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
推荐度:
推荐度: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推荐度:
美术教学反思
推荐度: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光的行进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光的行进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光的行进教学反思1
科学是讲究证据的,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让学生经过反复验证,从而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就成为本科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而让学生利用手边的器材自主设计试验并从中验证出自己的猜想,成为本节课的一大任务。
本节课的目标设定为:有依据的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利用光的转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在上述分析中,我发现,三维目标有效的整合在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细节中了。我引导学生从简单的依据自己生活经验作出的猜想开始,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问题意识自然就会被激发,在深度讨论中确定实施方案,然后利用手边的器材初步验证。让学生对实验中的细节加以关注,体现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研究思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目标蕴含其中。
在汇报交流中我可以发现:学生寻求验证着自己的"猜想。最后,让学生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锻炼。在此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新知和体验,这也正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光的行进教学反思2
《光的行进》是五年级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认识光源,二是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这里面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光源,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考虑到光是学生日常生活最常见的物体之一,因为太熟悉,一般的情境不能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学时用谜语小诗开头,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同时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缤纷绚丽的色彩。利用这个活动,产生情境。引出学生要研究、也能研究的问题---光源。
学生有光沿直线行进这个前概念,只是不够清晰。因此,我运用对比的方法,先观察抛出物体在空中的运动路线。接着,回忆水波纹的扩散路线。然后提出灯光如何画?从而引出光在空气中可能是沿直线行进的。这样设计让学生的思维有梯度,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动手之前先动脑”这是路培琦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体现了科学课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环节的第三部分,验证光的直线行进,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之前,我安排学生先进行讨论: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学生在汇报实验方案时,重点让学生说出实验时硬纸板应如何摆放?在实验中要注意:三个纸板平行,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纸板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这些都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所在。
解释小孔成像是个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画出燃烧的蜡烛的火苗。接着,观察通过小孔看到的蜡烛火苗是什么样的?学生发现是倒立的。然后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就解释出小孔成像的原因。同时强化了光是沿直线行进的这一概念。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要带着更深刻的问题走出课堂。所以在课程的结尾,我提出问题:如果小孔变大,还会看到小孔成像现象吗?相信会引起学生更深刻的思考,与最积极的行动。
教学存在的不足与改进:
1、概念建构思维无深度。学生举出各种发光物体后,我出示了光源的概念,接着分类,这样做学生的思维无深度。改为:学生举出各种发光物体后,先分类,再出示概念。这样学生就会把本身发光的物体分在一起,把反光的物体分在一起。然后教师出示光源概念,这样学生在分类时才会有深层次的.思考,会在潜意思中建立起光源的模糊概念,然后教师出示概念,学生才会产生醍醐灌顶似的顿悟。
2、实验材料的准备缺乏结构性,小孔板的孔都开在中心。换做:小孔板的孔开在三个不同部位,这样学生在实验设计与操作中思维才会有深度,只有把三个小孔放在一条直线上,光才会通过小孔,使学生的体验更强烈,光是沿直线行进的。
3、光在水中沿直线行进的实验中,我选用水中加两滴牛奶,用手电筒从侧面照射,在水面上观察光的传播路线。手电筒的光线容易发散,换镭射笔实验效果会更好。
光的行进教学反思3
“光的行进”其实是“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由此可引入几何光学的两个基本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所以,在小学科学阶段,学生学习光的有关知识、认识光现象时,首先要建立“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概念。这节课看似简单,意义却重大,感觉自己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要注意:
一、光线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是一种物理模型化思想,这种物理思想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引入光的直线传播时,通过几个演示实验来说明,如让学生观察光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通过的路径。为了使现象明显,一般采用在空气中吹入烟雾、水中加入墨水或牛奶等手段。事先没有说明加入烟雾、牛奶等物的作用,直接用“光线”代替“光束”来引导学生观察,势必会造成学生产生“光线实际存在”的"误解,也就失去了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教育的良机。
二、“均匀介质”的说明
在说明“均匀介质”时,小学阶段要避免“均匀”这一概念。而加上“透明”等定语,这是没有必要的一方面,介质即指能够传播光的物质,必然是透明的;另一方面,物质是否“透明”是由光线能否通过来区分的,反过来再用“透明”说明光线,犯了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三、“小孔成像“现象的解释
这节课安排“小孔成像”的成因分析,是为了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物理现象,进而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的正确性。这里还有一个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说明小孔成像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时,“实像”的说法不必提及,只要关注到像的上下左右都是倒的和移动光屏时像的变化就可以了,要把握深度。
光的行进教学反思4
《光的行进》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了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线、光源、小孔成像、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等知识,下面谈一谈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一开始便兴趣盎然
开课伊始,我展示了从没有光到有光的变化,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因为光而更精彩。之后,又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用实验探究了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线。如此经过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交流发言、得出结论等环节后,让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准备充足,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准备
教学的过程中准备了两个实验。一个是光的行进的实验,主要介绍光在空气中是怎样行进的,要求学生分组完成,用手电筒的光穿过三张带小孔的纸片,得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结论;另一个是小孔成像的实验,利用小孔成像装置,观察蜡烛火焰和窗外景色,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三、拓展和延伸
本节课在讲小孔成像实验时,引导学生用自制教具进行观察,不仅体现了以生为本,更体现了自制教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缺陷与不足
要是能让每个学生都课后去做一个小孔成像装置,那就更好了,可能做的只是班上的一小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