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推荐度:
二年级语文下册《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推荐度: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蜜蜂》教学反思(通用17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蜜蜂》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蜜蜂》教学反思 篇1
《蜜蜂引路》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课文篇幅虽短小,情节简单,但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第三段是本课教学重点。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以问题“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引导学生说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并小组合作画出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路线图。列宁发现蜜蜂——发现园子——发现小房子,列宁想到: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列宁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列宁证明: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列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像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后,会说些什么?读了课文同学们想说点什么?
在语境中加强词语积累。课后“读读想想”两个稳中有句子中加点的“常常”与“往常”两个词,我运用一个游戏情境,引导学生区分词义,学会运用,在运用中积累。出示词语卡片“往常经常常常时常平常”,学生把词语卡片摘下来放在下面句中,再读一读,加深理解。
(1)放学后,他(常常)到操场打球。
(2)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他(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3)我们学校的校车(往常)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最近却(时常)由一个女司机开。
(4)他(平常)就很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只有紧紧地围绕学生,以教材为载体,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读中训练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蜜蜂》是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细心观察”。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实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这篇课文的教学,意在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学重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围绕上述几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从大家熟悉的蜜蜂入手,如很勤劳、会引路、采花粉、酿花蜜等。接着了解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加深对蜜蜂的了解,而后引出本课。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学习生字,尤其纠正几个难读的字音。如:试验的“试”,有学生读成“实”,证明的“证”既是后鼻音,又是翘舌音,还有“阻、测”是平舌音。再有,课文有三个多音字,让学生找句子读,并给不同的读音找朋友,这样,学生就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掌握多音字的读音了。三、默读课文,思考:法布尔说了一项什么试验?首先要学生知道什么是默读,而后再实践。从这引出法布尔做试验的原因,为了证实自己的听说,让学生体会法布尔没有迷信盲从人家的结论,而是自己要动手实际做一下试验的科学态度。四、找实验过程,体悟法布尔的周密细致。先让学生读,并划出试验步骤标上序号;接着再读这些步骤,思考: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不是都是必须的?为什么?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法布尔考虑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的科学态度。比如:自家花园捉,为了便于观察;放入袋子,是让它看不到周围的环境;做记号,为了证实这是自己放飞的;让女儿等,是准确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走两里地放飞,是为了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通过读议,学生很快发现法布尔想的真周到,做事认真细致。五、写字指导。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读和观察,而后给大家提提建议,有学生说自己的记字好方法,有学生说写字时的注意点。在这过程中,学生所积累的记字方法:加一加、换偏旁、形近字比较等都用起来了,真不错!尤其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减、袋、试”三个字联系起来记,印象会更深。本课中还有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概”,老师就范写,从结构入手,中间点别写错。
整堂课的教学条理清楚思路清晰,教学还算顺利。但是,在“默读课文,思考: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时,学生马上想到了试验怎么做的,不会概括。我想,如果直接问:法布尔为什么做这个试验?学生的思路会更清楚。所以,问题的指向还得更加明确些。
《蜜蜂》教学反思 篇2
很羡慕别人的课堂总能那样的淡定从容,而自己总过于急躁,每每上课总容易钻进自己设计好的死胡同里。今天的课,我又把自己带进了这样的胡同。
《蜜蜂》是一篇说明文,选自《昆虫记》,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这样的文章是很难有语言的情感点可以抓的。在备课的时候,指导老师给我的意见是能在潜心读文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说明文用词的严谨,同时进行语言的内化训练。
于是,我做了这样的设计:首先是走进《昆虫记》认识法布尔,让学生对这本书和它的作者有初步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在初读的时候,整体感知,能简单叙述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从叙述中,对法布尔有个初步认识,知道他是个喜欢实践,实事求是的人。接着走进他的实验,读第二自然段,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的过程,并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联系把话说清楚说明白,并从“做白色记号”、“两里远”等地方对比感受作者是个考虑周到、思想周密的人,从而对作者有了进一步认识。最后,是就“推测”一词,联系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推测,使学生感悟要做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然而,我我在课堂上心中装满的都是自己的设计,跳不出设计来看课堂,结果就把自己拉进了一个狭小的空间——这是我今天犯的最大一个错误。今天,听了评委老师和指导老师们的许多建议,纵观自己的课堂,我觉得自己有这样的缺点:其一,教师自己的语言过于理性,和学生之间拉开了距离。三年级的孩子,我们和他沟通的时候,应亲切点,平和点。其二,上课应该有时间概念,哪个环节上到什么样的度,需要多少时间,花的这些时间里如何紧凑而有效,是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思考的问题。其三,课堂是活的,学生是活的,老师就应该灵活机智的变动自己的教学,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点明的就直接点明,需要细细引导品味的,就应该给学生多点时间。其四,课堂的着落点在哪里?课堂中我要如何把握好一直在变动中的课堂流程,学会倾听,并在倾听中捕捉有效的着落点呢?也许我只有在多锻炼,多留心自己平时的课堂才能找好这个点了。
这节课,在很多的细节上也是值得我再重新思考的。
1、谈话导课时候,我从《昆虫记》到他的作者的介绍,已经吸引了学生想去看这本书,可是却又出现了两句三年级学生根本就不熟悉的评价这本书名言,这个出示等于落空了,也许我是太想在课堂表现自己的思想了,想把自己读到的东西都呈现出来,而忘记了学生,他们能读懂没有?我不可能在课堂上置办一桌的“满汉全席”让学生去逐一品尝那!所以,以后备课的时候就应该思考我所以呈现的东西学生能不能理解。
2、在教学生字的时候,我不能过高的估计学生能力。还记得有位老师曾经说过,有时候我们要把“果子”挂得低一点,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样他们才有信心有兴趣学习。而我今天居然敢在根本不熟悉这个班的学生的情况下,去拼音直接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结果在这个环节花了很多时间,以至于后来学课文变成了“赶集”。同时在生字词教学中也留给自己一点思考,我们该如何让字词教学有效落实??
