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推荐度:

高三上学期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推荐度: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推荐度: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推荐度:

初一历史考试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的内在动力。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效果的体会。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重视人才建设和制度建设,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大力发展社会经济,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要推向前进,也需要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在《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中,学习商鞅变法中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时,针对班级管理中的量化考核制度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以小组及个人为考察对象的量化考核,与商鞅变法中的编制户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经过这样一分析,学生就感到学历史很有用处,从而,就对学好这门课程有了积极的认识,学习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其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各学校电化教学手段都比较齐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象片等先进教学方式,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唤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遗迹,走进历史博物馆,搞社会调查,让学生体验“走进历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的有效问题。一是要设置揭示教材隐性知识的问题。所谓隐性知识就是教材中隐含的"、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点,如知识的实质、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等,将这些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学生的探求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让学生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是要多设置一些指向明确,符合学生思维实际的小切口、深分析类问题,避免那些大而空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举例来说,讲授唐朝晚期的历史时,让学生分析“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题目,思维含量相当高。通过这么一个问题的剖析,就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唐朝灭亡的原因,并很好地锻炼了其历史思维能力。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第四、挖掘趣味性材料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历史教材里穿插的有趣小故事还是挺多的,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例子作生动讲述。对于难度较大但书中又没什么解释的知识点,教师应尽可能选择有趣味的或贴近生活的角度去讲解,举出一两个例子,让学生感到有趣和亲切,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从而轻松地学到知识。比如在学习《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时,在对诸子百家思想学习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你认为在我们班级管理中,哪些思想主张比较实用?”学生讨论非常激烈,各抒己见,阐明理由,同学甲主张以儒家的“仁、礼”思想管理班级,滔滔不绝的阐明理由;同学乙已急不可待的把手举得老高,他主张依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管用,对于那些屡教不改者就应该以严格的班规进行处罚?小小的一个问题,激发了他们的热情,百家争鸣的局面再现在了课堂之中。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2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一课时,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3

当高考结束的钟声敲响,紧张而又充实的高三第一学期的历史教学渐进尾声,这一个学期以来的历史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常让我反思,高三这一学期的紧张与快乐、疲惫与幸福,成功与失败一直相伴而行,却一直充满希望的生活让我们至今回味;现我将我的做法、得失拿出来哂哂。

一、眼中有高考

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引得好,“引”的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 .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

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在学期初,我就结合以往高三辅导经验,按市统考要求,拟定了三轮复习计划,力争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第三轮复习,“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逐步提高学生成绩及能力。

2 .研究高考收集高考试题

12 高考结束后,我们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整理,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同时还可排出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

3 .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去解读热点,编制热点小专题。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

4 .团队协作备战高考

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与备课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二、学、练为高考

为了让学生考好,就要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还要让学生把知识用得得心应手。

1 .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一是要将课本读“薄”, 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

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 .有针对性地自编试题就非常重要和有用。这类考题考查内容主要是与市诊断考试以及高考同步,试题形式与高考题相同,检测时间控制在 40 分钟左右。在每一次诊断考试前准备多套,集中训练,()效果很好。

3 .考前强化训练高三的考试有点多,综合的月考、学科的单元考、专题考,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我认为学科检测在日常应减少一些,以增加学生阅读教材、领悟知识的时间。

三、心中有学生

1 .赏识、尊重学生

与直属校比较,我们算是二流的学校;与理科生比较起来,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三流学生。整理知识体系、记住该记的知识点、有不错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理解学生的一次次的失败,会让学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兴趣。

2 .关心、帮助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则需要系统知识,化解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差一点的学生则需要督促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记忆并掌握基础的知识点。所以,老师要多转转教室,多陪陪学生,不仅仅是解答学习疑难,也可以与学生聊聊天。

以上仅是我在高三这一年中教学进程上的所做,并没有谈及学科知识教学方面、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东西。回想过去一年的复习备考感觉有很多东西值得注意和改进,也更深的认识到自己的诸多不足之处。

1 .研究高考方向虽然是花了很大力气,但还不是很够。

2 .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还不够,使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基本常识的错误。学生的做题习惯,规范性不强。

