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的教学反思
推荐度:
初中地理教学总结
推荐度:
地理课教学反思
推荐度: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推荐度: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总结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集合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
进入21世纪,中华大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
随着改革步伐的逐渐深入,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新旧观念发生剧烈碰撞,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期待着新的模式的出现。在这种形势下,不仅学生,甚至连许多教师都明显感到不适应,课堂教学中自然也就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教师没有真正树立起服务学生、服务学习的思想,对组织学生学习的本质理解不到位。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不能灵活变动。不能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学生学习活动中探究性学习时间安排偏少。对合作学习的本质,高度结构化的学习缺乏深刻的认识,只简单停留在课堂分组讨论上。教师收集、制作资源能力低下,导致地理课程资源相对缺乏。对地理课程标准把握不准确,等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
为此,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屏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屏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着精神交流与人格碰撞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缩减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氛围,创设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时间和形式等。或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手段。
四、处理好学习活动与地理双基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或深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五、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在“听”中学和在“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音像,在听或看后思考、记忆,这是接受性学习。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暂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进而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不管是重结论轻过程,还是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观念。在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出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讲授。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六、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课堂上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调控能力,将课堂调控艺术与学生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演绎到最佳状态。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状态,以饱和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的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的效果。
七、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的主要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即使教师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新课程的教案应该是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而修订和完善教案。
八、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要求教师应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教学资源,以及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对地理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实施。从周围地理环境和教材中优选整合教学策略,优选整合教学资源,从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发面,来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2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反思之一:解放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顶,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顶的事实来加深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
反思之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思维。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越俎代疱,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创造。不怕出错,不怕重复,让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
反思之三:解放学生的嘴,培养表达能力。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体会,得到能说会道的锻炼,并能和老师、同学经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独立提出问题。
反思之四: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开展小论文、小制作、小调查、小发明等活动,让学生得到劳动成果的乐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作风。
反思之五:解放学生的眼睛,塑造美的情操。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让学生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开辟智能活动空间,增大手脑活动频率。从中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得到美的感受。
反思之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因此结合教材资源,如“野外迷路怎么办?”“地图定位与估算距离”等,对学生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通过使用新教材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转变自己的角色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二、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三、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近一个月的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做到四个基本点:设情景激发点,让学生都想学。设思维展开点,让学生都会学。设认知停*点,让学生都学会。设心理交流点,让学生都乐会。其实,每当茶余饭后之时我还在反思:一些学生在上堂课的表现,思绪是否还游离在课堂之外?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课经常不带书……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我还在进一步不断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4
从20xx年下学期开始我校开始进行高效课堂改革,至现在已历时一年之多,我清晰的认识到学校新课改要成功,教师业务能力要进步,学生综合素质要提高,开展高效课堂是明智之举。
