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课配套的《补充习题》上有一道阅读题:先让学生阅读一则名为《大师》的短文(主要讲一代雕塑大师刘开渠对自己的要求极其严格的一个事例),然后问,“读了这则故事,你的内心有什么触动吗?请写下你的思考。”我先让学生独立做,接着没进行集体交流就收上来批阅。还是老样:阅读能力差的胡言乱语、不知所云;阅读能力较好的,能一眼找到文中有一定含义的话语,更好的同学还能想出“勤奋、刻苦”甚至“要求严格”等概括主人公品质的词语来。唉,还是得评讲一下,不少人才会订正呀!
但是,且慢,这些想出“勤奋、要求严格”的学生真的能算阅读能力强吗?或者说,能很快从文章中概括出中心思想之类,从而在答题时能写到点子上的学生,就算他的确拥有阅读理解能力,但他会触动、感动吗?会与文中人物同喜同悲吗?会视阅读为终生相伴的乐趣吗?……再去读读题目要求:“读了这则故事,你的内心有什么触动吗?请写下你的思考。”我恍然有悟,题目本来就只要求学生谈触动、写思考,我怎么仍习惯性地认为必需写出文章内涵、具有什么教育意义呢?
于是,讲评时我这样指点:“要真正读懂作品中的人物,你必须去关注他说的话、做的事。当你因为刘开渠大师的一个动作、一句话而有所触动时,便停下往前阅读的脚步,静静思考:我的心为什么而触动了一下呢?”
孩子们听了,纷纷重新读起这则故事来。继续交流时,有学生说:“当我读到大师将画撕碎时,心里触动了一下。”我急忙追问:“那么,你的心里产生了什么疑问吗?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思考后,一生:“前几天,我跟妈妈去买青菜。妈妈问卖菜的能不能便宜点,卖菜的不肯便宜,可也没有把菜撕了呀。大师为什么要把画撕碎呢?”另一生:“前文不是写大师非常穷吗。那个外国人不肯出500美元的价钱,那就400美元卖给他好了。画撕碎了,就一分钱也得不到了呀。”我高兴地说:“对,这就叫思考。有触动、会思考,你就开始学会阅读了。下面继续……”
由此,再反观我已匆匆教完的《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满课皆是为提高解题能力而设的训练——先找出具有概括性的词句(“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再为这个中心句搜寻具体描写的依据,什么“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什么“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等等;接下来更是匪夷所思,要学生根据“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去全文寻找并概括出徐悲鸿有着怎样的心(可怜学生们根本就无法想出我预设中的“决心”、“耐心”、“恒心”、“清心”,真是痛苦啊!)……而且,在设计教案(当然也不全是自己的设想,会去参考精品教案之流,选取自己认可的)时,我还为教案的重点突出、层层深入而沾沾自喜呢!现在想来,我真为自己牵着学生的鼻子逼着他思考的教学方法感到汗颜。
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在有所触动时主动思考,这才应该是阅读教学简单而一直被我忽视的东西吧!
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真正感悟徐悲鸿的为国励志学画的可贵精神,我采用以下两个板块来教学:
1.以“励志”为主线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教学中我以“励志”为主线,围绕课文的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研读课文。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徐悲鸿刻苦勤奋的词句。从“每逢节假日”、“他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等词语中体会徐悲鸿为了学画,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从第六自然段中“小阁楼”、“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等词中体会徐悲鸿为了学画,宁愿过着清苦的生活,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讨论,自读自悟、潜心会文,领悟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2.以“外国学生的态度”为辅线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外国留学生两次对徐悲鸿的不同态度,进行比较阅读,并分组进行朗读,让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徐悲鸿为国争光的志向。
不足之处:
对“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典故的理解,学生在表述时还是有点机械。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内容、领悟表达(先总后分的表达方式)
过程、方法、习惯目标: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读懂内容,感悟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
难点:通过探究外国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赏画入情,释疑“励志”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名画(出示《奔马图》)这是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奔马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马的姿态,如果让你来形容的话,你会想到哪个词?