3 .引导学生落实基础,进而转化为能力也是没有做好的一件事情。

总之教书育人,需要更多的思想和行动,任重而道远!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4

有反思,失败才能够成为成功的基石,逆境才能成为人前进的动力,好的环境才会为人的成长供给营养,没有反思,失败会把人打倒,逆境会让人沉沦,好的环境会让人得过且过。因为有反思才会无论在什么情景下都不丢失目标,才会提高。故针对本学期教学反思如下:

1、穿讲历史人物趣事

历史人物的遗闻趣事是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或知之甚少的,是他们极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穿讲这些资料,便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比如:讲《新文化运动》(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这节课的时候,我提到晚清怪才辜鸿铭,我向学生介绍了他那个著名的为中国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辩护的言论:中国男人好比茶壶,女人则好比茶杯,世上仅有一个茶壶配几个茶杯的事儿,岂有一只茶杯配几个茶壶的道理学生闻此无不忍俊不禁。如此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进一步理解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2、用口诀法记忆历史知识

许多历史知识枯燥乏味又很难记牢。教师不妨编些生动的口诀以帮忙学生记忆,如此,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里准确掌握知识且经久不忘。我在讲授《天津条约》(必修一政治礼貌历程)资料时,介绍给学生2个记忆法。《天津条约》资料能够记忆为:公使进京丧颜面,增开十处新口岸。自航长江各口岸,破坏内河航运权。内地游历宗教传,巨额赔款乐开颜。十处通商口岸记忆法: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记牢了这一知识点。如此一个重要且难记的知识点就这样迎刃而解了。另外,,中日《马关条约》资料可编为一厂、二亿、三岛,四口。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3、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多媒体教学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图片、实物、漫画、影片等等。不但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知识,也能使历史可看、可摸、可感,从而变得生动趣味,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进取性和课堂教学质量。

4、设置讨论环节

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往往莫衷一是,各有各的说法。这时候教师可适当组织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讨论,甚至能够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这不但能构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比如在讲《太平天国运动》(必修一政治礼貌历程)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太平天国运动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其结果会是怎样呢此问题一提出,便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几分钟后,许多学生自告奋勇讲述自我的看法,有的说将建立一个由农民阶级掌握的政权,有的说将建立一个工农联合专政的政权,也有的说建立的仍是一个地主阶级政权......最终我作总结:由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革命胜利后的农民领袖将会蜕变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建立的仍是一个地主阶级政权,正如历史上其他的农民起义领袖一样。

我要感激学生,是学生的测评激励了我,鞭策了我,催我奋进,催我在教改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反思,正所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5

本学期,带高二三个文科班、四个理科班,高一一个尖子班的历史教学,一周共15节课。课程量似乎不多,但是却特别累。尤其是高二历史教学倍感吃力。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这一周教学感受:

首先在备课时,特别是第一单元内容,备课起来总感觉无处下手,

对知识点的处理把握不住,备课起来很苦难。思想史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产物,内容比较的抽象,时间又比较的久远,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第一单元还有很多内容涉及到哲学的内容,讲深了,学生还没有学过哲学,根本就无法理解;简单处理,学生了解不了,很是矛盾。要是哲学学过后,我想第一单元的"内容教与学都会很容易的。

其次是上课,一周5节课(包括晚自习),上完两节内容,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认为对某些问题还是很难理解。

感觉比政治与经济史的学习还要难。期间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手段,备课时充分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方法。所以上课时感觉有种前所未有的卡。

第三,由于我校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的实际。

本学期我要求学生坚持“课前预习,课堂大胆展示”,改变原来课前不愿意预习、懒于预习的状况,同时以各种方式去检查与敦促。几节课后,有很多学生与我聊天时,都谈了自己的感受,认识到课前预习,课上敢于展示对学习好历史的重要意义。仍然有很多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愿意课前预习,不愿意课堂去展示,与同学去讨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估计需要我们一起努力,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过我对他们与自己都有信心。

第四、在讲述思想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时,我深感学生对必修1、2知识的遗忘程度严重,因此还要加强对必修1、2知识的复习与回顾。