相对于传统教学,高效课堂的开展,对教师、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能在高效课堂中得到锻炼和体现。 高效课堂具有传统课堂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高效课堂是多样化课堂。传统课堂上,教学资源和课堂模式单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没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而新课改后的高效课堂将单一的课堂教学分解成自主预习、合作探究、点评质疑等环节,变集体听课为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合理的小组晋级评价机制,激活课堂与学生思维,如此一来不仅丰富了课堂色彩,更重要的是学生再也不觉得课堂乏味,而是把课堂当作自己活动的舞台。其次,高效课堂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高效课堂的实施使得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熟练掌握更多的知识;高效课堂让学生饱含激情投入在合作探究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学生不再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学着学习、学着探究、学着思考,从代替学生做到让学生自己学着做,解放了学生又解放了自己。第三,高效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思考、阅读、活动中提升了自身素质,这种素质又是提升成绩的动力。高效课堂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质疑能力、协作能力等,我们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制约其学习成绩的关键,而高效课堂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必然促进学习习惯的改善。
高效课堂初步实施有一定的难度,高效课堂落在实处也并非一朝一夕,通过一年多高效课堂的实践,我在课堂中也遇到诸多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从接触的初二的学生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被动,不愿意或者难以坚持专心听讲,不愿意积极探究与思考,不愿意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甚至少数同学服从意识也较差,那么这部分学生第一次接触高效课堂,很难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很难在课堂中展现自我,时间一长甚至出现恶性循环,导致部分学生边缘化。二是导学案编制重点不够突出,指导方法不详细,难度把握不准。导学案作为引导学生预习、探究和质疑的依据,一旦编制质量有问题,将直接影响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与效果。三是学生社会常识太少,视野太窄。自己所教地理学科是一门社会学科,课本上知识点经常联系社会方方面面,当我们讲到相关社会现象与问题时,大部分学生不了解现象的本质,有的"学生甚至没听说过,如此一来极大的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拓展。
根据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与实践,自己所教地理学科高效课堂要在班级发挥更大的作用,要进一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成长,我认为自己还有几个方面值得加强和改进。首先,小组培训要常抓不懈。小组培训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要对学生预习、探究、展示、质疑、补充方法进行培训。对于学习困难及厌学学生可以单独谈心和适当鼓励来端正其学习态度。通过培训与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感受青春的活力,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初中三年学习生涯打好基础。其次,要对导学案编制工作上要下苦功夫。因为初次接触高效课堂,导学案的编制基本上靠教师自己摸索进行,因此也导致部分课堂导学案编制不符合课堂要求的情况,高效课堂效率也没有得到体现。导学案编制首先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与难点,合理排版,并在对应的版面上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第三,通过播放影片及多媒体,通过丰富的地理素材让学生了解更多地理常识与现象,拓宽学生见识面,增长了地理见识,不经让学生更形象的了解了地理知识,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高效课堂中能够更好的展示自我。
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的必然趋势,但改革过程中势必会遇上困难和瓶颈,但只要坚持和努力,高效课堂就好比精耕细作的农业种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5
今年我担任八年级地理的教学工作,转眼几个月过去了,现撰写教学反思如下:
1、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在我们这小县城,由于初中地理并非中考科目,也就是常说的副科,学生甚至很多地理老师并不重视,所以在地理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觉得老师需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上中国工业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学生老师”当的有模有样,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第三节“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
课后反思:其实学生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关键在于老师能正确引导!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反思分析一下,原因在于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试着编写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3)我国形成最大季风区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气候特征。
(5)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时掌握天气,气候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3、对不足之处的反思
以上教学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实,每当空闲之时我还在反思: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思绪游离在课堂之外……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我在今后还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弄玄虚而已。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6
兴趣对学习起着推动的作用,有兴趣才有心思去做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会下工夫,才会动脑子思考,从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孩子的潜力,一个孩子如果对某一方面或者某一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学习研究,从而培养孩子的思维习惯,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只有感兴趣,才会不断地发掘出孩子内在潜力。
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学习兴趣浓了,就会有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激情,对事物充满着好奇,解决问题的欲望强烈,从而激励着孩子解决问题。
学习兴趣能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兴趣浓厚了,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学习的重要基础,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孩子的学习的主动性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总之,学习兴趣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间接着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其他方面的培养,帮助孩子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7
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就要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策略和发展,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打好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时间自主预习教材,但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预习的效率并不高。虽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安排时间给学生预习了,但是学生预习时速度过慢,或者课前没有预习,还是没有太大的收获。因此,课前学生预习对学生学习新的知识非常重要,对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交流展示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等都能得到发展。但是有的学生的预习效率低,所以教师要在预习的时候做好工作,安排好学生的预习。
一、学生预习的时候的注意点
1、精心设计预习的引领性的问题
