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教学反思
推荐度:
教师的个人教学反思
推荐度:
推荐度:
教师个人教学反思
推荐度:
美术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个人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个人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个人教学反思1
部编版第一课就是和一年四季有关的《春夏秋冬》,在词语中学生感悟了一年四季天气的变化和不同,本单元是识字单元,还应以识字为主。
成功之处: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情境,利用四季的美景图带领学生走进四季,了解四季的.景色变化。
本课中要求识记的生字较多,由于学生已初步具备认读生字的能力,教学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进行识字,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
在写字教学中,我严格要求学生按照笔画顺序来书写,同时还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鼓励他们运用各种方法来识记生字。另外学生边说笔画名称边书空,增加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力,然后我对关键笔画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描红、临写。我在巡视过程中适当指点,并给学生写得好的字画个小红星,这对学生起到较大的激励作用
不足之处:
时间把握上不够恰当,课堂前紧后松。
个人教学反思2
《小青蛙》是一首儿歌形式的字族文识字,语言优美、极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课文中“清、情、请、晴、睛”都是由共同的母体字“青”作为声旁的形声字,充分展示了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构字规律,同时体现了汉字的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1、“要我学”“和“我要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在《小青蛙》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达到后者的心理需求。所以整堂课以“趣”字贯穿始终。因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为了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注重的是学法的重点指导。我设计本课时本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学重点,以情感为基础,以识字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同时采用归类识字、字谜识字、看图识字、组词识字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力求使每位学生都喜欢识字,能主动识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并有意识地将识字教学引向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多留心,随时在生活中识字认字。
2、不足之处: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文本挖掘的深度不够,拓展不够,如重点词语“游来游去”可以让学生模仿此形式说词语。学生朗读不充足。
3、改进措施:如果这堂课可以重上,我会在文中找答案,教他们要学会带着问题有目的的阅读课文,同时读的时候找出每句话的重点字词如“两个、游来游去、跳来跳去”等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重点,并通过课文配的插图或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给他们如何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个人教学反思3
这堂课我首先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任务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观察我准备的电池、导线、小灯泡等电器元件,让学生观察它们是什么样的(重点让学生观察小灯泡的内部构造);三是就是让学生动手利用我提供的这些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要求将连接方法用实物图画下来。完成之后,让学生找出更多的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并且也以实物图的方法画下来。再观察比较这些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并通过课件形式将短路和断路的连接图出示出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断路和短路。
在备课时我认为本课很简单,学生基本都能完成。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学生课堂上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来连接。并且从学生的.作业反馈上来看,学生掌握的并不是很让我满意,主要表现的是学生的画图能力差,很难用图画来体现实物。很多学生的灯泡实物画的不像,连接方法也不规范,甚至很多都是错误的,断路的,短路的都有。
反复思考教学过程,发现教学时忽略了对学生的画图能力方面的细致指导,在学生交流完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后,让学生将连接方法画在黑板上时,我应该抓住这个契机细致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的画图方法,特别是今天要画的实物图,让每个学生正确画会第一幅图后,我想作业的质量也不会这么差了。
这也让我明白了备课时不应只被教师,还要备学生,牢牢抓住教学生成的教学契机。
个人教学反思4
《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开课时我以许多学生们经常听到的神话故事为引入,学生们一起举了十余个神话故事,当提到人们把盘古当成人类的老祖宗时,学生感到特别有趣,于是,课堂上学生十分积极地读书,学习兴趣比较高涨。