2、教师小结:《奔马图》是徐悲鸿先生创作的一幅精品佳作,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大家看!这六匹马的动作神态各不相同,有的前脚落地,后脚翘起;有的两条蹄子直着往前伸;有的腾空而起,有的回首长嘶。再来看,这些马神采飞扬,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他为什么画得这么传神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徐悲鸿。
3、板书课题(这里有一个新词,画“励志”,谁来告诉老师“励志”是什么意思?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4、齐读课题两遍,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师及时板书:为什么?怎样?结果?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1、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你们都预习了什么?
A、我读了三遍课文(教师评价激励:你是个自觉的孩子)
B、我读了五遍课文(真的吗?你是个勤奋小学生。)
C、我标出了课文自然段序号。(教师追问: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D、我还想了想课文的内容。(看,仅仅读是不不够的,重要的是思考,你是相会思考的孩子,倾听也是一种学习,会听是一项了不起的本领。)
E、我查了字典。(你能借助工具书,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F、我在书上记下了自己的感受。(你已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G、读书做记号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你在书上都做了哪些记号呢?
2、预习情况究竟如何呢?请大家看看这些词语你们会读吗?
达仰嫉 妒礼貌激怒疲倦陈列临摹购买绘画
成绩震惊错误
(1)先自己读读试试。
(2)读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特别难读或容易读错的,需要提醒大家,理解“临摹、嫉妒”的意思。
(3)开火车检查。
(4)把词语齐读两遍
(5)生字词大家都认识了,课文读得如何呢?找8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他们读到哪里你的眼睛就看到哪里,还可以在心里默默地跟着读,边听边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他怎样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励志学画的结果?
(6)倾听也是一种学习,会听也是一项了不起的本领。听出问题了吗?读书就要看准,做到不添字、不落字、不改字。
(7)谁来说一说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他怎样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励志学画的结果?
三、精读感悟,学习课文
(一)品读感悟,体会外国人的傲慢。
2、指名说。
3、谁来读外国学生的话?(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人在国外常常遭人白眼,被外国人看不起)谁再来读。
4、听了外国人的话,徐悲鸿是什么表现呢?指名读,幻灯出示第三自然段,激怒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被激怒了?
5、如果你是徐悲鸿,受到这样的侮辱,你会怎样?
6、谁来读,读出徐悲鸿为国争光的决心。
7、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齐读第三自然段。
(二)情景再现,感受徐悲鸿的勤奋。
徐悲鸿又是怎样励志学画的呢?请大家读4、5、6自然段。读书还有一个好习惯,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请大家默读4、5、6自然段,边读边结合具体词句想想徐悲鸿画画的样子,看能不能把一个词,一句话变成一幅活的画。
1、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指名说。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到的?你看到了怎样的徐悲鸿?
2、你的脑海中还有其他的画面吗?
用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画入迷的徐悲鸿。
3、徐悲鸿学画的过程还会遇到什么困难?读第6自然段,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
4、同学们的想象太丰富了,徐悲鸿就是这样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请大家齐读第4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跟5、6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5、教师小结: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后从学习刻苦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这种写作方法叫先总后分,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写作中试着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三)研读思考,领悟外国人的变化。
徐悲鸿这样刻苦努力,结果怎样?请同学同们读7、8自然段。
1、指名说。教师相机板书:轰动。
2、“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什么意思?
3、看来想要成功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让你想到了哪些名言?
4、他用事实让外国学生重新认识了中国人,那个曾经嘲笑他的外国学生有什么表现呢?
5、指名回答“震惊”什么意思?什么叫“有眼不识泰山”。
6、这位外国学生前后都有哪些变化?
7、这位外国学生前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8、现在你就是那位外国学生,站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徐悲鸿面前,你该怎么读。
四、畅所欲言,谈收获。
1、现在请同学们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感受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2、课文学完了,你有什么收获?
