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度:
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反思
推荐度:
五年级语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推荐度:
五年级下册语文刷子李教学反思
推荐度:
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人教版五年级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五年级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五年级教学反思1
核心提示:《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一、 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 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
三、 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教学反思2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学习。
这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上,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相加,一定要分数单位相同才行。然后告诉学生,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数单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平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2、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新课标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感受、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可见新课标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特定的数学活动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那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比的性质,获得一些经验。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情境贯穿整堂课。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的一开始,引出学生很熟悉的过生日的话题,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分蛋糕的方案,并在猜想这些方案是否可行的基础上,引出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用纸片代替蛋糕,让学生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最后,提出课外延伸题:今天我们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请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再去思考一下,前面几种分蛋糕的方案,哪种是可行的,哪种是不可行的?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人教版五年级教学反思3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所写小说《母亲》,记叙了一位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的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热爱之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沈的母爱。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备课时我想,教学中,我没必要做过多的讲解,只要学生在这堂课上能谈出自己对文本理解,独立阅读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受到一定思想教育,课就成功了。
本课教学设计,我始终本着一个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读为本,围绕母子之间的深情展开,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感悟文本,以达到教学目标。
一、 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标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
课堂中,请学生自由地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然后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想想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引导学生对文本关键语段的深入理解、体会,感受慈母情深,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抓住“哪里使你感受颇深?”“哪里能够表现出慈母的深情?”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再自主学习,自主感悟,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亲的慈祥,母爱的深沉的,母爱的伟大、无私。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以情促情。
课前,我抓住“慈母”一词,引导学生朗读学过的古诗--孟郊的《游子吟》引入主题。激起了学生对学习文本的兴趣,学生披情入文。当学生深入感悟文本,体会母爱时,我适当引导学生连系生活实际,回想自己与母亲之间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让文本的感情得到升华,教会学生学会感恩,要爱自己的母亲。并通过阅读链接的朗读感悟到冰心奶奶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感情。让学生再次感悟母爱的"伟大。达到以情促情的效果。
由于本课内容及意境的深远,我与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又只有一课时的时间,使得本节课的交流朗读的过程中,对学生指导还不够充分,对突破主题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悟得不够深。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人教版五年级教学反思4
一、教学理念
《白杨》一课表达的屯垦戍边时期,建设者远离家乡,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主题。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结合课文特点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淡化人文主题,依据文字落实训练,主要渗透一下理念:
1.创设情景。
通过文字背景资料、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对课文的故事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为学生理解内容提供帮助。
2.落实训练。
《白杨》一课由于内容的思想情感特点,教学往往容易只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把对建设者崇高精神的歌颂当作文章的落脚点,从而忽视了文本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从语文实践中得来。因此,在处理文本时,我力求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突出工具性,找准文章中学生语言训练的生发点,让学生从清新流畅的文字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运用文中的语言现象。“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3.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难点:运用文中的言语现象“……哪儿……哪儿……”或“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了解白杨
同学们,你们了解我们祖国的西部吗?(课件出示西部范围图。)图中用彩色标出的部分就是我国的西部。本课提到的新疆就在这里。
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由于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及社会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作者笔下的西部那时一片荒凉。(课件出示西部戈壁图。)虽然戈壁环境条件这么恶劣,却有一种树生长在这里,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课件出示白杨图。)看了这种树,你有什么要说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白杨,走进白杨。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伊始,通过谈话和课件出示图片将学生带入情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获得阅读的体验,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惬意,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
师:我们打开书,先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师:出示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1.指名读。
2.全班一起读。
3.重点指导:“戈”字别忘了写一撇;“疆”别忘了“弓”下有个“土”。
师:选择几个默写的词语,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虽说五年级学生早已经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但对于某些难认难写、容易混淆、不易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也不可忽视。字词的疏通为课文的理解扫清了障碍。结合重点词语概括文本内容,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故事大意。
(三)再读课文,品读白杨
师:在父亲眼中,白杨的特点是怎么样的呢?请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学生默读课文,画有关句子。
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设计意图】找准切入点,阅读则事半功倍。文中的爸爸说的话是重点所在,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的侧重点。抓住它,既调动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又为学生很好体会白杨树的特点和内在品质做好了铺垫。
师:(板书:高大挺秀)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在哪里感受到?找一找有关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师:白杨树高大挺拔,那作者为什么却用“高大挺秀”赞美它呢?出示课件戈壁中的白杨。让我们再来看看白杨,你对白杨有什么新的了解?
