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度:
教学反思
推荐度:
会计教学反思
推荐度:
体育教学反思
推荐度:
美术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质数与合数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因数和倍数、2、3、5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所涉及的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也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为后面学习约分、通分奠定基础。
成功之处:
1、正确区分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的分类标准。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首先让学生回顾奇数与偶数的特征及分类标准,即自然数按照2的倍数特征可以分为两类:奇数和偶数。接着一个非零自然数还可以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呢以此引入新课,通过找出1—20各数的因数,观察这些数因数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由此学生发现有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两个以上的因数),有的只有1个因数,那么根据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这些数分为几类,得出三类:质数、合数、1。最后在对比奇数、偶数的分类标准,让学生知道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
2、注重从新知中提取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记忆。在教学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后,让学生想一想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质数只有几个因数,合数至少有几个因数,一个非零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几类,各是什么。在教学100以内的质数表后,让学生重点记忆20以内的质数有哪些。通过这样提取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在做题目时能够比较准确的写出正确答案。
不足之处:
1、因为补充的知识点比较多,导致课堂练习时间过少,对知识的巩固有所欠缺。
2、个别学生对于分类的标准还存在模糊现象,导致在做练习时出现填写完20以内的质数后,在填写合数时出现漏数现象,不知道除了1和质数外,剩下的都是合数。
再教设计:
在教学100以内质数时,让学生说要划掉哪些数,教师用课件演示,最后让学生把100以内所有的质数圈出来,这样避免了不清晰的问题。
《质数和合数》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节内容,它是一个转折点,它上承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下接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通分、约分,在单元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本册的重要内容。
由于概念较多,较为抽象和难于分辩,学生在学习中对于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的认识显得比较模糊,尤其是一些判断题学生更是凭着感觉,模棱两可。其实我觉得造成这些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教学的切入点不准,如果就题论题那对于本来就概念不清的学生来说往往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单靠学生自觉的举例子去找,部分学生也不会主动地去尝试,因此,我将切入点落在一些“特殊数”上,让这些特殊的数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
如教学有关质数合数的判断题:“所有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两个质数相加的和是偶数”,这三个判断题虽表面上没有任何联系,而实际上都是因为特殊数“2”的存在,使得这些结论发生了错误;再如“两个合数相加的和是偶数”,正因为特殊数“9或是15”的存在使得判断出错,类似的问题有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带着学生辩解,而应该给学生一种方法,在实例的对比中让学生自然的感悟这些数的特殊性,同时再加以归纳概括使得这些数更具有魔力,带着学生解决更多类似的问题。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数学课,也许以前太过于强调课的完整和系统的构建,使得课堂太过于饱满,往往精心的备课带来的却是效果的不尽人意,而如果能像这样由面及点(实例中概括),再由点及面(概括中全面应用),在学生充分的感悟的基础上,找准问题的根源,找准切入点,学生对新知的认知则会更深刻。
质数与合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能运用概念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刚接触数的整除这一知识基础上进行,既抽象又易混淆,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中明确指出:“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由此可见,过程性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两者不可偏废,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过程与方法”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其他目标达成的媒介。如何在这种课的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如何帮助学生从心理上自主的学习,而不是囫囵吞枣的接受,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案时,让学生经历《质数与合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认识《质数与合数》概念形成等知识的本来面目,使学生深化对相关数学知识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与联系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态度朝主动、积极方面变化,感受成功的愉悦。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给质数、合数找家、寻找100以内的质数和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座位号等活动,营造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学生们积极发言,思维活跃,在交流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评判,共同探讨,学生参与学习的内驱力被激活,改变了学生以往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消极的情感状态,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破三点:
1、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这些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要学生知道判断时的“所以然”以及方法的优化更加重要,课堂上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以至对概念产生自己的数学理解。
2、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发现者。从让学生思考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对3、17个数的约数情况的观察,发现,直至概念的归纳都放手交给学生,让概念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度,让学生经历概念的错误
在学习和反思中摸索、创造。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在设计质数与合数这一节课时,我用“以旧引新、细心观察、自主总结、准确判断学以致用”这一主线贯穿全课。
