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度:
体育教学反思
推荐度: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推荐度:
线上教学反思
推荐度:
《寒号鸟》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1
《燕子》第一自然段以优美的文字,讲了燕子的形象之美:“乌黑光滑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凑成……小燕子”。一个“凑”字使燕子的整体形象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无一不流露出作者对燕子的喜爱和赞美。但这一自然段是用逗号隔开的一个长句子,而且没有完整地描绘燕子的形象。学生第一次碰到这么长的句子,很难接受,也很难理解。因此,我根据这一自然段的特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实际,在教学时作了如下设计: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讨论(小小组进行):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说明理由后,师归纳:是一句话。
2、学习“学习提示”,想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交流、反馈。
3、按“学习提示”的方法来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什么?
⑵作者是从哪几个部分来写的?用“____”划出。
⑶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4、指导朗读。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很有创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教学片段如下:
师:我们知道了第一自然段写出了燕子的活泼可爱的外形,你认为作者写得怎么样?该怎样来读一读?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你认为这一自然段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好在哪里?
(学生说了“凑成”,但不会回答好在哪里)
师:为什么作者只写了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那燕子的头呢?肚子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完整吗?(我故意设下悬念,以疑促思)
(学生一愣,但立即有几只小手举起)
学生张晓艳:我觉得这样写不完整。
学生杨平:我认为应该改成“一个小巧的头,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雪白的肚子,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式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样才完整。
学生李冬菊:那还有爪子呢?
学生杨平:那再加上“细小的爪子”。
(有学生笑)
学生吴敏芳:我觉得这样写太罗嗦。
师:那你们认为怎样写才好呢?
(学生哑然)
师:再读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以读释疑)
学生吴敏芳:还是课文里的好,因为作者抓住了燕子的特点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最能体现燕子的特点的。
(打破了问题的思维定势)
学生俞国权:我也这么认为,燕子小巧的头,细小的爪子和麻雀等许多鸟类都一样,不能体现燕子特点,可以略去不写。
(学生通过探讨,自己明白答案,真正理解了写作方法)
学生路欢欢:那么,我们如果写人,也不是每个部位都要写的。
(联系平时作文理解很好)
师:那么,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的特点各是怎样的?
(学生很顺利地找到答案)
师:你们说的真好,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燕子特点的部位写,并没有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你能用这种写作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立刻有许多小手举了起来)
学生楮伟斌:一顶红红的鸡冠,一个高高昂起的头,一身光彩夺目的羽毛,凑成了骄傲的大公鸡。
学生戴月霞:一对长长的耳朵,一双红红的眼睛,一身雪白的毛,加上短短的尾巴,就成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
学生钟晨杰:一对灵活的耳朵,一身光亮的毛,加上四条腿,这就是我家的小花猫。
学生胡思怡:我觉得他没说出猫的特点,这样说也像在说狗,应该在四条腿前加上走路轻无声。
(学生不仅利用写作方法会说,还会评,这真是一大进步。)
学生徐晨佳:还可以再加上“几根长长的胡须”,因为猫的胡须也是其他动物少有的。
(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反思】
这一堂课,我自己觉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理解燕子的形象之美中“凑”这一字的作用时,我一开始故意质疑,设下悬念,让学生自己探索,最终明白答案。在学生遇到疑难的时候,我给予适当地点拨,为学生的思维
“搭桥引路”,让他们既能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答案,又能打破思维定势归纳出写作的方法,真是一举两得。随后我又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灵活,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因此,我认为教师只有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投入地读、专注地思。在读、思中,学生找到了与文本对话的途径,进入文本世界,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实现了与文本的沟通对话,才能产生了个性化的理解。作为“对话”中的首席者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讨论,把各自在独立探究中的发现
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之间(组里)互相启发,互动地学(第一层次)。然后,组织组际之间的交流汇报,学生在悉心倾听中发现彼此见解的异同,或赞成,或否定,或补充,或重新思考,组际之间、学生(全体)之间互相启发,互动地学(第二层次),使学生学习的热情不断地向前推进,从而树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2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音律美。
2、学习和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
同目标1、2。
【学习难点】
同目标3。
一、导入
1、师:说到楼阁,古代文人骚客都喜欢在著名的风景名胜题诗词的雅兴,如在滕王阁上,有王勃留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句子?
生:黄鹤楼上有崔灏留下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师:而岳阳楼,我们就会想起那传唱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请同学们读一读关于范仲淹的一段资料,可能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有所帮助。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常自诵曰: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思考:
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
范仲淹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巡视,找出学生读错的字:偕,
并让学生说说在读时觉得哪些字音读得没把握,哪些句子读起来拗口?
2、分组分节检查读课文,师指出错误处。
3、听朗读录音,小声跟读,感受课文语言特点,体味该如何去读。
4、学生齐读:
思考: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指名回答:
叙的是重修楼之事
写的是洞庭美之景
抒的是情
议论的是先忧后乐。
学生对抒的什么情,答不上来。
5、请找出描写洞庭湖美景的句子来美读。
指名读,范读,学生参与评议。
三、疏通词句体味内涵
1、学生对照注释,逐句疏通一、二节文意,有疑难处做好标记,同桌交流集体质疑,答疑。
2、检查字词解释情况:出示:记之(事)
衔吞(景)
得无异乎?(情)。相机解答以上的思考题,即叙的什么事,写的什么景,抒的什么情。及三重否定对意思的表达。
3、检查句子解释情况,师出示: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指名学困生翻译,有困难的请同学帮助解答。
4、思考:藤子京被贬为什么仍能政通人和,百废待兴?范仲淹为什么乐意为他作记?
洞庭天下水,如此壮观的美景,作者寥寥几笔带过,为什么?用书上原文回答。
第二节中有些句子为下文埋下伏笔,起承上启下作用,请找出来加以说明。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一、二小节
2、想象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时情形,并加以描绘。
【教学反思】
1、课堂的导入注意了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2、整堂课,以诵读为主,以读促悟,而且读分读准,读通,读美,三个层次,五个环节。即自由读,分组读,听录音跟读,齐读,美读这样五个环节。收到了预期效果。这也符合古文的教学特点。
3、带点字的选择也费了些心思:记之(事)
衔吞(景)
得无异乎?这几个字的解释也正好可以解决上面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句子的翻译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才作相应的指导。
5、存在的问题:虽然注意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但缺少学法的指导,比如读书时对于停顿、重音、语气等都缺少必要的指导。再比如,翻译时没教给学生对于省略的句子成份,古今词意的变化,词序的调整上作具体的指导,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3
一、情境引入。
师:我们班有男生27人,女生31人,班上一共有多少人?
生:27+31=58人
师:我还有一种不一样的方法,你知道吗?
生:我猜是:31+27=58人
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什么不同?
生:计算的都是总人数。
生:两个加数都相同。
生:和也相等。
生: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
师:既然两道算式的和相等,27+31和31+27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等号。
生(惊喜地):是加(减)法的交换律。
生:是加法的交换律。
师板书:加(减)法的交换律。
二、反复例证,充分感知交换律。
师:你认为加法交换律是什么样子的?
生: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所有的加法算式都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口说无凭,你能举例子说明吗?
师:你认为这样的例子多不多?
生:很多,都举不完。
师:你认为怎样举例最好?
生:一组一组地写。
生:你写的完吗?