教师不能打没有准备的仗,备课的时候要把问题设置得更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自发地想学习,教师不能逼着学生学,教师要根据教学的总体的进度来科学合理地安排预习的时间,预习的时间科学自由调节,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有信心完成,全面积极参与预习。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太过于笼统,让学生有明确的预习的目标,要将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能够找到答案,通过思考和交流能够总结出答案,这样就能增长学生学习的信心了。
2、培养学生养成好的预习的习惯
教师要加强学生预习的指导和培训。地理教学中,很多学生预习的时候只是填空,而不是有的学生那样能在教材中进行适当地圈点,或者能在地理的图中找到答案。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感觉到好的地理预习的习惯是可以通过长期的训练加以提高的。很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后,觉得学习成绩并没有获得明显的提高,就想放弃预习的环节,这样是不好的,教师不能仅仅重视在学生知识上的帮扶,更应该重视在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帮扶。
3、重视对自己的预习的评价
我们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及时科学的评价,对于预习认真,预习速度快的学生,或者对于学习上有明显的进步的学生,教师都要给充分全面的肯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学生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
二、掌握科学的好的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学生好的自主学习的方法,也是学生行为习惯,也可以当作是地理作业。学生预习可以让学生上课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心中有数,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初中地理内容繁琐,抽象,学生可以通过预习来提高学习效果,可以挤出时间来预习课文。预习没有定法,但是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给学生参考:
1、做作业式的预习形式
预习课文是按照“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过程来进行,教师可以教学生当预习时做作业,明确课文学习的内容和重点,难点等,记录自己的疑惑,记录课堂学习的重点,这样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时间长了学生就能感受到预习的好处,就能主动去预习课文,并形成好的预习的习惯了。
2、浏览式的预习方式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运用快速浏览的形式,弄清楚学生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并加以标注,课堂学习中质疑,并在同桌小组讨论的时候拿出来共同探讨和参考,解决学习中的疑问。
三、预习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1、活跃的课堂和学生,打破课堂常规的行动策略
我们的预习的地理学习方式可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预习,可以让学生愿意学习了,会学习了,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敢于提出疑惑,提升学习的境界。此外,通过课前的预习,课堂再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交流,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通过地理预习,张扬学生的个性
教师通过预习和反馈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学生在预习和反馈中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学习起来更加激情满怀,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学生愿意学习了,会学习了,课前预习,保证每个学生投入到思考、讨论和相互评价和互动学习中,创造了学生完善个性的机会。
3、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学会学习,敢于质疑,学会合作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学习,有了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就产生了研究问题的氛围。有的问题预习的时候解决不了,课堂,课后可以研究讨论。有的学生的奇怪的问题让老师意外和惊喜。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也更加爱钻研教材,拓展知识面,阅读相关书籍,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了学习能力。
4、增加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机会
通过预习,课堂学习的过程,学生单干的机会少了,合作的机会多了,学习程度逐渐深入,合作意识都增强了,都意识到了预习的好处,合作学习的好处,实现了相互启发和相互学习。通过课前预习,进行了自主学习,再经过课堂积极的交流,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样就加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机会。
5、科学合理的预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科学合理的预习教学实践后,学生的学习的上进心和学习积极性得到增强,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能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拓展地理教学的思路,增强了学生和教师对地理研究的重视程度。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科学有效的预习能让教师也能重新审视自己,用新形势、新理念武装自己,完成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的转变,准确定位,优化教学行为,备课更加科学合理,更有利于教师精讲,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教学的内容。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8
地理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灌输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时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地理思维能力。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
一、优化课前准备
第一,指导学生预习。地理是一门十分注重与生活相结合的学科,指导学生对新课进行整体预习。例如,在讲人口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在假期调查自己家族人口增长和迁移的状况,了解自己家族人口变化的特点,并试着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为学习人口的发展、分布做充分的准备。而且还要做好课前预习,每次上课前将相关的预习题留给学生,指导他们有针对性的自学,找出疑难问题。
第二,加强上课前的备课。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师要钻研教材、定好目标,背诵学生该背的内容,典型例题自己先要做,及时补充专业知识。和同学科其他教师集体备课,探讨教学方法。上课时,根据各班学生实际情况和自己独有的思考充实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二、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小组学习”、“分组讨论”、“一帮一结对子”等的授课方式,这样可以使每一节课的活动设计更加的切实可行。例如在讲述《水资源》这一节知识的时候,我要学生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几个人一组,开放式的课堂学习,对“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句话进行分组讨论。学生便能通过观察和日常生活把水循环的意义概括出来。
三、转化教师角色
高效课堂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学生是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发生变化,教师应针对这种变化提供相应的服务。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也在成长,在新课改推进过程中,教师要用心去呵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通过优化教学细节来营造一种足以润泽学生心灵的民主关系,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教学的过程变为学生的
