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度: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度:
高三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
进入高三,语文复习课是最难上的了,学生由于到了高三,认为时间迫在眉睫,大都在“抓紧时间”,课堂上变得很沉闷。再加上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都是炒现饭,或者是讲评练习,学生的积极性很难得到发挥。往往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那么,如何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的课堂活力了?本学期,我继续教3班和四班,针对这两个班的实际情况,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了解试卷结构,突出复习重点
在复习刚开始阶段,要让学生心中明白高考语文试卷的基本结构、题型及分值,高考卷一般题型和分值是固定的,学生明白了,就会懂得复习的重点,在复习时容易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取舍资料。
二、 师生共同研讨《考试说明》
高考《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和参考,深入研究《考试说明》,使学生明白考什么、怎么考,无疑对高三复习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一方面让学生自己明确高考考察内容与范围,知道学习的方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通过探讨新旧《说明》的变化,锁定重点突破对象,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做无用功。
三、 要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系统。
第一轮要全面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提高应用能力。
四、要精心的进行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复习课难上的原因之一是,课堂教学很容易留于一般性的程式。首先是教师讲解高考考点,分析命题趋势,然后讲授对策,最后再来点练习??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讲的多,学生动脑的少;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兜售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这严重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其实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未能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著名的时装设计大师范思哲曾经说过:“时装的美丽,不在于它的面料如何高档,也不在于模特的表演如何的出色,而在于时装设计师的精心的设计。”时装如此,一节课又何尝不是这样? 在进行文言文的复习课,在我充分估计学生对于18个文言虚词记起来非常费力,我就给
学生编了一个顺口溜“之乎者也焉,而乃何其且,以若则所为,与因于”。我跟学生说后面三个字“与因于”设想是一个作者的名字,这样学生就一下子记住了。
五、课堂要多一些唤醒,少一些告诉。
高三语文复习课“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变成“填鸭子”。因为在上课之前教师肯定都准备了很多的“知识”,以便在课堂上传授,这时教师就只注意“传”了,却忽视了我们是在教育和教学,而不是在喂肉鸡,一味的填、塞。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
首先,教师心中应当时刻都装着学生,始终把学生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我是在教育,是在唤醒他们,而不是告诉他们;是在启发引导他们,而不是灌输他们;是在做知识的“助产婆”,而不是做知识的“传输器”。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当注意教学艺术,要把课堂教学当作是一门艺术。如果能把课堂教学当作是一门艺术的话,教师肯定会多方动脑去寻找传授知识的最佳方式,让学生能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我想,这样的课堂应当会充满着活力的。
我们在高三语文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艺术的教学手法,去唤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去启发学生的智慧,去塑造学生的学习品格。那么,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也将是成功的教育者。
高三学生本来学习负担就比较重,心理压力也比较大,“压力山大”,整天都生活在紧张和繁忙之中。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就应当起到调节作用,让学生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体味到课堂的趣味和活力,让学生有兴趣去接受知识。而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来把学生“盘活”,而要“盘活”学生,我们教师就应当用笑脸去面对学生,用热情去激励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到课堂上来,只有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了,这个课堂才能充满活力,这一课才是成功的一课。如果学生整天都生活在紧张和繁忙之中,而我们教师整天都“坚持不懈”地保持一副刻板和冷漠的面孔的话,是很难把课堂搞活的。那么,教学效果如何,我们可想而知。学生只有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里,才能够发挥其创造性,而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我们教师就应当为学生创造这样宽松的环境。
七、教学语言要多一些形象与幽默,少一些抽象与说教。
如果想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的课堂活力的话,教师的语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课堂上语言是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能把语言变得生动的话,无疑可以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使课堂的语言变得生动呢?首先,语言表达要具有形象性,要善于把抽象的东西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就不妨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夸张等,使语言形象化。其次,教师的语言还应当幽默一些,它不但可以使教师的变得生动,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使自己的语言形象幽默的话,我想,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的。
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的活力并非一件难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为学生着想,能够有意识的去搞活课堂的话,我想就一定能够使高三语文复习课变得生动活泼,充满着青春活力!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2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滕王阁序》是奇文妙文,但是就教学来说,又是一篇难文硬文。我们最怕辛辛苦苦教下来,学生的感觉却是一句“有什么好的”。《滕王阁序》就常常遭受这样的命运。这次重新碰到它,我原先也想不出好的花招,上网查了一下资料,也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顶多就整理文中的典故,以它为钥匙打开滕王阁的大门。但这样一来,学生要花很大的时间去打理,恐怕那点兴趣也被蚕食得差不多了。后来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课文,居然发现一条亦真亦假亦明亦暗亦断亦续的感情线索。相对典故相对文采这些“技”上的东西,它应该是“道”,是最根本的。那么能否以情感为“纲”,纲举目张,带动全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王勃陆海潘江之才下的痛苦不安?