生:我举有代表性的例子。
师:什么样的例子有代表性?
生:一位数举一个,两位数举一个……
生:还要考虑0的情况。
生:再举几个和0有关的例子。
生:我认为如果能找到了一个反例,就说明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有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不成立),我准备找反例。
生举例:9+8=8+9
12+26=26+12
……
0++=0+0
0+7=7+0
……
0.9+0=0+0.9
师:这个例子和你们举的例子有点不一样。
生:它的加数是0。
生:上面几道算式的加数也是0。
生:0.9是小数。
师:同学们举得例子真不少,不仅想到了整数,还想到了小数,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生: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有同学找到反例吗?
生:找不到。
生:减法不行,2-1不等于1-2。
生:减法也有行的:2-2=2-2。
生:只要有一个反例,就不行。
师:交换律在减法中成立吗?
生:不成立(师擦去减)
生:乘法、除法行。
师:真的吗?
生:5*4=4*5
生:也有不行的(不成立)。
师:现在请你们举例,认为行的就找行的,认为不行的就找反例。
(因为有了加法的基础,学生举例的方法都不错)
生:我认为行的:36*24=24*36
生:我认为不行:25*24不等于24*25
生:不对,
师:请你们帮助解决一下。
生:25*24=600,24*25=600
生:我认为行:0*396=396*0
生:我认为不行:25*4不等于5*24
生:例子不对,是因数交换位置,又不是两个数交换位置。
生:25*4=4*25
生:不计算也可以知道他们的积相等,25*4表示4个25相加,4*25也可以表示4个25相加。
师:真不错,她从乘法的.意义来说明两个乘法算式的积相等。
生:加法也是这样,虽然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但两个加数没有变,和也不会变。
……
生:除法不行:6/3不等于3/6
生:除法也有行的:8/8=8/8
生:只要有一个不行,就不成立。
师:通过刚才的举例,你认为交换律在哪些运算中成立?
生:加法和乘法。
师:你能完整地表述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吗?
生: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生: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板书
师:你觉得老师写这两句话,难不难写?
生:难写。
师:你能不能想一个简单的写法,帮帮我。
生思考,并尝试写,有些小组小声地讨论起来。
生: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苹果+香蕉=香蕉+苹果
生:a+b=b+a
……
紧接着,学生们也分别用文字、图形、字母表示了乘法交换律。
师:这里的符号可以代表哪些数?比如a和b?
生:代表0、1、2、3、4……
生:代表1000、10000……
生:代表任何数。
师: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吗?
生:交换任何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生:交换任何两个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生:可以合成一句话:交换任意两个加数(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
三、运用中升华认识。
师:学习加法、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作用,过去我们用过吗?
生:在二年级学过,看一幅图写两个加法算式。
生: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
生:验算时用过。
生:加法可以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来验算,乘法也可以。
紧接着,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4
教学内容: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课文第38页的内容)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关键:利用实物加强练习、应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 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具准备:
计算器、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最好每人一个)。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 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合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呈现:神奇的计算器。
2、 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1、 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这时,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 认识一些功能键。
(1)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处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
③ 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 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 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 尝试练习。
(1)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 实物投影呈现:
菜单
酒:14元
凉拌豆腐:3元
肉丝:5元
清蒸鱼: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8元
青菜:3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 反馈计算结果。
4、索一些数学规律。
(1)呈现计算题。
① 1+2+3+4……+98+99+100
② 999×9 9999×9 99999×9
(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反馈计算结果。
(4)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
如:
① 1+2+3+1+……+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50
② 999×9=8991
9999×9=89991
99999×9=899991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活动
课文第39页的“试一试“。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器
计算器图 四则运算题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5
《棉花姑娘》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组第30课。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棉花姑娘哀求啄木鸟、燕子、青蛙等为本人治病的故事,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让孩子们了解燕子、青蛙、七星瓢虫、啄木鸟分别吃哪样地方的害虫的科学常识。下面摘录在教学《棉花姑娘》第二课时的教学片段和相应的教学反思。
《棉花姑娘》教学片段:
教师:同窗们知道最终是谁帮棉花姑娘治好了病?
学生(齐声回答):七星瓢虫
教师:对。在课文的第5自然段就告诉我们这个答案,请同窗们阅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并想一想应该怎么把吧表演出来呢?
(学生本人练读,师出示课件第五自然段)
教师:这段话里,有多少个角色?
学生:三个。
教师:那几个角色?
学生:棉花姑娘、七星瓢虫还有一个导演读叙述部分。
教师:我们学习小组有六人,三小我一组来一次表演,怎么样?
学生:好
教师:请三人小组长分配角色,赶快演一演吧!
(学生三人一组分配好角色,有的演棉花姑娘,有的演七星瓢虫,有的读叙述部分)
教师:哪一组想上台来演一演?
(三人上台)
下面的小挚友要认真听,注意看,假如他们演得确实很好,请给点掌声;假如你觉得还得改进的话,请你来当导演引导一下该怎么演。待会儿我们要评比选出最佳演员和最佳评委。
生表演后,台放学生有的鼓掌。
教师:教师看到有的小挚友为他们鼓掌了,他们到底演得怎么样呀?
学生1:我觉得七星瓢虫飞的时辰还要拍者同党,不能暂停。
学生2:我觉得棉花姑娘演得好,她在问七星瓢虫的时辰很惊讶。
教师:你是说她脸上有惊讶的表情吧?
学生2:是的。还有,导演谁人“圆圆的”读得不够圆。
教师:那,你觉得应该要怎么读?
学生2:“忽然,一群圆--圆--的小虫飞来了……”
教师:(对着七星瓢虫):导演,能接受吗?
学生(颔首):能。
学生3:导演读“飞来了”读得太快了,表演的人不能一会儿飞那么快。
学生4:七星瓢虫应该从远处飞来。
学生5:七星瓢虫在问棉花姑娘的时辰要边飞,要不回失踪下去的。
教师:小演员们,你们能改进吗?
学生:能。
(三人再次表演,全班掌声)
教师(小结):棉花姑娘的.表情照旧那么惊讶,不过,教师要对七星瓢虫提个建议,很快吃光动作要快些,行吗?
学生:行。
教师:我们的最佳演员应该评给谁呢?
学生:应该评给棉花姑娘,应该评给导演。
教师:教师要给这两位最佳演员戴上小红花,我们的七星瓢虫还要加把劲呀!最佳评委应该评给谁呢?
学生:应该评给立昊、应该评给怡昕!
教师:教师也要为他们戴上最佳评委花。
教师:小挚友会演,会评了,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吗?谁来读?
学生:读
教师:谁来评一评?
学生:不要读得太快了,只要把“忽然”和“很快”这两个词读得快点就行了,要不就没感情了。
教师:要怎么读才是有感情,你能来读一读吗?