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在课堂上可以多用一些“你认为呢”“谁还有不同的意见”“我们一起来探索”“我们开始活动”“非常好”“太棒了”“请坐”??的话语,以此来鼓励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创设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四、认真反思教学过程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反思尤其重要。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高效课堂要求很多知识让学生讨论互相学习,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有些学生所谈内容大多是完全脱离了教材的内容,有些学生甚至在活动过程中趁机打逗,表面看上去很热闹,似乎每个学生都在参与活动,但实际上,教师对课堂的驾驭到底怎么样?当整个活动结束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是不是很好?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流于形式,在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实践得出结论这才是高效课堂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活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严谨,对于活动的每一步都应该给予学生清晰地描述和指导,然后再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新课改的这一要求实际上是对老师能否掌握整体课堂教学过程、能否驾驭课堂的一个重要挑战。
总之,通过“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让我深刻的感悟到地理教师身上的责任和重担。领会到节约、高效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概念,教学同样需要。在实践中我们要总结教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切实改变现状,构建低耗高效的课堂,长足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9
新课标强调的是地理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点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比较深的体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的体验生活,体验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学地理为了什么?可能很多老师都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却没有很好的解决。总是一味的填鸭式的让学生掌握我们要他们掌握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在生活中却没有很好的体现。更加离谱的是,学生掌握的知识,很多在我们教师的指导下,只是成为记忆的,感性的。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知识。所以,学生学地理是为了升学,为了以后有好的工作。这样就违背了地理的生活性。
我们觉得在教学中,多让我们的学生探讨一些问题会更好。因为,在平常的教学中,学生有时会觉得地理的学习非常的枯燥无味,对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打击。如果我们能多思考我们的教学内容。多想一些适合学生探讨的地理问题。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会增加。并且,我们还可以将一节课的内容转化为若干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去研究和解决。这样学生有了这些课堂的点缀,就会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们的地理课堂也就不会那么枯燥了。我们的差生面也不会提高的很快。地理的.学习,在某些时候总有一些人会退出学习。
地理教学的现状表明,退出的人就很可能回不来我们的地理学习中。而兴趣的再现让放弃的学生就会重新回到我们的前进的队伍中来。我们希望走的学生越来越少,回来的学生越来越多。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反思,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0
多年以来,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地理教学质量不令人满意,经过多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特别是一年多来,在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计算实地距离、判断方位和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差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公民意识。就目前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中还是处于“小儿科”、“皮肤科”的地位。初中学生往往刚接触地理学科积极性还比较高,但越往后,特别是进到八年级时,地理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充分地突出表现了地理课的“庐山真面目”,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而多年的地理学科的教学使我也体会到,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及《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以新课标,新环境,高要求进行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一、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专业地理的科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和记忆,缺乏地理情趣。非专业地理的兼课教师更拘泥于课本和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专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教学反思 )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不能搞“一堂式”,要发扬“民主”。
二、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在讲我国的河流——“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的问题,学生围绕着问题的提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在八年级(1)班上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有一男生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而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观摩课中,我也同样听到这样的教学情景,也有学生提出相同的治理方法。可是,学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任课教师的意料。但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有大胆的学生的设想的同时,教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 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对师生有很大受益。
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地图化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学好地图,并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机械的记忆水平上,对地图的学习和运用则显得比较薄弱,关键在于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很难真正懂得地理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如此,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个人,不管是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生活中都需要地图的"帮助,这已成为当代人的共识。此外,学习中也需要地图。大家都知道,地理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就是地图,而其它学科的学习也需要地图的帮助。如历史就离不开地图和地理知识,语文、体育、美术、外语、数学等课都要有地图知识,才能学好,事实上所有的学科都是交叉的,不能截然分开。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是离不开地图这个必备的工具的。所以,在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这也是最具有地理学科特点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
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很难成为一位好的地理教师,也就是说,不懂地理的教师。而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实质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表现。目前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图教学能力有关。所以,地理教师还要努力学习和运用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的教学手段,才能符合新形势下的地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1