由于文章确实在文字理解上有难度,为了便于课堂上的教学,我布置学生预习时画一副王勃情感变化的心电图。因为以前从没干过类似的事情,从课堂上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看,学生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基本能把握王勃的心路历程。当两条情感变化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接下来的教学就简单了:一问是不是这样的情感,二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三问这样的情感变化说明了什么,哪种情感是最真最根本?举最初的情感为例,绝大部分的学生概括为“兴”,也有学生认为兴中有悲。这样的理解无疑是对的,但又无疑以前者为主。那它从何而来?学生指出源自原原本本的两句话,“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兴尽悲来”,从文中筛选信息体现了学生的一种阅读技巧,不过教师不能到此为止,应该引导学生具体深入文本,在自主的基础上开展探究性学习。经过讨论,学生是能概括出这么几点的:盛地、盛宴、盛景、“盛”人。这样一来,王勃的“兴”就有了落脚点。
可以说,王勃在最初表现出来的逸兴只是斯时斯地的感触,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后对宾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对《滕王阁序》而言,这些均不足观。足观的是“失路之人”在强烈的渴望“望长安于日下”,在热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足观的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呐喊助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足观的是“有怀投笔”者“无路请缨”,只好“奉晨昏于万里”,无奈到绝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那一个个典故背后真正的意图,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年轻后的沧桑,辉煌后的伤痕。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的,只有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也只有这样读出来才算对得起王勃。
这样两节课下来,自己觉得上的较为轻松,也较为沉重。轻松的是纲举目张,一气呵成;沉重的是为王勃的失意与伤感,挣扎和自我安慰,为一颗不甘的灵魂。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3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七年,从事高三语文教学也已经有三年。长期以来,高三语文教学往往围绕各个复习专题,各个考点、各自为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个专题、考点缺少联系,像一条条平行线永远不能相交。但效果甚微、学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有些考点、专题时间一长,又得返工。去年的期末考试就是这样,很多在考点复习中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考试中,尤其是在作文中有显现出来。高三语文教学往往会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下面就结合今年高考,谈谈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从去年的期末考试试卷看,语音和成语题都是大家比较熟悉,在教材中出现的内容,只是稍微作一点延伸,而从06-09年的江苏高考考题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回归课本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明显,从字音、字形、成语到语言表达,甚至作文,都回到同学熟悉的大背景中。面对高考试题命题方向的改变,我们打出了回归课本的旗帜。于是,理清教学思路,如何重新调整和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如何寻求教学突破,寻找各个专题,考点的契合点、连结点,使高三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摆在我们高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个严峻的课题。也是我们提高复习效率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去年期末考试总体没有达到预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文。绝大多数同学得分都在50分以下,当然有试题的因素,但学生写作能力不强,素材积累不多,语言不够生动也是重要原因。作文是高三语文教学的主线,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分数重,是天下第一题,大意不得。作文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成绩,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教师、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课外收集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作文专项训练常抓不懈,这固然重要,但这是否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是否有更切实有效的途径?透过纷繁复杂的专题、考点,我找到了这个契合点、连结点,它就是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强化各专题训练的同时,实际上都在为作文作准备。我们是否有必要舍近求远,另起炉灶,花大量时间来抓作文专项训练呢?我认为很有必要。
首先,学习“虚词、实词、熟语的正确使用”等专题,为作文储备充足的词汇。在期末考试批阅学生的作文中,许多教师和我一样都感叹学生作文里词汇的贫乏,要么辞不达义、望文生义,要么就出现很多生造词。一篇作文难得见到几个用得贴切、鲜活的词。在复习这些专题考点时,有意识地引导我们的学生,从作文的角度多积累一些词汇,然后学以致用,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运用一些词汇。这样就能丰富自己的词汇,增加文章的文采,赢得老师的亲睐。
其次,学习“字形的识记、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等专题,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以往教学出现的情形是,做这类专题训练的时候,改错别字、改标点符号、辨析和修改病句,都完成得较好,准确率挺高,但一到自已写作文,就不当一回事了,无所顾忌,错别字连篇,标点“一逗到底”,“创造”了形形色色的病句。为什么会出现这类咄咄怪事?原因就出在“学”与“用”严重脱节了,学习这些专题的时候,没有和作文连在一块了,未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期末考试中就有不少同学在这些方面做的不好,最后影响了作文的得分。
再次,学习“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等专题,丰富作文素材的储备。翻阅学生上次期末考试的作文,明显感觉到学生没什么内容写。考场作文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快速成篇,学生平时若没有充足的素材储备,即使有较好的写作技巧,较强写作能力,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考考查的“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阅读”无疑是学生作文素材的聚宝盆。在教学这些专题的时候,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些专题的高考分值是“X+70”分(“X”是该专题分值,“70”就是作文的分值)以引起学生重视,在写作训练中、能现学现
用、活学活用,起到良好的效果。
最后,学习“语言应用题”专题,改造并锤炼学生作文的语言。语言应用题历来被称作是高考的“实验田”,题型新,短小精悍,灵活多变,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则语言应用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篇“小作文”,它要求依据一定的句式、一定的修辞手法,重点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多用整句、对称句。很多学生很喜欢做这类题目,可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可一写起作文就愁眉苦脸、根本找不到感觉了。在讲评语言应用题的时候,我时常会这样感慨:“要是在作文里能出现这样精美的文字,那就太棒了”。把语言应用题和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讲究语言的改造和锤炼,每一句、每一段语言都拿捏好了。整篇作文的语言自然就好起来。
此外,还有其他专题训练,也可以和作文串起来,譬如:现代文阅读训练,我们阅读文本,不单单就为了解决那些题目,还应该把它们当作美文、范文来品读、来学习、借鉴。为自已的作文的提高提供范本。因为对中学生来说,学习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借鉴模仿的过程。
总之,通过对去年期末考试的总结和思考,我明确了一个认识,即在整个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作文。让我们心中有作文,更要让学生心中有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的同时,不忘彰显作文的特殊地位。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4
期中考试刚过,语文成绩也有了。之前的复习重点就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但是效果并不好,得分率还是很低。现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进行反思。
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个板块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难点,与作文和诗歌鉴赏一样,都是不好拿分的部分,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就显得很重要,并还需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在大量的练习题中总结归纳的能力。
1、留心文章标题。无论哪种文体的阅读,题目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或者为全文线索,比如在我们所用资料的练习题中的《灯火》,文中围绕灯火展开了对儿时一系列温馨生活的回忆,以及由此而阐发了人生感悟;或者暗示内容、揭示文主旨,如《文化的梅岭》,这篇现代文就着重叙述了梅岭的贬官文化和梅文化,抒发了作者对梅岭的热爱之情。注意文章题目,是寻找理解文章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2、关注文中特殊句段。总领句(或段)、过渡句(或段)、总结句(或段)、高频句,对于理解文章结构及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结尾的议论、抒情性句子,往往暗示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注意了这些特殊的句段,学生就比较容易读懂文章进而准确解答。