谈收获既可以谈感受,也可以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更可以谈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还可以评价一下今天的课你最满意的是什么?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五、补充阅读,拓展延伸
1、其实,在世界上像徐悲鸿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接下来请大家再来认识一位,下发《一定要争气》。
2、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3、教师小结:
徐悲鸿和童第周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他们为祖国争了光,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一样,只要树立目标,下定决心,鼓起奋进的勇气,就有克服办难的勇气,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六、布置作业:
1、搜集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阅读,准备在班内举行故事会。
板书设计:
为什么? 激怒 学画刻苦
为国争光 结果? 轰动 生活清苦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教学重点是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教学难点是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的意思。
对照新课程备课理念,做得比较到位的是:
1、找准切入点,以围绕课题提出的三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学画结果怎样?)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重点段落,感受徐悲鸿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为国争光的高尚品质。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阅读教学重阅读、重理解、重感悟、重迁移的层次性。(复习导入——阅读理解——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移情内化——主题升华——布置作业这么几个环节。)
3、注重教学过程中学法的指导,完成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理解“有眼不识泰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理解这句俗语在课文中的意思。教给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理解意思的方法。然后在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中进行实践训练。
4、板书设计精当。
(徐悲鸿的反应:受辱立志——勤学苦练——轰动画届,突出了重点。
那个外国学生前后语言、神态的对比:无礼嘲笑——震惊鞠躬,由不承认——承认,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而突破了本课难点。)
5、通过积累爱国、勤勉名言,来升华主题,进一步达到内化的作用。
6、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为了鼓励学生更好多地了解人物,通过更多地渠道学习语文,我还布置实践性、生活性强的语文作业:搜集有关徐悲鸿的资料,继续了解这位绘画大师的艺术人生。在活动性强的作业中实现着在生活中用语文、学语
对照新课程备课理念,做得不够的地方:
主要是“备学生”意识淡薄。
“备能力特征”没有,致使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时,出现了断层,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提出问题理解意思的方法。也就是说,自己想得美,但学生没有做到,原因就是课前没有很好的根据学生的能力特征,进行优化教学设计。
“备情绪”也没有。其实,情绪因素,是备课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在教学设计中,我没有把学生学习情绪调整到比较理想、十分高涨的状态,“移情内化”环节也有些不到位,让学生说你从徐悲鸿身上学到些什么?整个课堂气氛很低落,给我的感觉是“升温不够”,也就是还没有达到真正内化。原因就是在备课过程中,纯粹没有考虑这一点。
课文本身就是一种现成的资源,我们在引导孩子们理解它的同时,也不忘“借”一下它的某些部位,使得教学过程更流畅,效果更理想。《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讲述的是青年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教学中,我是这样“借”的:
课文本身就是一种现成的资源,我们在引导孩子们理解它的同时,也不忘“借”一下它的某些部位,使得教学过程更流畅,效果更理想。《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讲述的是青年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教学中,我是这样“借”的:
首先,借关键词揣摩朗读
抓住了关键词,就找到了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所以,我也找关键词。比如,第二小节中有几个词语很关键,如“很不礼貌、冲着”,孩子们明白这是讲了外国学生很不客气,嫉妒心很强,语气很直白很冲,所以在朗读的时候知道了要重读,以表明外国学生的蛮横态度。再如第五小节的“每逢节假日、常常、一整天”等词,都是表现徐悲鸿潜心临摹的,孩子们明白了它们的意思和重要性,在朗读的时候也能注意重点突出一下,以体现其认真和刻苦。特别是最后一节“鞠了一躬、承认、有眼不识泰山”,孩子们也通过理解,也能抓住这些字重读。关键词语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条至情朗读的大路。
其次,借例段仿写过渡句
课文的倒数第二小节是以“功夫不负有心人”为过渡的段落,所以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晰地了解过渡段落的写法,我们先从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意思着手,先了解“功夫”的字面意思是时间,从文中理解是指徐悲鸿勤学苦练,付出了许多艰辛。“有心人”,学生们都知道是指徐悲鸿。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我们又回顾课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下功夫?花了什么功夫?结果哪里体现了“不负”?之所以这样提问,目的是引领学生懂得“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写在中间的意义,这句起着过渡的作用,所以前后都要连贯起来。有了这样的引导,再让学生进行仿写,就不是那么难的事情了。我们先进行了练说,有的学生告诉我,他原来的字写得不好,后来经过反复练字,终于把字写好了。我告诉她,如果写一段话的话,如果把勤学苦练的过程写详细,那么就更能体现“功夫不负有心人“了。课后,我给孩子布置了仿写作业,鼓励不同的思维角度,效果还可以。
遗憾: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不能给孩子详细介绍当时的中国社会背景,如果能利用一段时间给学生说一说中国遭受外国歧视的原因,看一看当时的现实照片,我想学生的感慨会更深,对课文的把握会更到位。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教学中我以“励志学画”为主线,围绕课文的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研读课文。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讨论,自读自悟、潜心会文,领悟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学设计实现了从: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结构,力图探求作者构造语言的方式、文本的思维结构,努力深入文本的深层意蕴,实施有效教学。
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把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对语言运用之妙的感悟结合起来。在咀嚼、品味、诵读语言中,领悟语言的精妙,对话得以深入进行。教学中三个维度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育人教育似春风化雨浸润在言语的学习和运用中。教学完这课后,我感觉到几处需要调整的环节,“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这句话中“天堂”二字抓的还不透,它除了可以理解为条件最好的地方,还可以理解为“中国人就是到死也成不了才”。虽然教参中只提供第一个解释,但这样加深理解后,更能激发学生的愤怒之情,我们这样再为教参补充空白又何尝不可呢?