教学反思就是对相关工作进行反思,最初出现在外国的课堂教学中,当课堂教学结束后,再由老师对教学进行回顾、反馈,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总结,并及时纠正,为下一阶段学习提供指导意见,最后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当前,使用教学反思的老师通常是处在中高级的老师,他们能用敏锐的视觉及时发现教学不足,同时结合教学经验反馈问题,并进行总结。但是从初中地理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教学反思并不等同于反思,它不止是对某个领域的反思,更是对整个环节的总结与回顾,在不留死角、查漏补缺的情况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一、初中地理反思教学的内容
将教学反思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除了要总结性评价整个教学活动及具体的细节部分,还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反省意识。其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领域:首先,反思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之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讲课占70%的时间,相当于老师一人在唱独角戏,很少给予学生参加活动的机会,当45分钟的课堂学习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学习很被动,根本不可能完全接纳课堂知识。时间一长,教学模式就会僵化,甚至失去反思意识,很难提高教学效率。对此,老师必须做好教学反思工作,在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将新型教学方式应用到现代教学中,以此丰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做好教案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案反思一直占着很重要的位置,此时将教学反思应用到课堂实践中,对改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教案编写中,老师不仅能做好教案总结与反思工作,同时还会结合其他老师的教案,以改善教案质量。
二、教学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建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课堂不再只是老师主导的过程,而是学生主体、老师辅助的过程,如果要完成该教学就需要师生做好配合工作,一起完成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作用与地位,以建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不是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老师不仅是教育人员,更是学生的朋友,要与其交流,从交流中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
如:在《大洲和大洋》中,可以先通过海陆面积与海陆分布图的形式,让学生明白海陆分布,掌握海陆面积与比例,充分利用地图识别半岛、大陆、大洲、大洋、岛屿、海峡与海,通过地图就能掌握四大洋与七大洲的位置、名称与分布特性,以此帮助学生提高绘图与解图能力,以达到灵活运用资料的要求。本节知识点要求学生养成循序渐进的习惯,在学生讨论“水球还是地球”时,掌握海陆分布,然后再使用组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利用世界地图、地球仪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地理信息能力,通过双边活动,提高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能力。在地球动画与图片等课件演示中,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中,在问题交流与讨论中,提高学生的表达与学习能力,同时这也是应建立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的有效方式。
2.及时做好课堂反思
课堂教学是所有学科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主要的部分。因此,老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传输知识。和其他学科相比,地理知识非常系统,其整合度非常高,通过课堂教学,老师就能将知识传输给学生,教学反思就成了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授课时,老师应注意到学生的精力是否集中?其兴趣点在哪里?然后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在《海陆的变迁》教学中,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球表层的分布原因,充分利用板块运动理论阐述地震与火山运动的规律与原因。该课也是对“大洋与大洲”的承接,此时,老师可以反思大洲与大洋一课中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大洲与大洋》一课中,老师利用地图展示的方法,发现学生的精力并不集中,其效果并不理想。在讲述《海陆变迁》一课中,就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为学生阐述板块运动,同时这也是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的重要方式。
又如:在学习北方与南方地区时,在组织学生对南北方差异进行讨论时,不同小组的效果与进程业不同,有的小组很积极,提出大量问题,涉及领域较广,并且为此争论不休。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课堂,很多老师又会反思是否应该调整教学方法,事实上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的思维已经打开,教学目的已经达成。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2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本节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以“当你清晨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的是什么?”为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中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小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的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
一、学习身边的、有用的地理知识。
天气和气候,如果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起来会有些难度,因为气候、卫星云图等专业术语很抽象,而本节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从同学们的观察、回忆入手,了解天气和气候,教案中列举了既浅显又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说明掌握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使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
二、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地位,请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师生一起探究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课堂的主人,营造出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3
在本组的学科教研课中,我教了一节关于土地资源的课。通过自己上课和本组组长、组员的点拨与评析,使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通过这次讲评课,我感受颇深。
教学后的收获:
1、土地资源部分教学是自然资源教学的"示范",从讲解内容的选择到讲解方法与学习方法,都对以后几章的学习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考虑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所以许多内容的学习应该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景观图片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2、对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读图,能够了解一些,所以让学生回答即可,根据学生回答内容引出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但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更明确这一知识点,所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这样,才能达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3、对于土地资源分布,主要以读图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主。利用土地资源分布图,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地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并且培养学生利用多幅地图综合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读图,让学生说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土地类型时,还要通过读图让学生明确土地资源还有目前不能或难以利用的土地部分,使学生知道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本知识点的归纳,使学生明确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关系,为今后讲解人类的活动提供基础知识。