(学生有感情地读)
教师(指着屏幕):她读得真好,我们也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学生:(齐读)
《棉花姑娘》教学反思
在教学《棉花姑娘》第五自然段时,为帮助学心理解,我让学生通过合作表演来理解了“很快”、“惊讶地问”等词语,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先在小组中分角色表演,又让学生对表演进行评议。把读、演、评融为一体,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其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学习效果更好。学生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唤起了学习的情感,既发展了语言,学会了倾听、评价、浏览,又尝到了成功的舒畅。教师关注了学生的发展,真正进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个教学片段中,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教学中,学生指出“圆圆的”一词要读得圆一些,这是件好事,但我没有及时指导更为主要的词语“很快”和“惊讶”应该怎么读更好,使得此处的品读理解只停顿在浅条理上。在鼓励学生方面,往后应该像赵志祥教师说的那样,对学生不要太悭吝要多看一看他们提高的地方,让他们常常尝到成功的舒畅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6
师: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下面请同学们自读一遍,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自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边听边思考读文言文和读白话文有什么区别,并做上记号。
(伴随着优雅的古典音乐,老师开始读,学生听并记录。)
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师:谁听出读文言文与读白话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读文言文比我们读平时的课文要慢些。
(师点头认可。)
生:我听出了句子中间有一些停顿。
师:你听得真仔细。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读文言文停顿较多,但停顿时要“音似断非断,声断气不断”。下面老师来领读一遍。
(师领读,生模仿。)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读。
生:想。
师:好。现在同学们自己练读,边读句子边揣摩句子的意思。
反思
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开始,应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读通,是指读得正确、流利,表现在不读错字,正确地隔词断句,读出连贯的语气。初学文言文,学生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读不通顺。这时老师流畅自如,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韵味,对文言文的语法有个整体感受。同时,通过范读,老师把词句的停顿、语词的轻重、语气的选择等信息传递给学生。接着老师的领读,引导学生切切实实掌握每一句的读法,准确把握节奏和轻重音,为读通乃至背诵奠定基础。
在本片段教学中,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听了老师的范读后找出读文言文与读白话文的不同,而不是以教师的分析去代替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过程。体现了新课标中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的理念。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7
教材分析
《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1的。它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它是在学生掌握认识各种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以学生最大程度参与为基本原则,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的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为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而且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本节教学内容结合了大量实物和图形,通过学生的感知、动手操作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国庆节快到了,你们开心吗?有哪些事情值得开心?哇,想起来感觉真不错。那这节课我们来做几张卡片,表达表达高兴的心情,愿意吗?
①感知周长:出示做好的贺卡,这是我做的祝你们国庆快乐的贺卡。你们喜欢什么图形来做贺卡?
出示各种图形:美术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在贺卡周围围一圈彩带会很漂亮,那我需要多长的彩带得先知道什么?
②巩固周长概念:你愿意举着自己喜欢的图形,大声告诉别人它的周长在哪里吗?(生演示,指出周长)
③抽象周长概念:谁能说说周长到底是什么?
2、出示一图形,请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
二、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1、请你独立想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怎么算?告诉我你的办法就可以了。如果你喜欢的图形太简单,也可以选一个难的。
2、告诉你的同桌你的想法。
3、反馈,汇报
(1)生:只要量出各边的长,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了。
师:同意吗? 生:同意。(这两个图形方法同上)
(2)探究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生:只要量出一条边就可以了,然后加4次。
生:只要乘以4就可以了,比较简单。
师:有没有意见?
(3)生1: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
生2: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乘5就好了。
生3:用尺子量一条边,再乘10就好了。
(4)师:长方形的周长呢?
生1: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好了。
生2:只要量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2,量一个宽再乘2就行。
生3:行。
师:什么理由?
生:有两个(长+宽)。
师:这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个方法?
生1:第一种。
生2:第二种。
(5)生1:用尺量
师:(给一根米尺)你量给大家看。
生1:不行,不行。
生2:拿根绳子先围一围,再量绳子的长度。
师:(给一根绳子)你围给大家看。
生2:(简要操作)
师: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生3:我用米尺也能量。
师:你量量看。
生3:我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师:(示范)是不是这个意思?行吗?
生:行。
(6)生1:在尺子上滚一滚。
师:(示范)行吗?
生:不行。
师:有向里的凹面就不能滚,那怎么办?
生2:用绳子先围,再量量吧!
师:(略作示范)行吗?
生:行。
(7)生1: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生略作示范)
生2:弯的地方用绳子围,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加起来就可以了。
(8)生1:这个图形很简单嘛,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行了。
生2:我发现一个问题,只要量两条边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说说看
生3生4:我们也发现了。
把有的线段移动一下就可以变成一个长方形,像这样......
师:我发现大家都很了不起,已经学会把一个比较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进行计算,这样的图形以后我们还会碰到很多,大家要继续加油!
三、巩固练习:算出以下图形的周长
四、小结: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谓主动学习,就是要强调学习数学是一个学生自己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学生。比如在教学"周长"这个概念的理解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信任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索性、思考性的活动。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才干,到讲台上大声地告诉所有人,"我喜欢的这个图形的周长在这里",然后非常自信地举着图形指给大家看。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周长"这个概念的含义后,他们对自己求周长的策略非常地有信心,每个学生都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到动脑筋的快乐,使得他们对后面知识的探讨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特别在讨论求圆、月牙形、特别是阶梯形的图形时,学生们更是争先恐后地想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这样的探究学习,我觉得课本下节课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基本上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了。 欢迎多多指教!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江凡为什么能够把奶奶和邻居救出来。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并学习江凡在火灾中的冷静、机智、沉着的品质,激发学生自救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江凡为什么能够把奶奶和邻居救出来。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并学习江凡在火灾中的冷静、机智、沉着的品质,激发学生自救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联想,体会火灾现场的危急。
教学过程:
一、 温习导入,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咱们认识了一位小英雄,他叫
生:江凡
师:课文里的词宝宝小朋友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词宝宝乘着火车跟我们见面来了。来,和词宝宝打打招呼吧。
学生开火车朗读18张生词卡片(请两个小组读)
师:词宝宝可真开心呀!因为小朋友们把它们牢牢的记住了。
二、理解课文,深入感知
师:词宝宝也想去认识一下我们的小英雄江凡,请小朋友们带着词宝宝读读课文吧,并想一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火很大、人们非常的惊慌、江凡很勇敢等等
(先引导学生体验火灾现场的混乱、危急,大约10分钟,后引导学生体会江凡的品质,大约15分钟)
师: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读出了火势很大。
生:火焰迅速蔓延,很快烧到了楼上。
生:楼道里烟雾腾腾,呛得人无法呼吸,熏得人睁不开眼睛,什么也看不清。
师:
我们请一个同学把这两个句子读一读(课件)其他同学边听边回想一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呛”、“熏”的体验?
指名读(华珍)“火焰迅速蔓延,很快烧到了楼上。
楼道里烟雾腾腾,呛得人无法呼吸,熏得人睁不开眼睛,什么也看不清。”
生: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现场体验一下“呛得无法呼吸”的感觉?
生:想
师:好,我们来做个试验。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轻轻拿起你的手,把鼻子和嘴巴捂住,老师说停的时候,小朋友们就可以睁开眼睛放开手了。
老师数数,从1数到15
师:刚才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难受
生:害怕
师:哦,真对不起,让小朋友们受惊了,来,老师赶紧安慰一下。
你看,刚才我们只是试验了一小会儿,小朋友们就这么难受了,更何况是在火灾现场啊,那种情况更加的危急。说到火灾现场,那么有谁亲眼见过的?
生:
师:这种场面,小朋友见的比较少。老师把火灾的场面请进了我们课堂,小朋友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学生观看火灾视频(大约30秒)学生边看老师边解说:这是发生在湖南省XX市的一次特大火灾,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火势非常大,火焰迅速蔓延,整栋大楼都处在火海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滚滚浓烟直往上冒,正如我们书本上所描述的烟雾腾腾。
师:看了刚才的场面,你们心里有什么感觉?