一、备课过程中,它使我明白备课不单单要吃透教材,深挖教材,更应该个性化的解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刚接触到教材的时候,我认为到第三自然段天地成形为止,盘古开天地已经成功了。但是反复读教材,思考教材之后,我发现,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盘古开天地不仅是说他劈开或者分开天地,还应该包括创造宇宙万物。那么就可以把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分为三部分,即天地分开——天地成形——变成宇宙万物。因此我把教学重点设定为第三自然段,着重的通过朗读体会盘古开天的不易,体会盘古的伟大。把这段话的重中之重“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与课文插图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换位思考,让学生体味盘古的伟大,了不起,说话与朗读相结合,进入师生与文本共鸣的佳境。
二、想象学习第四段:
第四自然段句式整齐,就像列队的士兵。因此我先让学生找出天地发生的巨大,然后师生合作读排比句。把红色送给女同学,绿色送给男同学,黄色部分留给我自己。通过合作朗读,和学生一起分享这段美妙的`文字。其间,结合着学生的朗读,指导他们读出感情,读出文字所表达的意境。
接着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想一想盘古的身体上还有什么?分别会变成什么呢?试着当一回小小神话作家。
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他们仿佛触摸到了盘古的肌肤,听到了他的呼吸,任想象自由驰骋,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句式将“他的(),变成了()的()”补充完整。同时创设情景,让学生仰望天地,观察万物,用()是盘古的()反写刚才的句子。两个环节相辅相成,学生对盘古的伟大体会得更深刻。
四、在遗憾中成长
这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的方法,比如范读,男女赛读,抽读,但是学生的朗读还是不够到位,尤其是个人读,没有掌握朗读的技巧,因此读不出感觉,读不到老师希望的水平。今后应加大学生朗读的指导,让他们敢读书、会读书。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这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将磨砺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个人教学反思5
镜头一:
1.师:把42棵树苗,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得多少? 教师让学生先列式,再试着笔算。学生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不会做,愣神儿或到处看;第二种情况,仿照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竖式的写法,直接在竖式上一次性写上14(口算的);第三种情况,正确的竖式写法。(学生板书出两种写法)
2.学生根据两种板书质疑:第二个算式怎么那么长?算式中的3式怎么来的?怎么会有两个12? 师:42÷3到底该怎么写呢?请同学们借助小棒分一分,想一想怎样用竖式计算。
教师提出要求:(1)分小棒是你分了几次,在竖式中怎样反映出你每次分的过程?
(2)先分什么?在竖式上该怎样写,再分什么,在竖式上又该怎样写?
(3)先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再把操作的过程说给同位听一听。
3.学生独立操作。
4.操作汇报。请一位同学上台展示操作过程。在操作时突出操作的每一步与竖式结合起来,完成竖式的书写过程。
5.集体评价前面错误的情况。
今天学习的竖式计算与前面学的哪儿不一样?
6.课堂练习:56÷2要结合分小棒的过程,说说笔算的每一步是怎么来的。
反思:
教学用书上无论对加减法还是乘除法中的“摆一摆”都有一个具体的说明:当提出用竖式计算后教师可提问学生思考‘怎样列式’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棒图和竖式,让学生明白每一步计算的算理。显然用“小棒图”是来解释竖式计算的算理的.过程的。整体感觉教师虽然安排了让学生展示摆小棒的过程,也用课件动态的演示了分小棒的过程,但所有的学生都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心理学认为,用简明的词语来表述复杂的事物、有助于简缩思维过程和不断地抽象、概括,学生语言内化的过程既是知识的内化过程,也是思维的提升过程。在教学中虽然有摆小棒操作的意图,也注重了数形结合,学生仍未能通过操作所建立的直观经验来指导自己学习笔算除法。
镜头二:
1.师:把42棵树苗,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得多少? 师:怎样列式? 生:42÷3
2.小组合作交流,用小棒分一分,验证结果。
3.汇报是怎样分的。明确:分了两次,先分成捆的,再分单根的。
4.试写竖式。用除法竖式体现出你两次分的过程。 小组同学商量着有的摆、有的写
5.板演: 生1:直接在竖式上一次性写上14(口算的)再在42的下面直接写上42,最后在下面写上0; 生2:正确的竖式写法; 你是怎么想的,结合分小棒的过程,给大家解释一下。
6.小结回顾。 再静下心来回顾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分的,“先分成捆的,再分单根的,所以我们笔算除法时,也从高位算起,分一次,除一次。”
反思:
这样的操作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把摆小棒放在引入竖式的前面,并用小棒来解释口算的结果。让学生充分感知摆小棒操作的每一步,再引入竖式,使学生关注竖式的书写格式与小棒操作的内在联系。突出了学生说、想、自我反思、自我抽象的内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除法竖式就象分小棒一样是帮助自己解决42÷3这个问题的,这样学生便将素朴的直观经验转变为了精致的抽象认知。但有的学生还是不清楚分小棒与理解算理之间的关系,分小棒对笔算除法有什么样的作用不明确,导致学生木然于竖式。
个人教学反思6
新课标将“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分成了三个大块,从一年二期就安排了简单的收集和统计的知识,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了解生活中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节课是三年一期的统计,因为学生已几次接触了统计知识,对于看统计图表、填统计表,看图表了解信息等都不难了,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上。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获取事件发生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操作如下