只是在课堂上,学生未提到,教案的细微之处我没完全记下,只想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而忘了给学生应有的引导与点拨。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徐悲鸿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从徐悲鸿励志的“志”入手,请学生回想课文,说说徐悲鸿立下了什么宏志?(“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说说,你认为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接着,我抓住“为什么他会立下这样的志愿?”引导学生了解励志学画的原因。为建架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我着重抓住了外国学生说的“你们中国人”这几个字。为什么他不说“你徐悲鸿”而说你们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的爱国情感被激发起来了。学生情绪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再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时就显得群情激愤。然后我又抓住“徐悲鸿是这样想的,他又是怎样做的?”让学生默读4、5、6节,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并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在学生交流时,我引导让学生探究徐悲鸿的精神力量就在于他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徐悲鸿用事实让外国人明白了只要心中装有祖国,就有学习的动力,就能为祖国争光。使世界轰动的是中国人,是不可欺负的,我们都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争光。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立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我和往常一样,布置了预习单,也布置学生去找找相关徐悲鸿的材料。课上由挂图骏马图引入徐悲鸿,请学生交流查到的相关资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好多手都举起来了。听着他们的介绍,我很欣慰,看来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做的非常好。下一个环节,是检查预习生词的情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环节已经不难了。读到“嫉妒”一词时却卡住了,大部分的声音把嫉读第四声,有几个微小的声音妒第二声。和谐的读书声嘎然而止,我的教鞭也停在了这个词上。心里顿时凉意四起。这就是预习的结果吗,连课文的生字词都没有解决。接着就是几个人的小型辩论会,大多数的人一头雾水。
小玉:课文的朗读磁带我听过了,也读第二声。
一部分人随即点头
甜甜:应该是第四声,平时常常就这样说。
刚点头的一部分人又点了一次头
对于这个场景我无奈又好笑,我没有履行法官的角色对此作出“判决”,我把这个“审判权”留给学生,没有一个人能拿出有力的证据对此有个“判决”。我说:“我很遗憾,没有一个同学拿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个词语的读音,说明你们的预习存在着很大的漏洞。电脑的漏洞多了会系统瘫痪,而我们学习中漏洞多了会......(同学们七嘴八舌接过话题)那么请在课后补上漏洞,希望你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再出现这样的漏洞。
反思:预习不是一样形式作业,要抓量的同时要把好质的关.预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应该针对性的布置量力而行的作业.语文的学习要从基础抓起,特别是字词.是重中之重.虽然词语的书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不是难事.然而,词语依然是根据.在预习中把课文读准,读通是最基础的事,也是最容易的事。分析课文理解课文都是从字词入手,然后才是句。
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学画,以优异成绩为国人争光的故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关键词句,领悟文本内容,有选择性地练习朗读,感受徐悲鸿的形象美,并受到感染。围绕目标,本节课按照“徐悲鸿立了什么志→他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愿→他是这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他达成他的志向了吗”的思路展开教学,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流畅自然。我准确地找到了展开教学的抓手,如词句抓手:第一段中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第二段中的“奋发努力”,第三段中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等。练读抓手:外国学生的语言,写奋发努力的句子等。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用教材教”之说,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凭借教材启发引导学生领会和掌握学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并加以实践。本课时中就有所体现。教学第四节时,我让学生体会这里通过比喻把徐悲鸿奋发努力写形象生动了,渗透的是写作的方法;理清文本顺序时,我引导学生找出依据,渗透的是思考解答问题的方法;教学第二段时,要求边读边思,圈画关键词句,这是读书的方法。
此外,这节课,我还拓展了很多课外的知识。如:徐悲鸿的骏马图,有关立志的名言等,注重了课内外的延伸,深化了文本。
今天上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这是一篇讲徐悲鸿热爱祖国,为了祖国勤奋努力的这样的故事的文章,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把徐悲鸿为了祖国怎样勤奋刻苦作为文章的重点,引出他立下的志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个志向,体会徐悲鸿的爱国精神,为了改变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而奋发努力、勇往直前。
