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推荐度:
《半截蜡烛》说课稿
推荐度:
半截蜡烛公开课教案
推荐度:
教学反思
推荐度:
《寒号鸟》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半截蜡烛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
《半截蜡烛》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绝密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
如何使一篇战争题材的文章能对当下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故事里藏着什么能给当下的学生以生活的启发呢?
于是,“智慧”,就像那半截蜡烛一样被点燃了。这个启发就是“智慧”——半截蜡烛的智慧。
首先,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就是一次智慧的结晶。可以让学生猜想一下伯诺德夫人是否一开始就想到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文本如是说: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此可见,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是反复比较思考的结果,是一次智慧的结晶,是一个绝妙的主意。
但再绝妙的方法,都无法保证其绝对的安全。那个夜晚,绝妙方法藏起来的绝密情报突然处在了绝境之中:一个德军中尉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智慧受到了挑战,曾经的智慧结晶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怎么办?
智慧在继续:伯诺德夫人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灭。当伯诺德夫人的主意失败后,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出,屋子顿时暗了许多。当杰克的主意失败后,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最终,“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你看,在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行动,与敌人展开智慧的周旋,并最终获得了胜利。我们又何必去争论是谁保住了秘密呢,这不又是一次智慧的成果吗?
最后,可以让学生继续猜想:德国军,官走后,伯诺德夫人还会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吗?
所以,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智慧的结晶需要不停地翻新,因此智慧也需要不断延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生活不都需要智慧吗?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2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我认为学生读过几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能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我基于这样的起点,我这样来实施课堂教学:
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了解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他们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个性得到了张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指导伯诺德夫人说的话:“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时,引导学生应如何读,重读哪个字,只要言之有理,都正确。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鼓励学生这种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的读者。
《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我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以“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熄灭”一条线精心预设,品读全文。
我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1、虽然课堂中也创设了许多情景,但自己有牢牢地把学生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忽略了课堂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课堂上,总是“情不自禁”地引导学生陷进自己的预设中。特别是当学生的理解深度与预设有差距时,往往是“不依不饶,生磨硬套”这其实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
2、课堂上的时间把握不准,容量过大,所以,省去了一些环节,显得课堂不太完整。
3、在课文的分析上,挖掘得不够深,导语的设计也过于简单,没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认真思考教学过程的设计,我认为在上到德国军官从杰克的手中夺过蜡烛那一段的时候,应让孩子自己思考,如果这时候你也在场,你觉得那时的形势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做?
这个时侯孩子们肯定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如果母子三人中再有人动这个蜡烛的脑筋,那么德国军官必将怀疑到这只蜡烛是不是有鬼,这时的形势真是非常危急!既不能动蜡烛的脑筋,但要保住蜡烛,保住情报,又不得不动蜡烛的脑筋,真是难办啊!
在他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这时候教师再适时的向大家像说故事一般的讲出杰奎琳是怎么做的,其实文章只是截选了杰奎琳的一部分做法,我认为故事的原文要比文章来的精彩得多,故事写得更加紧张,相信经过我的一番“添油加醋”,孩子们一个个都会佩服起杰奎琳来,都夸她真是个镇定的小姑娘,都自叹不如,居然在那么紧张的时刻,最后还不忘和敌人们说“晚安”,真是佩服啊!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用更多的时间学习一些新理念,并将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3
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在深入学习了活动单导学案后,我为学生设计这样的活动方案:
活动一:读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读准新词并思考: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活动二:讨论,品味妙言
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又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在小组内读一读谈谈感受。
活动三:表演,实践演练
分角色表演剧本,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剧本的特点,也可以锻炼表演能力。但在有些环节上,设计还可以更优化。如情境的渲染还不够到位。在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表演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脱离书,所以制约了学生表演的发挥。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4
《6、半截蜡烛》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自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表达”,语文教学的目标就应该指向表达。
“重组”,对于文本,可以积极地选择训练内容,组成新的教学内容。
“整体”,教学结束之时,要学会回归整体。
这四个概念,是必须的,整理出来,让自己印象更深,更加积极地执行下去。
对于《6、半截蜡烛》这一课,我列出一张导学单:
1、读通课文;
2、学习字词;
3、熟悉“二战”背景;
4、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5、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表现方法;
6、场面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情境仿写)
7、续写结尾(出人意料,情理之中);
8、回顾故事结构:一波三折;
9、编、演课本剧。
揣摩独白;回顾课文,对比:怎么演?演得怎么样?