一、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创设了学生喜欢、熟悉的足球赛抛硬币情境,以“这样抛硬币公平吗?”这句话为切入点,整节课围绕着这样设计公平吗?抓住教学重心,利用学生的感兴趣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学生学得快乐,参与性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过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基本事件和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向学生渗透随机的思想。通过经历统计小组、全班的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慢慢接近于平均线,最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
在练习的全过程中,我都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说一说、玩一玩、议一议、猜一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重视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交流自然有效,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思维拓展,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数学作用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有意识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在议一议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当分母是分子的3倍的时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相同。在猜密码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随着猜的次数增加,猜中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猜到最后一个的时候猜中的可能性就是100%或是1,说明肯定能猜中。,而正是在这一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知识,巩固了知识,而且通过活动,从而发现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促进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
个人教学反思7
这堂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与学生的品格养成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课上与学生的交流,老师知道很多学生说谎都是有难处、有这样和那样不得已的原因,这也就是说谎的借口,不能说是说谎的理由。在遇到麻烦时得想办法积极解决而不是撒个慌简单了事,撒谎暂时解决的问题,总有一天事情的真相要暴露的,你还将为之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我们绝不能撒谎!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与孩子们共同探讨关于诚实的话题。既可以启发家长自觉地加强言传身教,给学生良好的榜样作用,也可以促进家长对自己教育的方式进行反思、加以改进。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父母沟通,给予正确的导向。
个人教学反思8
通过本课文言文教学,给我感触最深的第一点是必须加强备课,文言文离学生的语言环境有一定的距离。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更有甚者应备文史,名家名篇多了解有关文史资料、作者的为人品格,加大文章的学习深度和学习广度。
所谓文以载道,议古论今,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根弦,精湛的指法拨动起来就会激起一片浓浓的情愫。而如今,文言文教学被禁锢在实词、虚词、文言现象上,当下的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须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在体现文言文本工具性的同时落实其人文性的体悟。另一方面,要树立大的语文观,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激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前路漫漫,任重道远。其次应把《爱莲说》融入到整个专题之中,让学生真正的实现自主探究合作,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深入了解莲、理解莲,会比在课堂上的听与记更有收获。
另外,从《爱莲说》本身来讲,除去传统的文言字词知识点以外,更可以从哲学角度进行解读,文章作者周敦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理学融儒道释为一体,尤其佛家思想占据其主流,而莲花在佛家中为一重要意象,这也是周敦颐喜爱莲花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深入剖析作者的生平与思想流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其高洁的品质,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这也就是专家所说的“不为彼岸只为海”。
本课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时间的安排上有些不妥,致使在练习环节做的不够充分。在课堂上应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每一堂课都有开始,都有结束,每一堂课都有值得欣慰之处,也有遗憾,我会深刻的反思,不断的提高,让自己在衷爱的教育教学这一百花园中能吐露一片芬芳!