这就与课前预习有很大关系,每节课前我都要求学生复习回顾相应的与之有关的知识,特别是必修1、2的内容,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针对此,我准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必修1、2内容的复习,准备每一单元开始时,先把必修1、2内容进行复习;单元结束时,再把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按照专题的方式进行归纳,以便学生能从宏观上,系统地掌握知识点,搞清楚知识点前后关联。这只是我目前的想法,不知道现实中能不能实现,也深知这样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增加自己的教学负担,而我最担心的就是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起不了正面的效果。是否具有科学性?对此渴望得到同行朋友们的指点。

以上是一周教学工作来的一点肤浅认识,同行朋友们可以在此谈谈你们是如何处理必修三内容,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怎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以便学习。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6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素质教育目标进行的。历史学科要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历史课往往给人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所谓贝多芬(背多分)就是这样来的。学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这样历史课成为历史只是的单一传授用心记,教和学又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于是上课时出现了学生做其他科作业的,打瞌睡的,还有一些学生在下方笔聊的,即便有的同学机械的记下一些历史知识,但过不久,也全面还给老师了。怎样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用心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历史学科因其资料庞大时光久远,即逝性强的特点被人们当作死记硬背的副科这一偏见造成负面影响。使学生对历史科目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上,要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简单,幽默,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简单愉快的学习环境,还就应加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仅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透过对教法学法指导进行反思能够让老师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哪怕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攒美,都会给学生以激励,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透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用心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我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用心性调动起来,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透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主动性,到达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此刻新课程实施以后的资料,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到达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此刻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理解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明白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超多的历史知识。他们明白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明白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潜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就应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贴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先透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的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贴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透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能够巩固旧知识。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能够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用心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能够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建立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能够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能够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明白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能够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职责。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能够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能够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决定的潜力,这样不仅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潜力。也能够帮忙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能够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

史信息。能够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能够巩固旧知识;甚至能够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但是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光回答出要点。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7

平定县第三中学校 翟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探索、敏锐观察、牢固记忆和丰富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是我在平日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几点方法:

一、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动的讲课,活跃的课堂气氛,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到商朝历史时我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下课了还意犹未尽,课堂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那么谁害死了韩非?是他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了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的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学生也就能跟上老师的思路,较好地掌握知识。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不仅

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并且能取得良好效果:第一,重复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这样就能记得比较牢固。第二,重点记忆法,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挑出重点,让学生进行重点记忆,培养学生抓重点的好习惯。第三,比较分析法,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可以从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记忆。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薄见,关于培养学生历史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运用恰当,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作用和对教师成长的至关重要性,只有经验加上反思才能更进一步的成长。因此,我要积极努力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出新一代具有较强适应力的学生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8

本节课我打破了原来的教材编排体系,以色彩中东来建构知识体系,利用多媒体课件扩大地理信息来源,将世界的精彩更多地呈现给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节教学比较满意之处:

1.以微课的形式将中东的许多元素展现在学生面前,精美的画

面、饱含深情的语言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

习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本节课设计的两个小组合作问题学生讨论都很激烈,问题设计贴近学生实际,活跃了学生思维。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挖掘上很到位。比如中东战乱不断,我

学生小组合作谈谈自己对于中东地区和平的设想,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阐述,每个小组的发言都感同身受,令人印象深刻。

4.多媒体在教学中真正起到了辅助作用。中东石油的外运路线图动态出示,直观性较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脑、眼协调运用,达到良好的效果。对于中东和西亚的区别,我在图片上做闪动的效果,起到强调的作用,使学生过目不忘。把中东的范围用数学的形式表示出来,“中东=西亚—阿富汗+埃及”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中东的范围。

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不管多么精心的设计,课后总是存在着一些遗憾,比如时间的安排上有些前紧后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积极改进。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9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这话说明了互助合作的重要性。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