生:心里很害怕…..
师:是的。火势很大,大家心里都很害怕,包括我们的大人们。他们非常的
生:惊慌
师: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读出大人们的惊慌。
生:惊慌的人们挤来挤去,碰倒了堆放的杂物,撞上了停放的自行车,却找不到出去的大门。
师:你找得很准确。哪个小朋友再来补充一下?
生:人们从睡梦中惊醒,一时间,喊声、哭声、咳嗽声和火苗的呼呼声混成一片。
师:
这场面实在是太混乱了。你能用你的朗读声把这混乱的场面表现出来吗?谁愿意来试试?把屏幕上的这句话读一读。(课件)
指名读、评价、(控制在3个同学源娟、良鹏、张滢)齐读
师: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火势的严重以及现场的混乱。大人们是如此的惊慌,而我们的小江凡呢?他有像其他人这样惊慌吗?
生:没有
师:那他又是怎么做的?请小朋友们再次认真读课文,用“——”画出描写小江凡动作的句子。
生:他努力使自己镇静下来,急忙拿起一件衣服,让奶奶包住口鼻,扶着奶奶弯腰往外走。
师:哪位小朋友再来补充一下?
生:江凡思索了一下,就趴在地上,沿着墙壁一点一点地摸索,终于摸到了木板。
师:老师把这两个句子整理到了屏幕上,请小朋友们再次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并想一想,从这两个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自读以上句子
生:我读出了江凡很聪明。
师:你为什么说他聪明?
生:因为他让奶奶包住口鼻,还弯腰走,并且趴在地上摸索。
师:为什么我们的叫小江凡要做这一系列的动作呢?聪明的小朋友们知道吗?
生:包住口鼻弯腰往外走是为了防止吸入更多的毒烟。
师:你真聪明。我们和***小朋友一起把这两个句子读一读,来感受一下小江凡的聪明,你们在读的过程中还要再想想你还能读出什么。
师: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我读出了小江凡的镇静。
师:是的,火势这么大,现场这么混乱,而我们的小江凡还能够想办法做这一系列的动作,可见他确实是很镇静。好,你还能再读出什么吗?
生:我还读出了小江凡非常的勇敢。
师:你为什么说他勇敢?
生:因为着火了,他还能想着救大家。
生:我还读出了小江凡非常的认真。
师:你为什么说他认真
生:因为他平时注意观察
师:好,我们把这两个句子再读一读,这次边读边想办法记住描写小江凡动作的词语了,等一下我们可要请同学起来帮助老师把句子补充完整了。
师:从这两句话中,我们读出了很多很多。
好,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再次感受一下小江凡的聪明、勇敢、镇静。
过度语:发生了如此严重的火灾,连我们的大人们都惊慌得不知所措,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小江凡却还能如此的镇静,老师真是忍不住想夸夸他,事后,人们也像老师这样打心底表扬小江凡,夸他是一位英雄,而我们的小江凡在面对大家的"夸奖的时候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请一位小男生来读一读小江凡说的话。
指名读江凡说的话
师:听了,小江凡的话,小朋友们有没有更喜欢他?
生: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江凡很谦虚。
师:是的,我们又发现了江凡的一个优点了。那么学到这,大家知道为什么小江凡能够成功救出自己、奶奶和三十多位邻居了吗?
生:他自己镇静、勇敢、聪明,还有爸爸教育他,学校也演习过火灾自救的方法。
(板书)
师:小江凡之所以能成功逃生并救别人,成为小英雄,除了他自己的勇敢、聪明、镇静,再者与爸爸平时的教育和学校的演习是分不开的。
好,让我们再次朗读小江凡说的话。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如果现在我们的小英雄小江凡就站在你们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他说小江凡你真勇敢,我要向你学习。
生:小江凡你很聪明。
师:你能不能说说看,如果你也遇到火灾了,你会怎么做?学生交流讨论一下
师: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全中国的的人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去帮助我们的四川同胞们,因为去年的5月12日,在四川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火灾,天有不测风云,如果我们也遇到地震了我们要怎么做?
总结:当我们遇到了危急情况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向小江凡还有我们前面认识的几位小英雄这样镇静,努力想办法保住生命,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尽力去帮助别人。
四、作业超市:
(课件)
1、抄写小能手:找找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把它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2、故事大王: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3、搜集专家:搜集你敬佩的英雄图片或资料。
教学反思:
《江凡》一文,我引导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火很大、人们非常的惊慌、江凡的做法,三方面理解江凡的勇敢机智。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江凡品质的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解读重点词句,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学生通过自读、互读、有感情的朗读等方式,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
2、 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
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
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5、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三、实践应用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五、作业本。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10
《风娃娃》是新课程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教材是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主题安排了一些给人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课文中的风娃娃是怎样的呢?欣赏一下课文的插图,你就会看到风娃娃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胖乎乎的脸、圆溜溜的大眼睛,仔细读课文觉得风娃娃其实就在孩子们的中间。他既可爱有时又有些可气。
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渎课文,找出课文中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很快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有:吹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吹小树等。让学生整体的了解课文。接着又问:其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事情呢?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学生。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己钻研课文,学懂知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作用应突出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成为学生学习“学习方法”的帮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正是体现了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而且学生找到了其中的答案,其高兴的心情是不言而喻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接着又请学生读课文,提出你在阅读时,哪些地方你不懂?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断断续续、纤夫、船帆是什么意思。”等问题。有些问题其他同学知道的,我就请其他同学来解答,有些比较难的,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问题,就由我来讲解。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说明他在阅读时动了一翻脑筋,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寻找答案,但还是不明白。就好象让孩子摘桃子,没摘到,就差跳起来这一步。教师在这时助学生一臂之力,学生主动地听讲,记忆就非常深刻。
学习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还应和生活相联系。风娃娃还做了哪些事,你知道吗?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来说说看。学生踊跃发言。风娃娃会给干活干得很累出汗的人们擦汗,带来凉爽;风娃娃会关窗,有时把玻璃也打碎;大风有时会把房子吹倒等。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感情是细腻的,他们说出了风的许多好处和坏处。其实风娃娃一心想做好事,为什么会做坏事呢?我们小朋友中间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呢?其实也有,你好心帮别人,人家不领情。不但不感谢你,反而埋怨你。你能举举其中的例子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班的柴罗燕同学帮助别人,把小班的一位小朋友抱到单杠上后,只顾自己玩,由另外的一位同学去抱,结果不小心,小班的小朋友从单杠上摔下来,把额头摔破了,缝了两针。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明白其实你有时候也像风娃娃好心办了坏事,启发学生做事是不能一厢情愿,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全面地考虑问题,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认真动脑,少做傻事,快快长大。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11
今天上午考试,为了感进度,虽然知道下午的课效果不是很好,还是想去上新课了。而且,学校给我派来了一位小徒弟,我这个小师傅不能每天让人家听复习课啊,于是我就准备准备,小徒弟坐在教室后面,虽然没有像教研员在听课时的紧张,却也有一分想以身作则的责任,感觉到了一丝辛苦。现在体会到,要做好师傅真难。想到了师傅王老师,每次为我听课、评课一定费了不少心思啊!