在导入这课课文时,我运用了两个名言,一个是表示热爱祖国的,一个是表示勤奋刻苦的,这两方面正是徐悲鸿所具有的,然后让学生找出徐悲鸿立下的志向,并找出他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向,在学生朗读完外国学生的话后,这时候老师向同学介绍中国当时的历史现实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知道并不是因为徐悲鸿刻苦,也并不是因为他受到了达仰的器重,而仅仅是因为他是中国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徐悲鸿为什么会立下那样一个志向。
在讲到文章的重点时,我让同学自己圈画有体会的词句,感觉同学都有些困难,很难下笔,究其原因:第一,提问没有艺术性,硬生生的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没有一个过渡,和让学生缓冲的余地,就这是备课时候准备的不足,同样一个问题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学生方面,学生回去预习的不够充分,对课文内容不是非常熟悉,导致课堂上出现困难。然后在指名交流的环节,我提问的同学太少了,有的问题只有一个同学谈了体会就结束了,我就出示了正确答案,很多问题没有让学生谈深刻,谈具体,对于一篇文章的重点部分内容,学生能不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意思,这是很重要的,而我就是感觉有点两头尖腹中空,注意到了开头结尾怎么上,而真正的重点缺没有把握好,这对于一堂语文课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硬伤,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重点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理解透;对于谈体会的问题,一定要让他们谈深刻,老师再加以引导,这样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是教师是领路者的课堂,才是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
今天在班级讲授了一节写人的文——《徐悲鸿励志学画》。课文主要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受到外国学生的嘲笑,他励志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颂了徐悲鸿为祖国争光勤学苦练的精神。文章以“励志学画”为主线,围绕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展开叙述,“功夫不负有心人”揭示了本文的主旨。
全文层次清楚,按照“受辱立志—勤学苦练—轰动世界”的顺序结构全文,脉络分明。用“更加奋发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等词句承上启下,顺承自然。本文前后都谢了那个外国学生,从嘲笑到道歉,前后照应,突出主题。
语文这门学科就是要在课堂之上呈现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文章中难以理解的词语,以画面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每次讲授新课之前,都会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来时设计教学思路和进行幻灯片的设计,特别是针对文章中出现的景物、历史事件和美景,在网络中尽可能地搜集图片,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其中的内容和含义。
在讲授这节课之前,在网络中搜索了很多徐悲鸿的绘画作品,以及相关的幻灯片。但是,网络中的幻灯片和自己的思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于是,结合参考书和课文、图片的内容,自己制作幻灯片。幻灯片的设计比较简练,就是呈现出本课的主要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问题,顺承着对课文内容的讲解。
在课文的讲授中,每一步都是按照自己所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的,然而在课堂上却出现了很多让我难以接受的事情。我知道部分学生在课堂之下是不会预习课文的,因此,在课堂之上,还是让他们进行了默读和指读课文,但是还是有学生一脸茫然的样子,让我难以接受课堂之上学生的表现。
学生对文章的题目提出了几个问题,正好这几个问题是讲解这篇文章的基础,在这时,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表扬,这样能够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之上能够更加认真地学习。在这节课中,我没有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他们学习,而是由这几个问题带动他们自学,在文章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由这个问题展开对文章的讲述,学生能够很自然地在文章中找出答案——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样在讲述的时候,能够顺理成章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在课文的理解上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怎么学画?徐悲鸿学画的结果怎么样?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3.徐悲鸿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的第一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4.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人在国外常常遭人白眼,被别人看不起。在读外国学生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为什么说“你们中国人”而不说“你徐悲鸿”?
