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反思
推荐度:
搭石教学反思
推荐度:
搭石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搭石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搭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搭石教学反思1
《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重的文章,它通过淳厚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下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和谐有序走搭石、相互忍让过搭石的一幕幕画面,表现了人们纯朴、勤奋、老幼相敬的难得品格和同心专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美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人、故乡事无穷而深刻的缅怀之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设疑:投石问路。
上课伊始,我引导孩子们围绕“路”展开交流:你见过哪些路,行走在上面会是什么感觉呢?此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累,有的谈现代高速公路,有的谈高铁,有的谈上山小路,有的谈田间村路……看着激情澎湃的同学们,我随即在黑板上版画了一条羊肠小路,接着版画村庄和田间,话锋一转:如果连下几场大雨,雨水积存若刚没过脚踝,人们会怎样做呢?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想象,并说出能否实现的理由。这样一做年代感一下子没有了距离,为孩子们感受当时的生活埋下了伏笔。
2、引读:感受乡情。
首先聚焦人们走搭石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人们摇摇晃晃走在搭石上的.高兴心情,并读出哒哒哒的音律美!尽管有点险,但是人们却奏响了一曲幸福的民间舞曲。其次,让学生潜心读书,思考并标画相关语句:搭石路上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学生边读边标画并写下感受,老人修复搭石的场景,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场景都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互帮互助的淳朴民风熏陶与感染着他们幼小的心灵,相信将来的他们也一定会以此为榜样,创造和谐美好的幸福画面!
3、拓展:情感升华。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和表达,让我们拿起笔模仿作者的写法写一写身边让你感动的瞬间。此环节,让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学着去观察,去感动,去享受生活的美好。交流发现,孩子们生活中感动的人和场景真不少,有的短短十几分钟能写下300字的短文,我由衷地为孩子们点赞!
二、成功之处
此文教完感觉挺幸福的,因为像是回到了童年,过了一把瘾!虽然年代离孩子较远,但是我的版画一目了然,我设计的问题不拖泥带水直接让孩子们聚焦细节描写,所以课上孩子们思维活跃,写话时灵动的笔触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瞬间。
三、不足之处
学生的有声朗读处理匆忙,没能指导抑扬顿挫的读书,有失语文学科特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再挑选几个细节描写的句子,在引导体会的基础上指导抓住关键词语读出轻重缓急;或者呈现一些道具,模拟搭石的场景,让孩子们现场走一走,感受一下搭石路。
搭石教学反思2
《搭石》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语言朴实。我学习了网上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后思考:班上没有电脑,怎样让在城市的孩子能一目了然知道“什么是搭石呢?”:通过简笔画,于是我在板书上下功夫,既要体现家乡风景美,又要让学生直观的`懂得了搭石在家乡起的作用和含着的美,于是我把家乡人的品质写在每块搭石上,突破了重、难点。
教学要回归本色,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分层次地读,在读中领悟,在读中解词,每次读的目的不同:
如紧扣“脱鞋绾裤”、“人影绰绰”、“清波漾漾”、“协调有序”等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家乡人每次过小溪脱鞋绾裤的不方便,通过读明白什么是“紧走搭石慢过桥”,朗读“前面的……后面的……”句子,从而进一步理解“协调有序”等词语。
2、拓展练习说话:
运用“假如……总会……”关联词,让学生想象画面练习说话。既培养了想象力,有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不足的地方在于,读的时间还不够充分,读的形式还可以更灵活。
搭石教学反思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搭石》是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编排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本组教材的主题是──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
《搭石》描写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课文语言质朴,景中有人、景中有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使得学生的情感在对话中流动,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风景”这个词,深入学习课文。
整堂课,我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来让学生学习体验。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体悟是深刻的而非肤浅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并达到既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和作者“同命运、共呼吸”的境界。
一、结合问题,学习课文,感悟和谐美
风景1: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初读句子后,教师语言过渡:这是一幅美丽的画,出示填空:
从这段话中,我感受到了的美,我是从这个词知道的;我还感受到的美,我是从这个词知道的,我还感受到了的美,我是从这个词知道的。
这一变化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种教材“隐性资源”的开发,让学生体会到语言中的“诗”味。操作时,教师再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学生对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有了更加形象的体会,从而感受到乡亲们的和谐美。
二、咬文嚼字,挖掘助人美
风景2: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体会句子时,我紧紧围绕老人放搭石时的心情,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感悟课文。
师:大爷您好,你这么匆匆忙忙地,要去哪儿啊?你为什么放下东西,在这里搭石?