今天我上了《古诗两首》中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说实话,古诗我是不会上的。但我还是感情饱满地走进了教室。我开门见山地说,我们今天学习新课《古诗两首》,通过预习,谁已经记得了我们要学哪两首诗,学生回答后,我板书,因为“瀑布”估计有很多人要念错,于是我想让学生念好题目。之后,又问学生:那你知道这两首诗分别是谁写的吗?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李白和杜甫。李乐天还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了李白和杜甫,李豪磊也告诉大家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成为诗圣。我很高兴大家知道这么多。
一、读得正确
师:一位是诗仙,一位是诗圣,他们都是作诗的高手,他们在游览祖国山山水水时,写下了这两首优美的诗,愿意去领略一下其中的美吗?
生:愿意。
师:那先让我们把诗读正确。自己借助拼音把两首诗读正确。
(学生大声读诗)
师:谁能把第一首诗念正确了?
二、读得有节奏
师:下面我来读读这首诗,仔细听老师在哪里有停顿,请用小斜杠划出来。
(我拿了鲍中天的语文书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他是完全正确的)
师:说明鲍中天听得非常仔细。现在大家能把这首读得有节奏吗?
(学生又一次大声练读起来)
(我又请了三四位学生来读,基本能读出节奏感了,又请全班同学来读)
三、读懂题目
师:读得正确了,读得有节奏感,那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得美,读得有味道,是吗?那让我们先读懂这首诗吧。
师:让我们从标题入手。读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
生1:望庐山瀑布,就是看庐山瀑布。
师:那李白为什么不用《看庐山瀑布》呢?
生2:那样不好听。我觉得望是远远地看,题目是远远地望庐山上的瀑布的意思。
师:说得很有道理。一起来读题目。
四、读懂诗句
师:那“日照香炉生紫烟”是什么意思?对照图,看看字面意思,说说看?
生1:太阳照着,烟雾像香炉一样地冒出来了。
师:沈贯说对了“日照”的意思,就是太阳照的意思。那其他部分谁还有话说?
生2:太阳照着香炉冒出了紫色的烟雾。
师:你说对了“紫烟”就是紫色的烟雾。那什么时候,云雾会有紫色的?
生3:早上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
生4:还有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师:有人天黑了去山里看瀑布吗?很少吧。所以是初升的太阳更好些。现在为止只有“香炉”没有人说对,它不是真的香炉,而是……
生5:香炉峰。
师:对了,因为那座山峰样子像香炉被人们取名香炉峰,它是一座山峰。那谁能连起来说说了。
(我请了三位学生才讲好,听的习惯很差。)
生:早上的太阳照着香炉峰,升起了紫色的云雾。
师:读好这行诗。
师:“遥看瀑布挂前川”又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1:遥是遥远,遥远地看瀑布挂在……
师:谁来补充?
生2:远远的2望过去,瀑布挂在山前。
师:看来大家都对这个“川”字意思不理解,查吧。
(这一招是立老师刚教我的,用用看灵光不)
(学生很快查到是河流的意思)
师:那是远远的看,瀑布挂在河流?不对啊!
(大家都不吭声,我来讲)
师:远远地看,瀑布像一条大河挂在山上。
生:啊?不过挺像的。
师:读好它。
师:从“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瀑布很长,有三千尺呢!
师:人们没有去量过是不是三千尺,但是为了说明瀑布很长很长,说得好。
生2:我读懂了瀑布流下来速度很快,而且笔直地往下流。
师:一下发现了两点。正因为笔直地流下来,所以速度非常快。
师:谁能读出瀑布这样壮观的气势来?
师:“疑是银河落九天”与“飞流直下三千尺”连起来是千古名句啊。谁知道这句是什么意思?
生:好象是银河从天上落到地上来了。
师:说得很好。我来补充,古时候人们认为天有九重高,所以用”九重天”来指天,或形容天很高。所以可以说好象银河从九重天落了下来。说瀑布就像银河一样。谁能读出这种夸张的语气来。
五、读得有味道
(最后知道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下课)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12
一、课堂导语
课前,大家就文本的阅读,提出了一些疑惑老师把大家的问题概括了一下,主要涉及到三个内容,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这三个问题
二、质疑问难
1.本文题为《管仲列传》,为何用大量笔墨叙述管鲍之间的交往呢?
2.管仲的才干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
3.管仲不是公认的为节而死的人,如何看待他的选择?
师:现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探讨
三、探究解惑
1.本文题为《管仲列传》,为何用大量笔墨叙述管鲍之间的交往呢?
生1: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知己之交,友谊深厚
生2:鲍叔牙的推荐改变了管仲的人生之路,写传记当然要写这些在你生命中有重要影响的人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互相补充)
师:知遇之情难能可贵,所以管仲由衷地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哪位同学愿意以声传情,让大家能感受到那一份感激之情?
一学生诵读(配乐《高山流水》)
一学生点评:总体语调太平“吾始困时”“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吾幽囚受辱”等处,自叙过去艰难困苦,心中不免痛苦感伤,语气要低沉,“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要有志在千里的慷慨“知我者鲍子也”,语调要上扬,“鲍子”要重读,表现自己对鲍叔牙推崇与赞美之情
(学生鼓掌)
师:掌声说明一切,就请你再诵读一次
2.这是一曲友谊的赞歌,鲍叔牙如此看重管仲,那么管仲的才干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
生1:“通货积财,富国强兵”说明他发展经济,重视军事
师:注意审题题目不是问管仲有哪些才干,而是怎样体现他的才干的
(学生轻笑)
生2:用事实说话第三段,国富兵强的实绩,第四段,管仲三次纠正齐桓公失误的事实足以证明管仲的才干
生3: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凭借的就是管仲的谋略,这也是事实证明
生4:侧面烘托鲍叔牙的“知”侧面烘托了管仲的才干孔子褒多于贬的肯定以及司马迁的高度赞扬也都侧面证明了管仲是有才干的
3.正是有了管仲的才干,才成就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业但是管仲不是殉节而死的人,该如何看待他的选择?
生1:我们小组赞成管仲的选择大丈夫做事应该不拘小节,管仲选择幽囚受辱,不是苟且偷生,而是耻于功名不显于天下历史证明管仲的选择是正确的
生2:赞同管仲选择生,是为民、为君、为孝、为己为民,令顺民心;为君,辅佐齐桓公称霸;为孝,母亲需要赡养;为己,实现远大抱负选择生,就多给自己一次机会
生3:我认为,管仲该殉节而死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在追求以殉节为道德标准的时代,他不死,是失节的表现,是违背天下正统的叛逆我认为,他应该与屈原同行,以死彰显文人的气节
(学生哗然一片)
生4: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士可辱,不可死死就死了,只要面对那九泉之下的故人,兴许获得一些气节的名声,而生,不仅要面对世人的鄙弃,还要面对自己心灵的拷问屈原的死,是不敢承担楚国兴复重任的怯懦;勾践的生,是敢于承担恢复国家的勇敢召忽的死,是不敢面对世人质疑的懦弱;管仲的生,是敢于挑战世俗的勇敢项羽的死,是不敢面对曾经辉煌如今失败的现实的怯懦,司马迁的生,是敢于承担起先父遗志,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敢生是勇敢者的宣誓书,死是怯懦者的墓志铭
(学生热烈鼓掌)
师:显然,择生,是一种不屈服对于那些择死的行为,我也说两句项羽在可以逃脱的机会中,拔剑向颈;李广并无必死之罪,横刀自刎;屈原为了崇高的理想抱石沉江……我以为,在这种反复出现的悲剧场面中,司马迁也表现了崇高的人对命运的强烈的抗争:即使命运是不可战胜的,人的意志也同样是不可屈服的
(学生窃窃私语)
生5:我们组还是赞同管仲的选择项羽人称失败的`英雄,说他是英雄,与失败无关,而是在这过程中,他屡建战功同样,后人赞管仲为“千古第一相”,并不止是他使齐国称霸诸侯,也是因为在这过程中,他所付出的痛苦与汗水,包括他幽囚受辱的选择我们认为现在的人们就应该向管仲学习,坚定信念,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学生沉思)
师:大家的发言可谓见仁见智,异彩纷呈,哪位同学做最后的总结陈词?
