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度:

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的教学反思

推荐度: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精】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四年级语文第一至四单元教学工作已顺利完成,其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并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了近一周的系统归纳复习。4月22日上午进行了测试。50位学生全部参加测试,成绩比较理想,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96%。

这次期中复习,有目的、有条理,对于学过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复习。复习期间,学生比较重视,大多数学生会听讲,能及时地、认真地完成作业;背诵、默写、听写的质量有所提高,则成绩有明显提升。然而,个别学生仍缺乏认真的态度、自觉的习惯,作业拖拉,家长的监管也不到位、发挥作用底。则成绩不尽如意。

现就学生完成试卷质量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一、评价测试题含盖的知识点。

此评价测试共9个大题,包括的知识点有“多音字”“书写汉字”“词语” “关联词语”“古诗、谚语、名句”“课文理解”“短文阅读”“作文”等8个方面。第一题是,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读音;第二题是,看拼音,写汉字;第三题是,将成语补充完整;第四题是,选词填空;第五题是,连线搭配,再填空;第六题是,默写《独坐敬亭山》;第七题是,《将心比心》选段;第八题是,短文阅读《倔强的小红军》;第九题是,习作。分数权重分别是3分、12分、10分、4分、7分、4分、13分、17分、30分。

二、学生答题主要情况分析。

第一题,这一题主要是检查学生对第一至四单元多音字的掌握情况。由于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中比较重视读音或多音字,复习时又进行了巩固,故学生整体掌握比较扎实。只有四个学生出现状况:两个学生把“饮(yǐn yìn)酒”的“yǐn”选为“yìn”;一个学生把“挣扎(zhā zhá)”的“zhá”选为“zhā”;一个学生把“折腾(zhē zhé)”的“zhē”选为“zhé”,其原因没有认真听讲或掌握不扎实所致。

第二题,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至四单元“会认读、会书写”汉字的掌握情况。就做题来说,学生汉字书写正确率高,在书写汉字上大部分学生注意规范性、美观性。学生出现问题主要是:三个学生把“蜿蜒”的“蜒”写成“蜓”;两个学生把“凝视”的“凝”写错;两个学生把“避开”的“避”写成“劈”或“壁”;两个学生把“精湛”的“湛”写错;两个学生把“无瑕”的“瑕”写成“暇”。其主要原因:要么形近字、同音字区分不清,要么拼音拼读不准确,要么缺乏细心;要么掌握不扎实。另外,还有一个学生写错了十一个字,这是与平时的学习态度或作业欠及时有关。

第三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至四单元学过成语的掌握情况。教学中重视成语的学习与积累,平时能达到正确抄写、准确听写,则丢分的情况不多,其中,“波(澜)起伏”出现状况较多:一是与“五彩斑斓”的“斓”混淆;二是与“连绵起伏”区别不清;三是虽学过“波澜壮阔”,但由于缺少积累,则不能灵活填出。另外,“(拔)地而起”的“拔”与“拨”区分不清,“甜言(蜜)语”的“蜜”与“密”区分不清。还有个别学生写错“骨(瘦)如柴”的“瘦”。再者,上题中错十一个生字的学生,这个题也填错十个。

第四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此题基本没有丢分出现,只是个别学生在填写“即使……也……”时,写错“即”字,这是不认真填写或与“既”区分不清造成。

第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至四单元之“日积月累”中学过的谚语、名句、诗句的掌握情况。此题是以连线或填空的形式呈现的。丢分的学生很少:其中一个学生有漏掉的情况,这是不细心所致;还有一个学生没有填出名句的出处。总之,由于学习时,极为重视这一知识点的积累,能达到会读、能理解、能默写,因此掌握比较扎实!

第六题,此题主要是检测学过的古诗词。此题默写《独坐敬亭山》。学生默写比较好,只是个别学生有写错字的现象,如:一个学生把“众鸟高飞尽”的“众”写成“重”;两个学生不会写“相看两不厌”的“厌”。主要是同音字区分不清或掌握不牢固造成。

第七题,主要检测学生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的能力。此题选自第8课《将心比心》的第2、3自然段。第一小题是让填写文中“破折号”作用,其正确填写应为:解释说明。而有的学生填写错误的原因是不理解。第二小题:扎两次都没有成功,护士的头上布满了密密的汗珠,说明她的内心非常紧张,此时她可能在想些什么呢?此题回答基本没有多大问题。第三小题,主要是理解“温暖”和“幸福”含义。回答时只要围绕着“将心比心”和“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来回答就可以了。而有的学生回答时扣题不够准确,主要是理解不准确。第四小题是让学生写出与文中最后一段话的意思有关的孔子和孟子的名言。由于《诵读论语》课中已经学过孔子有关名言,而孟子的名言在语文园地中也学过,故出现状况的只是少数学生