3、老师不要把心中的答案看成唯一。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时候,我让学生简单的叙述课文主要内容,其实目的就是为了训练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他们叙述得简洁完整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说得和我想的一样,可是我太追求自己的东西了,就想他们说的和我的一样,这样的错误在这节课出现了好多次,这里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老师如何做到心中有“物”,又做到心中无“物”,这两个“物”值得我思考。
4、如何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是篇说明文,作者用词的严谨精确是我们要抓的一个训练点,如果我没在以上环节中浪费时间,那么我应该以初读感知,叙述课文主要内容时候,初步感受法布尔是个喜欢实践,实事求是的人,然后在走进他做的实验中,让学生学会概括实验过程,并能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实验表达清楚,从他做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体会作者思考的周全,和思想的周密。再由作者在观察后的思考和猜测,体会他为什么做这样的推测,再次研读潜心研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体会用词的准确,并让学生也用上表示推测的词语,写写说说自己会做怎么样的推测,这样就把语言的训练点抓住了,而且,在读和练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一点,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要做个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人。
课上完了,留给自己很多的思考,忽然发现自己觉得特别遗憾,也许有了遗憾是件好事,因为知道遗憾就是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才知道怎么去改,这才是上课的最大收获吧。
《蜜蜂》教学反思 篇3
在我讲课文之前,我都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学生在预习本课时,很多学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蜜蜂会辨认方向?我一听,立马感觉到学生有兴趣,并且意识到这是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自主学习的好机会。
因此,我布置学生各自回去收集资料。上课这天,学生准备了很多资料。上课时,我预留了时间给学生上台展示、讲述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了几个之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换收集的资料,并解答组员提出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一节课,我并没有真正让学习课文,而是让学生尽情交流感兴趣的内容。在交流过程中,我也适时进行总结,并梳理学生思路或者讲解较难理解的.字词、知识。
这一节课主要的收获是将课堂内容向课外拓展,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认为,这也是让学生对语文课保持兴趣的方法之一。
《蜜蜂》教学反思 篇4
这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
一、交流资料,辅垫教学。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蜜蜂和列宁的资料,从而了解相磁的知识。一是为了更好的进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相关的内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获的喜悦,把别人不知道的自己的"知识说给大家听,这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从而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资料,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二、自主识字,培养能力
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学完课文,再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生字。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可以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
《蜜蜂》教学反思 篇5
《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情节简单: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利用此规律找到了养蜂人。出示了课题,我引导学生理解“向导”的意思后设计了一个问题: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于是,学生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走入了课文。一开始,我请学生边读便找,发现了哪些景物,再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我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他发现小房子后又是怎么想的?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我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小组合作,画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深刻地领悟到列宁凭着丰富的知识,靠勤于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教学中我还十分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在读中去感悟课文内容,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收获。
《蜜蜂》教学反思 篇6
《蜜蜂引路》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围绕“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主题。蜜蜂竟然能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这篇篇幅短小的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并不仅仅仅是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列宁的称赞,本文的教学要渗透的是“生活中,学习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的探究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透过读、说、找、画等儿童化的活动,多渠道开展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发现列宁的发现—发现线路图—发现列宁思维过程—发现文本中的近义词等等,使之由读文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我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贴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列宁找养蜂人的三个步骤,标出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再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当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我又引导学生用简笔画勾画路线图。(列宁的住处--——路边的花丛——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小房子——)。然后我再引导同学看黑板上的路线图,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潜力上,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必须能找到养蜂人的家。“他发现小房子后又是怎样想的?”这样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我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透过这篇课文的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只有紧紧地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做好教师的客体,给学生搭建好通往知识海洋的桥梁,这样既让学生简单愉快的获取了知识,教师又到达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蜜蜂》教学反思 篇7
在《蜜蜂》的教学过程中,在“我”的试验过程中,一步一步的布置中,从捉自家的蜜蜂——给蜜蜂做上记号——2里外放飞——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放蜜蜂。我问到这些过程是否每个都有它的用处?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如果去掉一个过程试验是否能成功?