生6:“士可杀不可辱”,这一传统观点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一方面要看到其大义凛然的气概,不可折辱的人格,它使我们的民族永远挺立着铮铮铁骨另一方面,人要珍惜生命,追求人生最大的价值,这是对生命意义的升华
师:“忍辱负重一生,其死重于泰山也”,管仲的这种品质也正是司马迁所追求的《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也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后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
四、布置作业
师:今天了解了管仲的经历与人格后,你会有怎样的感悟和收获呢?课后请大家以“管仲,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13
《年月日》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九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时间单位“年、月、日”之间的基本含义以及内在联系;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判别平年、闰年的方法;每季度所包含的月份等知识。以下是“《年月日》教学实录与反思”,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师:大家知道今天是哪一天吗?
生:12月15日。
师:一年之中,大家最喜欢哪一天呢?
生1:六一儿童节。
生2:过年的时候。
生3:过生日的时候。
师:你能告诉老师,你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吗?
生3:我不知道。
师:别的同学,谁能告诉我?
生4:我是12月2日出生的。
师:太棒了!他说得非常完整。
师板书1912月2日。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刚刚这位同学所说的日期中,包括哪些单位呢?
生:包括年、月、日!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年月日的知识。(板书课题)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同学们知道些什么呢?
生1:我知道有12生肖年。
生2:我知道明年是猪年。
生3:我知道有闰年,平年。
师:太棒了,我们还没学过的知识他也知道了。那到底年月日的知识还有哪些呢?老师把它们放进了大家的学习袋里面。等一下请小组长把学习袋中的年历卡和统计表一拿出来,仔细观察年历卡,把和每个月的天数找出来,填在统计表一中。在填写统计表一之前,谁能告诉我怎样快速的找出一个月有多少天呢?比如说20的4月(课件出示)。
生1:看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是几号。
师:正确,说得真棒!下面就请同学们和小组同学合作,完成统计。完成后仔细观察一下你统计的数据,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小组合作,统计年和20每个月的天数,并发现规律。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完成的小组请举手。
(基本上全部小组都已经完成后)师:你从自己的统计表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
生2:2月份的天数不一样,二月只有28天。
师:哦,你观察得真仔细!你发现了二月只有28天,而其他的月……
生2:其他的月都是30、31天。
师:非常好!那大家发现了哪些月份有31天,哪些月份有30天吗?
学生开始七嘴八舌的说自己发现的31天和30天的月份。
师:哦!看来大家都发现了,那老师来把它们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一起帮老师说。
生齐说,师板书: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各月
30天四、六、九、十各月
28天二月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有31天的月叫做大月,那有30天的月叫什么呢?
生:小月。
师:那二月只有28天,叫什么呢?(生窃窃私语)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我们等一下再来研究它。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大月小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快速地把它记下来吗?
生1:可以数拳头。
师:你能把你的拳头举起来数给大家看吗?
引导学生用拳头法记忆大月和小月。
师:你还有哪些方法呢?
生1:看日历。
师:不错,可以从日历中得知每个月有多少天,再根据天数判断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还有吗?
生2:一、三、五、七都是大月。
师:哦,你发现了七月以前的大月都是单数的月。很好!
生3:我发现八月以后的大月都是双数的月。
师:你发现得真好!老师这里还有一句歌诀,可以很快的记住一年中的大月,请同学们看屏幕。
(课件出示:歌诀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师:谁知道腊是什么意思?
生:12月。
师:对了,在我们的国家,人们习惯把十二月叫做腊月,所以,一三五七八十腊七个字,每个字代表一个月份,这些月份都有三十一天,所以都是大月。请同学们一起把歌诀读一读。
生齐读歌诀。
师:你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那老师来考考你们,举起你的右手,当老师说道大月的时候,请同学们握拳,如果老师说道小月,就把手掌张开。
老师随机说月份,学生用手掌和拳头表示大月和小月。
师:下面来说个轻松点的话题。现在有一个国际性的体育运动会正在举行,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1:多哈亚运会。
师:哇!你真棒,注意留心了身边发生的大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更加盛大的运动会将在我们的首都北京举行,知道是什么运动会吗?
生:奥运会!
师:什么时候举行呢?
生:。
师:真棒!大家都会关心国家大事了。20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下面,我们就在奥运会开幕之前,先一起来研究一下年的年历卡。
(课件出示2008年年历卡)
师:请同学们把2008年每个月的天数也填入统计表一中,看看你能不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统计2008年各月的天数,教师巡视。
生:老师,我发现2008年其它月份的天数和2006年、年的是一样的,只有二月不同,二月有29天。
师:说得真好。我们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就有同学说有平年和闰年的分别,二月的天数就是我们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的依据。二月有28天的年份,叫做平年,二月有29天的年份叫做闰年。老师把从到2008年每一年的二月的天数都找出来了(课件出示),请大家对照这些天数,完成统计表二,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能不能有什么发现。
生统计后回答。
生1:我发现20,,2008年是闰年,其他的是平年。
生2:我发现每隔三个平年就有一个闰年。
师:也就是说,每四年里有一个闰年,三个平年。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平年和闰年的区别吗?(课件出示科学小知识:你知道吗?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准确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做365天,叫做平年。这样一年就少算了5小时48分46秒,四年就少算了23小时15分4秒,即大约1天,每四年就要增加一天,科学家把这一天加在二月里,这样一年就有366天了,这样的年份叫做闰年,每四年中有一年是闰年。)
师:那如果只给出我们一年的年份数,能不能判断出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
生沉默。
师:老师做了一个试验,我把到2008年的年份数除以4,得到这样的一些结果,请大家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1:平年的年份数除以4后有余数,闰年的没有余数。
师:说得真好!所以,通常,年份数是4的倍数的年是闰年。那你们知道怎样根据年份数来判断平年和闰年了吗?