第八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此题中的短文题目为《倔强的小红军》。第一小题是:这是发生在红军长征时的故事,请推算一下,距今天大约有年。由于学生不是很清楚红军长征的时间,故老师给予了提示:告知红军长征是1935年10月开始,所以学生很容易推算出大约80年。然仍有个别学生推算错误。第二小题是:第二段中的“一步一步”删去后,句子也通顺,作者为什么不删去呢?正确回答为:因为“一步一步”更能表现陈赓疲惫不堪,同时说明当时的.条件、环境极其艰苦,所以作者没有删掉。大多学生都能回答出第一要点,第二要点只有少数学生能回答,这还是对原文理解不透彻。第三小题是:读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你知道了哪些内容?比较准确的回答为:我知道了小红军长时间在荒芜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身体非常虚弱、疲惫。此题主要问题是回答不准确。第四小题是:陈赓对小红军的关心表现在哪些方面?此题主要从四个方面回答:①让小红军骑他的马;②让小红军和他一块走;③把他的青稞面送给小红军;④返回原路找小红军。此题主要问题是回答不全面。第五小题是:小红军的“倔强”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为什么要“倔强”?比较准确的回答是:小红军的“倔强”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小红军不肯骑陈赓的马;②小红军不肯和陈赓一块走;③小红军不肯接受陈赓送的青稞。因为小红军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不拖累别人,所以小红军很“倔强”。第六小题是回答读了故事的启发,这一问题主要应围绕着“一心为别人着想”,只是有的学生这一要点没有抓住。

第九题,主要考查学生写作文,同时也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这次习作的要求为:选一件在你和家人之间或同学、邻居等人之间以诚相待,互相为对方着想的事情,运用阅读中领悟的写作方法把事情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大多数学生能仔细审题,依据习作要求选择材料,并能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对具体的事例进行描写。能够按照要求较好地完成习作的学生主要有沙乾易、李思萱、东野梦哲、苏延开、陈盈杉、朱文萱、席千惠、董闻博、林子音、贾赠玉、孙睿雅、高雨馨等12位学生;完成习作还可以的有韩嘉欣、王嘉一、李文蓓、王瀚聪、李一民、高羽桐、颜丙豪、李天笑、孔宇冰、颜晓羽、赵桐吉、胡俊豪、孔一鸣等13位学生。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有的学生审题不清,则选择事件不符合习作要求,如有的写成“助人”,有的写成“友谊”等,有的缺乏鲜明的主体,有的字数达不到要求,等等。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去解读文本,去品味语言、感悟语言,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提升,师生共同享受语文、享受学习,情感达到共鸣。备课时,我重点思考四个问题:

1、如何让学生由长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

2、如何有层次地设计教学,体现教学“不着痕迹、跌宕起伏”的和谐之美。

3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准确平实的语言中体会作者情感,品味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妙。

4、教学问题的设计要精妙,点拨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在思考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它给我带来的收获之大是毋庸质疑的,因为自始至终我都思在其中。如何钻研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如何设计大环节、如何处理小细节;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让我体会了语文的魅力;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经历了思维的真实流动和情感的激越勃发的生成过程,让我体会到了教语文的快乐。

特级教师王淞舟老师在《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一文中指出:“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一句话,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根据这一教学思想,我以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即认识长城,让长城的形象在脑海中、在心中不断充盈、深厚,使课堂、教师、学生、作者、文本浑然一体。

我在课前谈话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哪些同学去过长城,把你看到的和学生聊一聊,也可以说说你的感受。接着我悄然无痕地将学生引入《长城》一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对长城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此设计让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上课伊始,学生就怀着一种期待、一种探究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时需要问题作为引导,因此我对学生提出了初读的要求:放开声音,大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用心感受,文中哪些地方令你印象深刻。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此时对长城的印象比较粗略,直观,因此深入探究文本时,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自己情不自禁想赞美、想大声读的句子读出来,或边读边仔细地琢磨体会,把深受触动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把体会写在旁边。以“感受长城形象”这样一根主线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去深入思考,给了学生“我即作者”的阅读体验状态,亲身经历感受文中的每一个细节,关注文字背后蕴藏的内容。学生通过感悟语言,想象情境、联系历史背景资料感受长城,由长城去感受中华文化,此时,长城在我们心里,不再是有条石和方砖筑起来的城,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知道,文本是作者思想意识、艺术品位和文化视野的浓缩,如果我们的教学仅限于文本是不够的,尤其是读它时,令我们的心为之一震的文章,我们必须具备与文本背后更广阔的作者思想对话的意识。只有将文本架构与作者思想的坐标中,接轨与作者的文化视野中去审视、去解读、去对话,文本才会变得丰厚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内心深处最永恒的内容,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品味也才能更准确、更具有魅力。所以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查阅关于长城的资料并认真阅读这项作业,在课堂上,结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长城的了解,我适时补充或纠正,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气魄、古代劳动人民修筑如此浩大工程的艰辛和不易,还有他们的无穷智慧,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生命价值得到了提升。当然,文化的熏陶、思维的拔节、生命的跃进,如果只停留与课堂,只停留于感受,显然没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当这种思考根植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呼吸之间、在意念之中,教学才产生了意义和价值。所以我一方面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时,一方面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悟与朗读相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语言、精神都得到了发展,我们看到了学生从抽象的意识情感走向真真切切的生命的历程。例如:

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都被长城的长和雄伟的气势所打动,不由自主地想大声读,想赞美长城。我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在评价中再去品味句中重点词,学生的感悟是多元而独特的,我一方面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情感基调。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感悟文本之后,我再让学生有感情朗读,此时学生的朗读比此前有进步,但我认为学生读得感情还不够充沛,我范读,再让学生读,学生此时的朗读又有了提高。学习第二自然段,学生了解长城的“城”各部分的构造及其作用时,了解“这是什么时候修建的长城”这一知识点后,我用诗化的语言、真实的感情讲述: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用两千年的时间来修一道军事防御工程,此时在你心中,长城的长还是指他的长度长吗?长城的长不仅是长度长,还有修筑的年代长。有了这样的感受,当你看到长城时,会怎样赞叹?再读第一自然段。在教师语言渲染的推动下,学生此时的朗读是发自肺腑的读,听不出带有朗读的技巧和方法的生硬朗读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也是值得我思考的地方:如何让课件不成为课堂教学的“虚设”;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在此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追求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终至无痕的课堂。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核心提示:《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个性化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结合本次校本研究主题: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朗读成了体会情感的最直接与最重要的手段,通过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加动作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方法,层层递进地加强情感的培养,体味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他们可以挑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谈理解,然后读出自己的感受,而且我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比如:通过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你这位老舍先生太喜欢这只猫了,等等。这样也就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豪感,发挥了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另外我还结合了这篇课文渗透了学生在写作文和日记时所应注意的写作手法,比如:写作时要发挥想象,善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通过准确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等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遵循这个原则,这节课我在课上以学生谈理解、谈感受为主,教师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完《猫》这一课后,我的最大感受是感动,我为课堂上学生的那份热情而感动。除感动之外,还反思了一下这节课的得与失。

得1.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我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句,最终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比如:抓重点词语乖;抓关联词语任凭……也;联系课文理解古怪等等。

3、挖掘了文章的人文性,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

不过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不少缺陷:

首先,我的语言不够精炼:课上我的激情,情绪不够到位。如果多注意用儿童语言巧妙过渡,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会更活跃。而且,我今后要继续加强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并且,应多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吸取经验和教训,让自己迅速地成熟起来。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回顾自己在本期的教学工作中,正确处理了以下三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阅读双基与阅读能力的关系。

首先要打好基础,培养习惯。我认为,新课程虽然着眼于目标的三维性,倡导体验与感悟,但是,“读书、识字、写字”仍然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每堂课必须完成的“保底工程”。我的做法是:

第一,加强朗读教学。每节语文课,我都坚持以“读”为“抓手”,牢牢抓住“读”这条主线,尤其是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感悟内容,体验情感,培养语感。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我还指导学生逐步学习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读”法,掌握阅读方法与技能,培养阅读能力。

第二,根据学段要求有所侧重,切实抓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学会积累”的习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我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三是运用。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要求背诵、抄写的练习,主要通过检查、评比等方式,使之落实。同时,我更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

此外,我还结合课文设计小练笔,引导学生通过运用的方式来积累。其次,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改变“串讲”,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多读来“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具体做法:

一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

二是尊重学生的发言,巧妙作出评价。课堂上,学生对老师“一针见血”或“直言不讳”的点评不感兴趣,因为这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同时也影响其他同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训练效果自然不好。教学中,我尽可能地采取丰富多样的评价语,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正确处理好课内得法与课外得益的关系。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学习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每学期,我们学校都开展“读书节”活动,我就乘这个东风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营造书香班级。首先合理使用我们学校设计的一张“读书推荐卡”,上面有向学生推荐的一百多本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自行选择书目去读,可以购买、可以去图书室借、也可以向同学借,读完一本认真记录,记上阅读的时间、地点、书的来源等,再由家长或老师签名。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智慧的“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三、正确处理好教科书与其他资源的关系。

要深刻认识母语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增强资源意识,让所有适用的资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首先,充分用好教科书。因为教科书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应以教科书为主。

一是用好课后习题资源。课后练习题也是文本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仔细分析课文后的习题,它会提示老师该教什么、怎么教,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以四年级(下册)课文为例,每篇课文后都安排4个或5个习题。第1题朗读(默读、背诵、复述)课文,第2题用钢笔描红、临写,第3题读一读、抄一抄词语。这三类习题基本上是每篇课文都有的要求,这些要求体现了每篇课文教学的“共性”价值,那就是认认真真读好书,扎扎实实练好写字基本功,积累词汇,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好基础,这些都是语文学习最为基础的东西,我们应该长抓不懈。第4题是阅读训练,有的课文后面还安排了第5题——“小练笔”,这两题体现了每篇课文的“个性”——课文特质,提示我们这篇课文重点教什么、学什么,以及怎样教与学。揣摩这些课后练习题,我们应知道这一方面是确立识字、写字、读书(含朗读、复述和背诵)等基础目标,完成“保底工程”。另一方面,可以发掘课文特质,并以此为“支点”展开教学,做到一课一得。

二是用好插图资源。人教版教材图文并茂,内涵丰富。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利用好插图资源,有时图文对照,有时看图述文,有时读文识图,借助插图的形象画面理解和感悟课文。三是充分利用其他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果我们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显得单薄、狭窄、封闭,容易脱离学生实际和沸腾的生活。而过多地引进其他课程资源,少用甚至不用教科书,活是活了,但教学轻飘飘,语文训练难以落实,各项要求难以达到。因此,正确的做法是,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适当引进相关资源,适当拓宽教学途径与形式,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在学好教科书、实现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得更多一点、更活一点、更好一点。此外,我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一学期来,对于自己这个班的教育教学情况真的是百感交集,更多的是挫败感,但是其实有喜也有悲的!