第一课时完成第1、2、3、4条,第二课时完成第5、6、7、8条,第三课时完成第9条。
下课前,我布置学生扣住第5条进行预习: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像学习《5、卢沟桥烽火》一课一样,学习表现的方法。
我特地要求,要看一看学生怎样区别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机智勇敢”究竟有什么不同。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5
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为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联络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联络站,挽救了一家人?
学生几乎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大家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了描写小女儿杰奎琳这一段话上。
通过细读,学生很快说出了理由,伯诺德夫人、杰克的计策失败,保住蜡烛的重任就落到了杰奎琳身上。小小的杰奎琳充分施展出她的智慧,理由是那样的不露破绽,“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的语言最有特色,她娇声叫少校为“司令官先生”,极大地满足了德国少校的虚荣心,顺利地拿到了蜡烛,终于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
杰奎琳巧妙伪装出来的可爱和天真、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对此学生心存疑问:通常,我们对德国侵略者常常描述为凶残,而此处对小女孩的态度如何理解?是否是人性中的闪光?干干说,学生可能对纳粹有错觉,我及时补充了文章背景。在二战中,法国投降,德法联盟,因此名义上法国人与德国人是一起的,对德国人而言,一般的法国人与犹太人有本质的差别,因此对待他们的态度也不相同。在当时的背景下,德国人是一种权威者,主人的角色,而法国人则是仆从关系。身份完全不同。在这里,德国人没有态度上的转换,因此用人性是解释不通的。德国人要对付的是法国的抵抗组织,一旦发现这家人为抵抗组织送情报,那结果就不相同。而这一家人,也正是利用了德法联盟这层关系与德国人周旋。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6
《半截蜡烛》是个剧本,学生第一次接触剧本,他们反映说,没怎样看明白。
因为提前布置预习,学生的反应很平淡。没有学生认为这个剧本“好”。我陷入沉思:怎样让学生走进剧本,领略剧中人物特点,感悟语言的魅力?仔细阅读着剧本,研究着教学参考书,联系学生对剧本陌生的现状,我决定将教室临时“转变”为伯诺得夫人的家,我的教学在我为学生设定的地点如约展开。
这个剧本的资料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伯诺得一家人“暗守机密”,将藏有机密的金属管放进半截蜡烛中;第二部分是他们一家巧妙地同德军军官周旋“保护机密”。
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剧本的基本特点,然后带领他们通读剧本,理清剧本的条理,认识剧中主要人物,围绕半截蜡烛引导他们想象人物心理。学生静静地读着,有学生陆续嚷着:哦,原先是他们在保护这半截蜡烛,每个人都在和德军军官斗智斗勇。
见学生对整个剧本有了初步的掌握,我开始用导演的身份将讲台布置成伯诺德家的桌子,一根教鞭成了“半截蜡烛”,六个学生成了剧中的主要演员。于是,半读半演着剧本,学生对人物的所作所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许是学生有了设身处地的感觉,他们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剧本的资料,体会人物的特点,我又在网上找到了剧本视频表演,让学生看,使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演中体会为伯诺得一家在保护这半截蜡烛,在和德军军官斗智斗勇的品质。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7
《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我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以“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熄灭”一条线精心预设,品读全文。
课文需要调动情绪,需要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才能体会到文章背后的人物性格。
在教学《半截蜡烛》中,当我上到德国军*从杰克的手中夺过蜡烛那一段的时候,我让孩子自己思考,如果这时候你也在场,你觉得那时的形势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做?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真是一个棘手的形势!如果母子三人中再有人动这个蜡烛的脑筋,那么德国军*必将怀疑到这只蜡烛是不是有鬼,这时的形势真是非常危急!既不能动蜡烛的脑筋,但要保住蜡烛,保住情报,又不得不动蜡烛的脑筋,真是难办啊!
孩子们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纷纷都表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只能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时候我适时的向大家像说故事一般的讲出杰奎琳是怎么做的,其实文章只是截选了杰奎琳的一部分做法,我认为故事的原文要比文章来的精彩得多,故事写得更加紧张,于是经过我的一番“添油加醋”,孩子们一个个都佩服起杰奎琳,都夸她真是个镇定的小姑娘,都自叹不如,居然在那么紧张的时刻,最后还不忘和敌人们说“晚安”,真是佩服啊!