生:……
师:大妈您好,你在找什么呢?我帮你找好吗?为什么还要在上面走几个来回啊?
生:……
师:哦,你想得真周到。
……
这一环节的处理,表面上看机械重复地围绕“如果你是老人,你为什么这么做?”稍显啰嗦。但细细想来,学生与文本是有一定距离的,这样咬文嚼字的研究,看教师有效地挖掘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利用文本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并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文章情、教师情与学生情三情合一,让情感共鸣于课堂。
三、拓展训练,升华心灵美
风景4: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师:“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
生:理当这样做的。
生:从道理上说应该这样做的?
师:什么道理?
生:尊敬老人。
师:乡亲们把尊敬老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看成了理所当然的事?那么文中的哪些事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
生:……
师: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理所当然的事?
……
搭石为作者家乡构成了一道风景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乡亲们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搭石”,你发现了吗?
说话训练: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搭石:。
正是这些搭石,为我们的生活构成了无数道风景。
围绕“理所当然”的训练巧妙地整合了文章中所有的人情美,既深化了课文,又进行了人文教育,可谓一举两得。拓展写话的训练,进一步地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这就很容易地在学生心中产生具体的形象、引发对文本内容进行再加工,进行新一轮的情感升华。
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因为是一堂研究课,所以在设计时,我想尽可能展示得全面些,给老师们提供一个尽可能全面些的研究案例。正因为这样,课堂容量显得稍大,时间有些紧。
其二,作为一名工作才一年的新老师,如何既保证预定目标的达成,又恰当处理好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这是值得我认真思索的话题。
我的指导老师以及校领导对我本次课堂教学的指导与帮助很大,从她们身上我也学到了许多,也是收获啊。
搭石教学反思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搭石》是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编排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本组教材的主题是──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
《搭石》描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课文语言质朴,景中有人、景中有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使得学生的情感在对话中流动,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风景”这个词,深入学习课文。
整堂课,我主要是透过三种途径来让学生学习体验。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体悟是深刻的而非肤浅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并到达既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和作者“同命运、共呼吸”的境界。
一、结合问题,学习课文,感悟和谐美
风景1: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初读句子后,教师语言过渡:这是一幅美丽的画,出示填空:
从这段话中,我感受到了的美,我是从这个词明白的;我还感受到的美,我是从这个词明白的,我还感受到了的美,我是从这个词明白的。
这一变化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种教材“隐性资源”的开发,让学生体会到语言中的.“诗”味。操作时,教师再透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学生对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有了更加形象的体会,从而感受到乡亲们的和谐美。
二、咬文嚼字,挖掘助人美
风景2: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必须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适宜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体会句子时,我紧紧围绕老人放搭石时的情绪,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主角,感悟课文。
师:大爷您好,你这么匆匆忙忙地,要去哪儿啊?你为什么放下东西,在那里搭石?
生:……
师:大妈您好,你在找什么呢?我帮你找好吗?为什么还要在上面走几个来回啊?
生:……
师:哦,你想得真周到。
……
这一环节的处理,表面上看机械重复地围绕“如果你是老人,你为什么这么做?”稍显啰嗦。但细细想来,学生与文本是有必须距离的,这样咬文嚼字的研究,看教师有效地挖掘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利用文本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并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到达文章情、教师情与学生情三情合一,让情感共鸣于课堂。
三、拓展训练,升华心灵美
风景4: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师:“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
生:理当这样做的。
生:从道理上说就应这样做的?
师:什么道理?
生:尊敬老人。
师:乡亲们把尊敬老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看成了理所当然的事?那么文中的哪些事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
生:……
师: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理所当然的事?
……
搭石为作者家乡构成了一道风景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乡亲们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搭石”,你发现了吗?