生自由读。
师:默读1~3自然段,勾画出重点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作者实在是用词准确。“高大挺秀”来形容戈壁摊上的白杨是最合适不过了。让我们把这种“浑黄一片”和“高大挺秀”的对比读出作者、爸爸对白杨的喜爱。
师:在爸爸的眼中白杨还有什么特点呢?
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词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1.从“哪儿……哪儿……”你体会到什么?
2.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
请完成练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按学生的反馈进行小结并师生接读。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
拳头大的冰雹来了……
师小结: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4.白杨树是坚强的,不怕任何自然灾害。那么白杨树会遇到哪些自然灾害呢?展开想象试着完成以下练习: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5.情景朗读爸爸的话。老师示范读,学生挑战读,齐读。
【设计意图】填空练习,别出心裁。抓住文本提供的想象空间,精心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在结合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效拓展,调动学生创造的欲望,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的理解,又进行句式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师:你能不能用“哪儿……哪儿……”或“不管……不管……还……总是……”连起来说几句话?
师: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自己的心。请大家再次读读,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理解爸爸要表白的心是本课的难点。学生理解了爸爸对白杨树介绍的话,对爸爸所要表白的心,就不难理解了。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也为下节课介绍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做好了铺垫。
(四)再次朗读,立起“白杨”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对白杨肯定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说说吗?
师:课文只是告诉我们白杨的特点吗?透过白杨的特点,父亲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进行探讨。
【设计意图】说说学生心中的白杨,让白杨在学生心中立起来,同时这时的质疑,引发学生思考,由文本内容引向语言特点,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五、教学反思
朗读:层层推进
教学中总共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朗读。第一,初读课文,感知白杨;第二,再读课文,品读白杨;第三,再次朗读,立起“白杨”。三个层次的读书,是在理解逐步走向深入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学生在反复不断地增加情感体验内涵的体验下朗读课文,自然而然会熟读成诵了。很多课后练习中安排了“抄写你喜欢的句子、背诵你喜欢的句子。”我想,这样的练习,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经典的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称得上是经典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其精妙所在,喜欢所表达的内容,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样便会对语言学习和积累产生兴趣。
语言:扣住关键
阅读教学在追求语言形式和内容学习的辩证统一。如何统一,本节课在做有效的尝试:抓住关键的、经典的语言形式──词句段落,体会这些语言形式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这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了怎样独特的、其他写法不能表达出来的内容特点、情感和思想。既促进对内容的理解,又引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深入品味赏析语言、读诵语言,将经典的语言与内容一起内化于心。
人教版五年级教学反思5
《桂花雨》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执教的一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在教学中,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使阅读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更加生动、感人。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达到人文化境界
首先,我使用了浅兰色的底版,在这个底版上采用的是黑色、黄色和橘红色的字体,给人舒适的感受。比如说“桂花”我就用的是黄色的字体,使人联想到桂花是黄色的,而“香”用橘红色,给人以温馨之感。
此外,我还插入了高清晰度、具有美感的图片,有桂花树、桂花和我和妈妈摇桂花树的图片,还有透析心灵感受的小雨图,这些图片能帮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课文中的.人与物。
另外,我还从音乐库中找到了一段很舒缓的音乐,在学生自己感悟课文后,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仿佛都进入了那个美丽的故乡,看到了桂花、感受了摇花的乐趣!
人教版五年级教学反思6
《白杨》一课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作者通过文中父亲对白杨树的介绍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述里没有直接歌颂那些无私的建设...