3、分析引用原文词句。在原文中寻找答案,是解题的方法之一。尤其是一些“指代”类型的题,答案就在上下文,只要抓住文章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提炼、组合就可以。这样的答案比用自己的话来阐述要准确得多,自然得分就会高。比如《魂系“一线天”》一文中,有一题是“请用精炼恰当的.6个单音词概括‘一线天’的特点。”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通过对文章的仔细琢磨后大多能答出四个特点:奇、险、幽、陡,这是原文中有的,而窄、暗这两个特点就需要提取概括了。经过对文章相关段落的分析讲解,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的啊!”在他们的回答声中,我知道他们又深刻地积累了一种解题方法和经验。
“在练中学,在学中练”,现代文的题多如牛毛,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能力是相同的,只有把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让他们从每一道题中总结规律,悟出方法,规范答题能力,才能真正地做到“不丢分”。
4、坚持让学生进行整理归纳:整理归纳并不是简单的看原题,毕竟碰到原题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我们讲了现代文的阅读方法,但更多的需要学生的消化、巩固。而消化巩固不能停留在某一篇文章的解读上,而应该是方法性的解读,包括:解读文章的方法、常见出题角度、同一问题的不同变式、答题模式的归纳整理。这样的整理需要我们在一定时间的练习后将所做进一步的归纳。
除了方法的讲解和常规的归纳整理外,我们还要强化审题训练。两个月的复习中,学生反映出的最大问题是审题错误,因审题错误而导致一些低级失分。比如明明是问“写景的特点”,而很多同学会看成“景的特点”;问“如何来表达情感”,答成“表达了什么情感”。这些都是一些明面上的错误;还有一些暗含的要求,很多学生则忽略了。比如问“用了什么手法”,一般要包括手法所达成的效果。这些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应强化。
除了常规讲解之外,我们还可以把现代文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去,既完成了现代文的训练,又能使作文有可写的材料,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在平时所做的大量练习中,现代文是我们可以使用的“重要资源”,因为文章少不了优美语段、哲思道理、名人故事、绚丽景物……每当遇到好的文章时,我都提醒学生诵读或者摘抄,以便写作时可以当作自己作文中的“亮点”。现在的学生在课下是很少去积累的,大量的卷子和习题占据了他们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所以,很好地利用现代文中优美语段是既替他们减轻了压力,又帮助他们积累了较好的作文材料,可谓“一箭双雕”。如:《胡杨树》一文,在现代文练习中我着重讲了文中的恶劣大西北以及那生命力顽强、死而不屈的胡杨林,在后来有一次写作中就有学生把“胡杨林”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而且还加上了独特的理解,这使我在批改卷子时突然眼前一亮,给了作文较高的分数,同时也顿生欣慰之情。“学以致用”,我想,其实也就是一个学生从学习到领悟的升华过程。
当然高三的阅读教学和高一高二的阅读教学不同。高三教学直接面向高考,命题特点是教学的指挥棒,考纲则是教学的中心,与高一高二的阅读相比,灵活性就有所减弱,相对地,应试的规范性就大大加强,答题的规范性需要重点强调。
高三的阅读教学是以练习题的形式进行,花费的时间较长,可以在这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抓住文章中蕴含的情感,适时地对学生给以鼓励、启迪,可以增强他们在压力较大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让学生有希望地面对每一天,面对每一次考试或练习。犹如高三学子经历漫长的高考备考是一个“领悟”的过程,作为教师的我也经历了对教学更为深刻的“领悟”过程。其间由于自己的经验和方法都还不完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不断总结探索,“领悟”更多的真谛!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5
语文是基础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成绩的提高靠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因此,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就成了整个高三复习的重头戏。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学习是主体,而教师的教学,也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用新理念带动高三语文复习:
近年的高考试题彰显新课改精神,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生体验、关注价值取向,注重实际应用,考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的生活化、能力化、情景化告诉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维、全新的备考方式,才能赢取高考的胜利。
1、复习策略:一轮复习,系统掌握以教材为载体的知识能力体系,以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及写作四个系统为主线,小的专题复习穿插其中、分专题分模块复习的,主要是打通阅读与写作这两个板块,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语文知识能力系统。二轮复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查找知识盲点,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点进行“切块”复习。提高审题能力,注重思维训练,探寻解题规律。做到规范答题。强化读写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突出重点,三轮复习主要是搜集各地高考信息,严格按高考题的内容和要求,精选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高考适应性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2、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课堂教学上,提倡运用“感悟探究式复习模式”。
基本模式:例题引路——感悟探究——巩固训练
例题引路:以近年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中的典型试题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答题的基本要求和思路,并对今后此类考题作前瞻性预测。
感悟探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
1、你在做这道题时是怎样思考的?说说你的答题思路。
2、你以为这类题将来会怎样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谈出各自的看法,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思路与方法。
巩固训练:配合练习进行逐项训练,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探究”即是对命题规律的探求,也是对答题思路的归纳和方法的总结,“巩固”是对思路、方法的验证与应用,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达到能力层级的要求才是终极目的。当然,训练的类型要全面,难度要适中,能力要求要到位。
二、复习的具体做法
1、复习要重视知识的落实:无论多好的复习计划,多好的复习形式,多好的复习措施,如果不落到实处,一切都等于零。复习要狠抓一个“实”字,在“实”字上做足文章。
(1)、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基础知识的复习,坚持记忆是基础,理解是核心,运用是目的的策略,把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统一起来。语文基础知识前五题,我们是夯实课内语基,补充课外语基。将课文中常见易混易错的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老师从课本中打印出来,要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做,帮助学生动手积累。高考考查的是学生对语基题的选择判断能力,我们每周编写四套选择题的语基练习,每天限学生5分钟之内完成,通过以上措施,课内与课外知识同时兼顾,并通过一些典型题目点拨做题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住了做题的诀窍。对于名句名篇的默写,化整为零,天天坚持。高考既考查课内名句名篇的默写,又考查课外名句名篇的默写。在第一轮复习时,主要让学生背诵课内名句,不采用集中背诵,化整为零,每天背诵一篇或一段,课堂检查一定要落到纸上。同时在复习巩固好课内名句的前提下,补充《论语》《孟子》及其他课外名句的默写。让好学生做到第一卷基本不失分,中等生尽量少失分,差生也能得到理想的分。
(2)阅读与写作的落实。阅读与写作是语文高考的重中之重,高考阅读与写作分,占高考整个试卷九成以上的分,它承载着一个考生高考语文成绩的全部梦想,进入高三后,我们仍一如既往地坚持阅读,每周编选“高三美文时文阅读”一期。编选的原则:一是选取经典美文、哲理散文、典型的记叙文、议论文;二是从网络杂志上寻找时新材料;三是每期必有一个名人的传记故事。让学生自主选怎阅读,学习优美的语言和辩证的思维及规范的写作路子。阅读课有时是专拿出一节课阅读,教师当堂指导阅读方法;有时是放在课下早读时间,在下一周周一,拿出十几分钟时间检查阅读情况,主要检查阅读背诵情况。学生背诵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选择篇目,教师不限制必背哪一篇。作文写作落实系列化。先是按文体练习,解决记叙文细节描写、情节安排、结尾升华,议论文材料叙述、说理议论、结构层次;散文以小见大、形散神聚的问题;然后按类型练习: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材料加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其中穿插了作文的开头、过渡、论证方法及结尾的训练。操作的方法是两周一大作文,一周一小作文。
2、精选试题材料,做到复习的准确性。
高三学生时间宝贵,如果为占时间,随便拉过来试题就让学生做,无异于图财害命。高三试题材料的选择,决定着备考的内容与方向,材料的质量决定着备考的质量。选题要适应高考趋势及学生答题水平,能力定位力求准确,避免题海战术,要“进得去,出得来”。
(1)练习题的编选。练习题的编选的原则是依据《考试大纲》准确把握“考什么”“考到什么程度”“高考可能考的前瞻表现形式是什么”。