4、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主要在于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原因并能够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土地资源有限与无限性的认识。最后认识到人类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
教学后的反思:
首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给自己充电,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驭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其次,本节课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4
一、八年级地理学科教学目的要求
学习地理主要是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懂得自学地理的方法,教会学生阅读地图,并熟悉它们,为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初中地理第四册主要从中国区域地理的角度,用事实材料,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的居民,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和促进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地区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同时还要复习前三册书本以迎接小中考。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八年级两个教学班共有学生约80人,由于学生来源层次不同,知识面有的窄有的宽,对外界了解多少不一,给学生学习地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上学期统测来看,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紧学习大纲,贯彻大纲,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2、加紧对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做到认真备课,因材施教,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
3、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4、加快教学手段革新,教学中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部分,利用学校语音室教学手段于教学。
四、取得的成绩
一方面针对近年来地理统考试题的研究、分析,及时组织复习,先后模拟测试3次,估计平均分在26分左右。一部分学生最后中考取得了好成绩。另一方面我校领导和各位老师给予了极大帮助,特别是两位班主任耐心做学生思想工作,才使学生成绩得以提高。
五、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本学期由于时间短,与以往相比学生又不上晚自习,再学习一册新书,致使复习时间非常短,专题训练题学生训练少些。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小中考还不够重视,认为分值低无所谓,所以学习态度不认真,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同时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六、今后的努力目标
今后的教学工作,应以素质教育为突破点,培养学生技能。力争在学年小中考中平均分30分以上,力争第一名,及格率100%以上,杜绝不及格。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5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4.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
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
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眼、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
研究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
1.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2.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自制各大洲轮廓剪纸图片。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同学们,我国航天英雄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吗? (不是)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 (加加林)他说: “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作‘水球’,而不应叫‘地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的海陆分布》。
『讲授新课』: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板书)
「活动一」:创设情境组织辩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1.提出问题:观点A: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观点B: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为准确?
2.学生辩论:把全班分两大组,双方展开辩论,并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双方的观点。 ①出示地球仪:蓝色表示什么?(海洋)
②投影展示东西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是什么?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
③展示: “南北半球”图观察是否蓝色面积大?
小结: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印证,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正如宇航员看到的,确实是个水球,但是人类生存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所以人们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叫“地球”。
设疑:那么,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分布有什么特点?
读教材“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海陆的面积比例各占多少? 学生总结:海洋占71%,陆地占29%,即“三分海洋、七分陆地”。(板书)
(拓展延伸)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的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是无数的科
学家及像杨利伟这样的航天英雄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地球还有很多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需要你们不断努力学习,为将来去发现和探究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理解有关概念。
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有关大陆、大洲、岛屿、大洋、海以及海峡的有关概念。
2.课件展示:大陆、半岛、岛屿、海洋的景观图,并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相应的位置。(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3.各组代表提问本组成员进行抢答: (1)说出大陆、岛屿、半岛和大洲区别。 (2)说出大洋、海和海峡的区别。
4.各组选一名代表,将上课前剪好的大洲轮廓,在组内进行辨别加深学生对大洲轮廓的印象。
设计意图:文字与图结合,分组抢答辨认。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并做到生生互动。
「活动三」:以游戏的方式完成:
1.选五组代表,分别演示将课件中的大洲和大洋名字,用鼠标拖动到相应的
位置上。规定当某一组代表演示时,其他代表转身不看。看哪个组完成得
好。
(答对,你真棒5分。答错了,要认真啊)
2、拼图游戏:用大洲轮廓图各组进行七大洲的位置排序。(评出最快的组奖励)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活动四」:以“分组讨论”形式完成下列问题。
1.读世界地形图,找一找,想一想,不同的大洲一般以什么作为分界线?
2.分别说出亚欧、亚非以及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3.学生看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讨论后各组代表订正答案,并选出优秀小组)
①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②分别说出太平洲、北冰洋沿岸各有哪些大洲?