在开始教学时,我 让学生利用旧知找出1--20这些数所有的因数,并且书写在练习本上。做好以旧引新、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基础。如:1的因数有:1;2,3,5,7,11,13,17,19的因数只有1和他本身;4,6,8,9,10,12,14,15,16,18,19,20的因数有3个或3个以上。再让学生按照因数的个数分类,学生就得到以上的归类。这样完成之后,老师就顺势引导出质数合数的概念。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学生得到新知后,知识的掌握只是一个开端,还得利用知识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之所在。接着问:21、22、23、24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当多多提倡自主探索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急于看到结果。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根据已积累的知识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因数、倍数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找因数个数的方法来学习质数合数的意义,运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体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备课时,觉得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特别是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之间的关系,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掌握,确实有一些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注重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课伊始,出示一组1——12的数后,让学生根据因数的个数进行了分类整理,然后交流讨论,辨析出质数与合数。让学生自己去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了解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知质数与合数、奇数和偶数这几个概念的区别,我用填空、猜数、判断等形式,让学生在有趣、有层次的练习中获得新知、突破难点。其中让一名学生说出一个数,其余学生判断,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当了一个学习者、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当时的课堂气氛和谐、民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后回想,发现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很充分,尽管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但学困生在本堂课中收获较小,对质数、合数的意义理解模糊。这是教师的指导不到位,没有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每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没有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在课中让学生继续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这一环节时,教师只是按预设的教案去完成,没有及时进行恰当的指导和有效的评价,只是生硬的将问题抛给学生,因而效果不明显。其实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备课时既要吃透教材,又要敢于超越教材,学会课中备课。尽管我们也一直在努力,也有些成效,但差距依然存在。我们的教案是为了学生、为了课堂的生成而准备的,没有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课堂就不会精彩。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教案,去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不断生成,不断精彩。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20这20个数的因数,再根据因数多少进行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通过交流,有的分为两种,奇数和偶数;有的认为分为6种,有6种因数的个数;有的分为因数的个数为单数个和偶数个等等。然后让学生自学书上的分类方法,并感悟到,最科学的分类是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0和1。明白含义后这时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数是质数?那些数是合数?最后再次讨论,探究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学生经历和感受了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请学号是质数的同学站起来;”“请学号是合数的同学站起来;”“谁一次也没有站起来?为什么?” “谁的学号是最小的质数?”“谁的学号是最小的合数?”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知道了数学无处不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课中,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干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分类、讨论、质疑、释疑、归纳、验证,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最后任意出各种数让学生进行辨析,巩固质数和合数的含义。最后出示例1中的1~100,让学生找100以内的质数。在找之前先让学生说一说你想如何来操作,才不会重负和遗漏掉。有的说根据含义逐个判断,有点的说根据前面学过的2、3、5的倍数的特征,先划掉这些数。我补充说明,在数比较多的时候,用后者比较合适,这种方法叫筛选(排除法)。除了划掉2、3、5的倍数,还要记得划掉7的倍数才行,这是我追问:后面的8、9的倍数还要划掉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白8的倍数就是2的倍数,9的倍数就是3的倍数。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学得灵活。但还有些地方需要改进。比如:练习的形式还可以多样。反馈的速度过快,对于那些中下等的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些都是还有待调整的环节。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数学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上,我尽一切所能为学生创设可供观察、可探索、可发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数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数学。
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自主探究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探究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掌握和情感体验的获得,通过自己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
2、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把生活问题引进课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教师贴近生活教数学,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次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人教版)《质数和合数》。一节课下来,我感到许久未曾有过的轻松,从孩子们兴奋的表情中,也可以看出他们这节课的感觉不错。课后,我把教学流程在脑子里又重新过了一遍,有所顿悟。
1、以“问题”促进学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按约数个数的多少把1~20以内的数分成了两类:一种是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另一种是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数,初步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后,我环顾了四周,问:“大家觉得1~20以内的数你们都按规律罗列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沉默了片刻后,果然有几只小手提问了:“还有1没有放进去!”“那1又是什么数呢?”——(指而不明,引而不发)我带着笑并没有正面回答同学们的疑问,继续让他们自由交流(同桌),最后,大家通过判断约数个数的多少,得出了结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同学们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活动中,逐步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
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这节课让我更加认识到: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的知识老师少暗示或不暗示,凡是学生自己或交流后能解决的问题老师不代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亲自实践、思考、发现的机会,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去找寻。这样,宽松、丰富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也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能够始终关注数学知识的本质,从概念入手来学习知识。特别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环节,紧紧围绕概念的本质向学生提出问题:"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些数的因数又有什么特点"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引导学生向质数,合数的概念逐步逼近。本节课一开始就直面主题,一改传统的从自然数的两次分类入手,而是出示一组自然数问学生:"看到这些数你想到了什么"通过学生介绍数的特性,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又以"2"是质数,"9"是合数为例,从数的特征入手,提出了"质数"与"合数"的名称,直面学生的数学学习现实,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迫使学生要去主动探究。