在小组的激烈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思维非常的敏锐,也会大胆的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意见中,我进行了全班的讨论。
比如在“给蜜蜂做上记号”中,一位同学的课外知识比较丰富,可能在电视里看到过类似的试验,说:“现在有一种科技,在小动物的身上装一种仪器,能够很清楚的知道这只动物在哪,不是更容易做实验,结果也不是更明确吗?”我听到这个结论,我脑海里飞快的想着应付的答案。但一下子,有许多的同学举起手了,有的说当时可能还没有这种东西了,有的说装蜜蜂身上蜜蜂还能飞吗?还有的说可能装以来很麻烦……我鼓励各位同学的`想法和意见,可以课外去找一些资料去查一下。
还有在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还有3只哪去了呢?同学们的意见也很多。可能下雨了,也可能被蜘蛛抓走了,还有的可能还在采花粉呢————听了这么多的想法,我确实想到了现在的小学生自己的思考角度各不相同,思维也很发散,但总的来说还是在积极的动脑筋呀,我希望能够好好利用他们这种好奇心,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带着兴趣去学习语文。
《蜜蜂》教学反思 篇8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一篇课文往往可以开发出许多教学内容,假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当,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则会从文本的核心价值中挖掘语文的核心价值,即李海林先生提出的“教学价值”,这种价值就是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蜜蜂》一课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的他所做的一个试验,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以往,老师们常常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讲解试验的过程及如何证明蜜蜂是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但这样就缺失了语文的核心价值,难到学习这篇课文仅仅是让学生明白蜜蜂有这种能力吗?
我通过研读教材、研读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这篇课文的核心价值,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语文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上去。对于小学三年级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对于本篇课文来说,我把“教学内容”定位为:通过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领会作者描写试验时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感悟作者连句成段的方法,并积累语言,适当地迁移运用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
1、感悟作者连句成段的方法。
《蜜蜂》一课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是按试验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我在教学时,先请学生划出法布尔为试验而做的三个准备工作,再用简洁的词语概括。这个环节就较好地体现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并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到此,我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出示了同样这三句话却是不同顺序的语段请学生读,读后发现,按照这样写,试验过程就会产生矛盾,给人混乱的感觉。通过学生的交流,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写类似试验的文章时,一定要按试验顺序来写。
虽然这只是一堂普通的阅读教学课,但我却抓住阅读教学的.契机,让学生明白类似段落的写作方法,让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等到一定的提升。
2、品味句子描述的准确。
在第二自然段中,有不少词语运用非常准确,看似平淡,但不可或缺。比如“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这句话中“好像、几乎、大概”的运用,体现了作者表达的严谨性。如何让学生领悟呢?我设计了一份“小马虎”的作业,漏了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通过自读、对比课文、做手势帮助等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对句子的语言意味、这样写的好处和妙处,自然心领神会。
《蜜蜂》教学反思 篇9
《蜜蜂》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了他所作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课文的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试验步骤非常清楚完整。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不仅让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而且要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本课的重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得,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我在讲授新课之前,首先让学生进行了自学,自学内容包括生字词汇的认读书写,其次,就是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后是优美句子的欣赏语文教学首先是从字词句段开始的,这样让学生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开始。
对于三年级的语文教学首先是从字词句段开始的,这样让学生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开始,从字词句段到整篇课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而理解段落文章大意。我先请学生读第一段,抓住关键词试验,然后请学生找找为什么要做试验,由此提炼出“原因”,再请学生读2—5段,学生很快明白是讲试验的经过,归纳为“过程”,最后一段即为试验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这三个关键词,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清楚就简单多了。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三年级的教学重点之一。在学习试验过程这部分时,教给学生把长文读短的方法,也就是归纳试验的几个步骤,孩子们跃跃欲试,最后归纳为五个步骤:捉蜜蜂、放纸袋、做记号、两里外和放蜜蜂。随后请学生谈谈你觉得哪个步骤最重要,孩子们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步骤都很重要,由此看出法布尔是一个细心、严谨的人。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自学搜集资料时,出现了问题。由于缺乏指导,孩子只是盲目的搜集资料,而不能进行分类整理,甚至搜集了一些与课文无关的资料。所以在以后搜集资料时应该给与一定的指导,给出一定的指导,让学生明确搜集哪些资料,怎样搜集整理资料。在学生理解读课文受到的启示时,给学生一些明确的答案。其实这样是不可取的。这一部分是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能回答多少算多少,无需给予一些限定,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也不准确,对于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也不准确,小三年级主要集中于字词句段的学习,一步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将新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先通读整个单元的课文,然后再阅读教参,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改正自己的不足,注意向老教师学习,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蜜蜂》教学反思 篇10