(2)“天堂”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5.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徐悲鸿又是如何努力的?
6.更加奋发努力都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7.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徐悲鸿取得了哪些成就?
8.外国学生的态度前后有哪些变化?请你找出关键词说一说。是什么让这位外国学生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9.我们从徐悲鸿的身上学习到了一种什么精神?
这样几个问题就把整节的内容梳理的很清晰,学生听的也很明白,而且在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把徐悲鸿身上所具有的中国人的精神内化到心里。
在课堂之上,表现非常的活跃的就是彭洪超同学,他能够准确无误地回答我所提出来的问题,而且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很强,在这样方面要培养他的优势,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出类拔萃的。
教材分析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三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在法国留学时受到外国学生嘲笑后励志学画、为国争光的故事,赞扬了他励志学画,为国争光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理解能力目标: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及做法。
2、理解“有志者事竟成”、“有眼不识泰山”的含义,体会徐悲鸿励志成才的做法。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树立立志爱国,矢志报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有志者事竟成”、“有眼不识泰山”的含义,体会徐悲鸿励志成才的做法。
教学难点: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过程,体会徐悲鸿是怎样为民族争气争光的。
教学方法:引读法、读中悟,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上节知识回顾
1、课文介绍了徐悲鸿的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出示课文片段,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徐悲鸿初到巴黎时遇到了什么事?当时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2)“激怒”、“偏见”是什么意思?
2、读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思考:“真正的中国人”在这里指的是什么样的人?说说你的理解。
3、指导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四至七自然段。
徐悲鸿说他要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他又是如何来做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至七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想一想:中心句是什么?
2、交流。
3、比较句子。
(1) 徐悲鸿每天坚持画马。
(2) 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想一想:两个句子哪一个写的好些?为什么?
4、播放徐悲鸿学习作画的图片。
5、交流:说一说你对“功夫不有心人”的理解。
6、指导朗读课文。
徐悲鸿以自己自强不息、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作画,作品轰动了巴黎画界,是欧洲人为之震惊,实现了他要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的愿望,连那位嘲笑他的那位外国人为之折服,让我们听一听外国人对他的评价吧!
(三)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1、 齐读课文 想一想:
“有眼不识泰山”是什么意思?
那位外国人为什么会向徐悲鸿鞠躬?
2、“震惊”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课文。
(四)合作交流 升华感情
想一想:外国人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说一说:此刻你的想法。
三、课堂总结。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讲的是——在法国留学是因为——而被人瞧不起,最后在徐悲鸿的顽强努力下,是那位外国人认输的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徐悲鸿的伟大的爱国精神。
四、延伸拓展,升华主题
1、 用上下列词语,试着复述课文。
嫉妒 礼貌 激怒 励志 疲倦
陈列 临摹 优异 承认 震惊
2、 以“徐悲鸿爷爷,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自己学习课文的感想。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重难点: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读生字词。
2.口头组词。
悲( )( )( ) 怒( )( )( ) : 技( )( )( )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④第2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词句说明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
(很不礼貌、冲着)
⑤指导读第2自然段。
(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认为”、“天堂”、“成不了’’等词读出外国学生傲慢、欺人的语气)
个别练读,指名试读。
⑥学习第3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来读第3自然段。读完后提问: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开始要用愤怒的语气读,后面要用坚决的语气读
指名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⑦齐读“必须用……中国人”。
这里“真正的中国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是指能显示足够的聪明才智且使外国人十分佩服的中国人)
(3)小结。
(徐悲鸿立志成才,要为中国人争气)
2.细读第二段。
(1)细读第4自然段。
①指名读课文第4自然段。
为什么要说他“更加”奋发努力?(联系第一段理解)
②比较句子。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
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指名读这两个句子,说说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不同。、、、、
③指导朗读。
过渡:徐悲鸿是怎样奋发努力的?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2)细读第5、6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5自然段。
边读边画出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词句。
读后交流: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②指导读第六自然段。
徐悲鸿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的呢?