《白杨》一课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作者通过文中父亲对白杨树的介绍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述里没有直接歌颂那些无私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就在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体会作者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有所了解。课上,我从课文中孩子们的童真对话引入,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再通过父亲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质疑、讨论、汇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同伴商讨……总结出白杨的生长特点。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白杨,赞美白杨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成长,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屈、尽职尽责。最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自由读,齐读,表演读,充分体验感悟。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通过朗读学生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而当时的社会情形与工作环境如何学生比较陌生,毕竟那个时代距离学生较远,这样就造成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体会会遇到障碍。为此,我在课前搜集有关白杨树、西部建设的相关资料,与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在头脑中形成认识。再加上对如今西部的介绍,学生达到对建设者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父亲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理解,我没有直接提问学生这句话的含义,而是巧妙地联系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让学生思考: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会想些什么?学生在思索的同时,也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为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打下基础。这样,通过联系上下文,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的方法。
人教版五年级教学反思7
为了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我搜集了优秀的教案,观看了优秀视频,甚至记录了精彩的过程,又针对自己的能力,本班的学生特点,采取了王校长对中高年级语文教学提出的思路,针对本课的第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思路,针对课题质疑,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检查新词,通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掌握新词,解质疑: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用课文中的句子说。出示洛杉矶地震图片进一步了解地震的大。在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由于课文比较长,我显得耐心不够,没有进一步耐心引导学生概括课文。走进了不起的父亲,让学生默读,用笔写出自己的点滴感悟,学生能找出句子,通过读、想象、说、写,学生能揣摩出父亲的内心世界,感悟到父亲的"了不起。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拓展延伸中,联系汶川地震中的感人瞬间,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无私,接着回顾父亲关爱自己的点滴,感受无痕博大的父爱,自己也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学生能够体会到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能够读出,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但在上课时,我有时缺乏教学机智,有些地方自己说得较多,课堂情感的酝酿没有达到高潮。
人教版五年级教学反思8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等几何形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不同的是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或其中有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正方体都叫为棱长。
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巩固练习中,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拓展认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变式。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做好准备。出示两个同样的长方体容器,要求两名学生往里倒水,使容器里的水的形状为长方体,看谁倒得快。
本课的知识点多,概念性强,巩固练习时,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我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一套练习题,使学生在填填、写写、画画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基础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人教版五年级教学反思9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文章既写出了草原的独特风光;又写出了蒙古同胞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古族人民的心灵之美,各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全篇文章文笔优美、语言清新流畅,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闹欢腾的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学生很难体会到草原那种一望无际、满眼都是绿色的美。于是我准备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美,听一首描述草原美景的歌曲,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歌词想象那儿的.景。
让学生爱上想象,为学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从此在智慧的天空自由翱翔。
人教版五年级教学反思10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
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
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行了对比。
人教版五年级教学反思11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新入选教材的文章,这篇课文围绕的是这样一个核心——“人的一生,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岁月成长都应该以书为自己的伴侣。”
并在其中渗透了作者选择书作为自己的伴侣的原因和读书的悟道的常规方法。号召孩子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以书为侣”的好习惯。
我采用联系比较,让学生将作者对书的看法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朋友”“家”,让学生畅谈感受,唤醒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书,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的道理。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学生会理解的更快,体会的更深刻。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而舒适,书,让这个世界充满真善美,当学生真正感悟到这一点时,读书的欲望是从心底迸发的,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将想法转化为行动,号召他们加入读书的行列。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反思了一些东西:真正的语文科应该上得实在一点。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我着力把语文课打造得短小精悍一些,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过程也力求简单。我的教学目标是“两个一”:读通读顺一篇课文,解决书后的一个问题。
课堂上,我着力地给足时间,让学生去与文本对话,回答书后要求回答的问题,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上好语文课。学生接触材料只有短短的"十分钟,“文不读熟不开讲。”这是特级教师们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因此,课堂上我从一次自读,二次选难读,三次展示读,后面的随机读,都希望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把语文学习得更加实在一些。课堂应该是安安静静的给学生读书,去体会语言文字。本节课我选择的媒体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简单的幻灯片。几乎用了比较原始的手段,和学生对话,和文本碰撞,激发学生思考。另外,我还很关注细节,让不爱举手的同学发言,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有所发展。我觉得实在还要体现在让学生乐学,爱学,这需要教师实在地引导,热切地鼓励,真切地调动,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内非肽分泌得比较多了,学习的效果也就更加有效,实在了。