我们这一个班是一个男生占了69%的班级。这个数据意味着,我们的班级会比其他班级更难管理。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男孩子较不成熟,较外向,学习目的"性较差。而女孩子会比较懂事、沉稳。

虽然明知道男生们存在这么多的缺点,我还是不气馁,还是委于重任,可是这样试验的结果是班级管理不力,良好班风难以形成。

一学期来,由于自己经常外出,于是班级管理没办法抓落实。四年级的学生正是小学阶段个性的转折点,一学期两次的外出(福州之行,永春之行),忙着排练扇舞(差不多有三个星期的下午写字课的时间都没办法上),忙着开街道的科学研讨课(有两个星期的时间去准备)所有的这些,造成这学期班级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虽然搭挡帮了很大的忙,但是由于她较年轻,经验不足,于是问题还是很多。班级管理没办法落实,加上时间上没办法保证,使得那些中下学生不能及时辅导,作业无法按时完成,且没有时间去追回。一次又一次的恶性循环(一次没做,我们没办法追回来,学生下次会继续不自觉完成)!

虽然我在课堂上尽量让多数的学生去发展,但是时间上的不能保证,于是出现课堂还是较多学生只是听众,学习较被动。这一点我也该反省:也许是自己的独断,快节奏,使得自己没有多少耐心让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改正自己。我知道我的时间无法保证,但是我尽量做到作业一定按时批改,而且设置的作业也较完整。生字、写字本、指导丛书课课做,日记一周一次,习作三周两次。但是由于时间上的无法保证,因此听写没法保证两课至少听写一次。习作的批改上也较马虎。全班学生的习作水平不高。

总的来说因为班级管理不到位,加上本人给中下学生的时间无法保证,造成班集凝聚力不强,学习氛围不浓!有得有失,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下学期我会在班级管理上下功夫,以优带劣,迎头赶上!

打算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1、学习上,优劣结对子,互帮互学。

2、让更多的同学体验班干部的岗位,让他们真正为班级发光发热。

3、每学期要组织三至四次班干部学习会议。(由班干部执行)促使班干部快速地成长。

4、家校配合要紧密,尽可能获得家长的支持。

5、班科任更好地进行配合。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

素质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爱护图书的意义,要求,学会方法。

2、在实践中养成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讨论:如何写好作文?

勤于观察,勤于积累,把观察的东西及时积累下来。

二、讲明写日记的意义

写日记有什么好处?

分组讨论。

交流。

小结。

写日记能够为自己提供写作机会,帮助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对看到的、听到的事情或者一些问题的思考,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怎么想,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三、交给写日记的方法

日记的内容和注意点。

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日记的主体部分可以写什么?该怎么写?

怎样才能写好日记?

1, 要持之以恒。

2,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

3, 用自己的语言写想说的话。

日记的书写及格式

讨论交流。

四、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坚持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五、作业:

按照写日记的要求、格式练习开始坚持写日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讲明爱护图书的意义

二、指导看图。

书架上的图书保管得怎样?

指名说。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位同学是什么样的学生

为什么要爱护图书呢?

怎样爱护图书

说说该怎么翻看图书、怎样摆放、怎样整理图书?

三、说说自己今后打算怎么做。

同学们,听了这些破书的哭诉,我们该怎样帮助他们呢?

如何修补图书呢?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爱护图书的意义,该怎样保护图书,希望在你们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从爱护课本做起,爱护书、读好书。

五、作业:

给新课本包上封皮。

做书签。

把办公室图书分类整理好。

六、板书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

分类整理

保持整洁

爱护图书

使用书签(或丝

线)

及时修补

1 走,我们去植树

素质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 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放录音《走,我们大家植树去》

在音乐声中,老师谈话引入:同学们,春天已经来临了,在这和煦的春光中,你们想去植树吗?(想)

那我们就一起行动吧!(板书课题:《走,我们大家植树去》)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思路。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作上记号。

3、交流、讨论。学生质疑并解决,重点问题可以存疑。

A、和煦是什么意思?

B、音符:表示音调高低的符号。

C、版图:户籍和地图,引申为国家的疆域。

D、植树有什么好处?

E、为什么说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片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

4、再读课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A、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B、纠正学生的读音。

C、自由练读课文。

三、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一、(1)讲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的活动。

二、(2-6)讲植树的重要。

三、(7)表明少先队员植树的决心。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3、理解“和煦”

4、“迈开轻快的脚步”说明了什么?(说明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去参加植树的情景。)

5、指导朗读,要读出轻快、有力的语气,读出少先队员的蓬勃朝气。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预习下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回忆第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第二段

2、说说第二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3、少先队员到什么地方去植树?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后所省略的内容。

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些地方——“到处”

4、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

5、细读3-6小节,思考:植树有什么好处?

6、讨论、交流并板书:

绿色工厂

绿色宝库

增添新绿

绿色希望

7、进一步理解词句,并指导朗读。

A、结合光和作用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幸福健康。”

B、“绿色宝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森林是“绿色宝库”?除了“盖房、架桥、造船、铺路”外树木还有哪些好处?