生:用年份数除以4,看有没有余数。
师:很好,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下,(课件出示五个年份,最后一个年份为1900年)请同学们选择五个年份中的一个来判断一下,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生练习后,集体汇报。
生:1900÷4=475,没有余数,所以1900年是闰年。
师:你的计算非常正确,可老师观察了1900年的年历,发现这一年的二月只有28天,而不是闰年应该有的29天,这是怎么回事呢?(生面面相觑)原来啊,每年365天,是少算了5小时48分46秒,四年就少算了大约1天,但实际上不到一天,而是23小时15分4秒,这样每四年增加一天,就多加了44分56秒,长此以往,就又造成了很大的误差,所以国际上就规定,整百的.年份要是400的整数倍的才是闰年。根据这个判断标准,1900÷400=4……300,有余数,所以1900年是平年。我们再来判断几个整百的年份。
练习整百年的平闰年的判断后集体交流。
师:看来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都会判断了,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课件出示).202月13日是小红的第九个生日。这一年,爷爷再过几天,才过第十五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仔细想一想,下次数学课的时候告诉老师。
教学反思:
上周五的基地校研讨课得到了学校老师,特别是谢主任以及同年级的小玲和月华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先在此对她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年月日》这节课最主要的知识点就是大月和小月以及平年和闰年,在接到要上基地校的研讨课后,和同年级的两位老师商量后,很快就决定了课题。之后仔细研究了教材,参考了一些资料,在上周一的时候完成了初步的设计稿。当时的设计方向是在让学生掌握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并使课堂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所以当时设计了四个主要的环节:
1.从孩子们的出生日期上引入课题。
2.计算一个孩子还要多久过生日。
3.计算离2008年奥运会开幕还有多少天。
4.巩固练习。
初步的设计出来后,同年级的几位老师一起研究了一下,一致认为计算的环节设计得过多,担心无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内容,于是把第三环节的计算部分删除了,尽管如此,在周三的试讲中,我还是没能把设计的内容全部上完,于是试讲完后,谢主任、小玲、月华和我集中在一起,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得出下面的结论:
1.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出生的,所以引入部分要灵活多变,最好可以换另一个日期来引入。
2.设计的计算需要大量时间去完成,为了节约时间,只能把计算的过程舍弃。
3.在引导学生填写统计表时,一定要说清楚要求,最好做一下示范,让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示范去完成填写。
星期四,我又进行了第二次的试讲,这一次,内容基本讲完了,但是练习还是没有全部完成。我们又做了一些分析,适当的进行修改,完成了最后的设计。
我的思考:
这节课主要是让孩子们通过自主探讨的学习方式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我先从孩子们最喜欢的日期引入课题,在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之后,适当的引导学生进入主题的学习,整节课大部分的内容都由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与分析得出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对课堂的掌控上。学生自主探讨学习为他们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课堂显得有些凌乱,但作为老师的我,没有把握好引导的角色,最后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课后,与振能小学的老师进行了交流,也是说设计的内容很难上得完,我想,既然一节课上不完,我们能不能把它拆成两节课来上呢?那样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呢?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14
一、谈话
师:小朋友们喜欢寓言故事吗?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狐狸和乌鸦
生:狮子和蚊子
生:狐狸和葡萄
师:寓言都很简短有趣,又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书中的第24课有两则寓言。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则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
师:这里的苗助长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苗是禾苗,助是帮助,长就是长大啦。
师:对。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我要给它浇浇水,施施肥。
生:我还要给它拔拔草呢。
生:我想我只要把禾苗稍微拔起一点点就行了。(众笑)
师:古时候的宋国有一个农夫,他为了让禾苗长大,用的办法和我们刘青松小朋友想的办法是一样的,拔苗。拔苗又叫
生:揠苗。
师:揠苗助长又叫
生:拔苗助长。
师:拔苗真的能让禾苗长大吗?打开课文,自己轻声读读,读到你觉得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师:谁来读?你觉得哪儿特别有意思?读给大家听。
(学生分别选择了文中的自然段阅读。其中樊知阳小朋友把纳闷的纳读成耐,让小朋友一起帮助他读了第三遍后读正确。)
三、究因
师:这真是个有意思的故事。农夫费了很大劲去拔禾苗,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那还得从他种了禾苗后说起。谁来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农夫种了禾苗后是怎样的心情?(一生朗读。)
生:他种了禾苗后十分焦急。
生: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圈画,你们是从哪儿看出他急着想让禾苗长大的?(学生认真的读书,圈画。)
师:你们是从哪儿看出他很急的呢?
生:他天天到田边去看禾苗呢。
生:还有巴望也看出他很急。
生:他觉得禾苗一点也没有长。
师:是总觉得禾苗一点没有长。
生:还有十分焦急中也看出来的。
师:小朋友们真会读书。读到巴望这个词,你好象看到了农夫什么样儿?
生:我好像看到他在田边转来转去呢。
生:我也好像看到他弯下腰在一棵禾苗前面眼巴巴的看着。
师:我们读书就要这样读。读着读着好像看到了书中的人的样儿,这就叫读进书里去了。我们朗读这一段时,就要边读边想像他着急的样儿。(指导朗读第一句。)
师:自己再读读这一段,读到哪儿你又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读到他天天到田边去看,我好像看到他天蒙蒙亮就去看禾苗。
师:今天去了明天去吗?明天去了后天还去吗?大后天呢?
生:去的,都去的。
师:你们听到他和禾苗说了什么了吗?
生:他说:禾苗呀禾苗,你怎么长这么慢呀,我都快急死啦。(众笑)
生:我听到他在大声说:禾苗呀禾苗,你再不长,我可要采取措施啦。(众笑)
师:农夫的样子都被我们看到了,他对禾苗说的话也被我们听到了!下面看老师写十分焦急的焦,看下面的四点像什么?
生:(恍然大悟)像流下来的汗。
师:像谁干什么去流下的汗?
生:像农夫着急的去看,跑得很快流下的汗。
师:真像,还像什么?
生:还像火。
师:这把火在哪儿烧呢?
生:在这个农夫的心里。
师:对呀,他急得呀,心里火急火燎的。还像什么?
生:还像小禾苗,上半部分好像农夫在田边转来转去。
师:嗯,还像什么呢?
生:还像农夫去看禾苗,他跑得飞快,两只脚都变成四只脚啦。(众笑)
师:咱们祖国的汉字多么形象,能让我们产生许多联想呢。在书上描红写一个焦字。注意写好这四点。
师:我们再来读这一段,看谁能把他焦急的样儿读出来。谁来读?(一生朗读。)
师: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这一句读得还不够。禾苗是真的一点也没有长高吗?
生:不是的,禾苗在长,但是天天去看,是看不见它在长的。
师:为什么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呢?再读读。(该学生再读。)
师:这一回好多了。你脸上的表情就告诉了我。咱们一起读。(老师提示):如果你觉得就是这个人,做做动作也可以。
师:说一个人急还有好多成语呢。老师向大家介绍几个(词卡揭示:迫不及待、急于求成、急不可待、操之过急)一起读一读。
四、感悟
师:农夫是这么的操之过急,觉得禾苗是一点儿也没长大。于是他开始想办
法了。他想啊想啊,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办法,是什么?
生:拔苗!
师:他是怎么拔的,对于这个办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呢?和同桌说说你的看法。
生:他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的。我觉得他很傻的,禾苗应该在土里自己长大的呀。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
生:我觉得他的做法是不对的,你想让禾苗长大,只有认真去种呀,比如给它施施肥啦,浇浇水啦。把苗拔起来,禾苗不是吸收不到营养了吗?
师:刘青松,一上课你说也想把禾苗稍微拔一点点的,现在听了大家的话,有什么想法没有?
刘青松:我不想拔啦,拔苗要把苗拔死的。
师:已经明白啦。可农夫不明白呀,他以为这是个好办法呢。所以一想出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提示:怎么拔得?),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尽)
师:想一想,他累成什么样了?