语文课要姓“语”,在课堂教学中我多次安排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静读思考问题,师生(生文,生生)之间的对话,句式变化的意义,读书方法的交流和掌握,对于读书理念的反思,评价这些都是在品词析句中,在引导交流中,在方法指导中实现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语文味儿”。
人教版五年级教学反思12
《小数乘法》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共分为: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数;连乘、乘加、乘减以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小数乘法》是在三、四年级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原本我以为这一单元学生已有了基础,只要重点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学起来应该是比较轻松的,可事实的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总结起来学生出错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计算方法上的错误:不会对位;小数乘法的对位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相混淆。
2、计算过程出错。乘法口诀不熟,加法算成了乘法,或者减法。
3、小数点点错。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
4、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错误情况我及时反思自己的教案,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及时采取措施补救。
学生第一种出错情况的真正原因是没有抓住小数乘法和小数加法计算的根本。小数加法和小数的乘法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在开课之前我没能作出预料,可是在学生的做题中,我却发现了好多同学在学完小数乘法的末位对齐后,加减法就忘记了小数点对齐。还有个别同学在做完小数加减法后还数一数两个加数(或者被减数减数)共有几位小数,就在和(或差)上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这些情况在后进生的身上最明显。首先,我举例对比了小数乘法和加法的`计算方法,强调小数乘法是末位对齐,而小数加法是相同数位对齐。对于像“832+0.832”这样的题目,我则让后进生利用小数基本性质先把整数转化成小数,小数位数同另一个小数加数位数相同,及把832转化成832.000再与0.832相加。小数减法也使用同样的方法。不要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对于后进生,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第二种出错情况的真正原因是口算能力薄弱同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作业习惯。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多加强口算题的训练,以提高计算正确率;还应加强良好学习、作业习惯的培养。例如:这样进行口算练习“材料:0.8×41.5×639×0.0120×0.50.3×0.60.9×0.94.8×0.5
针对学生出现的奇怪问题,我的对策:
1、竖式口诀
加减除对齐小数点,乘法特殊齐末尾;
位数多的写上面,位数少的写下面;
遇0不算对齐位。
2、每日口算5分钟。
3、简便计算随时渗透。
人教版五年级教学反思13
《金钱的魔力》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的节选。作为节选,在故事情节上具有隔断性;作为小说,在人物刻画上具有场景性。因而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应当立足两个层面:
其一,还原故事背景。背景是理解故事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小说《百万英镑》的故事起因,否则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一个衣衫褴褛的人怎么会拥有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一个百万富翁怎会连买一件最蹩脚衣服的.零钱也没有?当我们把这篇课文放在完整的故事背景中时,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会自发地产生进一步的阅读需求,由课文转向小说,由单个故事走向多个故事。
其二,扣住人物描写。《金钱的魔力》这篇课文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精彩的人物形象刻画。无论托德还是他的老板,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是金钱力量的化身。在教学中,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反复体悟,并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由表及里,走进人物充满铜臭的内心世界,从而真正理解金钱所焕发的巨大“魔力”。
在具体教学时,一开始就对背景进行介绍,这样能让学生瞻前,了解百万英镑大钞的来历;另一方面也吸引学生顾后,发现金钱的魔力还不至于此,从关注课文转向关注小说。
在让学生感悟托德这个人物时,在体会了他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语句后,我让学生走进托德内心世界,想象托德看到“我”衣衫褴褛时、当“我”颇为胆怯地请他通融时、当“我”说我的大票怕他换不开时的内心活动,再让学生进行表演对话,进入他“认钱不认人“的内心世界,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到金钱的巨大“魔力”。
讲完此课,在赞叹马克吐温深厚的文学功底的同时,我不由的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教育孩子,金钱买不到亲情、友情——————很多东西,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要
人教版五年级教学反思14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说”与“读”、“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所以教学的重心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的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叫他们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接着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从孩子们的相互交流中,能体会到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位母亲的作法。但是母亲对儿子那份浓浓的母爱之情学生体会肤浅。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更深入一些,我紧紧地抓住文中多处描写这位母亲内心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形式多样。在边读边悟中,引导孩子们不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即: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句子的描写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有的孩子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或句子,并结合自身的实际谈感受,有一部分孩子只能蜻蜓点水或浮光掠影的谈一点,而有极个别学生的表述缺乏条理性、逻辑性。
可喜的"是孩子们在谈学文后的感受时,有几个孩子谈得比较好。如:李秋烨谈到她很羡慕、敬佩乌塔(四年级学的一篇课文中的人物)的勇气和胆量。小小年纪,只身一人就周游了世界,这是我们中国许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就连我一个人到昭山,妈妈也不放心,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这、注意那……更没想到的是谢东同学说,过分的爱不是真爱,而是溺爱。我们正是在父母的溺爱中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寻找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向文中哪个小男孩学习。
听了孩子们的一番发自肺腑的感受后,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同时也引起我对自己教学深层次的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教学反思15
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三峡的秋景,让读者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为了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我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图书、图片等收集和整理三峡的资料,使他们对三峡先有一些大概的了解,上课时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老师也做些补充。
教师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到了这些有价值的问题:
★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作者为什么要写三峡的秋天呢?
★作者写了三峡秋天的哪些事物?
收集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度课文。通过读课文,学生都能回答课文我按时间的顺序写三峡的秋天。然后让他们分组学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汇报时,个小组的表现欲都强。
教学本课,我采用朗读贯穿全文的方法,以读触悟,感受作者巧用拟人、比喻的"方法,写出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晚上的景色特点。找优美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讨论最后一段能不能删掉,学生由于在读中有了一定的感悟,所以各抒己见,完成“我的视角”也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