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互助合作,可使教师个人少走弯路,在同伴互助中更好地成长。这里要求做到:一是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建构学习型组织。建构学习型组织是落实主动学习和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策略。学习型组织不仅重视个人学习,还强调团体学习。对学校来说,开展团体学习意义更为重大,因为教师的劳动更多的`时候是个体性劳动,这种个体性很容易导致教师游离于学校组织,造成教师互相之间专业封闭,教学保守。开展团队学习,有利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形成双赢的共同体,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是要加强现有教研组的职能。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和教研的基层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到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目前,我们的教研组,还是停留在按教研计划听几节课,完成教导处交给的任务的层面,存在着工作被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作用不大等问题,在校本教研实践中,问题来自于教师的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来自于教师群体的自发研讨,因此,教研组的重要职责是营造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增加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信息反馈和沟通。在发挥传统教研活动优势的同时,改进传统教研组的局限性,才能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三是要开展好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集体备课中,教师的不同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能在集体备课中得到交流、讨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要做好集体备课,一是教师要认真地研讨教材与课标,带着问题和反思参加研讨;二是教师要备好学生,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教学策略;三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体现有效教学,每个教学环节应体现教学效果,做到“以学定教”。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之间应加强互助合作,以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水平。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10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还有学者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历史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本文作一些简单叙述。

何谓教学反思?简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教学反思中教师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最优化。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历史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历史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的历史教学理论和历史专业学识为基础。1.要转变历史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对教学有重要影响。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史实之外,适当传达一些历史学的概念和方法也非常必要。而且,历史教学的核心应当是发展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方法。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教师就要了解历史教学研究的动态,加强对历史教学理论的研习。2.丰富历史专业学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我认为,关键是多研读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如顾颉刚、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钱穆、郭沫若、翦伯赞、周一良等人传世的学术著作,精选若干研读。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学名著,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而且从中可以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上,历史教师主要应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1.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研究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通过听课后的相互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特别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及时的交流、分析,有助于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在反思他人教学经验、教训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案例之外,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也很重要。如发表在报刊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而观摩听课、座谈讨论、专家讲学等多种形式,也是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反思和探讨的好时机。2.课后小结。课后小结,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关注。以历史学科来说,其实,平常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像这样的课后小结积累多了,也就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水平。

总之,关于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作为历史教师,其教学反思究竟有哪些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反思达到什么程度才是理想的状态?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发展教学反思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也是历史教师成长为研究型、复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11

一、反思教材处理

对本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准确。对教学内容的次序进行了调整,先整体感知“两次战役”和“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再分析“胜负”、“鼎立”的原因。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反思教学设计

1、引入:

以脑筋急转弯“世界上谁跑得最快?”为话题引出曹操,再用曹操诗歌《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抛出问题“曹操壮心是什么,实现了吗”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导入新课。

2、新课教学:

第一环节“穿越时空,走进三国”用时15分钟,以我看我听的方式去经历、去讲述、去想象了解基本史实,包括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局面、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环节“读史明鉴,问道三国”用时15分钟,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解决本课难点:两次著名战役失败、胜利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第三环节“赤壁怀古,评说三国”用时10分钟,将历史故事、历史人的评价、谚语等以游戏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巩固,达到学科的整合,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3、新课结束,以课堂小结的方式结束新课,用时2分钟。小结采用归类法【①种局面②大战役③分天下④个人物⑤个时间】便于学生记忆。最后回到课前引入的问题“曹操统一全国的壮心最终未能实现”结束新课。

三、 反思课堂效果

首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脑筋急转弯的形式引入新课,不但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注重了学科知识综合。尤其是穿越时空前,老师问“今年是何年?”,“20xx年”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非常遗憾,穿越失败!”。当老师再次让问“今年是何年?”,学生回答:公元200年时,老师恭喜学生穿越成功。随即点击,进入伴有图片和音乐的“三国鼎立”画面。在轻松愉悦的话语中,将学生带进历史情境。

其次,课堂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穿越时空的.所见、所闻表达出来。比如有学生谈到:她先来到袁营里,听到了袁绍与许攸的对话,再来到曹营里听到了曹操与许攸的对话,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对话情景再现给大家。学生的参与面较广,特别注意对学困生的关注。当看到小孟同学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回答上时,教者没有放弃,而是鼓励和帮助她,直到回答对后,才叫其他的同学,这样做虽是耽误了不少时间,但当看到小孟同学微笑坐下的时候,我觉得很值。再者,在第三环节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效果很好。

第三,采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能动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激趣、引导、纠错、激励,为学生的人生服务。教学中,注重对历史事实的了解,对历史人物客观的评价。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