《蜜蜂》一课,讲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可以飞回原处。法布尔决定做一个试验,来验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通过试验,证明了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在教学时,我想先用学生学过的《蜜蜂引路》来引出“蜜蜂”,然后揭示课题;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来自读、思考、讨论、交流四个问题: 1 、作者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 、法布尔是怎么做这个试验的?如果去掉其中的一个环节,行不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 、最后法布尔得出的结论和“听说”的一样吗? 4 、除此以外,法布尔还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可以让学生既理解课文内容,又能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体会他的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这次我对《蜜蜂》这一课钻研的还比较透彻,把握住了课文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比较适宜、清楚地加以了分析,课件也设计的比较适用、实在。只是我那种在课堂上对教案的实施,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好,随意性比较强,今后还有多加注意。同时,还要加强朗读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蜜蜂》教学反思 篇11
今天给孩子们讲了《蜜蜂》这一课,讲完之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优点:
1.对课文的分析比较全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并搜集了资料,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上课的内容进行整合,所以内容讲解的比较全面。
2.课堂进行有序。网络授课和课堂授课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是逐渐适应之后,网络的教学也越来越有序,能够熟练的和学生互动,运用语音条、留言板以及连麦的功能和学生互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当然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反思。
不足之处:
1.对实验过程的总结应该多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蜜蜂》这一课主要讲的是作者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能辨认方向,做了一项实验。从实验中体现出了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整篇课文中实验过程是一个重点,在讲课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让学生现在文章中标清楚序号,然后教师进行评价、总结,最后让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整个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看着课本能够准确地说出来,但是在课下的时候仍然可能会漏掉其中一个步骤,所以说在课堂上针对这个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来多总结,多回忆。
2.在讲解法布尔严谨认真的态度时,除了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还可以结合课本后面资料袋里的内容来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更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法布尔这句话的理解。
3.本来在课堂上设计了一组形近字“辨”“辩”“辫”“瓣”,但是由于时间原因没有讲解,现在想想应该让学生自己在可下查一查,写一写,第二节课来时稍加点拨,效果应该也不错。
今后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我也会不断改进。
《蜜蜂》教学反思 篇12
《蜜蜂》是人教版小学六年制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生动的记述了作者思考和观察所得,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蜜蜂的喜爱之情。前一段时间我教完〈〈蜜蜂〉〉,心中倍感满意。这堂客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发言到位;本人也觉得教的极轻松,没有原来那种造作呆板的感受。细细想来,原来是做了以下调整。
1. 摆正师生关系,用民主指导取代权威传授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给自己的角色定位,确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备课中我把准这一定位,力求彻底转换角色,变权威性向平等的大姐姐转变,摒弃了“一言堂”和“强行灌输”的做法,把大多数时间和空间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自读自悟自由讨论理解课文。我没有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介绍,而是指导学生自己通过读、听、说、议等各种方法去亲身体验学习。整堂课教师真正成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 注重互动交往,营造良好氛围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更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在这堂课中我有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交往互动”的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第一环节,我把抽象的.蜜蜂用形象的图片展现出来,而且选择了蜜蜂采花蜜的图片,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如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的高效。第二环节,我充分发挥每一个生命体的活力,让学生自由探讨完成表格,知识与能力在主体参与、交往互动中不断建构生成。课堂不再如“一潭死水”,而是充满活力生机,让人感受到课堂上挥洒智慧的乐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
《蜜蜂》教学反思 篇13
本反思以《蜜蜂》一课的教学设计为基点,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谈几点看法: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一部分,在授课时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学生喜欢怎样学习,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心理需要。因此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读文中的句子,并和同座一起合作完成板书。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信任学生,允许学生提出各种意见,包括与教师相反甚至错误的见解。教师要尽力避免简单的指责和训斥,避免有损学生尊严的讽刺和挖苦。只有这样,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才能在同学们面前,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袒露心声,并逐步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特别想要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引导学生补充板书时,我就是先让学生跟同座讨论,等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动脑,动口的过程后,再指名回答,从而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
三、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课文。
俗语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上,我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有自读、轮读、引读、指名读等,学生在一遍遍的感情朗读后,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体会,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最好的自学方法。