说话训练: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搭石:。
正是这些搭石,为我们的生活构成了无数道风景。
围绕“理所当然”的训练巧妙地整合了文章中所有的人情美,既深化了课文,又进行了人文教育,可谓一举两得。拓展写话的训练,进一步地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这就很容易地在学生心中产生具体的形象、引发对文本资料进行再加工,进行新一轮的情感升华。
虽然在预设时思考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到达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因为是一堂研究课,所以在设计时,我想尽可能展示得全面些,给老师们带给一个尽可能全面些的研究案例。正因为这样,课堂容量显得稍大,时间有些紧。
其二,作为一名工作才一年的新老师,如何既保证预定目标的达成,又恰当处理好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这是值得我认真思索的话题。
我的指导老师以及校领导对我本次课堂教学的指导与帮忙很大,从她们身上我也学到了许多,也是收获啊。
搭石教学反思5
《搭石》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一单元是教学策略单元,要教给学生一些快速阅读的方法,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第一课时中,主要是提供方法,训练速度。
这一课落实的主要方法是“不回读”,学生在阅读得过程中做到不理解的词语、不懂的地方等,不能停下来,也不要回过头去重新读,而是继续往前走,可以跳过不懂的地方。同时,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力集中,不仅要提高速度,还要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我明确提出了不回读的要求,并且通过希沃给学生提供计时器,让他们读完后,在题目旁边记下所用的时间。
所有学生读完之后,进行检测。我提了两个问题,一是“读完后,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这是针对课文内容的检测;二是“什么是紧走搭石慢过桥?”这是针对课文中语句的检测,主要是检测学生阅读时对局部的关注。通过检测,大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课文中的一些细节是了解的。这说明,快速阅读是有一定的质量的。
在方法指导这一环节,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不足,那就是没有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提高阅读速度的。默读结束后应该找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将大家的方法梳理总结提炼,这样同学们可以学到更多的方法。然后再对课文内容进行检测和交流。
第二课时主要是深入学习课文,通过“搭石”体会乡亲们美好的.品质和情感
在第一课时,已经给课文划分好了部分,第二课时聚焦第二部分(2——4自然段),通过“摆搭石”、“走搭石”、“互相礼让和帮助”这三个画面的交流,体会乡亲们之间的情感和他们的美好品质。以四人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最后展示汇报。汇报的两个小组,只注重交流人物品质和他们之间的情感,并没有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而且一些同学并不能抓住关键语句来说自己的体会,只会读课文或者个号课文换一种说法。所以,在学生的表达、规范表达这方面还要常抓常练。
最后,我们理解了课文中的两句话“搭石,构成了家乡得一道风景。”“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同样,孩子们的分享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效果,因为一些孩子还是跟第二部分的学习一样,停留在在局部抓关键词表达看到的阶段,很片面,并没有全盘考虑、统考全文。这不能怪孩子们,是老师的设计、组织、提问除了问题。
应该在学习第二部分之前,就将这两句话就拎出来,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学习;在最后的交流时,应该明确要求学生联系全文。今后,联系全文,概括总结的能力也要加强训练。
总的来说,大多数孩子还是进步了的,这一点令人欣慰。
这节课自己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那就是大声斥责了一些孩子,他们不认真听讲不积极思考,更可气的是不知道做笔记,我每节课都告诉他们,要一边听讲一边做笔记,尤其是交流环节,自己没有找出的句子没有圈出的关键词,在其他人交流时或者老师补充时,自己也要在书上补充……可是,整篇课文学完了,一些孩子的书上一片空白,跟上课前没有什么两样,我气,不断克制,最后还是爆发,怒其不争。现在反思,终究还是自己不对,对于一些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作为老师该耐心引导,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改正,一味地斥责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他们可能更不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亲其师则信其道”,严慈相济,微笑以待,真诚坦率,尊重孩子,将课上得风趣幽默有意思,把他们所有人的心牢牢抓住,何愁他们改不掉坏习惯呢!