个人教学反思9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由于基础语言知识记忆不牢,基本的句子结构和句型、句式的不理解,加之有些句子使用和汉语有一定的差别,从而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仅不能用准确得体的标准英语进行口头表达,更写不出几句完整的英语句子。原因何在?大多学生都认为英语语法实在是枯燥、乏味、难记、易忘。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更制约着他们英语成绩的提高。
在过去的英语语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般做法是先仔细讲解语法知识的概念、定义、结构与特点,接着再呈现例句并加以说明,最后设计许多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与巩固,这样的教学过程和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被动的听、记、练来接受知识。似乎“一学就会”,在实际语言情境中学生还是不能正确使用所学的.语法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只重视语法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主动性,导致学生只会简单模仿,死记规则,缺乏在语境中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新课标新倡导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就是从根本上弥补传统语法教学的不适。
我认为,新课标理念的语法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
1、注重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为突出教学目标,教师可设计对话互动,做游戏等不同的语言实践活动,设计安排一些任务让同学们通过听、说、读、写不同的训练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参与,在实践中,在真实的语境中掌握语法知识。通过亲身体验,由学生来总结语法规律,这样就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增强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积极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创设语境,让语法教学自然有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法教学,利用课件提供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进行练习,形象直观,使学生身临其境,也可以利用课件讲解归纳现在进行进的用法,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语法概论。还可以利用课件提供针对性的练习,多媒体课件的在教学上的使用,可以使语法教学变得兴趣盎然。
3、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习实践中,对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吸收。这样才能及时巩固,强化记忆。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语法教学与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等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将语法内容自然地渗透其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个人教学反思10
本课的教学内容所跨的时间长,涉及的历史事件多,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侧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1、以活动贯穿课堂,引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问题的兴趣。
因为学生对三国时期及之后的这段历史较感兴趣,而且不少同学还通过电视等途径了解过,所以提前布置这项作业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不会很难,但为了使工作更顺利地开展,课堂上的讲故事还要和发展性评价体系挂钩,对于积极参与活动的同学应该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而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运用史料教学,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堂课引用了《史记》和《宋书》中的两则材料,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与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历史的情景中感受历史,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培养他们“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3、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贴近学生生活。本课的教学核心内容是江南经济的发展,教师利用学生身处南方的现实从自身的生活出发关注当今学生的生活状况,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透彻明晰。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为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提些建议,这些问题都是课文内容的延伸,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个人教学反思11
成功之处:
6、7的乘法口诀是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把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设计为:
①经历6、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运用乘法的意义理解6、7的乘法口诀,学会并熟记这几句乘法口诀。
②多种形式记忆6、7的乘法口诀,利用6、7的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解决实际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
学生都有买东西的经历,所以这节课我就把这个题材引入到课堂上,使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颇有兴趣地投入的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课堂学习要与学生原有的经相联系,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6、7的乘法口诀时,考虑到学生已有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让学生自主编6、7的乘法口诀,找出它的.特点,并用多种形式进行记忆,让学生联系以往的学习经验,去学习新的乘法口诀。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设计了一些不同形式的练习来巩固知识,练习的趣味性较强,形式也比较丰富,希望能借此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不足之处:
反思本课的教学,从整个流程来看,还算顺畅,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大多数学生能背出6、7的乘法口诀。但我知道,这只是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仅此而已还远远不够。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
个人教学反思12
1、避免重复复习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和厌学感,采取灵活、形式多样的复习策略,提高有效复习。
第一轮复习不抢进度,扎扎实实做好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的复习、整理,对简单的知识点要加强记忆,对较大知识点要帮忙学生进行简明扼要的归纳。第二轮复习就应注重让学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发散型思维,提高学生全面、多角度思考的潜力。第三轮以当年重大时政为背景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强调答题规范化,增强学生的应试解题潜力。
2、要求学生对知识点做到了然于胸,解决好解题盲点。
这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反复,再反复,到达熟能生巧。帮忙学生做好规划,每一天读哪些考点,怎样读,哪些考点要求背下来。考过的试卷不仅仅仅是订正,而且要把失分的原因找清楚,并且随时对学生进行抽查,督促学生对疑难问题落实到位,避免再考再错。
3、利用好辅助资料。
对《时事》初中版不仅仅要从20%的时事考查出发,帮忙学生把握重点,而且要指导学生熟悉《时事》中各个文章材料里可能涉及到的考点,加以分析和设问,因为中考试卷中绝大部分试题的背景材料均来自于《时事》。同时要注重《时事》中的“中考热线”和“名师导学”栏目中的.试题解读。另外,在组织学生做《时事》和《小龙人》报中的习题练习时,要向学生强调一点,就是这些材料中所附的答案部分不可用,不要随便采纳它的答案,要求学生养成回归《复习丛书》和教材组织答案的习惯。
4、做好边缘生的个别辅导。
正像说的那样:“只要你关注他,他就会产生信心和动力。”很多老师在辅导中对此也深有感触。这些边缘生在考试时总是差一点点,其实就差在审题不认真和平时不自觉上。所以,只要我们多关注他们一些,经常找他们谈谈话,不时抽查一下某些重点问题,抽空多检查几次他们的练习和试卷完成状况、应对面帮忙他们订正、分析和查找试卷失分的原因,他们的成绩都会稳步上升。
以上四点是我在本学期毕业班复习过程中思考最多的问题,也是感觉自我还没有做到位的地方,今后当多和同事们探讨和学习,努力提高中考的优秀率和上线率。
个人教学反思13
今天是星期六,还是要上课,同学们已经连续上了六天课了,感觉在学习上有些疲惫,但是根据课程的进度,我今天还是必须要讲新课。
这节课我上的是第三单元的加与减,捐书活动,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三位数的连加运算。上课之前认为这节课就是在之前三位数的加法基础上,再多加一个数,感觉应该是比较简单的,但实际一课教学下来,我还是花了较长的`时间去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像这样的课,学生没有什么兴趣,我自己讲的也比较多,而且隔了挺长时间的,大家都对加减法的计算已经不怎么熟练,所以还是有必要再加强巩固一下计算训练。我在这里也要反思一下,自己今后上课还得让学生多思考多讲,让全体的同学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
个人教学反思14
《老人和鸟》这篇课文是个感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耐人寻味。“老人和鸟”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文章脉络清晰,情感发展自然:老人通过充满诚挚爱心的行动,使鸟儿由怀疑到信任,直至与老人亲密无间。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了一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画卷中。人之爱,鸟之语,树之情,花之意,无不充盈着温馨和美之情。本课的教学,应引导学生好好朗读,细细品味,想象老人与鸟儿们和谐相处的感人情景,体会老人的"诚挚爱心。
我在教学中除了结合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之外,我重点让学生展开想象文中没有写出来的故事,达到了读写结合。从整堂课的效果看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的目标。但也有一些设计上不完善的地方,在课堂中显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没有很好的进入角色,表现为在和学生对话过程中总是游离在“自己还是老师”的角色中。不能很好的用自己的角色扮演影响感染学生情感的迸发。
2、没有很好的渗透工具性。具体表现在对文中比喻句(多像硕大的蒲公英,多像明亮的神灯)和标点符号(主要是省略号)的指导不到位,不具体。学生显然就失去了自我感悟、个性化理解的空间。恰当的做法应该是读完这一段后,谈谈那句话最能体现鸟儿对来人的赞美。请学生在品味句子的过程中体会比喻句的好处。利用省略号省略的部分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还可以。
3指教后半部分稍偏离了中心话题,原因是由于课件的利用和制作没有最好的服务教学。教师对动态生成的调控能力欠缺。板书没有体现文章的主线,板书的利用不够科学合理。
以上欠缺,与我个人的讲课习惯有直接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尽量改进。
个人教学反思15
1.目标定位是让学生直观认识余数和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2.新课引入设计了猜气球颜色和摆草莓两个活动,是为了顺利引入新课并激发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课结束之前,破解开课留下的悬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了动力。
3.重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余数的意义和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其它活动和练习都是围绕这两个内容展开。
4.引导学生全面经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加强直观教学,摆草莓、小棒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余数的产生,学生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过程:一方面巩固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感知除数和余数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向学生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懂得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并让学生通过练习学会了根据除数确定余数的范围。
5.设计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强化余数要比除数小。
(1)判断,填空选择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开发的练习都在巩固余数要比除数小以及根据除数确定余数的范围,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2)回忆开课留下猜气球颜色的悬念,破解猜气球颜色的秘密,强化有余数除法知识的运用价值,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