③分别说出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④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大小顺序排列。
「活动五」:组织全体学生动手参与,用“简单几何图形”在一张白纸上进行“一笔画世界”的绘图比赛。(可选几幅画的较好的让学生传阅,给予鼓励)教师巡视查阅后,并引导学生对照找出自己图中的问题进行校正。 『达标练习』:(练习题三)
『课堂小结』:有付出就有收获。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概况,有关地球的知识还很多,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学习和探索。(板书提纲巩固)
『作业』:(略)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比例:三分陆地(占29%),七分海洋(占71%)
2.海陆分布:陆地主要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在南半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有关概念 大陆、岛屿、半岛、大洲
海洋、海、洋、海峡
2.主要洲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3.七大洲大小顺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4.四大洋大小顺序——“太大印北”
5.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空间分布
教学总结与反思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助手,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经过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七大洲与四大洋。 (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充分地发展自我,不断的成长。
改进;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2、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的一些认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描述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
2、能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海、大洋和海峡。
3、能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洲和洋的分界线、轮廓图和分布特征、比较它们的大小深浅关系。
4、能够在空白地图上准确标出七大洲、四大洋,并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出七大洲的轮廓及其相对位置,建立世界海陆分布的空间概念。
5、能准确掌握五条主要纬线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难点:
七大洲的轮廓、位置、洲的分界线
教具准备:
PPT课件,主要包括各大洲轮廓图、世界地图投影图、东西半球投影图、各大洲分界线投影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我们都知道,我们人类居住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样养育着我们,但我们对它的认识有多少呢?它的地表和地下又是由什么来构成的呢?它在宇宙中又是什么样子呢? 进行课的内容部分:
一、概念内容
1、请大家看图(PPT托勒密在2世纪的地球地图)当时的人们受科学技术的制约,才会得出这样的结果,慢慢的人们认识到地球其实严格来说,不应该叫地球,而应该叫“水球”。经过科学测量(数据)得出结论: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附陆半球和水半球PPT图)
2、建立起初步印象之后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提问)地球的地表都有些什么?(学生一起回答),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洋、海、海峡
大陆:陆地面积较大的(比格陵兰岛大);半岛:一面与陆地相连,三面被水包围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大洲:大陆的附近岛屿合起来(全球分七个大洲);海洋:洋是海洋的"主体,洋的边缘部分叫海,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海峡。
(世界地图PPT展示)请学生找一找格陵兰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
过渡 我们了解了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洋、海、海峡这几个基本概念后,我们现在来认识一下七大洲。
二、七大洲
⑴大洲名称: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平均海拔最高)、欧洲(平均海拔最低)、大洋洲
(图)读P8各大洲面积轮廓图,比较一下谁最大、谁最小(亚洲最大,大洋洲最小)?学生回答。找出它们面积次序规律: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那么七大洲的形状是不是一样的呢?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七大洲的轮廓有什么特征?请大家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来认识大洲的轮廓。(就近四位同学相互讨论并记忆)
(PPT分别展示各大洲轮廓图,要求学生按所给图形次序说出大洲名称) ⑵大洲的的分布及位置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请同学回答。
既然我们回忆起了半球的分界线,那么我们刚才我认识的大洲它们分别处于什么半球呢?
教师提问 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
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南北美洲)(南美洲全部) 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北美洲、亚洲、欧洲)(欧洲北美洲是全部)
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南美洲 南极洲 大洋洲 非洲有一部分在南半球)(南极洲全部)
那么如图上我们所看到的,大洲与大洲之间是相连的还是不相连呢?它们以什么为界线分开的呢?
⑶大洲的分界线(PPT展示,同学生一起找出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欧洲与北美洲:丹麦海峡
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穿过大洲的特殊纬线:
主要纬线穿过的大洲:
北回归线:非洲、亚洲、北美洲
南回归线:非洲、大洋州、南美洲
北极圈:欧洲、亚洲、北美洲
南极圈:南极洲
根据特殊纬线与各大洲的关系判断各大洲所处温度带
欧洲:北温带、北寒带
亚洲: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北美洲;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非洲:热带(大部分位于热带)、北温带、南温带
南美洲:热带、南温带
大洋州:热带、南温带
南极洲:主要位于南寒带
上面我们学习了七大洲的名称、轮廓、分布、分界线以及在地图上标出各大洲位置,那么接下来,我们看一看世界地图,我们发现各大洲之间除
被它们的人为分界线分开之外,还有大量的海洋分布,它们又是什么呢?(PPT展示)
三、四大洋
同学习大洲一样,我们先了解一下各大洋的名称(学生回答分别有哪四个大洋)
教师引导 我们知道四大洋的名称后,我们还应了解大洋的什么呢?(位置)教师追问 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直观的描述大洋的位置呢?(学生讨论回答)(相对位置)
教师讲解 我们要看某一大洋的位置,应该看某大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就是我们常说的相对位置,例如(指示PPT北极地图)北冰洋位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之间。
⑴大洋的位置
那么太平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呢?大西洋呢?印度洋呢?(学生看图回答)
教师点评正误
太平洋: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
大西洋: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非洲,欧洲,{亚洲(地中海东岸就是亚洲,地中海是属于大西洋的海)网络争论部分,用海和洋的关系先给学生讲解} 印度洋: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北冰洋:亚洲,北美洲,欧洲
教师启发 我们除了用相对位置描述各大洋的位置之外,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描述大洋的位置呢?(方位描述)比如说北冰洋位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以北,那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又如何描述呢?