四、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学习
教学结束后,我向学生推荐阅读阳朔的《荔枝蜜》,力求将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蜜蜂》教学反思 篇14
通过对教学分析,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关注学生发展来设计教学
1、关注学习方式。要真正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不让学习合作只停留在文章的表面,要让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
2、关注学习水平。要让学生分梯度提高,首先是知识方面,这在通读课文时就能达到,而后是能力方面要让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最后就是价值观,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去感悟,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说。
3、关注学习效果。要让学生学完这节课后,还能做到情绪饱满,乐于交往,思维活跃。
(二)教学过程优化设计并落实到位
1、目标确定后,通过检测学生是否能在五分钟内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完课文,就能感觉到目标设计是具体、明确、有层次性的。
2、构建以读为主线,以语文训练为核心的教学流程。我今后要多用好情景教学法,活用朗读,兼容并进,彰显阅读教学训练的综合性。〈默读、浏览、朗读、诵读、猜读、跳读、品读〉
(三)教师素质要提高
1、思想要更新,(提问要有民主性,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2、态度要严谨,每次上课遵守一条龙(课前准备,课中严谨,课后完善。)基本功要扎实性,尤其从机智、语言方面再着手加强些。
一节课折射出的缺点是如此之多,这就让我更加明白了“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不过让我值得庆幸的是,通过这节课,让我明确了自己今后前进的方向,更有了前进的动力。
《蜜蜂》教学反思 篇15
这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科普文章。文章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人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它被抛弃在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接着用较长的篇幅介绍了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蜜蜂辨认方向能力的实验。
一、寻求文章‘’可抓点",确定学习目标
有了去年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站在我的角度再次读文,没觉得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文,觉得孩子们一定会对蜜蜂神奇的辨认方向的能力感到惊讶,也一定对法布尔实验过程的认真和执着感到佩服……因而我尝试确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从法布尔的实验中总结收获;2、学习法布尔对科学执着的态度和用语的准确性。
二、回顾导入,明确目标
课伊始,首先带领孩子们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介绍了法布尔通过实验证明了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知识)
明确目标……
三、自学自研,小组合作交流
‘’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孩子们很快就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小组交流后一个小组汇报总结:
第一步,先捉来40只蜜蜂;第二步,在它的背上做上白色的记号;第三步,蜜蜂装在袋子里;第四步,把蜜蜂带到二里半路外抛弃;
《蜜蜂》教学反思 篇16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过生本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的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总结了近期在生本教学探讨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预习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预习上,只有少数同学 能按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优等生只有一两人,如何在他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
4、小组合作,展示的时间过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接着,我确定了教学思路: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
有了思路,教学过程的落实就有了风向标。在第一课时第一回合的小组学习中,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本组同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进行了细化分工。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其他听 ……认读时,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虽然字词预习效果好,也用了8分钟的.时间。第二回合的小组学习,我让组长组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再读。由于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广,很易达成目标。但较费时间,读—评—读来回几个回合,二十多分钟就过去了。第三回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勃勃。接着小组展示。四个小组都发了言:“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篇课文写蜜蜂离家二里多路都能飞回家。”“这篇课文写作者带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飞蜜蜂。蜜蜂也能飞回家。” “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从四个小组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动了脑筋。接着小组主持人进一步问:“请问下面还有补充的或有不同意见吗?”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来一组展示,情况也会大同小异。怎么办?我只好运用师本的优势,问了一句:“谁能把他们的发言连起来说一说?”一语道破天机,有几个孩子举手,其中一位把课文的内容能大概总结出来。第一课时,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此时已拖堂几分钟。
反思这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虽然发言不一定正确,但也在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虽然上台有些紧张,声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完全达成了目标,这是好的开始。但单位时间内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蜜蜂》教学反思 篇17
《蜜蜂》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四公里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至少有15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因为是研究昆虫,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自己研读、讨论、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质疑一: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质疑二: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质疑三:蜜蜂到底是依靠什么辨认方向的.?整篇课文的学习,主要由这个三次质疑统领。学生们学的比较投入,都能在课文中找到句子,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解决问题。
在本课堂中,我觉得学生的兴趣是很浓厚的,但是,因为太感兴趣了,所以课堂显得有些松散,而且,有些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中都参与进来,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