搭石教学反思6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紧扣这一主题,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述了爱的哲理。《搭石》重点是体会乡亲们淳朴的爱,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看完《搭石》一课,心中不由一颤。多么朴实的一堂课,从头到尾仅仅只用了一张幻灯片,而且是在这样全国级的阅读比赛中,令人佩服!在课件铺天盖地的语文展示课中,犹如出水芙蓉般清纯,耳目一新。是的,语文是该洗去铅华浮现本质的时候了。这堂课老师轻松自如、行云流水般把课演绎的非常生动、形象,不知不觉中就把人带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值得我们细细体味的地方真是太多了。
首先,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读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自由的朗读,思考、勾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特别是理解重点难点的词语时,真是煞费苦心。如“协调有序”是这样来理解的,她先让一组学生参加到走搭石的行列中,上到这里,我心想:这个我也会,不就是表演吗?我平时上课也是经常用的嘛。哪知她却只是和学生进行合作朗读。师说前面的,生马上接上去,师说后面的,生马上紧跟上去。刚开始是一个小组,接着就是全班,那种默契,一下子就把人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一起去走那优美的搭石了。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环节,课堂马上焕发出光彩,成为本节课一道最亮丽的风景。词语的理解不攻自破,水到渠成。至此,学生已经完全融入到课文中,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的生机勃勃。接下来的教学就更得心应手。在读中悟,读中思,紧紧抓住读这条主线。另外还加强说、写的训练,设计了从搭石走过的还有哪些人?会怎么走呢?进行说话训练,训练学生的思维、语言训练与表达。通过朗读──评价,描述画面──评价,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品质。 其次,注重传授学习方法,提示学习规律。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了解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是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必要前提。在词句教学时,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蕴涵美,生活处处是文章。深深体会到小山村的迷人风光。
再次,注重人类美好品德的熏陶,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追求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特别是欣赏完了一行人走搭石的美之后,师话锋一转:那如果是对面走来,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让学生体会到谦让是一种美德。体会到那里民风的淳朴。问到如果是老人和青年时,这个环节让人感动不已。青年人背老人是理所当然,是每个人认为很自然的事。这里的教学可以结束了,可她却又适时的生发下去:如果这个青年老了,会怎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心灵深处的美德被激发了,他们说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说的"多好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在学生心中扎根,还有什么比这更让我们这些当老师的欣慰的呢?这位老师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还有,教师的自身素质非常好。无论是在开始时那娓娓道来的音乐伴颂,还是各个环节的教学,优美的语言总是把人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去。还有在教学青年人背老人时老师出现的象形字,连我这个自以为对书法很感兴趣的人却也一无所知。这场景也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也可以说是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的知识渊博,让人敬佩!当然我也有点不同意见,毕竟把人与狗连在一起,似乎有点不妥(当然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
总之,看完录像后,心中感触颇多。似乎耳边还依然,萦绕着那“踏踏”的声音,正如她在那极其简单的板书中写的那样: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她的质朴,她的谦虚,已和搭石一起融进我们的心灵深处,成为我们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搭石教学反思7
《搭石》是一篇以爱为主体的文章,通过家乡人们主动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体会到家乡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在教学设计我引导学生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中心句,抓住“老人摆、行人走,面对面让,年轻人背”四个画面,来逐步体会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老人摆搭石时,我引导学生们体会“无论……只要……一定……”这几个词语,让学生们想象老人可能急着去干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他可能急着赶火车”,“他可能急着替自己的亲人去买药”,甚至还有同学说“他急着去上厕所”,总之体会到老人当时着急的心情,我又接着引导想象可不巧的是他踩在了一个不稳的搭石上,他想“……”。学生立马举手“他想我还是摆稳吧,要不有人不小心掉在水里可怎么办呢?”“他想如果我知道不稳还不搭上,心里怎么对得起乡亲们呢?”顺着学生的话,我又往下引导“于是,他停下急匆匆的脚步,放下手中的东西,来摆石。”于是学生们在想象老人的情况,心理动作过程中体会到老人的心灵美,然后又回到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理解了风景美和情感美。
在教学三段行人走搭石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协调有序”,想象人们走搭石的画面。然后采用朗读的.方法去感悟。
学习“两人面对面”“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情景时,我先让学生想象,当两个相对而行时,他们这么做,又说了些什么?然后有找人情景再现,模拟表演。最后又抓住“理所当然”一词,引导学生体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指的是相互谦让,尊敬老人的美好品质。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补白、想象、朗读感悟,模拟表演三种不同形式,有详有略地带领学生逐层深入领悟到家乡人们纯真、质朴的美好心灵。正因为形式多样,也给了学生更宽广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于是在课堂上学生才表现得生龙活虎。这也提醒了我在今后的备课中,一定要把备学生提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只有明确了学生的心理。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俗语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