指导读好第四小节。

C、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说说什么是“绿色的希望”

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的景象,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5、6节。

D、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同学们,植树的好处多不多?(多)植树的.意义如此重大,让我们动员所有的朋友一起去植树吧!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节。

齐读第7段。

四、背诵指导

1.放课文录音三遍,学生边听边小声跟读。

2.指导朗读技巧。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五、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分组背诵课文

3、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植树还有哪些好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

六、板书设计:

1 走,我们去植树

绿色工厂——健康、幸福

增添新绿——染绿版图

绿色希望——沙退鸟舞

绿色宝库——建设“四化”

七、教学反思

《走,我们去植树》这不是一篇假诗,不是一首想像诗,而是一首实践加思考的诗,是一首通过实践来说理的一首诗。植树是为自己、为他人、为人类、为社会、为今天、为未来创造,我们应该让学生拥有这种创造。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头脑展示了孩子们的希望,展示了人类需要的环境。这一句句创造之语,很容易感动四年级的学生,但感动归感动,让他们真的行动起来,那是难的,特别现在城市的小孩真的很难有这种体验,城市的植树往往是由专门的劳动者来做,而农村的孩子这种体验还是有的,因为大多数的农村每一年都有着植树的活动,他们摸一摸,看一看,也会有着灵动。但不管是有,还是没有,但能以诗的方式主动表白自己的感动的学生却是很少的,所以在一课上,特别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也应该引导他们学着用诗的方式记下自己的感动。课后有第五题是: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其实也可以模仿着课文的形式,让学生以诗的方式介绍,也许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既然诗是一种创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拥有这种创造。这也是母语教育要思考的,要做的。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生是否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下面我就谈谈一下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贝瓷枨榫常导情激趣。

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的确如此。一个精彩的开场白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投入到自主的学习当中。因此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激起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例如:在上《巨人的花园》时我在课的开始设计了这样的开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美丽的花园中住着一位巨人,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看一下这座花园中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同学们都好奇的期待着,这时老师适时的运用资源课件出示用的各种画面再加以相应的配音,声情并貌,生动有趣。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这样大大的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求知欲空前的高涨,收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科学,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指导点拨,自主探索

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自主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充分发挥远程资源的功能,可以十分有效的突破课堂的重难点。

四。重视朗读感悟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为了使这些精彩之处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与前几篇课文不同的地方是作者不是冰心,而是山曼,主要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冰心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有过着怎样的童年生活,体会童年的大舞台对冰心一生的重要影响,并由此文收到教育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既注意观察,又用心思考。

针对于教学重点,我教学本课时主要是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所谓的`“大舞台”就是指他玩的地方:山上、海边、炮台、营房等,而正是这些经历让冰心有了以后书写的素材,为她能成为作家提供了不可剥夺的经历。经过引导,我班的学生基本能够理解,为了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这些内容,我还在教学完第一课时后,进行了拓展:你的舞台有哪些,你准备如何利用你生活的舞台?我觉得这样的拓展才是让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而学生们也愿意将自己的舞台给他带来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通过教学本课,给了我深深地启示,那就是多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来教学,会使他们的学习更有兴趣。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本组课文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景色和生活,表达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之情。但每篇文章的写法各具特色。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根据农村孩子对田园生活比较熟悉的实际,一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哪些地方让你最留恋,是什么原因。你和小朋友们一起最爱做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二是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三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四是结合综合型学习让学生通过已经学习的乡村田园景色,到实际生活中再次去感受,去领悟。

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时,由于学生对乡村田园生活比较熟悉,因此,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后结合自己居住的环境,寻找有关段落。并把居住的环境中与文中描写相同或不同的地方找出来。这样学生通过把自己家乡的环境与课文中描写的乡下人家进行对比,认识到自己家乡就是一幅幅的风景画。从而感受到家乡自然风光的美丽。激发了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在让学生了解写作顺序时,我让学生合作学习,把不同的风景图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明白了本文是按不同地方不同景物进行描写的。可为动静结合,由人到物。也可体现为从描述乡下人家景色独特迷人到赞美乡下人家生活自然和谐。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让学生读课外相关的文章,以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语言积累。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如在教学“屋檐”一词时,由于学生从出生到现在住的都是楼房,根本不知道屋檐是什么,也就不懂这个词的意思了。我竟然还大声训斥学生:屋檐是什么都不懂?想起来真是惭愧。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爬山》这篇课文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26年前父亲带着十岁的“我”去爬山,他告诉“我”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而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告诉“我”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尽了力,在下山途中又告诉“我”应该如何欣赏沿途的风景的事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难点是读懂父亲说的智慧指的是什么。这篇课文重在说理,把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的事例之中。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启发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学生来说,爬山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很多同学都有过爬山的经历,学习父子第一次的对话,学生对于征服山他们容易理解,征服自己就难了,对于此,我从课文中逐步引导,让他们想象爬山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通过战胜这些困难逐步引导出战胜自己是什么意思。第二次对话是“我们”爬上山顶时,父亲说:“……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这番话强调了爬山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爬山的过程中努力。进而让学生举一个自己尽力做一件事情的例子。父亲第三次说的话是告诉我要怎样做才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读读父亲说的话,说说父亲说这些话的用意是什么,它的话给我们以什么启示。用眼睛能看到什么、用耳朵能听到什么,用心能想到什么,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完课后,自己认为在教学上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整改。今后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

1、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课堂常规,坐姿、朗读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加强训练,认真倾听的习惯也必须养成,注意力不够集中导致课堂出现断条。

才能真正调高课堂教学效果。

2、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口语表达能力不强导致展示不够精彩。本班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课堂上应给学生跟多的时间展开训练。