(2)综合试卷或模拟试卷的编选或命制。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是我一直追求的语文教学境界。一份试卷的选编和命制也应该充分体现语文的味道,就是在综合试卷的编选命制中,不仅要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而且要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人生。高三一年,我们对于综合试卷或模拟试卷的编选命制,每次都让它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也就是整份试卷应通过试题背景材料的选材来体现出各种语文味道,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3.研究高考命题规律,探求高考答题规律。
语文复习有其自身的规律,找到了规律,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在高考复习中,教师要增强“一个题即一个类型”的意识。例如文言文复习,我们通过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发现文言实词的考查是经常超出高考规定的120个实词的,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考查的是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学生记住120个实词意思,仍然不会做题的。我们根据高考命题规律,教给学生怎么准确判断词语的语境意上做文章,18个文言虚词的考查,就是各大雷同复习资料中长列举的例子,所以不必让学生把课本中有关某一个虚词的意思都记住。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6
一年的高三复习有经验,也有教训,有痛苦,基本没有幸福,反思如下:
一、工作态度上
这一轮,因为不带班,教学方面遇到的很多困难是以前所没有体会过的。别说很少有人肯在语文科上格外下功夫,就是保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能认真完成任务都是很困难的事情,高三一年尤其如此。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能随弯就弯,因此这一届高三,觉得比以往都要累,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在课堂上要盯住纪律,每套卷子几乎都要批,作文甚至面批,背诵要到办公室过筛子。对于语文老师来讲,这是良心活,想要对得起良心,就必然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即使这样,到了后期也很难落实了,学生的确很疲劳了,课上睡觉很难控制,课下肯牺牲的大概也只有语文,又不让你批评,一句“我们自己会努力的”就噎的你无话可说了,表面上信誓旦旦,实际上心口不一,老师就只有干着急的份,所以后期教学效果尤其不好。尽管我依然坚持每一天考默写,每一天批改,但学生对老师的安排几乎毫不配合,不背,错了的责令改完还是错的,让你有一种在荒野上呼喊,周围毫无回应之感,无比寂寞。
高三复习的确枯燥,所以我们还要尽量丰富课堂资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讲鉴赏时,必须要介绍作者,时代背景,讲古文必须要联系相关历史事件,调动兴趣的同时,丰富了历史知识,积累了写作素材。这就涉及超多的查阅资料,看过的书记得不准便不好讲,学生知识不丰富,挑毛病是很擅长的,所以又加大了工作量。
寒假,我们需要题的时候,复习题跟不上,只好自己组内研究订了一本二十套的综合题,之后,校园订的各种套题纷至沓来,加之,后期校园格外安排的模拟测试,都使我们的时间变的十分仓促,很多题目我们务必精选,老师要提前都做一遍,才能挑选出适宜的给学生做,有时一天要完成好几套题,加上超多的阅卷工作,很多任务要回家完成是必然的事情,有时星期天没课,却一整天也休息不上。
备课组内的工作都尽力而为,进度安排上,尽量合理,该准备的授课材料、习题、作文等都及时准备好,力争为其他老师做好服务工作。
二、教学安排上
能够说语文的这一次教改是失败的,也许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高考语文的考察范围变得越来越狭窄,字音字形没有了,标点符号没有了,词语运用没有了,阅读客观题基本就是社科文,多半是文艺理论方面的,现代文选考题传记的难度小于小说,所以基本上就只做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文言文阅读仍是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作文便是议论文,我真不明白语文还有什么可教,高三一年基本就是解题技能的训练。现代文相对不太重要,而且课本内的不会考,所以,我们一轮复习就只安排了文言文,用了两个月时间。然后即进入专项,成语病句,诗词鉴赏,文言文是大头儿,表达运用和现代文阅读挑一些讲,背诵和作文穿插其中,之后是综合训练,其实专项时便带着综合,综合时,又要适当的加一点成语、病句、长短句等专项,直到最后,这几块资料学生才真正有了感觉。
这一轮在作文和背诵上我们是格外下了功夫的。作文力争在前两年构成一个系列,审题立意,结构,选材,语言……高三时就更细,开头结尾,分析论据的方法,原材料的运用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厌其精,但是,在考场上,学生时间紧张,做题慌乱,实际上很多方法都没了,大脑空白一片,基础好的自然还是好,基础不好的始终写不出精品,因此头两年的功夫恐怕还就应多下些比较好。但能够说学生还是构成了必须的作文框架,有了一点大模样,素材的积累方面比往届好一些,文章不那么杂乱和干瘪了,这就是收获吧。
背诵、默写是最可恨的,必修和选修教材中诸多要背诵的篇幅,应对平时考试的需要,不能不背,但高考不考。当时有些没要求背的,如难度很大的《离骚》《逍遥游》之类的,高考又要考,再加上初中部分的50篇,负担挺重,就只好一遍一遍的复习,学生记了高中的,忘了初中的,下了不少功夫,却始终觉得不透亮,真不明白这教改搞什么怪。
三、尖子生培养上
发了一些题,一些作文书,大部分是本人自费,但学生基本置之不理,很少有去有回。定期找学生谈谈话,李健飞,赵雪岩,杨凯等关注指导稍多,但作用不大,他们需要解决的更多的是兴趣问题,思想问题,更重要的是时间问题,但这不是我能给他们的,有些老师太能占用时间了(其实稍微改变一下方法,就能够节省出来,比如把作业打印出来,不要在黑板上抄写,有时学生还抄错,导致做半天做不出来,太耽误事了。而有的科目完全没有必要整套卷都让学生做,第一天务必做出来,第二天不必须能讲,逼死学生阿)。其实更愿意被关注的倒是从来不被关注又渴望被关注的几个不声不响的小差生。
四、成功的经验
1、作文要坚持序列化训练,尽量细致些,并尽早下手。素材积累工作做得很好。
2、利用好网络,复习题和解题方法等网上很全面,皆可据为己有。好的素材我都把它放在空间里,学生有针对性阅读学习,不必都打印出来,省时省力。
3、成语病句等专项不能一气呵成,需要反复训练。
4、专项复习的参考材料中很多东西并不适用,如文言实词、现代文阅读等完全能够以题带练。
5、答题规范的指导要坚持始终,构成良好的得分意识。
6、白板用好了挺好的。
五、失败的教训
1、学生字太烂,高一高二始终重视不够,高三已经没有时间练。
2、学生记叙文、散文不会写,议论文纵式结构不会写,高一高二没有适当练习,太过急功近利,虽然未必影响高考,但也很危险。
3、不明白校园最后半个月的考试安排,没有及早进入综合,造成收尾仓促,没有打出足够的`提前量,只凭经验办事。
4、最大的失误是不该自作聪明地把重要资料放在最后,以为学生会重视,实际恰恰相反。比如背课文等,此时学生生病的生病,请假的请假,留下的离了歪斜,心不在焉,效果极差,好在这只是我个人的创新,没有波及全组。
6、金太阳专家的预测可信度不太高,信专家不如信自己,练题还要尽量全面,比如语文阅读客观题,专家不但没预测对,而且金太阳的练习题里几乎没有这种类型的题目,该题目本身不难,只是学生没有准备,导致乱了阵脚。
六、新一轮高一教学展望
1、现代文选取讲,古文重点讲。
2、专项训练在高一即插入,能够细致一些,每人负责一部分,构成序列。
3、作文不必按照教材顺序,为了高考,可再细致一些,构成体系。如果要真正兼顾写作个性的构成,则要鼓励学生写随笔。
4、背诵部分按照高考大纲要求布置,初中部分的及早插入,其他篇目只背重点句,别太担心与八校的比较。
七、推荐
1、推荐校园以后不要再订语文金太原的专项题了,多年来,我们能用上的就只有成语、病句和鉴赏(这些我们也能够自己找,他们的题质量实在并不高,不是太负职责),其他全是浪费。各地高考模拟题质量更好一些,东三省的,大庆的都不错。
2、推荐八校安排授课资料要更合理,选修时讲的新闻、现代诗歌等高考又不考,为什么没有选先秦文学,不知是否八校一齐商量的,还是某权威拍脑门定的。
2、推荐校长以后讲话慎重,语文这科学和不学是不一样的,不要把特例当成规律,知识固然在于平时积累,但在知识普遍积累不足的状况下,高考语文考的更是答题的感觉和技巧,这种技巧是在超多训练中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大作家大学者做高考卷反而不及格的原因。其实我们告诉学生就应学什么,落实起来往往很难,但你要告诉他们不用学什么,学生理解起来就太容易了。其他科目学和不学差五十分挺恐怖,难道语文学和不学差二十分就就应吗?对于还有一点灵性的学生来讲结果确是如此,比如章超,而他们的带动作用就不必说了吧,而且他们忽略的绝不止是课下,关键是他们同时忽略了正课和晚课。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7
草长莺飞,烟花三月,正是农村里辛勤耕耘的季节,莆田八中高三年段的语文教师也开始了新学期“春耕”的工作。
本月初,迎来了省第一次质检,考试结果出来后,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叹惋,原来呀,我们考生的基础是这么的薄弱,同时,也暴露了我们师生在教与学中存在的“投机”意识。
比如:文言文阅读(选择题与主观题)都存在明显的基本功不扎实现象;文化名著考题出自《庄子》;文学名著出题较细;语用题得分明显不高;作文文体意识淡薄。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教学的不足及急功近利,甚至是“投机”的"行为。
鉴于此,我们高三语文备课组经过多层次的教研,决定在第二轮复习中,充分地补缺补漏,为此,我们让学生订购了《学海导航》作为第二轮的复纲。
近段时间,虽然正式的考纲尚未出来,但有消息灵通人士透露了某些变化,如略去科技文客观选择题,转入“语言运用题”作为主观题。这些变化更体现了语文教改的注重实用的精神。综上所述,语文教改的方向,也是语文改革的方向,两者并不矛盾。
本月,高三语文备课组还进行了互相听课,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尤其是复习教学的经验,此外为了弥补作文教学的不足,我们还特地邀请老校长祁明规老师作专题作文讲座,面向整个高三年段开放。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王国雄说,读书有三种境界,其实何尝不是教书的三个境界。如今,我们正进行在“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阶段,相信再过两三个月,我们莆田八中的师生必将迎来“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好时刻!
春种夏收,一分钟耕耘必将一分收获!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8
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当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必须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资料和写作训练方法。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一样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
我认为,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本事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仅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贴合学生的学习本事,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