搭石教学反思8
我准备参加学校远程教育优质课的选拔赛,选定了四年级课文《搭石》这一课,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应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实时配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一)以风景为主线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带给了想象的空间。新课伊始,由课题引入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图文中领略出搭石的美,领略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领悟到乡亲们摆搭石是为别人着想,是心灵美。然后,我请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了什么美”,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应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三个板块,勾勒成三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二)、以欣赏为前提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读“什么是搭石”那一段,我透过引读“脱鞋绾裤”让学生读出搭石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读“一群人走搭石”那段话,我透过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理解,引导学生诵读,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完美的画面呈此刻了大家面前。而“两个人应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主要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想象。
(三)从背景中升华
当学生透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并透过背景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潜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完美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搭石教学反思9
《搭石》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刘章爷爷通过身边平凡的小事——搭石,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默默无闻的在文中字里行间表达出来。
一、成功之处:
1。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景人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2。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并注重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如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家乡人会怎样做的”,进行说话的训练。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引导学生学习一行人走搭石的内容时:我设计“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的文本情境,再将文本转换成诗的语段,通过朗读训练,使得孩子们读出乡亲们过搭石时的和谐之音。
存在不足及整改措施:
1。教学语言不够自然,灵活性不够。
2。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点走过场,如: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挖掘得不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俩人会说些什么家常话呢?从而进一步体会家乡人淳朴的感情。
3。朗读指导欠佳。
4。如果能增加一些课外的资料丰富课堂就更好了。
搭石教学反思10
《搭石》全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本文经过截取了农村生活中的几个十分平凡的镜头,可是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完美的思想。
在设计教学时,我本着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教学提议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进行,重点放在美当中,有情景的美,有心灵的美,有能想象的到的实际的美,有需要我们自我去感悟的美,在学习后,班级学生交流感受,升华感情。
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到达预想的情景,总结反思有以下几点
1.同学们的进取性没有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一般,使得我有些紧张,直接的影响到了我的情绪,致使思路有些被打乱。如果我能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首先把同学们的进取性调动起来的话,我想效果会好很多的。
在引导同学们充分的朗读上,我觉得我还是有些提高的,在原先的教学中,我没能更好的
2.同学们在读中体验、感悟并且积累,此刻我已经明白了学语文的重点应放在读中了,可是教学中引导读的`时候环节有些散乱,例如在句子中体会词语,在句子中联系上下文,层层相应的联系性、统一性不够好,使知识变的有些杂乱了,学生理解掌握起来就有困难了。
3.低估了学生的本事,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有时同学们的问题让我不明白该怎样样去解释、回答,在这方面我想和我备课不够充分以及教学机智不够灵活有很大关系。学生有自我的思维方式,新课程倡导学生应当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所以我应在认真备好课的前提下,不束缚孩子发展的想法。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的环节和方法以及个人素质本事方面,我觉得我还应当不断加强,虚心学习,积累经验,把语文课上好。
搭石教学反思11
《搭石》这一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小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教学中我主要以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1、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美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时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发现感受身边的美