3、课堂上虽然读的方式,时间多,但是读的效果一般,教师在这方面应该多给予指导。

4、教学设计过于细化、繁杂。在教学中,课文内容结合的不够,教师讲述课文语言不够精炼,耽误时间。教学缺乏激情,没有感染力和对学生的启发力,今后应该在教学设计更为精炼,讲述课文更为简练上多下功夫。

5、对学生的评价语还是太单调。

6、时间安排还显不合理,例如:前面导入新课和整体感知课文重用时间多,而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后面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不够。

以上是自己对本节课的一点看法,还请各位老师就本节课提出意见和建议,就我的教学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我将虚心的接受。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上册

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顾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的感觉还比较满意,几个曾经学习上无所谓的孩子对语文感兴趣了,对于语文学科来讲,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大部分同学进步很快,让我感到自己平时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回报。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不错。

一、以赏识的教育唤醒孩子的自信心。

有了兴趣,没有信心也不能在学习上有大的突破。一些孩子之所以成绩差,因为其在学习上没有成功的信心。因为很多老师课堂的目光多停留在优生身上,提问时不注意,好不容易给个机会学困生生,可能是道难题,只会让其丢脸,没有成功怎会开心?我提问会根据难度来,简单的让学困生回答,正确率自然高,赞美的语言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常常喝一肚子蜜,精神爽,信心自然上去,他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脑子不如人。即使答错了,也要找个理由夸一夸。我就是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眼里,大家都一样,只是态度不同造成成绩的差异。态度改变,成绩一定进步。

二、夯实基础知识,抓实基本技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夯实基础,学生的语文成绩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虽然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旧不能忽视。这个学期,我要求学生从把字写认真、清楚开始做起,明确了学生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平时加强了生字和新词的听写,从源头上堵住了出错的概率。其次,分阶段、分内容注重了对语文基础的回顾和复习,如:结构相同找词语,修辞手法、改病句、缩句的操练,名言警句的积累、重点句的理解、把握课内外阅读、加强了写日记和即席作文等。此外,对于语文的作业,要求上课专心,不懂多问,力求掌握于课内。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精讲精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抓好各单元的过关,从字词、段落到篇章,要求学生逐个过关。

三、重视学法指导,注重积累,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学科尤其重视知识的积累,我曾多次告诉学生,语文课上,老师讲了再多的方法,如果自己不去记忆,课外不去大量阅读,积累好词佳句,是无法写出的好的文章来的。优生为什么经常有玩的时间,可成绩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学习最重要的莫过于是学习方法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老师重视了学法指导,学习效率将会大面积提高。首先,我要求优生小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班队课中介绍给大家,其次,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作业,认真复习,平时要学会思考找规律学习。最后临睡前好好回顾当天所学,到双休日再重新温固知识。要求背诵的课文,诗词,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的成语,都必须熟练背诵,当然,如果不愿意背诵,还可以选择反复地抄写。背诵或抄写,可以自己选择,目的只有一个,牢记于心。数学老师常说举一反三,语文一科中有些题同样如此,同一知识的测试,有很多种方式,老师平时加以训练,学困生才不会再考试中束手无策。如把转述的话变成引用的话,那么又怎么把引用的话变成转述的话呢?人称代词怎么变化,意思才不会变化,练习多了,学生自然就有感悟了。

语文教学因为其学科的特殊性,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一桶水。因为工作量大,我感觉自己的阅读还不够,特别是理论书,下学期还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才能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学生生动活泼的探究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学科教学中急需探讨的话题。如何围绕文本组织学生探究,这一直成为语文教学方式转变的难点,经过一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以情境创设为突破口,找到了一条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现以苏教版第七册《普罗米修斯盗火》为例,来谈谈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策略。

一、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既蕴藏着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可能消失的可变心理。只有维持儿童的这种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深入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求知,形成积极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设法将学生带入情境,这就保证儿童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

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之前,为了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伊始我给学生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境:在远古时代,每到夜晚地球上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既不能做饭,也不能取火。只能以动物来充饥,只能以树叶来遮挡风雨。(电脑展示古代人的生活场景),许多人被子饿死,许多人被冻死。望着这样的悲惨的景象,大家纷纷出谋划策。是谁为人类取来第一粒火种呢?

课前的这一富有儿童色彩的童话情境叙述,犹如一块磁铁紧紧吸引了学生的心,学生们纷纷被调动起来,萌发了探究的激情,从而激烈地想知道人类第一粒火种的由来,为下面探究文本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优化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探究文本意境。

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后,儿童会兴致勃勃地学习文本。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

《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探究的主题是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盗取火种?为什么要盗取火种?虽然文本中有许多适合学生体验的文本情境,如角某某境、多媒体情境等都能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当中,但是这些情境都不能抓住文本的主旨,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获得探究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教学这课时我运用多种手段,将它组合成一个整体情境,并将学生引入情境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究。

我根据文本内容,整合成一个立体的、多角度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包括阿波罗驾着太阳车从天空中以驶过的画面,也包括那凶恶的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肝脏动态场面以及当时的场景图,但是就是缺少主人公普罗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在教学时,我用制作好的服饰让学生穿上,分别扮演普罗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让他们在情境中体验普罗米修斯的坚强无畏与大英雄赫剌克勒斯的强烈的正义感。为了使电脑媒体与人物表演融合恰到好处,我让他们自己分别设计人物的语言,以便表演时增强效果。下面观看表演的同学,充当当时的古人,让他们想一想,普罗米修斯被宙斯抓走后,以及看着普罗米修斯被鹫鹰啄食肝脏时自己的表情。这样表演者、被表演者与多媒体融为一体,增强了情境的感染力,为学生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坚强无畏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给他们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到文本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另一方面,由于情感的作用,他们的抽象思维也由难变易,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体验,而且由表及里对文本内在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