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很多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本事。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这样,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就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事,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构成健全人格。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实用文及口语交际本事。这就明确地指明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所以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本事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本事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资料,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前提。
其次,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理解,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完全是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有时在思想上有所认识,但一到实践中,就缩手缩脚,担心打破原先的定势模式,引起课堂混乱,不可收拾。这样学生根本无法体现自我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创造性。
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进取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9
本节课小说鉴赏学习策略的选择较为恰当,能够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抽象的学习策略知识具体化、生动化,课堂教学也活跃、流畅。学生对知识和策略的学习都很感兴趣,有学习积极性。
从课后作业的反馈来看,学习策略课外迁移还不够理想,许多学生还不能恰当运用学到的.学习策略。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中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讲解还不够充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较为薄弱,教师需要通过训练不断强化,并且这种训练应是系统的、连续的。
通过《荷花淀》学习策略教学的备课、上课、课后反思,我自己学到了许多东西。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就给了学生一双“内眼”,使他们具有更强的自我反省意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学习积极性也随之增强。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0
语文是基础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成绩的提高靠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因此,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就成了整个高三复习的重头戏。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学习是主体,而教师的教学,也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学期初期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我所带的班级(两文一理)是学习习惯、学习理念反差较大的班级。理科班学生学习态度较好,学习潜力较大,学习基础较好,但这些都只是针对他们所喜欢的数理化而言。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上,必须承认,他们还缺乏很基本的"语文素养,缺乏很基本的语言感知及运用能力,对语文长期以来缺乏兴趣,与其他科目相比投入的精力远远不够,甚至可用可怜一词来形容;文科班有比较优秀的学生,对语文有较浓厚兴趣,但这些是相对于兴趣而言的,对应试而言则有很大的能力欠缺,况且,文科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较强的上进心,面对高考,这些无疑造成了进入高三时期绝大多数学生还存在着严重的学习不足及隐患。
二、高三时期复习训练的具体措施
鉴于上述学习背景及实际情况,高三时期我与备课组的各位同事在学期初就制定了针对高三全年的复习计划,并扎扎实实地加以落实:
一、用新理念带动高三语文复习
近年的高考试题彰显新课改精神,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生体验、关注价值取向,注重实际应用,考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的生活化、能力化、情景化告诉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维、全新的备考方式,才能赢取高考的胜利。
1、复习策略:一轮复习,系统掌握以教材为载体的知识能力体系,以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及写作四个系统为主线,小的专题复习穿插其中、分专题分模块复习的,主要是打通阅读与写作这两个板块,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语文知识能力系统。二轮复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查找知识盲点,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点进行“切块”复习。提高审题能力,注重思维训练,探寻解题规律。做到规范答题。强化读写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突出重点,三轮复习主要是搜集各地高考信息,严格按高考题的内容和要求,精选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高考适应性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2、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课堂教学上,提倡运用“感悟探究式复习模式”。 基本模式:例题引路——感悟探究——巩固训练
例题引路:以近年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中的典型试题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答题的基本要求和思路,并对今后此类考题作前瞻性预测。
感悟探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
1、你在做这道题时是怎样思考的?说说你的答题思路。
2、你以为这类题将来会怎样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谈出各自的看法,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思路与方法。
巩固训练:配合练习进行逐项训练,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探究”即是对命题规律的探求,也是对答题思路的归纳和方法的总结,“巩固”是对思路、方法的验证与应用,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达到能力层级的要求才是终极目的。当然,训练的类型要全面,难度要适中,能力要求要到位。
三、复习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一学期的备考中我们发现学生中还存在这样的不足。
1、 学习极其被动。
2、 缺乏应有的基础,知识面比较狭窄,知识点欠缺,综合做题能力差,应试能力弱。
3、 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答题不规范,书写不过关。
4、 学习不注重科学方法,不能及时落实复习、巩固提高,不善于自己纠错总结。
5、 写作缺乏文采和思想的深度。
总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1
这一学期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挑战,从高一到高三,从暑假就开始工作,这些学生完全陌生而且据其他老师所说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心里有压力是正常的。等我真正接手之后发现,这些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要比我预想的要差了不少,我所面临的困难也要比预想的大了许多。
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分为学生的思想工作与语文教学工作两个方面来做。
学生的思想工作方面:
首先就是得和这些不那么熟悉的学生好好地交流沟通,只有真正地了解这些学生,只有真正让这些学生接受我这个老师,我的语文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为此,我一方面利用课堂教学表达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另一方面也告诉这些学生该如何面对自己当下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而且还着重指出:每个人只要从当下开始努力拼搏,一切都还来得及,关键在于他们自己是否真的全力以赴,是否真的开始为自己负责任。这个环节不仅刚开始是这样做,而且是在这个学期的整个语文教学都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
其次,根据这些学生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包括生活习惯,语文学习习惯,给他们明确指出改正的方向,同时提供给他们适合每个人的方法。在生活方面,着重从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矫正,平时的良好作息习惯的养成,日常良好纪律的养成,以及待人接物方面的要求,也包括对自我的要求。在语文学习方面,着重从日常的听课习惯以及读写习惯入手,明确告诉学生如何养成较好的听课习惯,提高课堂的听课质量与听课效率,其中包括如何记笔记,如何分类整理材料;如何坚持读写的习惯,特别要求学生要关注时事,关注生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平时养成写点文章的习惯,逐步培养良好的写作能力。
第三,注意与所有学生的一对一的谈话,保证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与关注;同时,老师还能够从生活与学习方面给予每个学生比较到位的方法指导与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工作方面:
1、语文教学注重从基础抓起,从学生出现的问题开始,刚开始就发现这些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很薄弱,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让学生慢慢有收获。