生:他累得骨头都散了架了。
生:他累得腰都酸了。(师:那叫腰酸背疼)
生:累得连回家的力气都没有了。(师:那叫有气无力)
师:再来看这个疲字,是不是很容易记住了?(老师范写疲字。用彩笔标出病字头)
生:哦,对的,他累得好像病了一场,一点力气也没有啦。
师:他拔禾苗累得筋疲力尽。再来看看被他拔起的小禾苗,现在你们就是这一棵棵小禾苗了,你们会说什么呢?
生:我会说
师:你就直接说吧。(众笑)
生:哎呀,疼死我啦,赶快把我放到土里去吧。(众笑)
师:这棵小禾苗在伤心的哭呢!
生:农夫呀农夫,你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把我们拔起来,你会后悔的呀(众笑)再过一年我们就可以丰收啦。(众笑)
师:不用一年的,只要几个月禾苗就会长大,就会有收获啦。可是农夫急得一天都等不及啦。
生:你把我们拔起来,还想不想丰收啦?(众笑)
师:这颗小禾苗在气愤地说。
他可没听到禾苗的话,还满以为禾苗都长高了呢!回到家,他兴致勃勃地说──,
师:(紧挨着疲字范写勃字,并用彩笔标出勃字右半部分的力)刚才农夫还是筋疲力尽的,现在哪来那么大的力气呢?
生:他一想到禾苗长高了,就特别高兴。
生:他以为禾苗长大了,力气又来了。
师:那好,让我们把他兴致勃勃说的话读出来,他说话时一定还在用手比划着。大家可以做做手势,再兴致勃勃地说
五、明理
师: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他的.儿子很纳闷,心中会想什么呢?
生:真的吗?一天功夫就会长高一大截吗?
师: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师:如果你就是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全枯死了,心里一定有许多想法,回去会怎么开导你爸爸呢?农夫看到禾苗都枯死了,会伤心地说什么呢?听了儿子的话后,又会怎么说呢?同桌想像一下,演一演,看谁最能让爸爸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反馈表演:指名两生表演。)
师引导:儿子看到禾苗全都枯死了,就急匆匆地赶回家去
儿子:爸爸,爸爸,禾苗全都枯死啦。
农夫:不会吧,昨天还长高一大截呢。
儿子:真的呀,不信,我带你看看去。看,这是不是枯死的禾苗。
农夫:哎呀,真的死啦?怎么会死的呀?
儿子:你把禾苗的根拔出来,它吸收不到营养就死啦。
农夫:那赶快在禾苗的叶子上浇点水,让它活过来呀。
儿子:那可不行呀。
农夫:怎么不行?浇点水它就不会枯啦。
(师见儿子愣住了,提醒:快告诉爸爸,禾苗是靠什么吸收水分禾营养的。)
儿子:爸爸,我告诉你,禾苗是靠根吸收水分禾营养的,现在根都死啦,再浇也没有用啦。
农夫:那怎么办呢?
儿子:下回再种就不能拔苗啦。
师:听着儿子的话,看着眼前枯死的禾苗,想着自己拔禾苗拔得那么辛苦,农夫好伤心,好难过,他叹了一口气说
农夫:哎呀,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呀(众笑)拔苗是不能让禾苗长大的呀。以后种禾苗我可得吸取教训啦。
(学生鼓掌)
师:是呀,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他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所以坏了事儿。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办其它事情也一样,都急不得。
现在这个农夫是懊悔不已呀,他发誓以后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可是你们知道吗,农夫种的禾苗最后又都死了,禾苗怎么会死的呢?请小朋友们小组合作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得棒。
生: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啦,他吸取了教训,不去拔苗。他想,儿子不是说过不能急吗,就让他慢慢长大吧。于是农夫不去管不去问,田里长了许多杂草,禾苗的叶子上都是虫子啦。最后,禾苗又死啦。
师:真棒,你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不能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师:明白了,办事情不能太性急,但是也不能走向另一端,为了怕犯错误,就连正常的事情也不去做了。
六、拓展
师:《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是我国古代一个大学问家孟子写的,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孟子的原文只用了短短41个字,可有意思了。听老师吟诵古文。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师:今天学的寓言就是根据这篇古文来的。自己对照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读一读,再看看下面的解释。一定能读懂许多。
(学生练读古文。)
师:你读懂了哪些呢?
生:我读懂了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就是我们课文中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生:我读懂了茫茫然归,就是很疲劳地回家了。
师:小朋友的收获真大,不仅读了课文,还读了古文呢。下面我们一起读。读的时候大家还可以晃晃小脑袋。(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矣。)
师:同学们,从远古时代起,许多国家,许多民族中就有了寓言,像我国的古代寓言,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俄国伟大作家克雷洛夫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写的《拉封丹寓言》等等,充满智慧的人民又创造了许多现代寓言故事。(展示书籍),这些优秀的作品充满了智慧的故事和话语。有兴趣的,课后可以多找一些来读。
教后反思
新课程改革倡导我们要给学生终身收益的东西。什么才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呢?我以为,文化的品质与素养应该是一种更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寓言文化就是诸多文化现象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是最具智慧的文化经典,它能引导儿童探寻意义,沐浴传统,丰富涵养,提升悟性,充满睿智和灵性地观照世界,表现世界。《揠苗助长》便是其中一则传统寓言。它展现了一个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而滑稽的农夫形象,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过急,违反规律的道理。
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的一句话:要把孩子教聪明了。这里的聪明,我认为便是智慧的悟性。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启迪儿童的悟性,激发儿童的灵感,在塑造优秀品质,陶冶优雅性情,培养宽广胸襟的过程中,让眼界更为开阔与高远,让心智更为聪颖与灵慧。
寓言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有儿童特点的哲学教育。儿童也有探求哲理的潜在欲望和能力,只是这种欲望和能力,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支撑。帮助儿童学好寓言的最好策略是充分利用寓体的形象性,引导儿童在深切的感受中领会寓意。所以本课教学中,创设的一个个活动情境,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农夫的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形象,如品味巴望天天总觉得等具有讽刺意味的词语,想像焦字的四点像什么?或者角色互换,扮演农夫、小禾苗进行夸张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续编等,身临其境的去感悟、体会、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在充分的感受中萌动直观的推论,获得心灵的顿悟。
课堂教学的实效表明,在某种程度上,儿童就是小小哲学家,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寓言故事。能很清晰地明白农夫错误的原因,并从中明白故事的道理。因此学生只有在活动和情境中,与教材对话,与角色对话,才能产生积极的内部言语,在这些语言的逻辑思维活动中,获得大脑两个半球的交替兴奋,从而形成自己生动的思想,成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
学生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寓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应让学生从小接受熏陶与感染。教学中补充成语,感悟汉字的形象性,阅读孟子写的原文,明白多国家、多民族寓言的丰富性等等,无不蕴涵着语文教学的文化追求。让学生在学习寓言的过程中感悟这一充满智慧的寓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悠久历史。对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⑴ 谁欺骗谁?
⑵ 为什么欺骗?
⑶ 怎么骗?
评: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⑴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⑵ 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⑶ 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评: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⑴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⑵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⑶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⑷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评: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灵,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评: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设计这样一个练笔,帮助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体会“我”对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
【板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