文章本来到此已经学完,我又追加了一问:“难道仅仅是小姑娘一人的功劳吗?”这一问引导学生回顾了全文,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全盘思想和合作意识。
我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特别是当学生的理解深度与预设有差距时,往往是“不依不饶,生磨硬套”这其实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8
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我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资料,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状况。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我的生活,将自我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就在我即将收课时,一个“不一样的声音”响起来了:一个孩子举手说:“老师,我觉得德国军官并不完全凶狠,他们当中也有一些人也有善良的一面。
”我的眼睛立即“亮”起来,请他继续解释他的观点。他说:“文中的小女儿杰奎琳要将蜡烛拿上楼时,一个德国军官同意了,因为他想到了自我的女儿,说明他还不是完全的没有人性。”
多么灿烂的思维的火花!多么细心的发现、独特的阅读体会!我内心暗喜,却不急着肯定,顺势将他的观点拿来全班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是的,尽管在战争中,德军是可怕的,而在生活中,他们也是很多孩子的好爸爸啊!学生们必须是联想到自我的生活体验,自我的爸爸了。尽管文中的淡淡一笔,也闪烁着熠熠的人性光彩,而我的学生们也用自我善良的心发现了这一点。
阅读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视野观照下,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以保证阅读实践时光为前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以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为实施策略,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这种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的读者。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9
其实我上完这一节课后,再来反思一下,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我反对浮躁的语文,提倡简单教语文,同时应该拉进学生的情感,有了生活体验学生才有可能受到心灵的震撼,由于二战离学生太远了,怎么办?应该说网络资源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在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在氛围中享受学语文的乐趣。同时通篇课文以学生为主,以朗读为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当然,应该感谢网络,因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参考了众多的教案,结合本班情况精心设计的。这不正是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吗?其次,我发现学生在有感情读上面有很大欠缺,对人物语言的揣摩、人物动作的模仿等方面有点胆小,放不开,这需要我从细节做起,从平时做起,培养学生很好的读书习惯。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0
这节的设计,从我初步定稿到今日给大家呈现的堂也是一波三折的过程。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剧本这种学形式,并且是一篇略读,在初步的教学设计时,自我的思路很乱,总觉得要抓的点很多,要让孩子们明白了解的东西更多,可是又不能面面俱到。经过我们这个团队的深入分析,最终定了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剧本。因为我们经过对一些学生的调查后,发现孩子们对剧本以及表演剧本更感兴趣,而我们学校的“个需化”教学理念正是要求我们教师一切从孩子的需要出发。那么,这堂我们为什么不能够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他们最需要的方面入手组织教学呢?并且,因为是语,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这篇短剧,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所以我们就基于这样的起点实施堂教学。
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好,激发学习兴趣,前我写了一份“通告”,大致资料是:五班要举办“语言的艺术”的语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排练本剧,现招募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参加演出。这节将选拔《半截蜡烛》话剧的演员,请大家踊跃报名参加。因为跟这个班孩子交流的时间有限,所以在堂上我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仅有他们读熟了对话,才能读透人物内心,才能把握好主角。就这样,堂教学变成了甑选演员的过程,学习气氛高涨,学生们表演欲望强烈。我让他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绘声绘色地朗读人物的语言。既然要演戏,当然就少不了导演,所以我就将“复述故事资料”这个环节变成了“导演说戏”,从中选出一个优秀导演,放手让他筛选演员。当然,在学生们练习表演的环节,我已经和这个学生导演进行了交流,那个孩子也很有思想,经过教师的点拨,他确定了选演员必须要抓好的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物语言特点的把握,要经过朗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二是主角体验,把握好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然后选出演员。
本节的设计旨在把呆板的字演变为栩栩如生的人物,这贴合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也正贴合我们学校的“个需化“教学理念。经过表演这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调动了学习的进取性,盘活了堂,到达了“舍我其谁”——“我是堂主人”的教学效果。
当然,完全放手给学生也是需要勇气的。我一向坚定不移的相信每个同学都是好样的。我的观点是一个同学他的过去也许不好,此刻不必须好,但我坚信他的未必须会好!虽然不是自我的学生,可是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一样的单纯,你在堂上给了他们最需要的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他还会有理由不参与,不进取,不表现吗?