教师启发 反之,我们也可以这样描述,如:亚洲东临太平洋、北监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那么我们能不能在刚才我用的主要纬线所穿过的大洲轮廓图中标注出各大洋的位置和名称呢?
⑵大洋的面积、水深关系
2太平洋:18000万km 平均水深:超过4000米,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
深达11034米,是世界上最低的地方。
2印度洋:7500万km 平均水深:3897米
2大西洋:9300万km 平均深度:3575.4米,最大深度9218米
2北冰洋:1300万km 平均水深:约1200米
⑶主要纬线穿过的大洋:(学生看图找出结果)
1、北极圈: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
2、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赤道: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描绘出各大洲和大洋(如简单的三角形)
四、教师小结本次课的内容:
A、世界地表海陆分布情况: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B、(PPT图)学生看图读:各大洲、大洋的位置和名称、面积大小深浅次序。
C、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
D、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及其作用
E、[南北回归线、赤道]在世界轮廓地图中的位置。
我们习惯了传统世界地图,那么我们这幅地图的认识有多少呢?是不是只有在深化记忆了各大洲大洋位置后,才能对这幅图有所了解(附PPT)
五、巩固练习:
我们习惯了传统世界地图,那么我们这幅地图的认识有多少呢?是不是只有在深化记忆了各大洲大洋位置后,才能对这幅图有所了解(附PPT) (另附)
六、总结性讲解
教师启发 今天的我们一起学习了世界的海陆分布,知道了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知道了各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分界线等一些知识,希望他
们下来以后呢,要抽时间去复习一下,那第,今天我们所见的大洲和大洋它们的位置是不是由古至今都是这样的呢?或者说它们的位置是不是永远都是这样的呢?请大家抽空预习后面一节《海陆变迁》
教学设计反思
1.本节知识是学生学好世界地理的关键,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
2.在本节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地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
3.存在的问题:知识量太多,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较少,没考虑学法如许多问题应该有学生分组讨论,而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没进行分组讨论,以后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尝试更新学生的学法这方面的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世界的海陆分布》这一节时,我就深有体会。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尽管平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但对一些专业的地理概念如: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等知之甚少,自然理解起来就会存在困难。还有就是对各大洲在东西半球的分布不能通过读图精确地分析归纳。这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就要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因为只有一开始就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懂并学好。
地图与地球仪终于学完了,本以为难点已过去,海陆分布应该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谁知让学生看地图,又没有了方位感,大西洋周围的五个大洲图
上找到,却没法理解大西洋的西侧是南北美洲,从地球仪到地图的转化——从球体到平面的思维转化却也这么难,这是以前我没注意到的。我突然意识到我让学生以后不用拿带地球仪上课是错误的,我手中的地球仪他们根本看不清楚,如果自己手中有,就可以很直观的说出大西洋东临美洲,西临亚洲与大洋洲。再看地图就明白了。我给学生出的当堂测试中的题目;围绕南极洲的大洋自西向东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学生理解也费了个劲。不能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
在备教材这一环节上,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欠考虑。虽然教材是经过科学合理地编排来确定内容的,可这种安排并不是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都适用。当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教材内容安排不同步时,就必须随时迎合学生的认知习惯,适当地调整内容的先后顺序。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无头绪,越学越糊涂。在这一节里,就可以将各洲分界线调整到前面讲,然后再让学生了解各大洲的分布,学生就能明白、准确地判断和归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