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仅仅听和看,最多能吸收30%的新知;如果动手做,可以达到90%以上。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打破了传统的从找某个数的因数入手进行知识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用小正方形来拼摆长方形或正方形,去感悟长方形的长,宽或正方形的边长与小正方形的个数间的关系。由直观形象的图形抽象出乘法算式,再通过观察乘法算式,又发现了某数与其因数间的关系。最后,学生又依据某个数的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的演示,将数与形的结合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原本枯燥的知识更加直观。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图形的拼摆过程,以及由图形到算式再到因数的演变过程。更加利于学生发现知识的本质,体验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实效性。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在自然情境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做"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等其他知识。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是现实世界各种数量关系内化上升为形式化的过程。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育的主要活动是思想实验。”为此,数学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千差万别的方式练就千差万别的学生,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创设情境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
新课程标准就数学学习方式提出如下建议: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想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有人说:“你拉来一批马给它喝水,不如让他感到口渴。”在讲“质数、合数”这节课时。我沿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设计安排了这样的导入:“教师叙述,2002年3月20日北京日报第九版有这样的报道:英美两家出版社悬赏100万美元,限期两年求证歌德巴赫猜想之解,截稿日期就是今天。”……随着上述情境的不断展开,学生悬念顿生,兴趣盎然,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此时教师巧妙地把握住时机,导入新课。这样从新闻入手,让学生感到口渴,学的知识有用,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自身的魅力。对数学随之充满了无限的兴趣,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2.体验过程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策略。
新课标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让学生在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高过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在设计“质数和合数”这节课时,我预先布置了预习由于大多数学生对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出示一组1-12的数据后,让学生根据约数的个数进行了分类和讨论,辨析出质数与合数,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经历观察、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好了切入点,同时又让学生亲自体验了数学的过程,可谓是省时又省力。
二、“要让学生感悟到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
1.精心设计练习,为探索新知搭桥铺路。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目的有二:其一是为了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其二是为了让学生感知质数与合数、奇数和偶数这几个概念的区别,让学生在有趣、有层次的练习中获得新知、突破难点。
2.学生的体验为探索与创造提供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质数、合数”这节课时,教师在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由智慧老人的一串密码引出“有趣的质数”留下的问题让学生向家长、老师、书籍、网络……学习,这样设计已经不只局限于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多关注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能力,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再回到课前用简短的结语激励学生去探寻质数的密秘,去探寻歌德巴赫猜想。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每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本节课中教师本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获得一般的解决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了解数学的价值,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
质数和合数这部分内容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也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约分的基础。因此,学生必须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
教材安排的教学程序是:质数→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巩固练习。教学时我打破常规,将教学程序稍稍作了改动,即:质数→合数→巩固练习(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也就是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一知识点放在练习中学习(而不是生硬的去死记知识),我设计了一个“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的练习题,其中有对“1是质数”、“1是合数”的判断,让学生自主探究,同桌自由交流。最后,大家通过判断约数个数的多少,结合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最终弄清“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理解,又巩固了对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的掌握。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别人的知识,而应该主动的获取知识。教师开展每一项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本,凡是学生自己交流后能解决的问题老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充分给予学生亲自实践、思考、发现的机会,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去找寻。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智力。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足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本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质数、合数与一个数的因数个数的关系,明确了探究的方向,为学生主动探索构建了思维空间。通过学生课前小研究,小组内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领悟概念的实质,加深对质数、合数的理解。
如何让学生完成课前小研究中的4题(例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我进行了必要的引导:我们知道什么样的数是质数,你能把100以内的质数都找出来吗?找之前先在小组内交流怎样找得更快。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当学生的思维不是很调理时,我做了必要的点拨。
先看数字“1”,能划掉吗?能,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再把2的倍数划掉,留下2,因为2是质数;接着把3和5的倍数划掉,留下3和5,剩下的就都是质数了吗?
2、3、5的倍数好找,就先把他们找出来划掉,用筛选法排除合数,真是好办法!其实除了你刚才划掉的,还应划掉49、77和91,(课件出示)看看这几个数又是谁的倍数呢?它们都是7的倍数。
剩下的数就是百以内的质数了。
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以及获得知识的我很欣慰,思维的碰撞擦出的火花是美丽的,生生、师生之间积极的对话交流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真实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