三、凭借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促进思维发散。

学生们通过情境有情有意地感知文本,但语文教学绝不能以此为终点,还要在此过程上,竭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促进他们的思维兴奋点的提升。教师要从文本出发或改变体裁,或转换角度,或引导质疑,或抒发情感,渲染鼓励创造的氛围,在此情此境中,儿童的创造性才易于突发表现出来。

学生在获得情境体验后思维被激活了,对文本内容的探究一发不可收拾。现将教学中的`一个片断记录如下:

生:“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去盗火,他怎么不向宙斯要火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想大家刚才在情境体验中就想问这个问题,是不是?

生:(齐说)是的。

师:哪位同学已经思考出答案了。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里,同学们只要细心再读一读课文,就能找到。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

生:(开始认真读课文,一会儿,不少学生抬起头)

师:谁知道了,先来回答。

生:我认为宙斯是不会把火种给普罗米修斯的,宙斯那样凶残,说明他缺乏同情心。这从他惩罚普罗米修斯可以看出来。

师:说得有道理。

生:如果宙斯把火种给普罗米修斯,他看到人间烟火袅袅,怎么会立刻追查盗火者呢?他那样生气,肯定不会把火种给人间的。

生:其实,课文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了,要是宙斯肯给的话,人类就不会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了。

生:课文第二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要火种宙斯是不会给的。

师:(惊喜的)真的吗?具体说说看。

生:这一段说普罗米修斯“决心”为人们盗取天火,“决心”就说明有困难要克服,如果要给的话,就不用“决心”了。

师:太好了。同学们,你们从课文的情境体验中感受这么多的东西,你们真会学习。

……

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而且,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也是那么富有创造性,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这是教师凭借文本情境,恰当的引导所产生的结果。

巧设情境,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欢乐,改变了探究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问题”的单一形式,针对了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文”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终于获得探究的乐趣、创造的乐趣。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桥之思》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首散文诗,阐述了人们对桥直观上的认识和心智上的联想。通过图文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心桥”的赞美。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全诗共三节,分别写桥的功能、材料及样式,描述造型优美的桥,联想以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构建的心桥。本课以“桥之思”为题说明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为可贵。课文内涵丰富,从桥的要素写到桥与人的关系,联系到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语言朴实,却富有哲理。

今年我接手四年(2)班,经过近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各种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想以往,阅读教学中诗歌好像并未涉足上公开课,今天我终于抱着一试的心态,执教了《桥之思》第一课时,总体感觉还是可以的。

一、导入激趣,课前预设

我以一曲富有北京小调风味的《北京的桥》(配合多媒体的演示)导入新课,吸引学生进入情境,破题而入。当学生欣赏了许多精彩的桥的图片之后,他们兴致盎然,我随即问:这么美的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从而我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归纳出“桥的材料,桥的造型、桥的作用”等,这跟我课前的预设是基本一致的,因为我要利用这些答案来引出学习第一节诗歌,是比较顺当的。可见在备课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第一步。教师利用学生的回答,注意抓准切入点,归纳引导学生到知识点上,将是很有利的。

二、媒体辅助,课堂生成

一堂课下来,我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毕竟他们是刚升上四年级的学生,还是农村的一般孩子,认知的.水平及视野仍然是不足的,对“桥”的知识面比较窄。我利用丰富的图片,配合不同的音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论视觉还是听觉都调动起来。在结合朗读的指导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可见多媒体的适当运用是肯定有助教学效率的。

三、注重说话,课外延伸

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就是通过让学生学习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受到祖国文化的传承滋养和熏陶。所以我也一直注重对学生的说话训练,希望让学习的效果得到巩固。在本课教学中,我也结合课文的学习创设了多处训练,例如:

1、学习“幽静的公园里,碧波粼粼的湖面上,因为有了回旋别致的九曲桥,更显出湖光水色的迷人魅力。”一句是,我问:当你站在这回旋别致的九曲桥上,你会想到什么?

2、学习“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这句诗,我出示了以下补充式的排比句式让学生说话:

心灵与心灵之间构筑起这座桥,()。

民族与民族之间构筑起这座桥,()。

国家与国家之间构筑起这座桥,()。

3、在学习完第三节后,我出示了拓展训练——你想和谁架起一座心桥?说说你的心声吧。

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我还是利用仿写的模式来指导他们进行想象说话:

例句:我想用微笑和新朋友架起一座心桥,使我们建立深厚的友谊。

仿句:我想用()和()架起一座心桥,()。

4、在学习了整首诗后,我联系一年级孩子们学过的《水乡什么多》一课中的片段引出一个我的另一个说话设计:

《桥之多》

水乡什么多?桥多。

东一座,西一座,

东西南北千万座,

出门就要把桥过。

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所知,联系学习本课的知识收获,进行仿写训练——《桥之爱》、《桥之梦》、《桥之彩》、《桥之韵》、《桥之险》……

四、板书设计,提纲掣领

教学中,我比较满意的还有板书设计,也是我一直感兴趣研究的。本课的设计以简单为主,以抓课文主线为目的,并且与上述的最后拓展相关,形成一个整体,互相呼应:

桥之用和谐

桥之思桥之美

桥之珍美好

结语:

教学是一门艺术,本课教学虽然得到老师们的好评,但其实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如大家提到的“应对全文先通读,整体感知;对学生的说话训练可以在放手些,可用事例加强体会“心桥”;注意不能太依赖多媒体”等。的确,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由此,我不禁想到:由于课堂容量比较大,有些教学环节还是显得有些仓促,说话训练有设计,但不能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尤其对学困生来说,有些拓展迁移有些吃力,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口语交际·习作】

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整合在一起编排的,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活动角度: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三个活动建议中都包含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都是以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依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确定的,为学生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或是成长中的问题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可以从以下两种做法中选用一种。

一种做法是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学生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要求之后,商量一下对哪个话题最感兴趣,然后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深入的交流。

另一种做法是引导学生自由组合,从教材提供的三个话题中自由选择交流的内容,先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然后再全班相互交流。

习作的内容也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准备写什么,交流一下各自的写作打算,然后学生分头习作。在进行习作讲评时,要兼顾教材中的三个话题,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另外,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练习写信,所以在讲评时应适当突出书信格式的学习,使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应该怎样写信。

【我的发现】

这次“我的发现”,通过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揭示了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从两个人的对话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如,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帮助解决,可以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这是精读文章的重要方法。一定要潜下心来,仔细体会、揣摩文章中的词语、句子以及文章描写的细节,这样才有可能深入地理解文章,并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所收获。所以,引导学生交流这方面的读书体会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然后交流自己从中发现的读书方法,学生对这些方法有所认识后,可以扩展开去,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自己读书时是怎样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以及发现问题后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让学生在实际的例子中加深体会,迁移运用。

如果学生谈到了其他的读书方法,如,边读书边想象、不动笔墨不读书,只要说的有道理,也要加以肯定,但重点应引导学生围绕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展开交流。

【日积月累】

1、教学建议:

这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古代名句,这些名句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展现了他们对于成长、对于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会给成长中的少年以很大的启发。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还可以谈谈各自对这些名句的理解,或联系生活中自己或他人的例子谈谈体会。

如果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还搜集了其他成长名言,也可以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欣赏,使所有人都得到激励。还可以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喜欢的或最有针对性的名言写成卡片,放在自己经常能看到的地方,时刻激励自己前进。也可以鼓励学生准备一个名人名言摘记本,把自己喜欢的名言记在上面,陪伴自己成长。

2、相关链接:

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究会取得成功。《后汉书》共九十卷,是南宋范晔所作。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意思是说好事再小也要去做,但坏事再小也不能去做。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意思是说,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是东晋文学家、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杂诗》八首之一,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勉励人们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展示台】

这次展示、交流的主要是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以来的学习收获。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角度的展示建议,分别是写回信、办手抄报、排演短剧。

手抄报的展示可以利用自习时间或课余时间进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由参观、阅读,评出自己喜爱的手抄报。可以设置最佳设计、最佳效果、最佳内容、最佳合作小组等奖项,奖项的安排由学生自定,以鼓励为主。

如果有学生排演了关于成长故事的短剧,可以让他们在家长开放日表演,请家长来观看演出,以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学生的展示交流不一定局限于书中提供的三种形式,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情况,由学生自己确定展示哪些学习成果,怎样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酌情指导,进行合理安排。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故事很简单,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作者以别于常人的细腻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盲女的一个小小的动作,而更重要的是作者被这一小小动作所感动着。

[课堂回放]第二次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学伊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今天老师就同大家一道走进文字的心灵深处,跟随安静去触摸春天吧!下面请几位同学接力读全文, 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上课伊始,我将“竞争激励的机制”引入到了课堂,“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然后揭示新课。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课文中描绘的哪些画面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花香间流连---花丛中穿梭---准确地把手伸向一朵月季花---拢住了一只蝴蝶---放飞蝴蝶。接着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认真地读一读描写这幅画面的文字,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出来吗?学生找读,感悟,旁注,老师巡视并个别指点;然后然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在进行交流。

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作细致的咀嚼、推敲,体会文本内涵。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想象的翅膀展开以后,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

这就是我的一节语文课,一个蕴藏着精神的无限自由和生命的无比美妙的语文课。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清、精心契心,在语文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

(二)

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故事很简单,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作者以别于常人的细腻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盲女的一个小小的动作,而更重要的是作者被这一小小动作所感动着。

[课堂回放]第二次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学伊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今天老师就同大家一道走进文字的心灵深处,跟随安静去触摸春天吧!下面请几位同学接力读全文, 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上课伊始,我将“竞争激励的机制”引入到了课堂,“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然后揭示新课。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课文中描绘的哪些画面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花香间流连---花丛中穿梭---准确地把手伸向一朵月季花---拢住了一只蝴蝶---放飞蝴蝶。接着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认真地读一读描写这幅画面的文字,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出来吗?学生找读,感悟,旁注,老师巡视并个别指点;然后然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在进行交流。

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作细致的咀嚼、推敲,体会文本内涵。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想象的翅膀展开以后,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

这就是我的一节语文课,一个蕴藏着精神的无限自由和生命的无比美妙的语文课。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清、精心契心,在语文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

(一)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恬静、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师范读是我设计了配乐录音。但教学后发现,教师范读部分始终还是自己来读比较适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年级  年级词条