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通过教学,我感到自己设计的一些提问过于细碎,总感觉自己在课堂中一个劲地在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一节课下来,自己没少忙乎,可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一种很平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是我这节课很薄弱的一个环节。
2.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中,我总是一味地牵着学生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方面做得很不够。
3.本课教学中忽视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没有为“学生写生活中的美”做好铺垫。
其实,教学中暴露出得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充分说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总结与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搭石教学反思12
前些天,我上了一节移植课《搭石》,校领导和全校的语文老师都来听课。在课前我精心设计了教案,还花费心思做了多媒体课件,自认为做到了全力以赴。一开课,我按照设计好的环节一步步开展教学,精美的课件和我富有感情的语言把孩子们渐渐引入情境,课上得非常顺利。孩子们精彩的回答也获得听课教师们赞许的微笑。课堂上有一个环节让我记忆犹新。当我抓住“理所当然”这个中心词作为本节课的训练重点,通过理解词语、品悟句子、感情朗读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乡亲们默默奉献、善良淳朴的品质就像搭石一样美好,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之后,接着是思维拓展训练:让学生发挥想象,除了课文里写的事,在搭石上还有可能发生哪些事也是被乡亲们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当教学到这一环节时,我的心里暗暗捏了一把汗,因为平时我总觉得班里的孩子思维不够活跃,想象力不够丰富,待会儿要是学生们回答不上来冷场了该怎么办呢?领导和老师们又会怎么想呢?我在心里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要是学生们都不举手,我也只有自己把这个场子撑下来,我直接说出来好了。
问题抛出之后,课堂上安静下来,看得出孩子们确实都在认真地思考,一会儿之后,小手三三两两地举起来,虽然不多,但总算让我松了一口气,最难看的场面应该不会出现了吧!但是心里仍然没有底,手是举起来了,可答案怎样还不知道,说不定会给我来个大惊吓呢。考虑一会,我选了自己认为最可靠的语文课代表——也是我班的才女韦雨涵来回答,心想她就算答不好至少不会太离谱。韦雨涵果然不负众望,她说:“如果河里的搭石被水冲走了,一定会有人默默地找来合适的石头把它补上。”多合情理又有新意的回答,我不禁一边鼓掌一边表扬她“你的想象真丰富!”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精彩的回答开启了大家的.思路,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回答也是百花齐放:“如果有小朋友来走搭石,我会把他背过去,因为他自己走不安全。”
“如果是抱小孩的阿姨来走搭石,我会帮她拿手里的东西,让她专心过搭石。”“如果是老人来走搭石,我会搀扶他走过去。”“如果有人不小心从搭石上跌进河里,我会马上把他拉上来。”……听着这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回答,我不禁又是诧异又是开心,今天怎么了,难道孩子们都超水平发挥了吗?但是能把公开课上好,自己心里非常高兴!下课后,我大大地表扬了他们,同时思索为什么平时不够出彩的孩子们今天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现呢?我想,教师的引导虽然是一个原因,但是我平时对孩子们信心不足也是一个原因。平时上课,有时因为怕时间不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没有给孩子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往往提问之后自己就急着把答案说出来了,还有些时候,孩子的回答不够完整准确,自己也没有再次启发引导,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感悟我就说出答案,而这些现象却被我误认为是他们的思维不活跃,回答不标准,想到这里,心中不禁又是惭愧又是内疚。这件事启发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不要低估孩子,也不要高估自己,要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要让他们畅所欲言,要耐心地等待他们的回答,而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
搭石教学反思13
上完特级教师的指导课《搭石》,加上刘宏教师一针见血的点评,我收获颇多。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课堂语言优美,情感体会到位。
2、条理清晰,环节流畅,重点把握恰当。
3、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做启发,引导不紧不慢,逐层推进,真正做到让学生有所得。
4、在理解“应对面怎样过搭石”一环节时,采用师生合作表演的形式,直观简洁易懂,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
5、课文最终升华阶段,教师先自我有感而发,写几句诗,让学生和着音乐吟颂,紧之后说话训练(此时此刻,你想对搭石说些什么?)水到渠成,学生有例可仿,有话可讲。
二、不足之处
1、导入不够明确,让人误以为是上第一课时。其实能够先直接回顾上节课所学,“什么是搭石?”后再一齐去看看作者刘章的家乡(欣赏家乡风光图,说感受),之后引出作者心中的那一道独特的风景——“搭石”。这样就不会有疑问了。
2、整堂课的时间分配稍有偏前,后面略显仓促。应当要很清楚每一部分的重难点:全文5段,第1段弄懂“为什么搭石?什么是搭石?”(第1课时)。第2段清楚“谁,怎样摆搭石?”第3段明白“怎样走搭石?”第4段理解“遇到特殊情景怎样过搭石?”第5段“赞搭石”。其中“摆和走搭石”中都蕴涵着乡亲们完美的情感,应作重点把握。实际上课时各环节衔接如能再紧凑些,时间安排上也会更宽裕。
3、对个别词句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明确。
“轻快的音乐”应当是有很明显的节奏感的,速度可慢可快,只要协调就能够,而不是必须要快的。“踏踏”的声音,是脚踩搭石发出的响声,教师在引导体会时不应当直接发“踏”的音,而是做好师生接读训练。教师说“前面的抬起脚来”,学生接“后面的紧跟上去”……重复几次,速度可由慢到快。让学生体会“前面的慢,后面必须慢,前面的快了,后面必须得快。”从而明白什么是“协调有序”,什么是“像轻快的音乐”。
另外体会“画一般的`美感”时,必须要点一下,能够结合前面看过的秀美家乡风光图片,也要牢牢抓住那里的“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去体会。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画一般的美”。
三、谈“再教设计”
1、教学形式多样化
能够在教学第4段时,再设计一个说话写话训练。“在过搭石的时候,还有哪些特殊情景?”比如碰到小孩、孕妇、残疾人,外村的人、外地人、来那里旅游的人,该怎样说?怎样做?