既然是语堂,就必须要让笔谈成为一种习惯。无疑,本为同学们供给了一次练笔的机会,不少同学写得采斐然,深刻而有见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他们身临其中,亲历亲为,有话可写,写游刃有余。
总的说,这堂是从学生的需求和本的特点这两方面组织教学的,我明白自我和这节都还有很多的不足,真诚期望各位领导和教师能给这个还在学习还在成长的我提出更多的提议和意见,多谢!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1
《半截蜡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2课。课文记叙的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小故事。法国妇女伯诺德夫人家是盟军的`一个情报中转点。一天晚上,围绕藏着情报的“半截蜡烛”发生了一个斗智斗勇、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虽然课文的故事相对比较简单,所以我先引导学生把我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变换文本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剧本和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初步认识一种新的文体,感受剧本特点,感觉这一环节令人满意。教学问题设计巧妙也非常重要。研究教学问题的设置,是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角度。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师用尽量少的关键性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集中而深入地阅读思考或讨论探究。这种问题或提问就像一个个风筝,无论怎样风云变幻,风筝飞得多高多远,它的线都牢牢地掌握在执教者的手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课堂上,我紧紧围绕中心问题“伯诺德夫人一家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思考、研讨,学生思考的容量大,学习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显然,这种课堂是高效率的。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语言积累”。在课堂中,我将更多的时间放置在了理解课文出现的“危机”与“绝妙方法”上了,也注重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可是却偏偏少了学生对语言感悟、积累的训练。
此外,在拓展延伸,升华情感环节,我适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正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伯诺德夫人,杰奎琳,杰克当时会怎么想,怎么做。试着让学生补写剧本,续写故事。这样的安排不仅提高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很遗憾,课堂时间有限,没能完成阅读《心愿》,文章太长,课堂时间有限,没能按时完成阅读训练。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选取文本要更典型,要更合适。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用更多的时间学习一些新理念,并将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2
《半截蜡烛》是一个短小的剧本,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剧本。由于文中人物比较多,又是拗口的外国名字,以至于我读了多遍才理清头绪(虽然不是第一次教了,但是人老记忆差,教过就忘了)。所以课前,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理清故事的脉络,并查阅资料,对剧本这种形式有个较为准确的认识,这对课后的小练笔《改写剧本》打下了基础。
在人物形象的体验上,还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读文本。在读中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所以课堂的小练笔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这,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由于练笔的时间分配不足,有些学生没写完,这是个遗憾。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3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将小女儿杰奎琳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如读杰克的话(“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让学生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并通过演示“端”“夺”两个动词,体会人物性格特征。通过这种有价值的引领,学生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和人物的个性特征。
三,依托文本,感受教育
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感觉谁的功劳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4
《半截蜡烛》课文生动记叙了二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法国女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门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文章故事情节性强,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要积极创设情境,通过反复、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斗争中感受人物品质,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中丰富人物形象。
导入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请同学们细细读读文章的3至7自然段,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如何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的?其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以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展开重点部分的教学。在交流时,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勇敢机智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德国军官的蛮横、凶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换位创设学习情境: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杰克或杰奎琳),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然后通过角色朗读,加深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想要抓住两条线,即蜡烛的变化和人物心理的变化。教学完重点部分,再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明知传递情报的工作如此危险,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还要义不容辞地参加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一家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同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
《半截蜡烛》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线索,细腻地刻画了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所以整堂课我设计以学生诵读为主线,以读促讲让学生经过读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课伊始,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可是由于我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认识不足,其次由于对略读课课型教学,课堂上少讲、精讲,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写作训练的特点,没有把握好,教学过程中对这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把体会人物特点的朗读过程指导的过于细致,没有抓住杰奎琳这个重点进行朗读指导,所以浪费了好多宝贵的时间,到最终致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
另外,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一个学生在读“伯诺德夫人”时读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强调了“若”和“诺”的读音,没有及时的对文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之后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
每次反思课堂,我都要为自我对学生的特点、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虽然我也听了高教师、李教师等几位教师的课,课下也抽时间看了教科书、教参等书。可能是我这个人太愚笨了,还是没有学到她们的十分之一。我明白这样下去后果将十分严重,可是我有信心在以后的时间里,抓紧时间学习,虚心求教,认真听课,让自我跟上同事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