比如文言文语法方面,我就从学生最需要也最薄弱的语法知识入手,从简单的主谓宾定状补开始,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慢慢地讲解,并且跟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相关的语文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发现学习语法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一件很有趣又很有用的事情。并且在第一轮的复习过程中始终贯穿这些内容,让学生在复习的同时又更为深入地夯实基础,而且又不觉得浪费时间,更不会觉得语文学习是没有谱的。
2、从学生的最害怕的文言文学习入手,逐渐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明确语文学习的方向。第一轮的文言文复习,既发现了学生过去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低,还发现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为此,我从必修一开始,每一篇重点的文言文,复习目标明确,复习重点突出,而且要求学生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篇篇过关。该背诵的文章一定要落实过关。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慢慢尝到学习的收获与些许的成就感,甚至慢慢找到了文言文学习的一些规律与方法,于是对语文学习也开始有了一定的信心。
3、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鼓励学生加大阅读力度。根据新高考的要求,考试的阅读量明显增加,阅读的难度也提高了不少。为此,我开了一节阅读课,让学生借阅书籍,保证这一节阅读课能够专注阅读,逐渐养成一种安静阅读的习惯。同时也让学生去积极搜集一些最新的阅读资料,保证学生能够对当下这个社会生活的变化有足够的了解。
不足与困惑:
1、这些学生由于以前打下的基础不好,习惯不好,要学生提高成绩绝对易事;这是需要老师跟这些学生进行比较艰巨的“斗争”,既要靠脑力,还要靠体力,必须始终如一跟住这些人,但是还是有一些学生的习惯暂时难以改变,所以学生出现反复懈怠是经常事
2、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有些学生长期养成了懒散不爱学习语文的习惯,是需要老师经常与之沟通交流,是需要老师不仅足够的耐心,还要有足够的沟通能力与交流能力,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学生的改变是很难的,是需要老师锲而不舍地努力,再努力,才有可能。但是现实并非如此。要想彻底改变不太可能,只能靠我的努力一点一点底推着学生慢慢进步。至于结果如何,我还不敢肯定。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2
高三,犹如马拉松长跑的最后冲刺部分,稍有闪失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因为我是第一年带高三,所以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在邓老师等备课组老师的帮助下,我对复习备考逐渐熟悉起来,高考结果两个文科普通班均取得市平均分以上的较好成绩。
反思成绩的取得,就个人而言,我认为要以新课标为指导,夯实“双基”,突出重点,堂堂落实。
在此,我理解的“双基”仍然是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考纲考查六种能力,分别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能力,就基础知识而言,考察内容包含识记中古诗词默写,文言实词意义积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十八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几种句式用法,语言文字运用中需要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积累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意义,弄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几种类型病句的特点。掌握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此外,基础知识还应该包括选考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以及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诗歌常用表达技巧、常见题材、体裁特点、语言特色、古典意象等知识;作文常用文体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的特点与写法;谋篇布局的技巧等。当然,广义理解积累,还可以包括阅读量的积累,作文素材的积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积累,但我认为在高三备考阶段,能做到狭义积累就足够了。
基础能力的形成是以基础知识为前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不是空中楼阁,但它又高于基础知识,缺乏基础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就如散落沙子,是零碎不成系统的,是不能建构于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故而,在备考阶段,教师应多些方法指导,也即概括总结然后让学生训练变成基础能力。
以探究能力举例,首先应该明确选考两种文体所考查能力的差异。文学类文本是这样定义的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⑵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而实用类文本则是这样定义的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因为文本文体的特性,故而在考查能力上其措辞是有差异的。文学类文本是表现型的,是社会生活经过作家内心主观心灵加工过的艺术生活,甚至优秀作品往往是时代与民族的缩影,人文性非常强,流传久远,所谓形象大于思维,所以它具有多样阐释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探究能力用词是“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而实用类文体则比较客观,即时性强,主题较为单向,所以探究能力用词为“深层”意蕴;“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疑点和难点”。
其次,针对不同,在培养能力上应区别对待。对实用文体,应该是在分析综合、理解鉴赏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人生观,认识文本叙述对象体现的精神与人生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质疑释疑能力。而文学类文本,应该是在掌握常见表达技巧、塑造人物方法基础上,培养学生联系作家写作风格,结合时代背景探讨其丰富的.含义。
总之,“双基”是我们备考的根据,也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把学生安全送抵高考考场。然而,因为备
考时间的急迫,因而在具体备考过程中,我们还必须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重点需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就我所教学生说来,我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古文阅读与作文上。
首先,我认为这两块是分数争夺高地,易得易失。就古文来说,因为考试能力要求不高,只需要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题型比较固定,变数小,知识点好把握,易于提高,而学生因为对古文兴趣不大,所以这个阵地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因而,我认为只要认真备考,这个分数比较容易提高。就作文来说,经过十年来写作积累,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如何在有效时间内迅速提高,毫无疑问,这半壁江山意义非同一般。
其次,相比较其它考查内容,这两块学生备考热情更为高涨。我留心过一个奇怪现象,每次我上完作文课,学生不等下课就会迫不及待围拢过来提问;来办公室问我问题的大部分是关于古文。在改卷中,我就留心一些学生的答卷,我发现那些平时上课不认真而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文学阅读却答得很有条理。这促使我去思考,语文是需要深厚积累的,在提出大语文概念后,这一点更加鲜明地体现。有些学生很用功,但他无论如何都不明白《家》中的鸣风为何要自杀。因为备考时间的紧张,所以,我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容易快速提分的项目上,这是我的一点浅见。
在备考中,关键是落实,这是至今我仍在反思的一点。这种落实指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的重难点落实,指教师布置的作业有针对性的落实,指在学生身上的落实,应该识记的应利用早读课、课外辅导落实,应该完成的作业要生生落实。在语文尴尬存于现今的情况下,落实更加重要。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3
应该说,在一年的高三教学实践中,我秉承了我一贯的教育教学理念,我自以为是有效果的,在这里略谈几点,一家之言,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面向全体,关心全面。
教育,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这话说起来未免有“老生常谈”之嫌,但在我看来,这是一句实话,一句很有价值的实话。
不管成绩如何,所有的学生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我都希望看到他们各得其所。所以,我的做法是:真正面向全体。有语文天赋、成绩优秀的同学,重在督促,指出不足;中等生,重在鼓励,适当提问,调动学习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同学,我特别重视——是发自内心的那种重视,帮他们找到差距,准确定位,树立信心,作业有针对性、多检查。
我关心学生是全方位的,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甚至关心他们的家庭。我与学生谈心,经常是手里一份成绩单,分析语文成绩,也分析其他学科成绩;谈学习,也谈生活;谈学生,也谈我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有时,我与他们一起分析总分,寻找差距, 共同探讨薄弱学科成绩提高的方法;有时,其他学科的问题我解决不了,就为他们和任课老师“牵线搭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更多的时候,我鼓励他们主动找老师特别是找我谈心,学习上的,生活上的,思想上的,都可以。学生来了,我就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给出他们适当的指导。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只需要倾诉,只需要宣泄,说出来了,心里就痛快了,而我,喜欢给他们这样的机会。虽然我不做班主任,但学生的事,只要我看见了,就都管,成绩不好啦,思想开小差啦,生病啦,父母生病、吵架啦等第等第。久而久之,学生觉得跟我的关系比较近,我说的话他们也就喜欢听了。哪怕有时我发火,他们也能理解和接受。