最后,本课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在对基本史实的引导、讲解时还不够得心应手,这个主要体现在第一环节。二是担心教学时间紧张,对个别问题的引导不够充分,在不得已中,只好自己托盘而出,这个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谈曹操“一胜一败”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时。三是与讲解的同步性不够。最后,客观上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的确很差,表现在阅读能力和获取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弱,表达能力差。一段简单的文字都无法正确的朗读。一些基本史实如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都无法从书中获取,课堂上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无形中影响到教学教学的进度,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更多的思考,为了进度有时不得不见好就收。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12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共同参与作为教学方法选择的目标。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越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越丰富多彩,就越能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尝试着教学活动形式的改变,在课堂上我不再以单纯传统的讲解为主,而是力求发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例如阅读和讨论两种方法在讲课中频繁的运用。

学生阅读教材,是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改变了教师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能动地完善知识结构,获得自身体验的可能,但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时在让学生阅读教材前,先提出几个问题;有时在学生阅读完毕后提出问题;在这些问题的逆向影响下,学生的注意被控制在老师提问所涉及的全部信息上,他们在已学过和刚阅读过的内容中进行检索并进行积极的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在阅读教学中,单纯阅读,不提出问题的方法应该摒弃,因为它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仍处于被动状态之中。问题的设置能使学生产生悬念、质疑等积极的心理活动,保持他们学习发展的可能,所以应予提倡。而问题的选择,则受知识水平分类的制约,对于不同层次的知识,老师在指导阅读时应充分考虑。运用这一策略可以发挥学生认识的最大可能性,培养他们的探索和创造精神,对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独立性、敏捷性和逻辑性等各项品质的训练效果都很明显。

组织讨论,也是我目前上课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明辨是非,求得对某一问题的正确认识,同时提高思维能力。但要避免讨论的问题过于浅显,或讨论的问题多而琐碎,表面上热热闹闹,但都难以达到应有的思维深度。

为了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在讨论课中我还组织了一两次小辨论。每次辩论前,设计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教师看。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例如:在高中历史必修1的教学中,可组织课堂辩论题目:“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这种辩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会翻阅了很多书,从中他们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能力得到锻炼,眼界大为开阔。

另外在高中历史必修1的探究课教学中,我则采取“分组活动”的教学形式。“分组活动”是合作式学习和历史课堂探究式学习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探究知识、培养能力上两者兼顾。课堂上学生不用改变班级座位,就可以组成小组。学生先自学,而后争先恐后地发言,讲课文知识,讲补充材料,教师引导着学生讲,看似很“乱”,但传统的观念被抛弃,整个课堂气氛和谐,变过去的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依据教材、主动搜集资料等等,这种探究性学习过程,营造了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只是在学生自学、自讲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点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分组活动”方式讲究的是“先学后导”。课堂教学从学生自学开始,然后由教师因势利导、设置问题,学生则在信息加工、讨论取舍、归纳整理等过程中获得新知,增强能力,完成情感体验和品德升华。在这种探究中,先形成学生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接着教师在双基落实和反馈的过程中加以点拨、指导和适时的评价、鼓励,组织学生巩固所了解、掌握的新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一些问题。

探究课的“分组活动”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各类学生的学习效益、学习质量,开拓了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想象和动手实践的空间,充分地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而这一切正是课程改革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在课程改革中尝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改变,对学生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刚开始时课堂上可能花时间较多,因此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而对教师则提出了把握教学过程的全局、知识广博、应变能力强等很高的要求,是对教师素质的一种考验和挑战。由此可见,教师首先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进行课程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从易到难,大胆尝试,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一定能有更高质更高效的改变。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13

一、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的提升

我从1998年至今一向从事初三历史教学,之所以能有一点点的经验,那是因为我对教材熟悉罢了,教学时光长了,自然就有一点体会和感受,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教师明白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用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必须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教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状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强中招、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招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

初三的教学工作是直接应对中招考试。做为初三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所以,教师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招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潜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构成习惯。