2、丰富结尾,升华主题。
明白仅有遇到每年的汛期才需要“搭石”,村民的生活离不开“搭石”,搭石不仅仅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完美的情感,更是村民通向山外、走向城市、面向世界的纽带。还能够让学生结合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提高自我的认识,谈谈各自的想法。
搭石教学反思14
今天学校新调入我校的李校长走进我的语文课堂,我很荣幸领导走进我的课堂。没上课之前我还是紧张了一下会儿呢。
但是,一上课我就没有了紧张的情绪,立刻和孩子们一起进入学习状态。这节课我首先从课题入手,学生看到课题立刻提出“什么是搭石”?学生走进课文很快的找到,而且读的很好。接下出示画面,你从画面中看到什么?随机出示“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提问质疑,带着问题走进课文2---4自然段,默读课文动笔画出描写美的画面,写批注。我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根据情况提示学生,多数学生找到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写批注,今后需要训练指导。学生汇报时,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出示句子,指导朗读。最后出示全文最后一段,读小组讨论。你读懂什么?学生体会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说出更深的感受,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才说出来,可是我没有找更多学生说,只是一个孩子一带而过,老师也没有进行及时的总结,突出课文的写作方法----借物喻人,这是李校长给我指出的不足,谢谢校长的指点。这种现象希望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改进。
下课后,李校长与我进行了交流,我明白自己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我会取长补短,争取更多进步。
搭石教学反思15
《搭石》是一篇以爱为主体的文章,透过家乡人们主动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体会到家乡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在教学设计我引导学生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中心句,抓住“老人摆、行人走,应对面让,年轻人背”四个画面,来逐步体会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老人摆搭石时,我引导学生们体会“无论……只要……必须……”这几个词语,让学生们想象老人可能急着去干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他可能急着赶火车”,“他可能急着替自己的亲人去买药”,甚至还有同学说“他急着去上厕所”,总之体会到老人当时着急的.情绪,我又之后引导想象可不巧的是他踩在了一个不稳的搭石上,他想“……”。学生立马举手“他想我还是摆稳吧,要不有人不留意掉在水里可怎样办呢?”“他想如果我明白不稳还不搭上,心里怎样对得起乡亲们呢?”顺着学生的话,我又往下引导“于是,他停下急匆匆的脚步,放下手中的东西,来摆石。”于是学生们在想象老人的状况,心理动作过程中体会到老人的心灵美,然后又回到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理解了风景美和情感美。
在教学三段行人走搭石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协调有序”,想象人们走搭石的画面。然后采用朗读的方法去感悟。
学习“两人应对面”“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情景时,我先让学生想象,当两个相对而行时,他们这么做,又说了些什么?然后有找人情景再现,模拟表演。最后又抓住“理所当然”一词,引导学生体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指的是相互谦让,尊敬老人的完美品质。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补白、想象、朗读感悟,模拟表演三种不同形式,有详有略地带领学生逐层深入领悟到家乡人们纯真、质朴的完美心灵。正因为形式多样,也给了学生更宽广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于是在课堂上学生才表现得生龙活虎。这也提醒了我在今后的备课中,必须要把备学生提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只有明确了学生的心理。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俗语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