二、落实基础,重视纠错。
在学科教学中,我很重视基础的落实。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1重视积累。如字音字形复习中,我常常把由同一个偏旁或部首构成的常见但又难以区别的形近字交给学生,让他们查出读音,组成词语,记在积累本上平时经常拿出来看。
2强化训练。基础知识的训练贯串于各个专题复习之间,以免生疏。训练中让学生养成查词典的习惯,必须保证正确率。
3重视纠错。练习也好,作业也好,我都以检查为主,而我的检查重在学生的解题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确了多少。检查了以后要明确,首先是写,字音字形题,指名学生到黑板订正,这样比较直观,改得对不对、全不全,一目了然,更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其次是讲,同义词辨析、语病辨析、成语的使用、标点的使用题不厌其烦地讲,当然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讲,讲得不对,其他同学补充,直到讲对为止。时间长了,学生在这方面自然不敢懈怠,习惯也就养好了。
三、重视情感教育。
与学习成绩相比,我更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品行,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在这方面的引导和影响。
首先是言传。把我的看法告诉他们,多宣传正面的、积极健康的东西,把自己在各媒体上所了解到的有影响力的人物、事件讲给他们,并加以评价。
其次是身教。一个教师人格的魅力是最能打动学生的,所以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喜欢学生说的,我自己首先不说;不希望学生做的,我自己也绝对不做。
还有就是让他们自己体会。我会把自己喜欢的那些最能使人感动、震撼的文章复印下来,张贴在班级的“美文欣赏”一栏内,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学生有了感情,有了正确的导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会做人了,对学习尤其是对语文学习的好处也就不言而喻了。
系统、灵活,沟通、互动
——高三教学反思
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广泛,可以说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加之,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这就要求教师切实钻研、学习《考纲》,把握《考纲》的精神,从而从宏观到局部,安排好高三复习的整个过程,落实好每个考点。因此,针对高考语文的特殊性,复习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须训练到位、渗透联系。因而,复习应点面结合,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各个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使考生能从容自信地应对每一次考试。所以、我觉得高三整个复习阶段,教师的教学要有总体构想、具体操作要有章法,有思路、有步骤地进行;对学生,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即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计划,稳扎稳打,打好每一知识内容的攻坚战。
同时,由于高三复习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习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的现象。因此,从调动学生 的积极、主动性出发,高三复习必须贯彻“灵活性”这一原则。例如,在复习基础知识字音、字形三四天后,就安排一、二堂课阅读文学书籍、杂志,这时,学生肯定兴趣大增,情绪高涨,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继续基础复习好得多,同时,又能使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加作文素材;又比如,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古文翻译之后,偶尔穿插古诗鉴赏,让学生在逐字逐句的练习后,一下子驰骋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壮阔天地中,领略中国文学的最辉煌篇章,那种雄奇、壮美、深广、博大,必定让学生感慨不已、欲罢不能。这远比机械的操作文言翻译板块和古诗赏析内容来得更好。再如,可把语言表达练习(特别是仿句、扩句)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穿插进行;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练习相辅相成,等等。总之,灵活掌握高考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动高效的复习学习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的同一内容复习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在把握“灵活性”原则的时候,需有高度的全局观念,而不能打乱整个复习计划、进程。要突出重点,并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习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能保证使各个考点都能在整个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在这里,“系统、灵活”集中表现为“全面完整、有条不紊、主次得当”。作为学生,既要能够遵循教师的复习思路,在每个阶段巩固好复习的重点板块,又要有自主调配、查漏补缺的能力。比如,按照教师的进度,灵活穿插知识点,及时训练,补偏补弱,做到举一反三,调整总结。相信,每经历一个重要的复习阶段,学生都会有进步,日积月累,某一天,可能会产生质的飞跃。
高三复习,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极为关键。同时,必须对学生作出严格的规定,明确包括作业在内的各项要求,防止学生出现松懈、拖沓现象。要把课堂作为基本阵营,而把课后的积累、总结作为提高成绩的大后方。如果这两方面结合有效、操作得法,学生的成绩是大有可为的。还有,教师要与每个学生沟通、交流切实了解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学情,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作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在师生互为理解、配合的基础上收到奇效。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4
高三语文教师不应当只是埋头苦干,高三语文教学也需要在实践中思考,思考中总结,总结后提升。本届的高三语文教学让我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欢乐,但更多的是感悟。下头是我本学年来对高三语文复习的几点感悟: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但习惯认为高三的学生目标明确,不用再象高一、二学生那样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大家通常认为高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本事,提高学生成绩,不必在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其实不然,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大多是一练一讲,一讲一记的枯燥循环。
学生在两轮甚至三轮的题海中摸爬滚打极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减少他们的枯燥感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具备实用价值的工具学科,更是一门饱含美感的人文学科。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的课堂应当充满生机,应当彰显语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不是对学生做裁判性的.引导,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进取性,努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培养他们充足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实践中能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充实的感受。所以,调动兴趣永远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勇于创新
创新是现代教育异常强调的一个资料。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需要创新,高三的语文教师和教学更需要创新。离开创新高三的语文课堂会沉闷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创新是指高三教师在复习时,不要囿于传统的教法,而应当多思考求创新。以诗歌鉴赏为例,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
他认为要理解作品,必须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经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
“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今日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现今高考鉴于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为了避免猜题押宝所带来的负面性,鉴赏所选诗歌回避名家名篇。
对于陌生诗人的陌生诗作,学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论世?所以我认为“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太适应此刻的高考;所以教学诗歌鉴赏时,我们要勇于突破“知人论世”的常规教学柜架,敢于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敢于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高考。
其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本事的前提应当是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性。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仅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我们教出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三、回归教材