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决定等诸方面的综合潜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最终,我用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梵高的名言作结:“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方这句话吧,实实在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我上了一节课是《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光耀千古的文学艺术》。此课按照备课中的教学设计进行,透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课学习主题,然后透过启发与探究完成学习目标,最终是思维拓展、达标检测。反思此课,我感觉最大的遗憾是学生学习的情绪由高涨走向平静最终陷于低落。

一开始,我透过一段影音资料引出了本课的主题。在讲第一个问题“诗歌的黄金时代”时,我提出问题“你明白的唐代诗人有哪些?”同学们兴致很高,争先恐后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然后我又分别让他们欣赏了三位重点诗人的图片,介绍,并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背诗和画中寻诗的活动。同学们十分用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踊跃举手。当讲到第二个问题“光彩夺目的散文”时,我就让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学生立刻开始平静的看书,用书上的话来回答问题,没有了兴高采烈的神情,没有了争论、没有了问题、没有了质疑,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

静静地思考,我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我组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出现了偏差:只思考了“我就应怎样教”,而忽略了“学生想怎样学”,课堂上完全按照备课时预设的`进行,虽然备课时也思考了学生的因素,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给学生留出自主活动的空间,只是把学生当成了我事先编好的程序中的对讲器,师生像“打乒乓球”一样,你来我往,我问你答,虽然答出了所有的问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掌握了教师安排好的知识。当我和教研组长及其他教师交流时,他们提醒我,你没有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让他们沿着自我的思路继续前行,即没有让学生自我从身边的、熟知的知识谈起到引出未知知识,也没有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质疑的时光,所以学生的情绪才一落千丈大家的话使我更加明确了本课失败点所在。

课堂教学中就应为学生的活动留下空间,并且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时刻把握着“学生想怎样学”。不能用自我的问题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根本没有自我思考活动的空间。教师能够透过创设问题情境后把“发球权”交给学生,透过学生的自学、提问、争辩来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在此种开放、宽松的环境中思维也很活跃,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学设计外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节不太成功的历史课,让我体会到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时,要真正做到教师、学生的主角换位:如果我是学生我想怎样去学,我想明白哪些问题而非按教师的预设只思考自我怎样教、怎样问、学生能答出教师的问题就是完成了学习任务。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一次的偏差,还是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相脱离,教学设计中虽然思考了学生的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不知不觉地陷于“老一套”的以教师为主的做法中,这也是今后我就应十分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只挂在口头上。

透过这节课,我悟出一个道理:在课堂上教师仅有停止了告诉,学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学中仅有给学生一片空间,学生才能自我往前走,才能自我去发现。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14

新课程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就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就是,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我认为:对新课程的理解就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就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头,对历史课堂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剖析。

一、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就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教师们把超多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就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贴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在设计《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减灶记”,成语“管鲍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围魏救赵”等以自我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课时学生把自我创作或制作的的动画、漫画、剧本等拿出来交流,形式十分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呢难道只要明白这些故事就能够了吗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就是什么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就是什么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知识就是基础,就是依托,就是载体,就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仅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构成历史学习的初步潜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职责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就应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透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们用心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就是教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够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就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就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就是学生十分喜欢的形式,但就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思考要到达什么目的、学生能够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资料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就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就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就是教师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就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

另一类诸如“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样的问题书中就是能够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就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所以,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就应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15

在平时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如何处理好教师的讲述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教师的讲述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之间关系应该是共生共存、相辅相成。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不是就要排斥教师的讲授呢?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历史教师很少“讲”,甚至是一堂课都不开口说几句话,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却似乎成为一位旁观者。对这一点我心有存疑,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评价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既要反对“满堂灌”,又要改变当前那种因追逐“时尚”而完全排斥教师讲授的现象。当然老师的讲授新课不等于满堂灌与死记硬背,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并不是取消讲授。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摒弃讲授法的合理运用,知识传授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讲授法永远是一种必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新课改要求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主要应该看教师的角色和讲授内容上的转变,即教师的角色由主角变成引导者,讲授的内容由灌输生硬的结果变成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过程。

所以说在任何一个教师的历史教学中,在任何一节成功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里,老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都是共生共存、相辅相成,不可能只有其中一方面而毫无另外的一方面的踪影,真正处理好二方面之间的关系,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反思  反思词条  教师  教师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  历史  历史词条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