十分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认识分米和毫米时,除了注意让学生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外,还在具体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让他们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有作用。
(3) 统计的安排注重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学习统计应该让学生面对现实情境或问题,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统计是通过了解具体数据解决有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手段,同时统计能引发自己对问题的量化分析和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判断和推测。如果学生在学习统计时对这样的策略、过程、作用有所体验的话,就有利于发展统计观念。教材在安排统计内容时,首先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思考你想知道些什么?再提出量化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收集、整理相关的数据把结果填在表里,学会用统计表表达数据,根据统计表表达出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交流。教材还注意用学生自身的生活题材作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教材的这些安排,可以使学生在处理有关问题时想到统计的方法,不断积累对收集、整理和描述、分析数据的方法的体验,逐步发展统计观念。
(4) 教学的内容安排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方式观察生活的习惯,认识生活里存在的数学信息,尝试用数学知识或数学方法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主动地联系生活经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本册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作了精心、周密的考虑。计算都从创设的现实情境引入,如加减计算以图书馆借书情况引入,乘法计算从大象搬木头、小猴采桃、购买水彩笔等引入,从而使学生体会计算对于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认识方向从观察学校周围的建筑物和公园平面图引入。这些都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是现实的、是有实际意义的。
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里安排了大量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让学生联系实际应用数学知识。例如,让学生联系具体背景运用计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提供现实场景让学生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用统计数据的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并作出简单判断,让学生利用周围的环境确定物体的位置与位置关系,依据平面图结合实际背景进行路线的描述,结合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进行简单的测量,加强长度观念和长度单位的应用等等。
为了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一些特殊的实际问题,教材设计现实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联系实际场景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体验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例如,结合加减计算安排了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结合乘法计算安排了用乘法与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这对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简单应用,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是大有好处的。
除了上述的一些特点外,本册教材还重视练习的设计与安排,体现练习的层次性;注意有意识地、逐步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积极日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有这些都将有力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学习生活后,已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能做到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四、主要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4、要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5、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9、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教学进度安排
1、余数的除法------------- 5课时
2、认数------------------- 8课时
3、分米和毫米------------- 2课时
4、加法------------------- 7课时
5、认识方向--------------- 3课时
6、减法-------------------12课时
7、认识角----------------- 2课时
8、乘法-------------------11课时
9、统计------------------- 3课时
10、期末复习---------------10时
数学教学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教师首先要理解探究教学过程,目的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一些探究程序和常见的具体方法。通过他们去理解、掌握、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进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
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素质,能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扎实的数学基本功,为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一批数学尖子,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及格人数较少。形成良好学风。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三、内容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知识的综合性也较强,教材为学生动手操作,归纳猜想提供了可能。观察、思考、实验、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因此对每一章的教学都要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改变现状。在扎实基础上
提高他们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五、具体措施:
1、做好培优扶困教案,课前充分备好课。
2、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体现出培扶,分层次教育。
3、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4、大胆地深度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5、重视基础知识过关。
6、注重对作业、练习纸、练习册、测验卷的及时批改,并尽量做到全批全改,及时反馈信息。
7、多用多媒体教学,使数学生动化。
8、多用实物教学,使数学形象化。
9、实行课课清,日日清,周周清。
数学教学计划 篇6
一、学生学情简析
本期我班有41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二、教材简析。
这册教材包括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内容。
1、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单元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它的特点是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连乘和连除应用题集中在一起教学,加强彼此的联系,有助于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能进行相互检验。在这一单元增加简单的统计内容,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学生及早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可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及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是在前面所学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以及四则运算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以及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量的计量: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的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的系统整理和总结。这部分教材先讲计量的产生,接下来讲常用的计量单位,最后才是名数的改写。总之,本单元新知识不多,教学时应以复习、整理为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重量、和时间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面积单位和进率及名数的改写。
教学关键:重视计量单位的直观表示,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明确的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它包括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六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学关键: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
5、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小数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再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由于小数加减法有密切联系,计算法则基本相同,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便于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计算方法。这单元同整数计算一样,注意教给学生多种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法的简单算法。
教学关键: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着重说明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6、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材先讲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随后出现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初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接着学习平行四边形,理解它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最后学习梯形特征,以及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直线、线段、射线以及平行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区别直线、线段和射线,垂线与平行线概念。
教学关键: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辨证观点的教育。
数学教学计划 篇7
一、 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我班优生稍少,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求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有的学生思想单纯爱玩,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厌学无目标。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 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的分析等五章内容,学习内
内容涉及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全部四个领域。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在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分别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落实“综合与实践”的要求。
第16章“二次根式”主要讨论如何对数和字母开平方而得到的特殊式子——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代数式及其运算的知识结构,并为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17章“勾股定理”主要研究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
第18章“平行四边形”主要研究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还研究了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9章是“一次函数”,其主要内容包括: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举例,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内容的关系,以及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选择最优方案为素材的课题学习。
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
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本学期全书共需约6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约9课时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约9课时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约15课时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 约17课时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约12课时
四、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学后总结,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
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8、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9、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这些习惯包括①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包括作业前清理好桌面,作业后认真检查;②预习的习惯;③认真看批改后的作业并及时更正的习惯;④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⑤在书上作精要笔记的习惯;⑥妥善保管书籍资料和学习用品的习惯;⑦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