高三复习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习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
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十分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应当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习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头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经过网络,经过报刊,经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
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
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可是,均能够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
如: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我与听从别人””这一话题在《游褒禅山记》里也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
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能够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能够说是一举两得。
四、博采约取
“博采”与“约取”是针对教师的备课而言的。
我们说,教师仅有“博采”才能够开阔眼界,尤其是对于年轻的高三教师。高三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学经验,可是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需要历练。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博采众长”也是必需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可是“博采”并不意味着只要“博”,备课质量就会高。
所以“博采”的基础上还要“约取”。“约取”就是要对“博采”的资料比较、加工、创新的过程。“博采”是“他山之石攻玉”,“约取”是“桑叶变成丝,花变成蜜”。“博采”能够启迪教师的思维,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约取”能够让教师把他人的东西变成自我的东西。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5
高三语文学习是个苦海,高三语文教学是个苦差。但高三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埋头苦干,高三语文教学也需要实践中思考,思考中总结,总结后提升。连续六年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下面是我近年来高三语文复习的几点感悟:
20xx年中央电视台第10套节目曾展现过这样一个动人的画面:一群大学生正在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进行一次饶有兴味的对话。一个学生问丁肇中先生:“您在研究中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丁先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兴趣,兴趣会推动你一直向前走!”
兴趣,最好的老师!但习惯认为高三的学生目标明确,不用再象高一、二学生那样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们认为高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成绩,不必在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其实不然,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大多是一练一讲,一讲一记的枯燥循环。学生在两轮甚至三轮的题海中摸爬滚打极容易诞生厌学情绪,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减少他们的枯燥感觉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不仅仅是充满实用的工具学科,更是饱含美感的人文学科。
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的课堂应该充满生机,应该彰显语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不是对学生做裁判性的引导,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努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积极培养他们健全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实践中能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甜美的感受。所以,调动兴趣永远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创新是现代教育特别强调的一个内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需要创新,高三的语文教师和教学更需要创新。离开创新高三的语文课堂会沉闷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创新是指高三教师在复习时,不要囿于传统的教法,而应该多思考求创新。以诗歌鉴赏为例,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
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通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今天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
现今高考鉴于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为了避免猜题押宝所带来的负面性,鉴赏所选诗歌回避名家名篇。对于陌生诗人的陌生诗作,学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论世?所以我认为“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太适应现在的高考;所以教学诗歌鉴赏时,我们要勇于突破“知人论世”的常规教学柜架,敢于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敢于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高考。
其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应该是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性。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我们教出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高三复习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 “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习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
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
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应该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习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通过网络,通过报刊,通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
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20xx年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如20xx年高考满分作文《哀痛者与幸福者》(话题是“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由《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演绎而来。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总之,高三语文复习要重视教材,夯实基础;语文复习的冲刺阶段,应回归课本,抓好基础,查漏补缺。
“博采”与“约取”是针对教师的备课而言的。我们说,教师只有“博采”才可以开阔眼界,尤其是对于年轻的高三教师。高三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学经验,但是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需要历练。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博采众长”也是必需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博采”并不意味着只要“博”,备课质量就会高。所以“博采”的基础上还要“约取”。“约取”就是要对“博采”的内容比较、加工、创新的过程。“博采”是“他山之石攻玉”,“约取”是“桑叶变成丝,花变成蜜”。“博采”能够启迪教师的思维,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 “约取”能够让教师把他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当今高考,语文是最贴近现实,最接近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高三复习要让学生懂得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可以使写作有源头活水,可以使鉴赏能力有所提高。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艺术创作。艺术首先是来源于生活的。
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们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语文试题也不是关起门来造车。贴近生活,关注生活,以人为本是语文高考命题的大方向。
所以我们不要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将低能,我们教师的努力就付之东流。
在跌撞中、摸索中、尝试中,我一路走来,深深浅浅的脚印在脚下延伸。但我知道我还很稚嫩,为了我挚爱的语文和我喜爱的学生,我还将一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