出示:徐悲鸿的生活()。他只租了(),经常每餐只用()和(),为的是省下钱来()。
自读课文后,练习填空。
3.细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外国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相机理解“优异、轰动”等词)
指导朗读。
(“鞠了一躬、承认、很有才能、错误”要重读,要读出郑重、钦佩的语气)
(4)小结 。
(徐悲鸿以优异成绩轰动了画界,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
三、作业
1.读句子,回答问题。(课后习题4)
2.假如你站在徐悲鸿的墓碑前你会想写什么?(写一写)
教学反思:
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了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感觉效果较好。
一、外国学生前后态度的对比。
课文前后两个地方写到了外国学生的态度,一开始他表现出“不礼貌”“冲着”(可以看到他的傲慢无理,轻视中国人。) 后来表现出“震惊”、“鞠躬”、“有眼不识泰山”(可见他的心悦诚服、对徐悲鸿的尊敬和歉意。)我抓住这一变化,引导学生寻找到这种变化的内因是徐悲鸿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中国人的形象,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不良印象。
二、徐悲鸿清苦的生活和刻苦学习的对比。
徐悲鸿在生活中吃、住都非常清苦,而绘画方面,却付出了许多金钱和精力。我在教学时,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他家庭的贫寒、学画的决心,从而加深对“励志”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他的决心大,不可动摇。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应该说思路比较清晰,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来写:为什么要励志学画?怎样学画的?学画的结果是什么?教学中我以“励志学画”为主线,围绕课文的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展开教学。事实是什么?生读课文之后都能得出来,那就是徐悲鸿刻苦努力学画的过程,那么在徐悲鸿的眼里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呢?课文正是这样深入进去的,这就是紧抓课文的一个切口。真正的中国人,在教学中,一步步,一层层的剖开来,徐悲鸿用自己的行动折射出的美好品质告诉了我们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怎样的,学生也在一步步、一层层的学习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他们感动于徐悲鸿的努力,感动于徐悲鸿的清苦生活,感动于徐悲鸿不屈的意志……在不断的学习体会中,学生的感受越深,参与的激情越高,在这样一篇文章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品质。
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我就采用了“尝试错误”教学法。
开课时,我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故意把“励志”的“励”写成了“立”字,有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错误,并笑着说:老师,你把“励志”的“励”写错了。话音一落,很多同学都笑了,还悄悄的说:“看,老师也出错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还装着不知道的样子,故意去看看书,然后对全班同学说:“哎,老师真的错了!看来不管是谁只要粗心大意,都是会犯错误的呀。以后你们可得仔细点,千万不要像老师这样做个‘马大哈’哟!”学生听了又善意的笑了。这时,我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向学生提出了疑问:“‘立志’和‘励志’,两个词的读音都相同,为什么课文不采用‘立志’一词,而采用的却是‘励志’呢?它们在这儿能够互换吗?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有学生提问了:老师,是不是他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我心中窃喜:学生找到点子上了。于是请学生说说两个词的意思,不知道的可以查查字典,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立志”只是讲立下什么样的志愿,强调的是心里的想法,而“励志”则是在立下志愿以后,不断鼓励自己去达成那一心愿,强调的是行动的付出。两个词能够互换吗?光从题目是找不出理由的,于是,我立刻叫学生阅读课文,当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明白了,不能,因为课文重点讲述的是徐悲鸿不懈努力成为一个著名画家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讲他立下当大画家的志愿。就这样,通过我的故意出错,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非常精彩的开课讨论,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还有“尝试错误”教学法这一说法,只是在备课时觉得采用这种方法,
一是能够检查学生是否细心,督促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
二是利于区别“立志”和“励志”的含义,让学生不混用;
三是便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涵。
现在,通过对“尝试错误”教学法的学习,我知道了这一教法的好处还有很多很多,以后在教学中,我还会运用,不过,一定要注意用得巧,用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